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传世兵法

第一卷

书名:传世兵法 作者:孙武 本章字数:1317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3:47


第一卷

  

  提要

  第一卷中讲述了有关新兵的募选、训练以及操习等内容。笔者认为,训练必须以一种非常认真、细致的态度进行。“对于士兵来说,没有任何一种训练课目能比作战时准确地保持队形更加重要的了。”同时他还提到了许多种兵器。那些罗马士兵都被要求训练成使用这些兵器的能手。这倒使我们想起现代步兵无数种职责中的一种。新兵首要的任务就是努力锻炼,以求在最初时期,夏季里,将原本半天行军20英里的训练提升到每天24英里的水准。古时的规章规定每月必须进行三次此等距离的拉练。

  古时,人们有一种惯例,就是将自己潜心研究的成果记录下来,纂写成书,然后将这份心血呈献给君主。这种研究工作除了要祈求上苍的保佑外,务必要争得皇帝的恩护,否则就没有什么成就可言。另外,任何人都不能比君主懂得多,因为只有君主才是博学多才者,才会带给臣民们莫大的裨益。屋大维·奥古斯都以及后来的诸位英明君主,都乐于批览这种呈文献卷,证明这种情况的实例不胜枚举。例如,在统治者的鼓励下,崇尚辞令之风大盛,除非因为失慎而遭到贬责。我曾有过各种实例的激奋,并且发现陛下比任何其他君主都更能容忍我从事着述的勇气,虽然同古时那些着作家相比,我的身份低卑,但我无所顾忌。而且这个小小的卷本不仅不要求有典雅的辞藻,而且还不必刻意于思维的敏锐,只要勤奋而诚实地劳作就可以了。因此,我决定将传授我们兵法的各派史家的观点,以及夹杂在他们着述中迄今仍然鲜为人知的部分整理出来,为罗马人民服务。

  在叙述关于新兵募选和操练的情况时,我会竭尽所能地遵照规定进行分编,以展示其古时的风貌。但这并不说明,您,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对此不尽了然;我祈望陛下对此明察,古时,罗马帝国的缔造者们早以十分认真地垂注于您如今为造福国家所做的一切,同时我也祈望陛下能够在这个小小的卷本中找到您自认为在处理那些至关重要的事务时所不可忽视的内容。

  一

  对于战争获胜的因素,并不取决于人多势众,或者说与作战凶猛无关。只有武艺精湛、熟知兵法、训练有素的军士,才能使战争取得胜利。

  就我的经验而言,罗马人之所以可以征服世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依靠军事训练,依靠特殊的安营扎寨的技艺和士兵们自身的军事素养。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罗马人在与高卢人的争战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实力,难道其中还有别的原因吗?对于矮小的罗马人能够英勇地迎战高大的日耳曼人,难道取得胜利的背后还隐藏着别的诀窍吗?对于西班牙人来说,他们在人数方面、膂力方面都强于我们,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无论是机智善谋,还是物质财富,我们都无法和阿非利加人相提并论;在兵法运用和理论知识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不上希腊人。可是,我们在于他们的战争中常常能够打赢。其中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擅于募选新兵,教他们如何使用兵器,并且坚持每天操练。操练时,新兵可以在军营生活中预见行军和交战时可能发生的一切;对于丝毫怠惰者严惩不贷。

  熟悉整军经武之道的人,可以在战斗中勇气倍增。一个人只要坚信自己能够完全操控自己的事业,那么他就毫无畏惧。事实上,一支队伍的并不需要很多人,但对于训练有素的队伍来说,即使人再少却也能在作战时取胜;倒是那些庞大臃肿、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惨遭失败。

  二

  对于招募新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从哪些省份、哪些民族招募青年士兵更相宜。任何地方的人都有懒惰和勤奋之分。但是,某些种族的人在武事方面却会强于其他种族,而且不同气候和地区的人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此,我们不能忘记某些大学问家曾经给予肯定的看法。那些住在距离太阳较近的地方的种族,能够很好地沐浴到阳光。因此他们是比较聪颖的,但有人却说他们体内的血液是少的,因而在白刃格斗中缺乏坚毅顽强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害怕负伤,因为自己体内的血太少了。而与相反的北方诸民族,因为远离太阳炽热的光线,虽然他们并没有什么大智慧,但他们体内血液充沛,精神饱满,生气勃勃,更重要的是他们特别热衷于厮杀。所以,在气候温和的地方招募新兵则是最好的,那里的民族血液充沛,不怕负伤,甚至可以招到那种视死如归的人来当兵。当然,这些人也不应该是丧失理智的人,因为理智可以使他们在军营生活中保持节制,而在战斗中又会有利于他们定下合理的决心。

  三

  接下来,我们研究一下招募什么样的新兵更加有用,是农村兵还是城市兵?毋庸置疑,答案是农村兵。从农村出来的人自然比城市里的人更适合搞武事,因为他们在辽阔的蓝天下,忍受着阳光的曝晒,常年辛苦的劳动。而又不在意夜间的湿度,也不在乎是否可以天天洗澡,更不知奢侈为何物;从农村出来的人心地善良,只要得到一点小恩惠就会十分满足;他们拥有城里人没有的适应各种劳动的身躯,繁重的农村生活使他们养成了操持铁器、挖壕掘沟、肩挑背扛的习惯。

  但是,有时也应该吸收一些城里人参军。一旦招募了城市兵,首先就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干活,跑步,负重,要让他们学会经受住阳光的曝晒、风尘的吹扑,并且要让他们能够满足于粗茶淡饭,能够在露天或者简易的帐篷里美美地睡觉。只有让他们学会了这些,才能进一步教他们如何使用兵器。在进行远距离行军训练时,要将他们带到偏远的兵营中,然后派他们去巡逻放哨,让他们远离城市的诱惑,从而发展并加强他们的体力与精神力量。

  当然,在罗马城市建立之后,罗马军士都是从城里走上战场的,可那时的人们并没有受到奢华生活的腐蚀。在野外跑步和操练之后的年轻人常常汗流浃背,他们会跳进台伯河里游泳,洗净汗水。同一个人往往有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军人,又是庄稼人,个中区别不过是换了一下手中的工具。当时这种现象是很平常的。例如我们都知道的,当人们劝说昆图斯·辛辛纳图斯实行专制独裁时,他还在地里耕作。可以说,军队的主力应该由农村的兵员补充。虽然我说不清其中的道理,但现实确是如此。品尝过生活乐趣越少的人,越是不怕死的人。

  四

  应征入伍的新兵的年纪也是值得探讨的。如果要保持古老的传统,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在他们发育成熟之前就将他们招募入伍。因为年轻时学东西,不仅掌握得快,而且学得会更好。在躯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衰弱之前,理应培养他们军事上所具备的敏捷和机灵,以及熟练的跳跃和奔跑技巧。所谓机警,就是指经过一系列持续的训练,培养战士拥有一种刚毅而精力充沛的素质。所以,在招募新兵时一定要挑选年轻人来当兵。就像萨卢斯特所说的:“年轻人若想在战争中经受住一切,就必须在兵营生活中做好军事实践。”如果哪个青年在受训后仍然没有达到一个战士所应当达到的年龄,他为此感到懊恼,那么他这点懊恼要比他在这个年纪没有接受过训练伤心要好得多。

  整套训练教程应该有一个持续的期限。希望人们不会认为学会使用一种武器是一件不起眼或轻而易举的事情。假如你梦想成为一名骑兵,或者步兵射手、持盾兵,就必须研习各种兵器及使用方法,以便可以在原地,不紊乱列队,不妨碍战友,用最大的力气将金属矛投向指定的目的地;学会挖壕沟,灵巧地使用矛和盾,知道如何挡掉迎面飞来的标枪,能预先避开袭击,也能勇敢地承受袭击。对于真正掌握了这些本领的年轻士兵而言,不论同什么样的敌人厮杀,都不会有恐惧感,而是乐于与他们搏斗。

  五

  对于新兵的身高,大家都知道,一贯是有精确的尺码规定的。排在兵阵两翼的骑兵和军团前列的大队步兵,他们的理想身高是6英尺,最少也要达到5英尺10英寸。而在过去,挑选的余地比较大,因为那时希望从军的人比较多,即使城市中最强壮的年轻人也因为责任感而保持着选择军事职业的志向。就此,如果说真的有什么要求的话,应予注意的与其说是身高,倒不如说是膂力。荷马认为,此种说法是正确的。他曾说过,尽管蒂德乌斯的个子矮小,但他使用兵器的本事却很大。

  六

  在挑选担当募兵任务的兵时,要特别注意他们的脸部表情、视线、眼神,他们的整个体态都要配得上补充军队所需人员的条件。除了人,对马和狗也要根据这一点予以鉴定。一些学识渊博的人对此有很深的理解。例如曼图亚的诗人曾说过,此种情形可以通过对蜜蜂的状态观察到。

  它们有两种不同的类别:一种强些,一眼就能辨明方向和目标,浑身发出亮光;另一种则比较惰怠,拖着鼓鼓的肚腰,丑陋不堪,令人讨厌。

  但愿那些即将献身于马尔斯事业(马尔斯指的是古罗马宗教所信奉的战神,罗马国的守护神。而献身于马尔斯事业,则表示从事军事职业)的年轻人有这样的外表:双眼活泼,腰背笔直,前胸宽厚,肩膀的肌肉强健,双手有力,指头较长,腹部的肌肉也恰到好处;他们的下半身最好干瘦些,小腿和双脚没有因为食肉较多而过于肥大,应该是肌肉发达,强壮有力的。如果你发现哪个新兵的身上具有这些特征,那么就不要在拘泥于他的身高。强壮有力的士兵比那些大高个子更有用处。

  七

  在挑选军人时,还要注意他们的职业,知道哪些职业的人应当被选中或者被否弃。就我个人认为,垂钓者、捕鸟人、糖果点心师傅、纺纱织布者,以及所有从事与女人柔性有关的工作的人,都应该被拒之门外;而铁匠、制车能手、屠夫、追捕鹿和野猪的猎手则应当募选来担任军职。从总体上说,国家的福祉不仅取决于募选新兵的身体情况,而且还要注重他们的精神情况;帝国的实力、罗马人民的稳定和安全都是建立在募选新兵时的认真细致犹如筛选的基础之上的。不要忽视这样事的重要性,也不要认为它很容易做到,更不能轻易将其委托于初出茅庐之辈。众所周知,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其中塞多留就是以擅长募兵而着称。承担守卫行省和决定战争命运的年轻人,其出身和个人德行等方面都必须是无可挑剔的。优秀的军人有着极高的荣誉感;责任感也不允许他们遇难而退,而会使他们成为胜利者。假如说士兵在兵营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只是闲散虚度,那么到头来培养的都是一批胆小鬼,又有什么裨益可谈呢?延长服役的时间并不能弥补募兵工作对新兵进行初试时犯下的失误。对此,无论是从自身的体验,还是历史的实例,我们都已经深深地感悟到:最惨的败北就是因为长期的和平环境使人们对于募兵工作缺少必要的认真态度,导致较多的杰出青年人都争相去民事岗位就职而造成的。有时,由于负责募兵事务的官员徇私情或者故意疏怠,将一些原本属于大庄园主名下的新兵招募后又分配给了最初的主人。所以,这项工作需要大人物出面,而且要极其认真细致地将那些适合军队青年人选拔来从军。

  八

  对于新兵,不应该立即取得军人的标志。首先,他们所要接受的是试练,检验他们是不是真的适合这种职业。我认为,还需检验他们的机敏性和膂力,看看他们能不能学会操持兵器,是否具备作为一名战士所不可或缺的勇敢精神。虽然有些人最初看时似乎完全符合条件,但经过检验,情况就不一样了。将不合格的人淘汰掉,再补挑一些强有力的人来替代他们。要知道,一旦发生冲突,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军人的数量,而是他们的勇敢精神。

  在新兵注册登记后,就可以进行日常的训练来培养他们熟练使用兵器的本领了。但由于长期的安定环境使人们产生疏怠,也使日常训练看上去十分松弛。怎么可以让自身对整军经武之事昏昏然的人去教别人操习武事呢?我们可以从历史或者(专门的)书卷中发掘古时的规则和习俗。但古人为我们叙述的仅仅是某些军事事件和战争的结果,而我们此刻需要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东西,往往被他们搁置一边。

  诚然,无论是拉西第梦人、阿非利加人,还是希腊人都撰写过整本整本的有关战术原理方面的书籍。而我们仍然要研究罗马人自己的兵法:正是罗马人在原本很小的地盘上扩展成了一个大帝国,其疆域几乎要达到太阳升起的地方,甚至达到了世界的尽头。着重研究罗马兵法的必要性迫使我阅读了许多着述家的作品;而我将在这个小小的卷本里尽可能准确地叙述着名监察官加图对兵法的见解,大作家科尔内柳斯·塞尔苏斯和弗龙蒂努斯坚持不懈地阐明此种观点,军事法规的化身和扞卫者帕泰恩在自己的作品里所记叙的内容,以及从奥古斯都、图拉真和哈德良的赖令中引申出来的精髓。我自认在这方面并不具备什么特别的威望,但我所提及的那些人的见解却是流传甚广的。通过一定的格式将其转述出来,也可以说是我对之进行的一番简述吧。

  九

  新兵在训练营里上的第一堂军事训练课就应该是走步伐。无论行军还是在兵阵中,首先就要保持全体军士在运动时的正确队形。而要达到这一点,只能通过持之以恒的操练,使大家学会快捷、均衡地运动。如果一支部队遭到分割,而又不能保持整齐的队形,那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一般来说,夏季步行5个小时可以走20英里;如果更快一些,也就是走大步,同样的时间则可以走24英里。超过这个速度就是跑步了。跑步的时间和距离就很难确定了。对于青年军士来说,应当勤练跑步,经常练习跑步有以下几点功效:能够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必要时能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以赶在同样准备行动的敌人的前头;能够迅速大胆地侦察前方敌情,并快速地折返回来;而且更易于突击溃退中的敌人的后方。

  军士需要训练的另一项技能就是跳跃。学会跃过沟壕,能够轻松地翻越任何构成障碍的高地;一旦遇上类似的困难,都可以毫不费力地予以排除。另外,在战斗进程中,在刀枪如林、箭似飞蝗的战场上,一名战士若是以跑步、跃进的方式前进,就会使敌人丧失视力,震撼其神经,在敌人没有做好准备、自卫或击退对手之前,令其受到沉重的打击。萨卢斯特对伟大的格奈乌斯·庞培的习武有过这样的描述:“他能够跟机灵鬼比跳跃,同飞毛腿比跑步,和大力士比杠铃。”如果没有经过坚持不懈地训练,不仅是他自己,以及他的部队进行这样的锻炼,又怎么能战胜塞多留呢?

  十

  通常来说,每一个新兵在夏季时都要学习游泳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河流上都架有桥梁。无论部队是在撤退中还是在进攻中,都免不了泅水渡河。有时还会遇上下雨或者积雪融化而爆发山洪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会游泳则会使部队陷入险境,危险不仅来自敌人,还来自这些洪流。古罗马人曾经历过太多的战争以及连续不断的险情,从而使他们学会了各种作战本领,他们之所以会选择台伯河畔的马尔斯教场进行训练,就是要让那些年轻的军士在持械操练后可以在这条河里洗净身上的汗水和尘土,并通过游泳驱除训练的所带来的疲惫。不仅是步兵,还有骑兵,甚至他们的马匹,以及随军的商贩和被称作加利阿里的辎重差役也要学会游泳,以便突发情况时不会因为缺乏经验而招到不测。

  十一

  我们可以在古人的书卷里了解到他们训练新兵的方法。他们用树条像编制篱笆那样做成盾,这种“篱笆”模样的盾要比国家规定的普通盾重一倍。同样,发给新兵练习的剑也不是真剑,而是一根比真剑重一倍的粗木棍。就这样,新兵们不分昼夜坚持朝木制的人形靶练习刺杀。

  这种对人形靶的训练不仅对军士很重要,而且对角斗士也受益匪浅。无论是竞技场还是战场,如果一名军士从未刻苦地在人形靶上训练过的话,那么他决不会成为不可战胜的高手。每一个新兵都必须亲自将木制人形靶打进地里去,要让它直挺挺、稳稳地扎到地里,其高度大约有6英尺。训练时,新兵要将这种人形靶当作真正的敌人,将手中的“篱笆”盾和粗木棍当作真的剑和盾,然后使出全身的力气刺向它的头和脸,时而还要攻击它的两肋,以及它的小腿,尽力砍伤它的腘窝;一会儿倒退,一会儿跃进,一会儿扑过去,就像对付真正的敌人一样。他要在这个靶子上做出所有的攻击招式,练就各种军事动作技艺。在练习这些动作时,要时刻注意新兵在攻击对方的同时也要避免暴露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以免被对方击中。

  十二

  另外,古人在练习厮打时所重视的是操练刺杀敌人,而不是胡乱砍。对于那些在战斗时只会乱砍乱劈的人,罗马人不仅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而且常常拿来取笑。一味地砍劈,无论你用多大的力气,通常都不会致命,因为对方身体的重要部位必然会有武器护卫,而且骨骼本身也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反之,用刺杀的方法,你至少可以将剑刺进对方身体2英寸左右,这就足以使其伤重致死;当然,利器所刺的必须是十分重要的部位。另外,当你砍劈时,你的右手和右肋等部分都暴露在外;而当你刺杀时,你身体的每个部位都不会暴露,并且能够在对方尚未发觉时将其杀伤。这也是罗马人在交战中主要使用这种办法的原因。平时,新兵在训练时所使用的是比标准武器重一倍的这种树条盾和粗木棍,而在真正的战争中,他们手中的武器却是轻

了许多的真家伙,这样他们就会感到很轻松,因而作战时也会更加镇定自若、精神抖擞。

  十三

  新兵所要做到的不止这些,他们还应当深入且认真地做好各项战术演练,这也是由专家们传承给我们的经验,因此这一做法部分地保留至今。大家都知道,到今天为止,在一切交战中,那些善于部署兵阵的人一定比别人更善战。由此可以理解为,受过严格训练的军人要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强,因为在作战方面,懂战术的人的能力往往要超出其他同伴。我们的祖先对此非常看重,严格遵守这样的训练制度,以至于对那些学习过操持武器的人要奖励双倍的薪饷,而在这类演练中成绩欠佳的人,往往得不到谷物,只能领到一些大麦。若要重新领到那份小麦,就必须当着军团长、指挥官和高级军官的面,用事实证明他们已经能够完成兵法的所有要求。

  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幸福、光荣而言,首要因素就是它是否拥有足够数量的经过训练的军人。要知道,无论我们的衣装多么华丽绚烂,佩带的首饰多么光彩夺目,这些东西都无法使敌人对我们敬畏或者喜爱,它们只会增加敌人对我们的侵略。我们只有武装起来,他们才会驯从。加图说,在别的事情上如果犯下某种失误,可以在日后加以改正,唯独在交战中败北,却是无法改正的,因为惩罚会随着失误接踵而至,结局只有两种:参与交战的人要么因为怠惰和未经训练而即刻身亡;要么趁机逃窜,进而终身失去与胜利者较量的勇气。

  十四

  回到我们前面的题目上去。新兵在使用粗木棍向人形靶进行刺杀训练时,还要练习像对付真人那样向人形靶投矛。因为此时使用的矛比真正的矛要重,所以操练掌握武器的人会使出很大的力气将矛投掷出去。而在将矛投掷出去之前,一定要看清目标,练习投中靶子,至少也要投到靶子的附近。这种训练可以增强臂力,掌握投矛的经验和技巧。

  十五

  对于在募选时就被认为最适合当弓箭手的第三和第四等级的年轻新兵,最好让他们坚持使用竞赛时使用的木制弓箭进行射靶技术练习。为此,最好选拔一些干练的专职教头去培养弓箭手如何掌握使用的技能,使其达到最佳的敏捷性,同时训练他们如何端正执弓,如何用力开弓,以确保左手平稳,右手按规范拉曳,并且将视线和意念全部集中在射杀对象身上。总之,无论骑射还是步射,都要使他们练就一手百发百中的硬功夫。如果想达到这种程度,则必须刻苦练习、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至于优秀的弓箭手在交战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加图在他的论述兵法的着作中有较具体的说明;克劳狄乌斯就在他的军队里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弓箭手部队,经过一番严格的训练后,终于打败了远比他们强大几倍的敌人。努曼蒂亚人曾经强使罗马军队屈辱地从牛轭下钻过,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在与他们交战之前就认定,只有在每个百人军队里都配置一部分经过训练的弓箭手才能有战胜敌人的可能。

  十六

  投掷石块,则是要尽力教会年轻人的一项技能,可以用手投或借助投石带。据说,投石带的发明者是巴利阿里群岛的居民。几乎岛上的所有居民都要认真地练习投石本领。假如哪家的孩子不能使用投石带将石块击中指定的食物,那么他的母亲就不许他进食。而对付那些头戴盔胄,身披铠甲的战士,则要经常使用投石带或投射器投掷大石块。事实上这些石块比任何箭矢都要重很多,虽然这些石块打下来只能伤及身体的某个部分,但却可以在不见大量出血的情况下将敌人置于死地。众所周知,在古时的所有交战中,都有投石手的参加。每一个新兵都要通过单项训练学会这个本领,因为一条投石带并不会增加什么负担,而且战争有时爆发在布满石块的地形上,有时则必须守住一个山头或者一块丘阜,或者需要用石块或投石带击退包围城堡或城池的蛮族人。

  十七

  有一项技能是必须要传授给年轻的新兵的,那就是一种叫做马蒂奥巴布利的铅球。古时,伊利里亚有两支各有6000人的军团,因为这些人十分擅长且力大无比地使用这种投掷器具,所以人们以马蒂奥巴布利(大力神投手)称呼他们。我们都知道,长时期来这两支部队参与了多次战争,战绩辉煌。当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称帝后,他们认为应该给这两支马蒂奥巴布利军团封号,于是一支军团被命名为朱比特军团,而另一支军团则被封为赫拉克勒斯军团。这两支军团备受两位皇帝的钟爱。他们的盾上都带有五颗马蒂奥巴布利铅球。只要士兵们适时投掷出这些铅球,那么持盾兵或者说是重装兵就可以履行弓箭手的职责。他们能够在白刃格斗之前,甚至在标枪和箭镞飞抵之前重创敌人和马。

  十八

  除了新兵,还要对基干人员进行马术训练。虽然这种训练课目在今天并不被重视,但它却仍然保留着。通常架置一些木马(也叫“鞍马”),到了冬天再搭上一个棚子,夏季则可以露天练习。最初,新兵们都是徒手练骑术,以便先掌握一些技巧,随后再持械操练。训练时还要注意一点,要使新兵从左右两侧上下马,同时要手持马刀或矛。在和平时期持之以恒地加强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受训者在真正的战斗中能够毫不迟疑地跃身上马。

  十九

  必须严格训练新兵在负重60磅的情况下达到健步行军的程度。在艰难的路途中,负重行军是因为有时必须随身携带一些粮秣,以及武器。所以只要养成这种习惯,在行军过程中也就不会顾虑会有什么困难了。坚持不懈地强化训练可以使任何难事变得轻而易举。古代的军士们经常这样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维吉尔的作品(《牧歌》第三章第346首)中得到证明。书中写道:

  罗马人对自己的武器是酷爱的,

  任重而道远;

  他们能够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

  保持着齐整的队形,营垒森严。

  二十

  在此,我还要提一个问题,新兵应该掌握什么武器,或者说给他们装备些什么的事。这一点古风已荡然无存。我所指的是:虽然骑兵的装备因为仿照哥特人以及阿兰和匈奴骑兵的模式有所改进,但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步兵们的防护装备早已消失了。自建立城邦到格拉提安皇帝统治时期,步兵的防护装备一直是铠甲和头盔。可随着怠惰之风和贪图安逸自在的陋习不断滋长,以及野外训练的中止,有人竟然认为这种装备太笨重,于是军士们几乎很少穿戴护具了。渐渐地,一些人向皇帝提出免穿铠甲的想法,后来又提出免戴头盔等诸如此类的要求。但是,就在与哥特人的争战中,因为我们的士兵胸前毫无防身之物,脑袋也没有什么遮护,导致伤亡极其惨重,敌人那如雨般的箭镞无情地夺走了我们的士兵的生命。而在连遭如此重大的失败后,许多城市也因此遭到毁坏。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没有人去关心步兵战士的安全,没有人提出让他们重新穿戴上铠甲和头盔的事。

  一支部队即使布好阵势,而军士们却几乎毫无防身护具,在敌人的攻击之下,军士们接二连三地负伤,此刻,他们的脑子里想的与其说是如何应战,倒不如说是怎么逃命的事情。其实,没有铠甲、头盔的步兵弓箭手,假如他们使用弓箭,无法持盾,那么他们又怎么保护自己呢?对于那些龙标手和旗手来说,他们左手执标杆和旗杆,而胸前和头上毫无防护器具,在交战中又能做些什么呢?而那些懒于操练,很少接触武器装具的步兵来说,铠甲和头盔的重量是他们无法承受的。当然,如果他们每天都坚持使用这些十分沉重的武器和装具,甚至能够承受随身携带古老的防护装具的劳累,久而久之,也就感觉不到它们的重量了。相反,那些承受不了重量的人,就会使自己的身体处于毫无防护的状态,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伤亡,甚至还要冒被俘或者叛国逃跑的危险,岂不更悲惨?所以,那些拒绝训练,不愿吃苦受累的人实际上只会使自己蒙受极大的耻辱,就像任人宰割的绵羊一般。

  古人将步兵部队称为铜墙铁壁,不是单纯因为他们手执标枪和盾牌,而且因为他们身上和头上都穿戴着闪烁的铠甲和头盔。这身护具非常考究:在弓箭手的左袖上有一个护臂,而步兵持盾手的身上除了铠甲和头盔,在其右腿的膝盖上还必须佩带一个铁制的护膝。在交战过程中,配置在第一排的主力兵、第二排的剑矛兵和第三排的后备兵都穿有全套的防护装具。后备兵一般盘膝坐地,然后用盾将身体遮护住,以免被飞来的箭镞和标枪伤害;必要时,例如歇息过后,他们也必须站立,以便迅捷有力地向敌人冲去。我们知道,交战过程中,在剑矛兵和排列于他们之前的军士牺牲之后常常由他们去夺取胜利。

  古时,步兵中还有称作轻装兵的投石手和标枪投手。他们主要配置在军队的两翼,战斗的第一炮通常都是在他们那里打响。不过,机动性大和训练有素的军士也常常向这里集中。由于他们的人数不多,在交战进程中迫使他们后撤时,他们能够在军团的前两列之间实行互救互助,也使战斗队形不会混乱。

  好像现在仍然延续着一种惯例:所有军士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用毛皮缝制的叫做帕农帽的帽子。这一惯例之所以会延续下来,是为了使军人养成脑袋上始终有东西顶着的习惯,这样一来,戴着头盔就不会感到过于沉重了。

  步兵部队使用的投掷标枪(也称作“比鲁姆”)的枪头是一个9英寸或1英尺长的尖尖的三棱矛头。如果标枪扎透盾牌,再想把它抽回来,可能性不大,标枪很容易穿透铠甲。现在我们这里几乎身少见到这种标枪了。这类标枪的使用者多为蛮族步兵,他们称之为“别布拉”,交战时每人配有2到3支。

  另外,还要记住一点,当你使用投掷兵器时,必须左脚在前,因为以这种姿势投掷时所用的力最合理。至于说到举矛、手持刀剑进行面对面的肉搏时,你则要右脚在前,这样做一方面为了防止侧面遭到敌人进攻,另一方面可以使你那双致敌伤害敌人的右手靠得更近一些。很明显,我们应该为新兵配置各种古代的兵器和护具,因为在战斗中谁的头部和胸部得到防护,谁就有足够的勇气,谁就不会惧怕受伤。这是人之常情。

  二十一

  构筑营地也是新兵需要学会的。在战斗过程中,这种本领应该说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它还是不可或缺的救生之道。的确,只要营地构筑得规范,军士们就可以安心地在营地里度过每一天,即使遭到敌人围困,他们也会觉得自己好像处在一座四周有城垣护卫着的城市里一般。但是,这种技能基本上被人们遗忘了,而且也没有人去研究挖堑壕、架栅栏、构筑营地等技能了。因此,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我们的许多部队经常在白昼或深夜突然出现的蛮族骑兵的袭击下溃不成军。遇到这种情况的不仅仅是没有坚固营地的军士,而且还有因为某些原因开始撤退的队伍。他们因为找不到藏身之地,而像一群无力反击的野兽一样,只有当敌人不愿意继续追击他们时,才能幸免被戮。

  二十二

  一定要将营地建在安全地带。假如敌人距离我们很近,则要提高警惕;还要注意营地周围是否有充足的柴薪、草料和水。如果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时间,在选址前还要考虑气候问题。而且还要必须警觉周围的环境,不要有山冈或高地,这些制高点一旦被敌人控制,后患无穷。另外:要事前了解这一带会不会爆发山洪,如果遇到山洪,部队不得不耗费精力去对付它。营地的规模应当建造得与部队的人数、辎重的多少相适应,要防止大量的部队都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或者,原本很少的一部分人却展开在面积很大的土地上。

  二十三

  营地可以建筑成正方形、三角形,或者半圆形。这主要根据地形条件或需要而定。一般称作“普里托里”门的营门都是朝东开的,或者朝敌营驻地开;如果部队正处于开进中,那么营门应该朝拔营后继续前进的方向开。门后是位于前列的几个百人队,也就是大队的营帐,同时也是龙标手和旗手的驻地。“普里托里”门正后是“狄可曼”门,一般建在营地的另一端,这是为了惩治触犯条规的军士时将其押解出营的通道。

  二十四

  构筑营地通常有三种形式。若时间不紧,最好从地面挖土垒起3英尺高的墙来,这样在就会出现一条壕沟,随即挖出一道宽9英尺、深7英尺的堑壕来。如果敌人的实力较强大,那么就要在营地四周挖上堑壕,而且一定要像兵法规定的那样,使这道堑壕宽为12英尺,垂直深度为9英尺。然后将挖出来的土在堑壕的两边各垒起一条4英尺高的土堤。这样一来,一道宽12英尺的堑壕的深度就能够达到13英尺。堤上要打上木桩,木头当然要坚实,材料一般由部队负责运抵。此外,军士们还要经常准备好铲子、耙子、筐子以及其他的工具。

  二十五

  当敌人还没有时,构筑营地的事比较简单。一旦敌人发起攻势,所有骑兵和一半的步兵就要列阵迎战,以击退敌人的攻势。其余的人可以在他们后面继续挖壕掘沟,以加固营地。而此时的命令发布官就要明确宣示,哪支百人队是第一批,哪支是第二批,哪支是第三批,实行轮流上岗作业的政策。然后,百人军队的队长们要去察看挖就的壕沟,量一量宽度和深度。对于那些不认真工作,草率马虎的人则要给予惩处。新兵必须学会这项课目,以便在关键时刻可以迅速而认真地按要求去构筑营地。

  二十六

  会战过程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军士通过刻苦训练而掌握的能够保持严整战斗队形的本领,以及一旦队形遭到破坏,任何一个部分都不会出现拥挤成堆或兵阵稀拉的情形。如果军士们挤作一团,必然会失去交战时所需的自由空间,从而在自己人中造成相互妨碍的局面;而兵阵呈现稀疏的地方,有会给敌人制造机会,使其穿越接合部实施突破。这种情况的最终结果常常是使整个兵阵因为恐惧而陷入混乱之中,因为敌人一旦突破过来,就会出现在部队的后方。因此,需要经常将新兵带到野外去,然后按照花名册让他们布阵。刚开始,队伍可以简单地排成一线,但要把距离拉开,不要有任何弯曲和圆角,使每一个军士之间都保持着均衡和规定的距离。随后,操练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把队伍转成两行,也就是要求他们在运动中编就队形。再则,要教会他们能够迅速地站成正方形队形(方阵);然后变成三角形,也叫楔形队形。这类布局在战争中通常会带来很大的好处。当然,军士还应该学会布成圆形(环形)队形,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敌方突破我兵阵时,这种布阵有利于那些训练有素的军士阻挡他们的进攻,从而避免发生整个部队溃散逃跑,或全军覆灭的惨状。若新兵可以通过平时的刻苦训练切实地掌握好这一切,那么他们在交战中就比较容易保持严整的战斗队形。

  二十七

  另外,古代的遗风中至今仍然保留并遵奉着奥古斯都和哈德良的圣谕:无论骑兵还是步兵,每个月都要进行3次拉练。这种所谓的拉练就是指一种训练的方式。按规定,所有步兵要全副武装,并且手持标枪,行军10英里,然后再返回营地,途中还有一段行程需要快跑。无论将骑兵区分为骑兵小队还是携带全部武装,都要进行近似的训练,而且有时还要操练骑术、后撤;在绕骑一圈后,准备进攻。这种训练的场地不仅要选择平坦的地形上实施,而且步、骑两个兵种都应该在陡峭险峻的山地和起伏的地势上演练爬上爬下,确保在交战时不会遇到(哪怕是偶然地)作为优秀军士在刻苦训练时未曾研习过的状况。

  二十八

  战无不胜的皇帝陛下啊,我对您充满了忠心和虔诚。我已经将许多着作家谈到的整军理论问题的精髓集中在了这部篇幅不长的卷本中,只为了使那些希望并努力从事募选和训练新兵工作的人们能够轻松地加强部队的实力,从而使他们的部队具备古代将士的英勇气概。我们知道,战神马尔斯的战斗热忱至今没有泯灭,他的光辉仍然照耀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而这片土地滋养了拉西第梦人、阿非利加人、马尔西人、萨谟奈人、佩利尼人,当然还有我们罗马人。曾几何时,难道伊庇鲁斯人民不是最强大的军事奇才吗?至于达西亚人、莫西亚人、色雷斯人,他们自古就极其善战,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时这些事实也证实了战神马尔斯本身就出生在他们之中。

  若要数说各个行省各自的兵力状况,恐怕说也说不完,因为这些行省现在全部都隶属于罗马帝国。但长期的和平环境致使有些人一味地追求享乐,贪图安逸;有些人也只是热衷于民政事务。这样一来,相关部队的训练问题就不太被重视,渐渐地松懈下来,到最后竟然完全忽视了,最终彻底废弃,难道这不令人费解吗?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与之相类似的情形在古时曾发生过。例如,第一次布匿战争爆发后,和平年景延续了长达二十年之久,因为贪图安逸享乐,将军事训练搁置一边而使当时的罗马帝国国力大大削弱。曾几何时,他们是多么的风光,战无不胜。可到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时,他们却无论怎样也无法同汉尼拔相匹敌。他们只是在丧失了那么多的执政官和军事将领之后,在丧失了大量优秀军队之后,罗马人才开始醒悟,要进行军事实践,要操练军士使用兵器。只有学会这一切才能重新开始打仗,才能取得胜利。我们必须重视募选和训练新兵的工作,因为教会自己人掌握武器要比出钱雇佣别国的士兵便宜得多。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传世兵法》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