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菜根谭

书名:菜根谭 作者:洪应明 本章字数:2605

更新时间:2014年09月23日 05:50


清乾隆五十九年,遂初堂主人游古刹时,在残卷弃书中拾到一本明代洪应明著的《菜根谭》。通读之后,他深感此书关于性命之学,令人警醒,于是,校正付印,公之于世。

“谭者,谈也。性定菜根香。”花的香用鼻可以品味,叶的香用口可以品味,根的香却需要一颗有智慧的心灵。

洪应明,字自诚,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这是一个缺乏明君贤相、不断产生忠良奇冤故事的年代。嘉靖皇帝“威柄自操,重典以绳臣下”,常常大规模庭杖重臣。万历皇帝惰于朝政,经年不朝,善恶俱无迁谪。他们宠信的又大都非人。嘉靖末年,严嵩父子专权二十年,万历前期的张居正、后来的申时行,世人也颇有微辞。当时,党争纷起,朝政混乱,军政废驰,财政困难。这不是“开元盛世”的盛唐气象,“至君尧舜上”的雄心对于这一代文人是不切实际的。他们难以发展成独立不倚的大树。要立足官场,除非作攀附而上的藤萝。但“栖守道德者,寂寞一世;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洪应明的生平终不可考,他的一世生活是寂寞的。

善用环境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寂寞刺痛心灵的同时,也掘出了生命的泉水。“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谛;味淡声稀处,识心体之本然。”一个被历史忘记的普通人,用他平淡的人生去感悟生活真谛,生成了这部为历史所不能忘却的奇书——《菜根谭》。

《菜根谭》中充满了思辩。“子生而母危,镪积而盗窥,何喜非忧也?贫可以节用,病可以保身,何忧非喜也?”有了辩证就有了弹性,在生活中才会适可而止,不会为逆境撞成粉碎。他用透视的眼光去看人生历史,“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有了洞穿历史的深邃,他才能不随世尘飞扬,保持冷静。他曾引邵雍诗说:“昔日所云我,而今却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属后来谁?”这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他不只关注人类,也充满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关怀。“人情听莺啼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天机,非自畅其生意也。”他的思维超出了狭隘功利,超出了个人生命,走向广阔的天地。

《菜根谭》中充满了经邦治国的谋略。“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经纶。”“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他的议论要比书生枉谈实际,又比热衷世故者冷静。

《菜根谭》中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处治世宜方,乱世宜圆。他深知世态炎凉:“我贵而人奉之,奉此峨冠大带也;我贱而人侮之,侮此布衣草履也。然则原非奉我,我胡为喜?原非侮我,我胡为怒?”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度小人,以最少的信任寄于世情,才能在世上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获得真正的自由。对一切他不轻取、不轻信。“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著眼不高,鲜有不堕彼术中矣。”“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只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平安度过乱世。

洪应明有一种中国式的澹泊,他崇尚自然,喜欢宁静,甘于贫贱。“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桔绿之馨

冽。”他喜欢恬淡久远,而不喜欢过眼的繁华。他不只喜欢清淡的景,也喜欢清淡的人。“衮冕行中,著一藜杖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著一衮衣朝士,转添许多俗气。固知浓不如淡,俗不胜雅。”

《菜根谭》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但他已不是那种优越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理想化的任性自恃的单纯文人,不偏激,不做作,不执着。中国传统文人重感悟,不重理性。多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科学性。洪应明也感到了这一弱点:“凭意兴做为随作随止,岂是不退之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他反对书呆子的固执,深感君子害人甚于小人,忠臣误国更为可怕。“纵欲之病可医而势理之病难医。事物之障可除,而义理之障难除。”他也反对文人的孤芳自赏,自视清高。“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他不喜欢把某些人的天真无知当作清高,只有成熟才有资格评论是否高洁。他也不把特立独行当作文人的长处。“山之高峻处无木,而溪谷回环则草木丛生;水之湍急处无鱼,而渊潭停蓄则鱼鳖聚集。此高绝之行,褊急之衷,君子重有诫焉。”他不同流合污于世俗,也不究心于标新立异,自然是人的最高境界。

晚明的清言集很多。屠隆的《波罗馆清言》、《续婆罗馆清言》、李鼎的《偶谭》、吴丛先的《小窗自纪》、汤传楹的《闲余笔话》、徐学谟的《归有园麈谈》等,都曾风行一时。许多作者比洪应明更有地位,更有文名。但没有一部清言集能像《菜根谭》这样香远益清,越久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朱子家训》是儒家的处世大全,而洪应明却没有这种界限,吸收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在《菜根谭》中,儒释道融为一体,心学与禅学是其核心。它不是洪应明一人的智慧,也涵盖了洪应明视力所及的前人妙语。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侧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皆在;栽花种草,赏月弹琴,小景可观,这是完整的生活。它所面对的不是某一种人,而是芸芸众生。人们可能地位不同,学历不同,性格不同,但都能从中有所吸取。《菜根谭》是不同人的共同选择。

毛泽东喜欢读《菜根谭》。他说:“嚼得菜根者,百事可做。”善嚼菜根的他,携着这卷书从陕北来到了北京。

商业巨子们也重视《菜根谭》,有了这个周全、冷静、机智的参谋,企业在“风斜雨急处”才“立得脚定”。

僧侣们则喜欢《菜根谭》的博大、宽容、善良。许多寺庙把它作为劝善书,免费赠给世人。

当然,它更是文坛上的一个奇迹。它那短短不过三行的偶然之语,带我们走进的是“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掌中存无限,刹那成永恒”的哲思妙境。“虽无江山万里之巨观,而一丘一壑,时复有致。”它不刁蛮地向你要求整块时间。茶余饭后,月下几边,品茗而读,它会像一位密友无话不谈,也会像一位畏友,时时给你警策。

“酉农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著书的洪应明是个平常人,发现这部书的遂初堂主人也是位无名文人。这部书是一本平常人写给平常人读,感悟平常生活的书。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菜根谭》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