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年01月17日 08:57
信拆启,除了一封书信之外,还有一叠银票,书信上说这一万两银票由李侍郎和王尚书各得一半,每人五千两银票,确保杜大才此次高中金榜。
李侍郎心中暗喜,这礼部的官真当得划算,每逢会试、殿试,收获不少呢!于是赶紧将五千两银票收藏好,另五千两银票打算明天早朝后背地里邀至王尚书喝茶,交与他。因为这次会试,王尚书是主考官,李侍郎是阅卷选卷官。
第二天,早朝之后,李侍郎走至王尚书身边小声说:“王大人,在下请你到鸿运茶楼喝茶,有要事相商。”
王尚书听说有要事相商,自然愿意去,说道:“李老兄请本官,本官敢不从命吗”一句玩笑,引得二人大笑。
他们二人来到京城闻名的鸿运茶楼三楼,订了一个小包间。小二走上来问道:“二位官老爷,是喝清茶,还是想请姑娘伴陪?”
王尚书道:“不用姑娘伴陪,本官虽是来喝茶,实则是要办公务。只是将上好铁观音沏来就是。”
“喏”,小二立即去茶房,不一会儿,小二给他二人拿来上好的铁观音茶,并用茶具沏好,一人一杯。他二人一面喝,一边慢慢地谈公事。
李侍郎道:“王大人,你老可知道有一个杜茂荣吗?”
“杜茂荣,我怎不知,当年我任渝州巡抚时,他与你二人均在我属下的府衙作知府,这个人嘛,不错,重仁义,懂尊卑,是一个好下属嘛!”
李侍郎道:“昨天,我在府上接见他的儿子杜大才,收到杜茂荣一封信,委托我俩帮他儿子高中的忙,你看,这个……忙是帮与不帮,说毕,就手指比划一个一字。”
尚书不懂其意道:“你这是什么意思?”
李侍郎小声道:“一万两银票,你我各一半,如何?”
尚书道:“你说的这后生叫什么名字?”
李侍郎道:“杜大才。”
“杜大才,怎么这个名字我有些熟悉,哦,我想起了,昨天,我那大舅子骆老爷的骆二公子也是上京赴考,拜会了我,也给我送了一封他老爷子的信。哎,这个忙,我实在帮不了呀!”王尚书道。
“为什么呢?”
“你有所不晓,这个杜大才与叶小龙勾结妖道,把我大舅子的儿子打成重伤,把我大舅子的头发剪了,这简直是目无王法呀!你想,这样的人才,国家能用吗?”
“哎,我说王尚书,你别这样说嘛,年青人一时糊涂嘛,何况这件事应有区别,我想那叶小龙应该是主犯,杜大才是协从,我们何不给杜茂荣一个人情,把叶小龙重办,如何?”
“重办,重办什么,我大舅子也有不对之处,他不该纵容儿子抢人家姑娘,这件事我最好不插手,否则惹火烧身。”
“可以这么办,我试过叶小龙、杜大才文才,都不错,假如杜大才和叶小龙会试成绩好,就让他们过会试关,反正过了会试也当不成官,无官无禄,只有清名。然后严把殿试选拔关,让杜大才参加进士选拔过关,这样你我可保一世清名。”
“也罢,这事就托你了。”
二人商议已定,付了茶钱,辞别鸿运茶楼,各自坐轿回家。
又过了五六天,叶小龙于下午出街买笔和墨,走了两条小街,突听得一阵悦耳的琵琶声传来,前面有十几个文士,围着两个姑娘,小一点的姑娘用手拨弄着琵琶,坐在小凳子上,大一点的姑娘长得清秀隽俏,腰枝苗条,皮肤白嫩,挥动着月牙板在唱北宋柳永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骠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曲唱完,真可谓余音未尽,绕梁三日。在场文士大多是来京赴考的,其中也有好几位是新来王府投宿的。这时小一点的姑娘举着一个盘说:“小女子是从乡下来的,靠卖唱维生,还望哥哥给些赏赐……”转了一圈,只有几个人给了些铜钱,其余的文士一拍屁股走了。
叶小龙顿觉得这才是世道炎凉,人情冷暖。这些举子宁愿拿许多钱去贿赂当官的,为自己金榜题名打通关节,也不愿给这两个弱女子的钱。于是慷慨上前,给了十个铜钱,那个大姑娘立即起身一转腰:“谢谢大哥。”
杜大才见叶小龙赏赐了十文钱,他也慷慨赏赐了十文钱。
叶小龙与杜大才又逛了两条街,天色惭惭晚了,太阳快下出了。只好慢悠悠地转回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