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奇幻 > 大宋江湖传

第二卷 第44章 前人耗费后人背,人才无力救贫国

书名:大宋江湖传 作者:鷹農 本章字数:3152

更新时间:2011年10月23日 13:04


家馨沉思片刻之后,又道:

「大宋制度中另一个致命弱点是财政之负担。无论是为防范官员谋反而采取的高薪养官政策,或为减少饥民暴动而采取的灾时募兵制,此虽可确保大宋朝百年无事,但也使国家虽岁入千万,却仍然积贫积弱,民生凋蔽。嘉佑八年(西元1063年)三月,仁宗去世,举国哀痛,其乃大宋开国以来诸皇帝中最普遍深得人心之仁君,故取庙号为仁宗。仁宗之妻曹皇后为了收买官僚,在仁宗皇帝大丧之时,竟然下令对各级官僚进行赏赐,结果把国库累年积蓄耗空殆尽,有些地方无钱追封赏赐,官府竟以各种名目向民间预借,致使国库更加雪上加霜,日益空虚。」

鹰真又是轻叹一声,片刻之后方道:

「看来,没钱又想办事一定会拖垮下一代的人。财务不佳,国必弱矣!」

家馨沉思片刻之后又道:

「仁宗辞世后,太子赵曙即位为宋英宗,前因曹太后厚赏大臣,财政亏空,出现了巨额赤字,国库愈形空虚。英宗有气性,极思振作,故大胆起用一批老臣如韩琦、文彦博、曾公亮等,希望能有所作为。可是,由于英宗体弱多病,不堪多事操劳,故欲振而力不从心,加之其所起用之老臣均已到暮年,只求安退,不思进取,故英宗心中有数,大宋之前景只能寄托在太子赵顼身上。其时太子东宫之记室(秘书)韩维,曾多次为赵顼讲经说事,每遇赵顼称赞他,他总是谦虚说这是其好友王安石之构思,这使太子对王安石产生极佳之印象。加之太子之前曾阅过王安石的《言事书》,太子铭感五内,深受感动,故太子甚为崇拜王安石,甚想早日面见这位改革家。体弱多病的英宗只当了4年皇帝,其卒后,太子赵顼继位为当今之皇上(宋神宗),此时皇上才二十岁不足,惟其性格有乃父之风,血气方刚之年,气性更急,尤欲更新之。当今皇上为太子时,深受王安石变法思想之影响,乃于治平四年(西元1067年)九月,在继位皇帝后不久,召知江宁府(江苏南京)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并于熙宁元年(西元1068年)命他越次入对,倾听其变法意见。皇上问王安石治国何以为先?王安石毫不犹豫回答〈变风俗,立法度〉,清楚表明自己的想法所构筑的改革之念,虽简略却巨细靡遗陈述变法之构想。皇上心中崇拜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希望有个魏征或者三国时之诸葛亮,能辅佐他于朝政,对社稷之稳定大有作为。王安石在对话中期望皇上能够效法尧舜,以古代圣贤之王作榜样,认为尧舜之道简而不烦,易而不躁绝非高不可攀。经过一番对话,君臣双方志同道合,皇上非常满意,要求王安石辅佐他同济此道。」

鹰真轻笑道:

「原来皇上对王安石早知之甚详。」

………………………………………………………………………………………………………………………………………………………………………………………………………………………………

家馨面带微笑,紧靠在鹰真旁侧坐下,缓缓道:

「鹰真,我将要说的事离现在愈来愈近了。不过,我们必须先了解王安石这个人。此人的背景与想法牵动着大宋所有百姓的命运。」

「好,妳說吧!悉听之。」

「宋真宗天禧5年(西元1021年),王安石出身在一个中级官员的家庭。依当时朝廷规定,凡担任地方官者每三年就要调任其他州县,因此,王安石的童年生活便在随家人不断迁徙的旅途中度过。这种生活确可增长其见闻,耳濡目染于市井小民,使其有机会了解各种社会弊病。同时他还博览群书,就连与科举考试关系不大的各种医书、小说、农书也在他阅读之列。仁宗庆历2年(西元1042年),年仅21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依规定,新科进士都要先到地方当几年小官,任满后方有机会经由提交论文调回京城,进入京城中之崇文院,其为晋升中央要员之跳板。但王安石在最初年的任职期满后,拒绝进入崇文院的机会,却主动要求继续留任地方,到一个江南小县去当知县,此举令人印象深刻

。出任知县虽然不像进入崇文院那样前程似锦,却有权独立执掌一方疆土,这正好给了王安石实践自己政治理念的机会。他在知县任上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围滩造田,又用官仓中的粮食向百姓放贷,秋收时加利息收回,强化官府之财务为后来推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积累不少宝贵经验。」

鹰真点头回道:

「是啊!听说王安石在地方官任上的表现甚为突出,得到各方赞赏。」

「是啊!由于政绩卓著,王安石很快升任通判(副知州)。朝廷中的重臣文彦博、欧阳修欣赏他的才能,几次推荐他进京任职。他却一再婉拒,宁愿守在萧条之地努力耕耘,在各级地方官任上一待便是十余年。直至仁宗嘉佑三年(西元1058年),他认为改革之时机成熟,这才欣然应命,赴京出任三司度支判官(三司中主管国家财政支出的副首长)。王安石甫进京就向仁宗皇帝呈现万言书,此可视为熙宁变法之纲领,陈述了王安石所有主要的变法思想。然而垂暮之年的仁宗皇帝已无心进取,将万言书束之高阁。王安石痛感报负无法施展,一怒之下辞官返乡。」

鹰真笑回道:

「王安石这个人独树一帜!嗯!看不出。真有个性啊!」

「王安石回乡后以著书立说和收徒讲学打发时间,很多参与变法的骨干─吕惠卿、曾布、章惇等皆从此时追随王安石。在此期间,朝廷几次想重新任用王安石,都被王安石婉言谢绝。这种淡泊名利的表现,让很多原本就因王安石卓著的才学而倾慕他的读书人更加钦佩。当时很多人议论说,朝廷应该让王安石作宰相,则振兴国家有望矣!」

………………………………………………………………………………………………………

鹰真轻叹一声方轻回道:

「问题不是出在王安石,唉!大环境不对啊!」

家馨微笑道:

「没错,王安石个人没问题,问题在于大环境已被前人毁坏,则后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望矣!」

鹰真长叹一声,未答腔。

家馨满脸笑容,片刻后方又开口道:

「不到一年后,皇上就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力支持王安石的施展改革抱负。而王安石也被皇帝的决心深深打动,没有再次推辞皇帝的认命。又一年后,为了给予王安石更大的权力发挥,皇上再次提拔王安石,使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宰相。此年八月,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国家理财问题上发生尖锐争论。此后,皇上对司马光、韩琦、苏轼、欧阳修等元老派失望,故乃专信王安石,并另设置三司条例司,专掌规划国家财政大计,商议变更旧法之事,正式开始制定和推行新政,此为熙宁变法。变法先从经济方面开始,渐及军事、教育等。熙宁二月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闰十一月差官提举诸路常平、广惠仓间农田水利差役事。熙宁三年以后,又陆续推行保甲法、免疫法、太学三舍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以及将兵法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扭转大宋中期仁宗以来积贫积弱之局面。」

鹰真起身走了几步到了书房门窗边,背对着家馨缓缓道:

「我一直确信皇上与王安石皆有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心可敬,可是,当国家的财富已被前人耗尽时,即使后世出现能够顶天立地的能人亦已无力可回天。」

家馨似思考片刻之后才道:

「没错,国家财富有限,当人民步向贫穷,税收减短,国家必亦步向贫穷,此乃简单之理,财富乃由富而生,绝非由贫而来。」

鹰真轻点头回道:

「家馨,妳言之有理,在王安石变法之下,连鹰家堡之财富也在缩水,这令我想不通,为何咱们努力比以前多,财富却比以前少,这主要原因必是国家给人民提供的环境有恙,是否?」

「鹰真,你说得对,当国家有恙时,任何市井小民只能自求多福,自古以来,此例不胜枚举。国家是树干,百姓是千千万万叶片,干枯则叶何能存?此时只有望天,雨水湿露助叶存活。」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