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年10月23日 13:04
。出任知县虽然不像进入崇文院那样前程似锦,却有权独立执掌一方疆土,这正好给了王安石实践自己政治理念的机会。他在知县任上发动百姓兴修水利、围滩造田,又用官仓中的粮食向百姓放贷,秋收时加利息收回,强化官府之财务为后来推行〈农田水利法〉、〈青苗法〉积累不少宝贵经验。」
鹰真点头回道:
「是啊!听说王安石在地方官任上的表现甚为突出,得到各方赞赏。」
「是啊!由于政绩卓著,王安石很快升任通判(副知州)。朝廷中的重臣文彦博、欧阳修欣赏他的才能,几次推荐他进京任职。他却一再婉拒,宁愿守在萧条之地努力耕耘,在各级地方官任上一待便是十余年。直至仁宗嘉佑三年(西元1058年),他认为改革之时机成熟,这才欣然应命,赴京出任三司度支判官(三司中主管国家财政支出的副首长)。王安石甫进京就向仁宗皇帝呈现万言书,此可视为熙宁变法之纲领,陈述了王安石所有主要的变法思想。然而垂暮之年的仁宗皇帝已无心进取,将万言书束之高阁。王安石痛感报负无法施展,一怒之下辞官返乡。」
鹰真笑回道:
「王安石这个人独树一帜!嗯!看不出。真有个性啊!」
「王安石回乡后以著书立说和收徒讲学打发时间,很多参与变法的骨干─吕惠卿、曾布、章惇等皆从此时追随王安石。在此期间,朝廷几次想重新任用王安石,都被王安石婉言谢绝。这种淡泊名利的表现,让很多原本就因王安石卓著的才学而倾慕他的读书人更加钦佩。当时很多人议论说,朝廷应该让王安石作宰相,则振兴国家有望矣!」
………………………………………………………………………………………………………
鹰真轻叹一声方轻回道:
「问题不是出在王安石,唉!大环境不对啊!」
家馨微笑道:
「没错,王安石个人没问题,问题在于大环境已被前人毁坏,则后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望矣!」
鹰真长叹一声,未答腔。
家馨满脸笑容,片刻后方又开口道:
「不到一年后,皇上就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全力支持王安石的施展改革抱负。而王安石也被皇帝的决心深深打动,没有再次推辞皇帝的认命。又一年后,为了给予王安石更大的权力发挥,皇上再次提拔王安石,使它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宰相。此年八月,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国家理财问题上发生尖锐争论。此后,皇上对司马光、韩琦、苏轼、欧阳修等元老派失望,故乃专信王安石,并另设置三司条例司,专掌规划国家财政大计,商议变更旧法之事,正式开始制定和推行新政,此为熙宁变法。变法先从经济方面开始,渐及军事、教育等。熙宁二月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闰十一月差官提举诸路常平、广惠仓间农田水利差役事。熙宁三年以后,又陆续推行保甲法、免疫法、太学三舍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以及将兵法等,其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以扭转大宋中期仁宗以来积贫积弱之局面。」
鹰真起身走了几步到了书房门窗边,背对着家馨缓缓道:
「我一直确信皇上与王安石皆有意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心可敬,可是,当国家的财富已被前人耗尽时,即使后世出现能够顶天立地的能人亦已无力可回天。」
家馨似思考片刻之后才道:
「没错,国家财富有限,当人民步向贫穷,税收减短,国家必亦步向贫穷,此乃简单之理,财富乃由富而生,绝非由贫而来。」
鹰真轻点头回道:
「家馨,妳言之有理,在王安石变法之下,连鹰家堡之财富也在缩水,这令我想不通,为何咱们努力比以前多,财富却比以前少,这主要原因必是国家给人民提供的环境有恙,是否?」
「鹰真,你说得对,当国家有恙时,任何市井小民只能自求多福,自古以来,此例不胜枚举。国家是树干,百姓是千千万万叶片,干枯则叶何能存?此时只有望天,雨水湿露助叶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