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年10月22日 13:04
治颇有成效,使大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并为华夏文化昌盛奠定基础。真宗在位26年是宋帝国全面走向成熟的时期,不但各项制度达到完备,与西夏和辽国的长期战争也因和约而停火,百姓免于生灵涂炭、颠沛流离之苦,大宋版图基本定型。不过,鹰真你要了解,此乃大宋帝国花钱买平安的心态,国家武力薄弱,外患永远存在。」
鹰真轻叹一声,无可奈何语气回道:
「又是重内不重外,重文不重武。」
「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辽军再次南侵,绕过河北边境宋军防线,直扑首都汴京(开封),直达黄河岸边的澶州。此时在位的宋真宗听到战报后非常惊恐,一度有意迁都。惟在宰相寇准之力谏下,真宗最后终于还是鼓起勇气,亲赴澶州督战。前线守军因此士气大振,辽军反而陷入孤军深入的不利境地。最后,辽军提出愿意议和,宋真宗遂派大臣曹利用前去商谈合约细节。临行前,真宗称只要辽国退兵,愿意拿出100万绢匹和银两的岁币赐予辽国,此即澶渊之盟。此乃典型花钱买平安的心态。」
鹰真轻点头,轻叹一声,未答腔。
………………………………………………………………………………………………………
家馨喝了一口茶后又言道:
「宋真宗殁后,真宗第六子赵祯即位为仁宗,此时仁宗才十二岁不到,故朝廷大权为刘太后所掌控。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刘太后卒,仁宗才开始亲政,时年二十三岁。故仁宗在位42年,真正掌握实权只有31年。这一时期,大宋社会政治上因循守旧,前朝留下之祖宗之法已是弊端层出不穷,即便欲改亦难行。此时,经济文化仍在持续发展,财政收支尚称平衡,不改犹可过得去,故仁宗对改革决心不大,稍一受挫就偃旗息鼓,积贫积弱局面只能是日益加重。仁宗时之内政方面,冗官、冗吏、冗兵大量增加,朝臣屡次提出尖锐批评,然仁宗却束手无策。由于大宋朝廷长期的守内虚外,边防能力大为削弱,西夏强大后,与大宋之矛盾便公开化。宋夏曾发生三次大战,即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均以宋军大败而告终。只是由于西夏版图较小,没有全面进逼的能力,另一方面,西夏与辽国亦有重重矛盾,才促使西夏与宋订立合约,表面上西夏向宋称臣,实质上,宋朝廷每年要以赐予之形式进贡给西夏大量银、绢、茶等之岁赐。」
鹰真频摇头,轻叹道:
「前朝积弊,今朝难改,花钱消灾,愈消愈糟。」
「正当宋夏战争激烈进行之时,契丹人趁机向宋朝廷施加压力,宋仁宗遣富弼出使辽国,答应每年增加岁币绢十万疋,银十万两,与契丹再次合好。这次的岁币定名为纳,其与献、贡无大差别,意在表示宋弱辽强的一种不平等关系。此后,在辽国进逼之下,宋廷乃加重对华夏百姓之剥削,大宋社会内部矛盾遂公开爆发,士兵与贫民发动多次起义。大宋社会这种剧烈的阵痛,不时发作,隐含着社会矛盾已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内忧外患、百姓对朝廷信心顿失,此终于使宋仁宗痛下改革决心。仁宗庆历三年(西元1043年),他一举将三名改革派中坚份子─范仲淹、富弼和韩琦提升为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副宰相),主持推行兴致太平之法,其他改革派官员欧阳修和蔡襄等也受重用,大宋第一次大规模改革尝试就此开始,此为庆历新政。新政以精简机构、加强吏治为核心,裁减大批冗官,政府的财政压力立刻为之缓解。但范仲淹的政策却触动整个官僚阶层之既得利益,挡人财路必遭致反扑,改革派因此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对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的议论越来越多,终于使仁宗皇帝产生疑心。庆历五年(西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等人先后罢相,新政也很快被逐一撤废,大宋朝第一次大规模改革运动仅维持一年多,就宣告失败。」
鹰真表情冷漠,淡淡叹道:
「范仲淹、欧阳修两个文坛巨匠、士林领袖,加上富弼、韩琦等这些改革派主将推动庆历新政失败,似可说明当国家积弊难返,文人领政似又离民生疾苦甚远,身处如此环境,任何有才华的英雄好汉亦无力回天啊!」
家馨轻叹一声道:
「是阿!鹰真,你说的没错。尤其是范仲淹,其内刚外和,忧国忧民,文武兼备,对人泛爱乐善,为政崇尚忠厚,甚得人心。其改革事业未就,令人不无遗憾。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言令人不胜唏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