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玄幻奇幻 > 大宋江湖传

第二卷 第43章 夫妻长谈国家事,积弊难返大势难

书名:大宋江湖传 作者:鷹農 本章字数:3472

更新时间:2011年10月22日 13:04


鹰真缓步走到书桌旁,又取了ㄧ叠信函给夫人,

「来,家馨啊!这里还有一些外头寄来的信函,妳仔细读读,咱们稍后再来详细讨论。」

家馨聚精会神详阅信函,鹰真走至书房窗边,右手端着茶,遥望天空,似陷入思索之深渊。

ㄧ阵子功夫之后,家馨慢步走近鹰真,缓缓道:

「鹰真啊!你曾经说过,你很担心大宋国的未来,忧国忧民之情怀我可以理解,无国何有家?国弱则民何以安生立命?我在衡山的十年期间,费了很多功夫,深入研究大宋朝廷的内政、外交与军事,所以,对几位朝廷命官的来函内容,我可以作非常深入的剖析,我详细述说给你听听,有些观念或许可供你参考。」

鹰真轻拉夫人右手,和蔼眼神中夹着ㄧ丝丝怜爱与温柔,

「来,家馨,咱们坐下好好聊。」

「好,好,坐下聊聊。」

家馨喝了一口茶后,方缓缓说道:

「要预知大宋国的国祚,首先必须了解大宋开国皇帝的治国思维。」

「喔!妳是说太祖赵匡胤啊!」

「是啊!在建国初期,宋太祖以赵普为相,在赵普之精心策划之下,吸取唐朝覆亡和五代动乱的教训,将全国的兵权、财政收归中央,避免军权旁落。宋太祖留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更为知识份子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史无前例的保障,故文治是太祖之基本治国思维。」

鹰真轻点头道:

「没错,有道理,以文治国。」

「宋朝开国不久,宋太祖向赵普询问五代乱世形成之原因。赵普指出,其根本原因即是地方军阀权力太大,故天下呈君弱臣强之势。此策略后来成为宋帝国自始至终的基本治国理念。据此,宋太祖上演了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赵普还亲自参与制定了整套地方、中央、部门之间相互制约、重文抑武的权力体制,其背后的理念则为〈强干弱枝〉。此政策有几个重点:〈削夺其权〉,即取消节度使的地方行政权,所有州府直接向中央负责;〈制其钱粮〉,即将各地税收、粮食全部上缴京城,断绝地方势力割据谋反之经济来源;〈收其精兵〉,即从地方部队中抽调精锐的士官兵,编入皇帝直属之禁卫军,以保证中央军力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鹰真听得入神,但未答腔。家馨遂又道:

「太祖殁后,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进一步削弱军队和贵族的政治权力,扩编和重用文官,因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全部由科举出身的文官担任,甚至后来军队主帅也由文官出任。持平言之,此乃极大败笔。ㄧ个国家要长治久安,文治武功应均衡发展,绝不可偏废。」

………………………………………………………………………………………………………………………………………………………………………………………………………………………………

家馨轻叹一声后又道:

「中央集权,文武一把抓,此举固然可消除地方藩镇势力,但这些举措却使各政府机构膨胀臃肿,形同虚设,行政部门不欲积极而相互推诿,尔虞我诈,致使行事效率不彰,挚肋成为常事。在军队中,前线官兵无法自主把握战机,而不懂军事且傲慢的文官主帅发布的命令往往不切实际,从而造成宋军「十战九输」之惨重代价,沦至败降的下场。太宗皇帝曾两次征伐北方霸主,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均惨败而归。对西夏党项族军阀叛乱团体的几次讨伐最后也都以战败而终。持平而论,宋太宗沉谋英断,慨然有统一天下之志,和平解决南方吴越、漳泉割据问题,又灭北汉,奠定大宋之疆土基础。但武功上虽有收复燕云之举,而其谋略,实战准备则无胜辽之把握,故壮志难酬。综论之,太宗皇帝之文治优于武略,对大宋经济文化贡献实多。然由于宋朝廷统治集团内部之矛盾及大规模农民阶级矛盾的发展,宋太宗便将内患当作心腹大患,而把外部的民族矛盾看成皮肤之疾。其继承者宋真宗又把此当成家法,代代相沿。」

鹰真面容稍严峻,轻声道:

「此乃重点之言,大宋自建国伊始即重文轻武。」

家馨停顿片刻后又道:

「宋太宗殁后,其第三子赵恒即位为宋真宗。真宗即位时不足30周岁,年富力强,朝廷官员多期待他能有所作为。可惜,宋真宗为守成之主,武功实不足言,外部民族之威胁仍在,然其文

治颇有成效,使大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并为华夏文化昌盛奠定基础。真宗在位26年是宋帝国全面走向成熟的时期,不但各项制度达到完备,与西夏和辽国的长期战争也因和约而停火,百姓免于生灵涂炭、颠沛流离之苦,大宋版图基本定型。不过,鹰真你要了解,此乃大宋帝国花钱买平安的心态,国家武力薄弱,外患永远存在。」

鹰真轻叹一声,无可奈何语气回道:

「又是重内不重外,重文不重武。」

「真宗景德元年(西元1004年),辽军再次南侵,绕过河北边境宋军防线,直扑首都汴京(开封),直达黄河岸边的澶州。此时在位的宋真宗听到战报后非常惊恐,一度有意迁都。惟在宰相寇准之力谏下,真宗最后终于还是鼓起勇气,亲赴澶州督战。前线守军因此士气大振,辽军反而陷入孤军深入的不利境地。最后,辽军提出愿意议和,宋真宗遂派大臣曹利用前去商谈合约细节。临行前,真宗称只要辽国退兵,愿意拿出100万绢匹和银两的岁币赐予辽国,此即澶渊之盟。此乃典型花钱买平安的心态。」

鹰真轻点头,轻叹一声,未答腔。

………………………………………………………………………………………………………

家馨喝了一口茶后又言道:

「宋真宗殁后,真宗第六子赵祯即位为仁宗,此时仁宗才十二岁不到,故朝廷大权为刘太后所掌控。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刘太后卒,仁宗才开始亲政,时年二十三岁。故仁宗在位42年,真正掌握实权只有31年。这一时期,大宋社会政治上因循守旧,前朝留下之祖宗之法已是弊端层出不穷,即便欲改亦难行。此时,经济文化仍在持续发展,财政收支尚称平衡,不改犹可过得去,故仁宗对改革决心不大,稍一受挫就偃旗息鼓,积贫积弱局面只能是日益加重。仁宗时之内政方面,冗官、冗吏、冗兵大量增加,朝臣屡次提出尖锐批评,然仁宗却束手无策。由于大宋朝廷长期的守内虚外,边防能力大为削弱,西夏强大后,与大宋之矛盾便公开化。宋夏曾发生三次大战,即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之战,均以宋军大败而告终。只是由于西夏版图较小,没有全面进逼的能力,另一方面,西夏与辽国亦有重重矛盾,才促使西夏与宋订立合约,表面上西夏向宋称臣,实质上,宋朝廷每年要以赐予之形式进贡给西夏大量银、绢、茶等之岁赐。」

鹰真频摇头,轻叹道:

「前朝积弊,今朝难改,花钱消灾,愈消愈糟。」

「正当宋夏战争激烈进行之时,契丹人趁机向宋朝廷施加压力,宋仁宗遣富弼出使辽国,答应每年增加岁币绢十万疋,银十万两,与契丹再次合好。这次的岁币定名为纳,其与献、贡无大差别,意在表示宋弱辽强的一种不平等关系。此后,在辽国进逼之下,宋廷乃加重对华夏百姓之剥削,大宋社会内部矛盾遂公开爆发,士兵与贫民发动多次起义。大宋社会这种剧烈的阵痛,不时发作,隐含着社会矛盾已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内忧外患、百姓对朝廷信心顿失,此终于使宋仁宗痛下改革决心。仁宗庆历三年(西元1043年),他一举将三名改革派中坚份子─范仲淹、富弼和韩琦提升为参知政事和枢密副使(副宰相),主持推行兴致太平之法,其他改革派官员欧阳修和蔡襄等也受重用,大宋第一次大规模改革尝试就此开始,此为庆历新政。新政以精简机构、加强吏治为核心,裁减大批冗官,政府的财政压力立刻为之缓解。但范仲淹的政策却触动整个官僚阶层之既得利益,挡人财路必遭致反扑,改革派因此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对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的议论越来越多,终于使仁宗皇帝产生疑心。庆历五年(西元1045年)正月,范仲淹等人先后罢相,新政也很快被逐一撤废,大宋朝第一次大规模改革运动仅维持一年多,就宣告失败。」

鹰真表情冷漠,淡淡叹道:

「范仲淹、欧阳修两个文坛巨匠、士林领袖,加上富弼、韩琦等这些改革派主将推动庆历新政失败,似可说明当国家积弊难返,文人领政似又离民生疾苦甚远,身处如此环境,任何有才华的英雄好汉亦无力回天啊!」

家馨轻叹一声道:

「是阿!鹰真,你说的没错。尤其是范仲淹,其内刚外和,忧国忧民,文武兼备,对人泛爱乐善,为政崇尚忠厚,甚得人心。其改革事业未就,令人不无遗憾。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名言令人不胜唏嘘啊!」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