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0:15
,其间尚有《拨头》一戏。《志》云:"《拨头》者,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乐府杂录》谓之"钵头",此语之为外国语之译音,固不待言;且于国名、地名、人名三者中,必居其一焉。其入中国,不审在何时。按《北史·西域传》有拔豆国,去代五万一千里,(按五万一千里,必有误字,《北史·西域传》诸国,虽大秦之远,亦仅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拔豆上之南天竺国去代三万一千五百里,叠伏罗国去代三万一千里,此五万一千里,疑亦三万一千里之误也。)隋唐二《志》,即无此国,盖于后魏之初,一通中国,后或亡或隔绝,已不可知。如使"拨头"与"拔豆"为同音异译,而此戏出于拔豆国,或由龟兹等国而入中国,则其时自不应在隋唐以后,或北齐时已有此戏;而《兰陵王》、《踏摇娘》等戏,皆模仿而为之者欤。
此种歌舞戏,当时尚未盛行,实不过为百戏之一种。盖汉魏以来之角抵奇戏,尚行于南北朝,而北朝尤盛。《魏书·乐志》言:"太宗增修百戏,撰合大曲。"《隋书·音乐志》亦云:"齐武平中,有鱼龙烂漫,俳优侏儒,(中略)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周明帝武成间,朔旦会群臣,亦用百戏。及宣帝时,征齐散乐人并会京师为之。至隋炀帝大业二年,突厥染干来朝,炀帝欲夸之,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自是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至旦,以纵观,至晦而罢。伎人皆衣绵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珮,饰以花眊者,殆三万人。"故柳彧上书谓:"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隋书·柳彧传》)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初学记》卷十五)所咏亦略同。虽侈靡跨于汉代,然视张衡之赋西京,李尤之赋平乐观,其言固未有大异也。
至唐而所谓歌舞戏者,始多概见。有本于前代者,有出新撰者,今备举之。
一、《代面》 《大面》
《旧唐书·音乐志》一则(见前)《乐府杂录》鼓架部条:"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教坊记》:"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二、《拨头》 《钵头》
《旧唐书·音乐志》一则(见前)《乐府杂录》鼓架部条:"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三、《踏摇娘》 《苏中郎》 《苏郎中》
《旧书·音乐志》:"踏摇娘生于隋末河内。河内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河朔演其声而被之弦管,因写其夫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改其制度,非旧旨也。
《乐府杂录》鼓架部条:"《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带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即有踏摇娘。
《教坊记》一则(见前)四、参军戏《乐府杂录》俳优条:"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始自汉馆陶令石耽。耽有赃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乐,即令衣白夹衫,命俳优弄辱之,经年乃放。后为参军,误也。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是以陆鸿渐撰词,言韶州参军,盖由此也。"赵璘《因话录》(卷一):"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
范摅《云溪友议》(卷九):元稹廉问浙东,"有俳优周季南季崇,及妻刘采春,自淮甸而来,善弄《陆参军》,歌声彻云。
(附)《五代史·吴世家》:"徐氏之专政也,杨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训尤凌侮之。尝饮酒楼上,命优人高贵卿侍酒,知训为参军,隆演鹑衣髽髻为苍鹘。
(附)姚宽《西溪丛语》(下)引《吴史》:"徐知训怙威骄淫,调谑王,无敬长之心。尝登楼狎戏,荷衣木简,自称参军,令王髽髻鹑衣,为苍头以从。
五、《樊哙排君难》戏 《樊哙排闼》剧《唐会要》(卷三十三):"光化四年正月,宴于保宁殿,上制曲,名曰《赞成功》。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刘季述反正,帝乃制曲以褒之,仍作《樊哙排君难》戏以乐焉。
宋敏求《长安志》(卷六):"昭宗宴李继昭等将于保宁殿,亲制《赞成功》曲以褒之,仍命伶官作《樊哙排君难》戏以乐之。
陈旸《乐书》(卷一百八十六):"昭宗光化中,孙德昭之徒刃刘季述,始作《樊哙排闼》剧。
此五剧中,其出于后赵者一(参军),出于北齐或周隋者二(《大面》、《踏摇娘》),出于西域者一(《拨头》),惟《樊哙排君难》戏乃唐代所自制,且其布置甚简,而动作有节,固与《破阵乐》、《庆善乐》诸舞,相去不远;其所异者,在演故事一事耳。顾唐代歌舞戏之发达,虽止于此,而滑稽戏则殊进步。此种戏剧,优人恒随时地而自由为之;虽不必有故事,而恒托为故事之形;惟不容合以歌舞,故与前者稍异耳。其见于载籍者,兹复汇举之,其可资比较之助者,颇不少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二):"侍中宋璟,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悉付御史台治之,谓中丞李谨度曰:'服不更诉者,出之,尚诉未已者,且系。'由是人多怨者。会天旱,优人作魃状,戏于上前。问:'魃何为出?'对曰:'奉相公处分。'又问:'何故?'对曰:'负罪者三百余人,相公悉以系狱抑之,故魃不得不出。'上心以为然。
《旧唐书·文宗纪》:"太和六年二月己丑寒食节,上宴群臣于麟德殿。是日,杂戏人弄孔子。帝曰:'孔子古今之师,安得侮黩。'亟命驱出。
高彦休《唐阙史》(卷下):"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讲座,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即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妇人,何患乎有娠乎?'上大悦。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宠锡甚厚。翌日,授环卫之员外职。
唐无名氏《玉泉子真录》(《说郛》卷四十六):"崔公铉之在淮南,尝俾乐工集其家僮,教以诸戏。一日,其乐工告以成就,且请试焉。铉命阅于堂下,与妻李坐观之。僮以李氏妒忌,即以数僮衣妇人衣,曰妻曰妾,列于旁侧。一僮则执简束带,旋辟唯诺其间。张乐,命酒,不能无属意者,李氏未之悟也。久之,戏愈甚,悉类李氏平昔所尝为。李氏虽少悟,以其戏偶合,私谓不敢而然,且观之。僮志在发悟,愈益戏之。李果怒,骂之曰:'奴敢无礼,吾何尝如此。'僮指之,且出,曰:'咄咄!赤眼而作白眼,讳乎?'铉大笑,几至绝倒。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光化中,朱朴自《毛诗》博士登庸,恃其口辩,可以立致太平。由藩邸引导,闻于昭宗,遂有此拜。对扬之日,面陈时事数条,每言'臣为陛下致之'。洎操大柄,无以施展,自是恩泽日衰,中外腾沸。内宴日,俳优穆刀陵作念经行者,至御前曰:'若是朱相,即是非相。'翌日出官。
附 五代《北梦琐言》(卷十四):"刘仁恭之军,为汴帅败于内黄。尔后汴帅攻燕,亦败于唐河。他日命使聘汴,汴帅开宴,俳优戏医病人以讥之。且问:病状内黄,以何药可瘥?其聘使谓汴帅曰:'内黄,可以唐河水浸之,必愈。'宾主大笑。
钱易《南部新书》(卷癸):"王延彬独据建州,称伪号。一旦大设,为伶官作戏辞云:'只闻有泗州和尚,不见有五县天子。
郑文宝《江南馀载》(卷上):"徐知训在宣州,聚敛苛暴,百姓苦之。入觐侍宴,伶人戏作绿衣大面若鬼神者。旁一人问:'谁?'对曰:'我宣州土地神也,吾主人入觐,和地皮掘来,故得至此。
又(卷上):"张崇帅庐州,人苦其不法。因其入觐,相谓曰:'渠伊必不来矣。'崇闻之,计口征渠伊钱。明年又入觐,人不敢交语,唯道路相目,捋须为庆而已。崇归,又征捋须钱。其在建康,伶人戏为死而获谴者曰:'焦湖百里,一任作獭。
观上文之所汇集,知此各滑稽戏,始于开元,而盛于晚唐。以此与歌舞戏相比较,则一以歌舞为主,一以言语为主;一则演故事,一则讽时事;一为应节之舞蹈,一为随意之动作;一可永久演之,一则除一时一地外,不容施于他处:此其相异者也。而此二者之关纽,实在参军一戏。参军之戏,本演石耽或周延故事。又《云溪友议》谓"周季南等弄《陆参军》,歌声彻云",则似为歌舞剧。然至唐中叶以后,所谓参军者,不必演石耽或周延;凡一切假官,皆谓之参军。《因话录》所谓"女优有弄假官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是也。由是参军一色,遂为脚色之主。其与之相对者,谓之苍鹘。李义山《骄儿诗》:"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五代史·吴世家》所纪,足以证之。上所载滑稽剧中,无在不可见此二色之对立。如李可及之儒服险巾,褒衣博带;崔铉家童之执简束带,旋辟唯诺;南唐伶人之绿衣大面,作宣州土地神:皆所谓参军者为之,而与之对待者,则为苍鹘。此说观下章所载宋代戏剧,自可了然,此非想象之说也。要之:唐五代戏剧,或以歌舞为主,而失其自由;或演一事,而不能被以歌舞。其视南宋、金、元之戏剧,尚未可同日而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