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38
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又一个人路上遇见一个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说,"我要来看你."这个人告诉别人说,"他用不着来看我,我也知道他不会来看我,你瞧这句话才没意思哪!"那个朋友的诚意似乎是太多了.凌叔华女士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做《外国规矩》,说一位青年留学生陪着一位旧家小姐上公园,尽招呼她这样那样的.她以为让他爱上了,那里知道他行的只是"外国规矩"!这喜剧由于那位旧家小姐不明白新礼数,新过场,多估量了那位留学生的诚意.可见诚意确是有分量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西方还有句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诚实"也只是态度;这似乎也是一句戏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