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中国人

序言三

书名:中国人 作者:林语堂 本章字数:3279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24


序言三

  亢德先生在信中希望我能写一篇关于如何写书的文章。而此刻我正在撰写我的第二部书《生活的艺术》,希望在这个月底截稿。这样一来,每天从9点半到12点半,平均要写上3000字,就像机器一样进行书斋的工作,其间不允许有停顿或出岔。现在书记正忙着抄改,而我也可以偷闲再写上一点。我想在此透漏一些关于这两本书的消息。

  本书完成于民国23年的春、夏、秋三季,因此,其中一部是在庐山避暑时写成的。一共用了10个月。当时也是《人间世》最热闹的时期,同时还兼办《论语》,因此当时的写作可算是忙里偷闲的工作了。自从“有闲阶级”成为一种口号被大家认同,“忙闲”这两个字就一直在我脑中回旋。究竟什么是忙,什么是闲,我越想越糊涂,始终弄不清楚。对于忙者,未必成功于世,披星戴月、奔波劳累不过只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当然闲者也未必就是新名教的罪人,孔子亦曾做过删诗讲易作春秋此等大事。现在中国被物质主义侵入了,或许除了那些满口说着出口、入口、通货膨胀之徒,也就不足以进入忙人的行列中了。对此我即异于是。张山来曾说过:“能忙人之所闲者,始能闲人之所忙。”用机器制造皮鞋,其产量会大大增加,这叫做忙,而且叫做摩登;但是若要皮匠手工制作,那么就要三日,甚至六七日才能做完一双,其产量很小,这可以说是闲,也是封建。无奈好皮鞋大都是由皮匠手工制作的,而非使用机器。一切艺术,都是人们心手俱闲时一点一点产生出来的。六七日做成的一双皮鞋,可以说是好皮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甚已矣,新旧两种时代的精神差异之大!就我个人认为,那些拿着入厂时刻卡片,按时到工厂的工人,未必是如何文明,而对于那些在家里一针一线慢慢做工的皮匠,也未必就野蛮到什么程度--如果用生活的艺术标准进行衡量的话。至于皮匠是怎样一针一线工作的,这并不关我的事,我说这些话的意思只是想说我的书也是在青山白云■鞵竹杖影中写成的,而且也是在我心手俱闲时一段一段、一章一节写出来的。我知道,只要像皮匠那样一针一线地钉下去,无论为功为罪、为革命为反革命,都是无愧于心的。

  这样说好像离题似远实近。我不会像图索骥那样分甲、乙、丙、丁地讲下去,因为半个小时之内就要重新起稿写书。我是忙人,所以我只能用闲适的笔调优游自在野老谈天的方法写文章。不然我会被急死的。横,择还有l5分钟,不如随便谈谈。本书即将要出第十一版了,与前几版不用的是,此11版以系修订、配插图的形式在此出版,而且尺寸也比之前的略大一些。第一版中的错误已经改正过了。插图共16页。本书的德文、法文、挪威文译本也早已出版,还有几种译本尚未出版。对于中文译本,现在正在友人那里翻译,不久即可出版。

  现在写的这本书是讲生活的艺术,名为Thelmportance of Living刚开始我并没有要写这本书的想法,而是翻译了五六本中国中篇的名著,例如《浮生六记》、《老残游记二集》、《影梅庵忆语》、《秋灯琐忆》,这些足以代表中国的生活艺术,以及中国的文化精神,书中加入张山来的《幽梦影》格言,曾国藩郑板桥的《家书》,以及李易安的《金石录后序》等(对此辛报上说我对于译浮生六记“全本”,实际上是上了王均卿的当。实则此全本出版我首次在《人间世》中为这部著作辨伪)。但是按照书局老板的意思,我最先创作的是生活的艺术,然后才翻译了那些名著。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艺术长期都被西方人士所关注,如果没有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也就不了解中国人的生活究竟是如何的艺术,如何的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玩水,如何看云鉴石,如何养花、蓄鸟,如何赏雪,听雨,吟风,弄月……雪可赏,雨可听,风可吟,月可弄,山可观,水可玩,云可看,石可鉴,这些本来就是令人听来如醉如痴的题目。《吾国和吾民》一书中,不仅对上面提到的有所提及,但是大部分人关注的却是篇幅很短的关于饮食园艺的《人生的艺术》,甚至许多美国女人将这本书奉为生活的法则。除了赏花弄月,中国诗人还有旷怀达观、高逸退隐、陶情遣兴、涤烦消愁的人生哲学。这些正好是美国那些赶忙

人的救命良药。因为有很多读者想要观此中底奥及一般吟风弄月,以及合家享乐的方法,所以书局希望我能够写一本这样的书。不提老庄,但其精神却在焉,不谈孔孟,而孔孟的形象却显于眼前。这也是我创作此书的发端。

  我是在3月初开始动笔写作的,共写了260页。而这篇序是在5月初一晚,忽然从床上坐起来写的,但是现在感觉今是昨非,因为起前稿尽行毁去。原以为要在这本书中冠入西方现代物质文化的批评,而且还要较深、较多地做出论辩,从而使手稿文调完全变化了。自5月3日起才重新编写,到7月底完成,全书共700页,所以在这3个月里,我就像文王囚在美里一样,寸步不能离开。虽然这并不是很苦,但是倒像是受军事训练,一切都要纪律化,整齐化,严肃化。每天都要早睡早起,睡眠必足,睡眠足了则翌晨坐在明窗净几,一边抽烟,一边饮茗,阵阵清风吹来,轻轻嗅嗅两下,精神焕发,文章从口里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念出,然后由书记打上,倒也是一种快乐。如果睡眠不足,那就吐不出文章。这篇序是我在打字机上亲自打出来的,而这本书却是由我口述,由他人笔记的。通常也没有什么好文章,但只要烟好、茶好、人好,那就会灵感大发可为文。

  那么我在纽约应该怎样讲品茗供花等题目呢?我带过来很多关于此类的书,例如陈眉公的《宝颜堂秘笈》、王均卿的《说库》,甚至连开明圣经纸5册《廿五史》也都全部运过来了,还有《文致》、《苏长公小品》、《苏长公外记》、《和陶合笺》、《群芳清玩》、《小窗幽记》、《幽梦影》,我还把燕儿、蝶儿、匡儿图都带来了,但是我忘记带《欣赏篇》、《说郛》、《樵歌》、《寒山诗集》,这是遗憾。哥伦比亚中文图书馆里的藏书很多,但是我却因为懒得出门,而至今没有去查阅过。我将屠隆的《冥寥子游》全部译出列入书中了。我最快活的是就是将咏命运遣怀一类诗40余首集中起来,其中那种达观味道却可与与Omar Khayyam相媲美。如白居易对酒诗“昨日低眉问疾来,今朝抆泪吊人回”、“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及“不开口笑是痴人”等诗句,有与Omar有什么区别呢?觉隐诗“一脉青山景色幽,前人田产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又有收人在后头”,何尝又没有警悟呢?李密庵的《半半歌》何尝没有冲淡呢?东坡的《述怀行香子词》又何尝不高逸呢?《骷髅赞》怎么能不说是悲壮呢?……将乐天、东坡、石田、子畏……等诗人统统请来欢聚一堂,唱和酬咏,却也能凑成代表中国诗人人生哲学的《人生曲》了,此书名为The Human Symphony,又名A Chinese Fantasia:话不多说了。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看来本月不该写宇宙风文,真是后悔无及啊!

  本书初成于1934年,时逢中国最为黯淡的年代,在异族入侵下,却未曾看到能掌控全局的领导。从那时起,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受到了一次洗礼,由绝望转为希望,变得团结,充满国民的自信心,这一切皆如我们在英勇的抗战中所见。面对社会与经济的在内部的重建,中国也经历了一个宏大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要在日本大规模侵入之前尽可能地高速发展。在精神层面上,中国人民的同仇敌忾之气首次被屡次来犯的日本侵略者所激发,这种高涨热忱也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谅解。人民为获得民族解放将不惜任何巨大的代价,他们毫不置疑最后胜利的归属。

  这样一个伟大的的国家,有四万万人团结在一起,具有如此昂扬的的士气,如此干练的英雄领袖,因此绝不会被一个外来势力所征服。我相信,经历了西安事变,中国获得真正团结之后,她已经度过了近代史上最危急的时刻。这个发展过程,我将在新增加的一章中作一些叙述。标题是“中日战争之我见”.其中,我记述了中国一步一步获得新生、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过程;1932年至1937年间这一争取出的宝贵备战时间奠定了抗战的基础;那纷乱年代中无法忍受的山河破碎的画面;以及我个人的看法--战争已无法避免,而中国通过英勇抗争而获得新生也同样理所当然,不言自明;最后是我预见最终胜利的归属--中国最终会成为一个强大而独立的民主国家。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中国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