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24
变动,实与外国不甚相干,而过去倘有甚何关系,亦很容易阻止而免除之,只消中国能及早减少一些惰性、而她的领袖减少一些颟顸的怎么心理。
于是继之以一个失望而狂热的时期,因而增加理想的崇拜西洋热度。列强的发皇强盛,觉得是科学发达的直接结果。这是一个幼稚的复杂心理蔓延的时机,爱国青年乃分趋二途:其一抑郁沮丧于国家之现状,其一则欲掩盖其实况于外人。关于他们的国是问题,卒无真理可得。他们于是怀恨而丰姿外人。
倘西洋能继续其繁荣而保持和平,中国人的心理又将若何,殊不易言。不过西洋却未能如此顺利持续。也就够了!中国人好像狠着劲儿地欣赏世界大战之爆发,企业繁荣之崩溃、不景气,以及科学家尝试挽救此等厄运之失败,时而到感满足,他们于是说,中国毕竟还是不坏。然而在我们的眼前。分明各处都是饥荒,遍地都有土匪,彼此彼此,谁也没有比谁好了些,照这样说来,或许古氏中国倒是不错的,不妨追溯前代,看看中国的古氏哲理如何。至少它教导了人民以恬淡、知足、乐天的德性,它教导人民享乐少量的物质倘不得较大者,它调整了人生而尊定了相当的稳健与安全的基石。近来西方研究中国问题之举,以及有些西方学者之羡慕中国型生活的稳健,欣赏中国艺术哲学的高明,益使中国青年坚自信之心。
今日所显现的结局,则又为古代经典格言的反覆重演,父老吃了酸果,致令儿孙为齿软少年中国已经厌倦于父兄的革命热情,方且退而有复古之倾向,看了他们勉为十足纯粹中国人的不自然底决心,样子很是有趣;他们要吃中国的土产,空中国的土布,而服行中国原来的生活习惯。中国有许多欧代青年今年的欲行重返纯粹中国式生活,差不多是一种流行的时髦风尚而为外观的,恰如当初他们的父辈嗜尚西装革履,刀叉大餐而欲往哈佛大学留学,这些现代青年曾经长期的空过西装,吃过西餐,而且曾经留学过哈佛,又精通英国文学远胜于本国语言现在他们对于这一切都感到头痛,而欲重返其远祖的怀抱。
这个倾向各方面都流露着,不限于服饰和礼俗的外观。所见于艺术与文学者当远为重要。好像几年前中国新小说的题材,大多描写些恋爱问题,半西洋式的男女奸情,家庭革命,全部的调子是类乎病态的,决非适合于中国底情。艺术和其他文学所表现的内容有过之无不及。但健全状终于渐渐抬头了,这是出于朴素的平民生活的健全性。知识人青年开始发掘自己的群众的内容了。他们开始明了小市镇中的生活,农村里的生活中国的真实而原来的生活这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