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资治通鉴菁华

第55章 玄武门之变

书名:资治通鉴菁华 作者:司马光 本章字数:713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9


第55章 玄武门之变

  

  秦王眼见自己与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隔阂越来越深,开始为自己的将来寻找安身之地.他发现洛阳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一旦长安有突发情况,便可以退守洛阳.于是,李世民派遣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驻守洛阳.与此同时,他又让王府的车骑将军张亮、自己的亲信王保等人带领一千多人赶往洛阳.张亮和王保等人到达洛阳之后,依照李世民的吩咐,暗中结交各路英雄好汉和有才能的人,等待时局变化.张亮等人还提供大量的财物,随意让这些人使用.李元吉知道后,向朝廷告发张亮意图谋反.张亮被司法部门带走调查,但是张亮面对质询,始终一言不发.朝廷对此没有办法,最终,张亮被放回了洛阳.

  一天夜里,李建成叫李世民和自己一块儿喝酒.李建成准备了毒酒,打算害死李世民.刚喝了一半,李世民突然觉得心脏一阵疼痛,口吐鲜血.淮安王李神通见状,立刻扶着李世民回到西宫.高祖听说后,来到西宫,看望李世民.高祖对李建成说:"你弟弟平时就不爱喝酒.以后,你别再叫他夜里陪你喝酒了."高祖安慰李世民说:"世民啊,当初,是你第一个站出来,提出了反隋的计划.也是你,南征北战,消灭了众多的敌人.这些功劳朕都记得.刚称帝的时候,我就打算把你立为太子.但是,你自己坚决不同意.现在,建成是长子,又做了那么长时间的太子.朕也不忍心就这么收回他的权力.朕看你们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很难和睦相处.如果再让你们都住在长安,肯定还会有争斗.我决定让你去行台,到洛阳居住.以后,陕州以东的地区都归你管理.朕还打算效仿汉朝的梁孝王的先例,赐给你天子旌旗."李世民听到高祖这么说,心中暗喜.但是,表面上伤心落泪,表示不愿离开长安,想继续留在高祖跟前尽孝.高祖说:"别太难过了.如今天下都是我们家的,何况洛阳距离长安很近.如果朕想你了,随时都可以去洛阳."

  看到李世民即将前往洛阳,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一旦李世民到了洛阳,他手里就有了土地和军队,就等于有了自己的势力,对他也就不好控制了.如果他还在长安,那么他也就只是自己一个人,对付起来也比较容易."于是,两人暗中安排,让人写密折给高祖,说:"自从得知秦王要去洛阳后,那些追随秦王的人都特别兴奋.这样看来,一旦秦王去了洛阳,肯定不会再回来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找到一些高祖十分信任的官员.让他们在高祖面前分析李世民此行的利弊,劝高祖改变决定.最终,高祖被说服了,改变了主意.秦王去洛阳的事情就这样被终止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肯就此罢休.二人又联合嫔妃们,不断地在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这些话说得多了,高祖渐渐相信了他们的言论,准备惩罚李世民.这时,陈叔达对高祖说:"请陛下三思,这些年,秦王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人皆知,不能轻易废黜秦王.而且,秦王性子烈.臣担心,一旦陛下对他过分斥责,秦王可能无法排解心中的忧愤.万一秦王因此患上不可预测的疾病,到时候,陛下,您可是连后悔都来不及了!"高祖思量再三,最终没有处罚秦王.

  李元吉又暗中请示高祖,想找借口杀掉李世民.高祖说:"他的功劳那么大,天下几乎全是他打下来的.而且,他也没什么大罪,拿什么理由杀他呢?"李元吉说:"秦王占领洛阳后,迟迟不肯返回长安.他在洛阳城内,还到处散发财物,树立自己的威望,加之他违背陛下的诏令.这些行为不是造反,还能是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尽快除掉他,您又何必担心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高祖没有答应他.

  看着秦王的处境日渐危险,王府中的官员都焦虑万分,不知该如何是好.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如今,秦王和太子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化解.一旦太子得手,不单单是秦王府要遭殃,更重要的是大唐王朝的存亡都会有问题.与其任人宰割,不如劝秦王仿效周公处理管叔与蔡叔的举动,安定国家.现在形势危急,生死关头,还是要早做决定啊!"

  长孙无忌说:"你也这么想,真是太好了.这个想法,我也想了很久,只是不敢说出来.我现在就去告诉秦王."

  随后,长孙无忌把房玄龄的想法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立刻把他找来,商量如何解决当前的危机.房玄龄说:"大王,您的功劳无人可比.大唐的基业应该由您来继承.现在,您对身处的危机心怀忧虑,这表明上天正在帮助您啊!希望您能早做决定,不要再犹豫了!"房玄龄和杜如晦向李世民提议,应当找机会杀掉太子和齐王.

  当时,很多英勇善战的将领都聚集在秦王府.李建成和李元吉想拉拢这些人,为自己所用.李建成找到左二副护军尉迟敬德,私下里送了一车金银器物给他.他还写了一封信给尉迟敬德:"非常仰慕将军的才干,希望您能转投到我府上来,这样我们之间的交情会更加稳固." 尉迟敬德推辞了他们的邀请,回信说:"我出身贫寒,在隋朝末年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沦落为叛贼.死一万次都不能消除我身上的罪行.后来,我遇到了秦王.他给我重新改过的机会,还让我在秦王府中任职做官.秦王对我的再生之恩,我永生难忘,只有以死报答他.我在太子殿下面前没有一点功劳,怎么敢平白无故的接受您这么多的赏赐.假如我接受殿下的馈赠,与您私下里交往.这就表明我对秦王不忠心,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殿下,我想您也不会愿意要一个对自己不忠的属下吧!"李建成看到回信后,怒不可遏,随即断绝了两人的来往.

  后来,尉迟敬德把这件事告诉了秦王.李世民对他说:"我知道,你的忠心像石头一样坚固.即使太子给你一座金山,也不会动摇你的心意.下次,如果太子再送你什么东西,就直接接受,我信任你!而且,我们将计就计,还能顺便了解太子打算怎么对付我们,这岂不是一个绝佳的计策吗?现在,你这样回绝太子,我担心会有祸事降到你的头上."

  过了没多久,李元吉准备在晚上派人刺杀尉迟敬德.尉迟敬德知道后,躺在屋里,把门窗都打开,等待杀手.结果,刺客到他的院子里好多次,始终不敢进屋.李元吉看刺杀不成,便陷害尉迟敬德.于是,高祖把尉迟敬德关进监狱,准备杀了他.李世民再三向高祖求情,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后来,李元吉又在高祖面前陷害了左一马军总管程知节.程知节被贬黜京城,到康州去做刺史.程知节对秦王说:"大王,您的身边已经快没有能帮助您的人了.您自己一个人又能撑多久呢?为了大王,我绝不离开长安.恳请大王早做决断!" 李元吉还想收买右二护军段志玄,但被段志玄毅然回绝.太子和齐王商量:"秦王身边的众多谋臣中,最有谋略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必须要想办法把他们从秦王身边弄走."最终,李建成和李元吉诬陷成功,房玄龄和杜如晦被高祖赶出了京城.

  到这时候,只有长孙无忌还留在秦王府.长孙无忌连同自己的舅舅高士廉、右候车骑将军侯君集和尉迟敬德等人,不断地劝说李世民要想办法回击,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一直犹豫,拿不定主意.李世民就此事请教灵州大都督李靖,李靖推辞了.李世民又去请教行军总管李世■,他也推脱了.经过此事,李世民反而更加看重李靖和李世■二人.

  正在此时,突厥郁射设带几万骑兵进入边境,包围了乌城,并在黄河以南驻扎下来.太子向高祖极力推举李元吉带领各路人马征讨突厥.高祖应允了太子的请求,让李元吉带领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和天纪将军张瑾等人,前去乌城解围.李元吉随即向高祖要求,让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和右三统军秦叔宝等人随自己出征.李元吉还借机巡视秦王的军队,挑选了很多骁勇善战的士兵,加强自己军队的战斗力.

  太子宫中的率更丞王晊私下里告诉李世民:"我听太子对齐王说,‘你现在拥兵数万.秦王手下的得力战将和勇猛的士兵都已经在你的军队里了.为给你饯行,我会和秦王一起到昆明池.你事先在帐篷里埋伏好人手,直接杀了他.禀告父皇时,就说秦王是突然得病死的.这样一来,父皇应该不会怀疑.随后,我会安排大臣进言,让父皇把政事交给我处理.等你掌握了尉迟敬德等人后,再把他们处理掉,全部活埋.到时候,看还有谁敢不服!’"

  李世民立刻把这番话告诉了长孙无忌等人.长孙无忌等人纷纷劝李世民,一定要赶在他们前面,想办法应对这件事.

  李世民感叹道:"自古以来,骨肉相残都是一件罪恶的事.我知道他们要害我,但是我想等他们行动以后,再以此为理由对付他们.这样应该也是可以的!"

  尉迟敬德说:"大家都是普通人,谁都不愿意随随便便的去死.现在,大家誓死豁出命来,也要追随拥护大王,这是天意.眼看灾祸要降临,您仍然对此事无动于衷,毫不担忧.您即便不看重自己,也要为国家社稷着想啊!如果您还是犹豫,不愿意采纳我的建议,那我就要准备逃走了.我是绝对不会跟着您,不还手,任人宰割的!"

  长孙无忌也劝说秦王:"大王,如果你执意不听敬德的办法,事情就真的无可挽回了.不光是尉迟敬德等人要离开您,我也不能再辅佐您了,我会随他们一起离开!"

  李世民还是有些犹豫,说:"这件事还是再商量商量吧!我认为我

的想法也不能完全摒弃."

  尉迟敬德见状,赶忙说:"大王,您在这件事上拿不定主意,是不对的.面对危难,犹豫不决,这不是果敢的表现.而且,大王在外面召集的八百多名勇士,已经手拿兵器,身披铠甲,悄悄入宫了.条件已经具备,起事是大势所趋.大王是无法阻止这一切的!"

  李世民还是有些担心,便去问幕僚们的想法.

  大家纷纷表示:"齐王这个人乖张凶残,他是不会甘心只作臣子的.听说护军薛实曾对齐王说,‘您的名字可以合成一个唐字.将来,您肯定能继承帝位,主持宗庙的祭祀.’齐王听后,十分高兴,说,‘一旦除掉了秦王,太子很容易对付.’现在,太子和齐王的计划还没有成功,齐王已经有取代太子的想法了.像齐王这样,对权力贪得无厌,什么事情他做不出来呢!即使二人的计划成功了,恐怕到那时,天下已经不属于大唐了.大王,以您的才能,处理这二人就像弯腰拾草一样简单.千万不能为了恪守一般人的节操,而把江山社稷放在一边啊!"

  李世民还是犹豫,下不了决心.

  众人说:"大王,您觉得虞舜是怎样的人呢?"

  李世民答:"是远古的圣人."

  大家又说:"如果虞舜在疏通水井的时候,被父兄埋在井里,那么他就变成井底的一捧泥土了.如果虞舜在收拾粮仓的时候,被父兄放火烧死了,那么他就变成粮仓上的一把灰烬了.如果是那样,怎么会有后来的太平盛世,恩泽天下呢!正是因为虞舜心中想的是天下啊!所以,在父亲用小棍鞭打自己的时候,他忍了下来.当父亲要用大棒打自己的时候,则选择了逃走."

  李世民想通过算卦来决定是否起事.正在这时,幕僚张公谨走进来.一把抢过龟甲,扔在地上.他对李世民说:"大王,只有遇到困惑,很难做决定的时候,才会去占卜.当前的这件事是一定要做的,还用占卜它干什么呢!大王,难道占卜的结果不好,您就不能行动,只能任人鱼肉吗?"

  最终,李世民下定了决心,和众人一起制定了行动的计划.

  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偷偷地联络房玄龄等人,让他们秘密地来见自己.房玄龄等人回信说:"当初,皇帝下达命令,不让我们再辅佐您.现在,如果我们私自去见您,一定会因此被杀头.请大王恕罪,我们不能接受您的教令!李世民对此非常生气.他对尉迟敬德说:"房玄龄与杜如晦这么说,是打算背叛我吗?"李世民取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说:"您去看看情况.如果他们真的不打算过来见我,您就直接把他们的头颅带回来吧!"

  尉迟敬德找到长孙无忌,二人一起去见房玄龄等人.两人对他们说:"现在,秦王已经制定了行动的计划.你们抓紧时间,想办法回秦王府,共商大计.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要分开回去."他让房玄龄与杜如晦装扮成道士,随长孙无忌回府.自己则绕路回到秦王府.

  六月,初一.这天出现了奇异的天象.白天的时候,金星出现在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初三,再次出现了这一奇特的天象.傅奕向高祖秘密上奏此事,说:"陛下,从天象上看,金星反复出现在秦地的上空,这是秦王应为天下之主的预示."高祖把傅奕的密折转交给了李世民.与此同时,李世民私下向高祖上奏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与后宫嫔妃私通.他还对高祖说:"我绝对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兄弟.但是,现在他们却设计要杀我,好像是要替窦建德和王世充报仇.如果我死了,就永远见不到父皇了.而且,要是我就这么死去,在地下见到王世充等叛贼,实在是天大的耻辱!"高祖听了李世民的这番话,十分惊讶.他看着秦王,说:"明天,我就把他们叫来,质问此事.早朝的时候,你早点儿过来."

  初四,李世民安排人马埋伏在玄武门,然后和长孙无忌等人一起上朝.张婕妤探听到李世民上书给高祖的内容后,慌忙派人把这件事告诉李建成.李建成找到李元吉,就此事商量对策.李元吉说:"我们就以生病为借口,不去上朝.暗地里,召集好自己的兵马,静观事态的变化,再作行动."李建成说:"不用担心军队,早就准备好了.现在,我们俩应该进宫,参见父皇,亲自去查探情况."随后,两人一同前往玄武门,打算一起入宫上朝.此时,朝堂上已经聚集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大臣.高祖准备就秦王所说的那件事,亲自审问李建成和李元吉.

  当李建成与李元吉走到临湖殿的时候,察觉气氛有些不对.二人立刻掉头,打算返回各自的府邸.李世民追上来,和二人打招呼.李元吉拿出弓箭,回身准备射杀李世民.但是,他几次都没把弓箭拉满,没有射中.李世民拉开弓,一箭射死了李建成.随后,尉迟敬德带着七十名骑兵赶到.李元吉被尉迟敬德手下的一名军士射中,掉下马来.

  李世民的战马受惊,跑进树林.李世民被树枝挂下马,摔在地上,站不起来.李元吉跑过来,一把夺过李世民手中的弓,打算勒死他.尉迟敬德迅速赶过来,大声呵斥制止他.李元吉站起身来,打算走到武德殿,去面见高祖.尉迟敬德追过来,射死了他.

  李建成已死的消息传到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不禁叹息道:"我之前受过太子的恩惠.现在太子死了,我岂能为了避免自己受牵连,就对太子的事不管不问呢!"于是,冯立召集了副护军薛万彻和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三人带领太子和齐王府中两千精兵,奔向玄武门.

  李世民的幕僚张公谨,膂力过人.他看到冯立等人要带兵冲向玄武门.自己一个人奋力关上了宫门,把冯立等人拦在了门外.当时掌管宿卫军的云麾将军敬君弘,率军驻扎在玄武门.看到此场景,敬君弘打算带兵出战.身边的人急忙劝阻:"将军先不要忙着出战.现在事情的结局还不明朗,咱们还是静观其变的好.即便您坚持要出战,那也要等到把士兵们召集好了,再列阵出战也不晚啊!"敬君弘没有听属下的建议,他和中郎将吕世衡大喊着,带兵直接冲向了敌兵.最后,一行人全部阵亡.

  薛万彻等人与驻守玄武门的士兵交战了很长的时间.薛万彻召集士兵,大喊要领兵攻打秦王府.所有人都大惊失色.正在这时,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走了出来.东宫和齐王府的人马看到后,纷纷逃走.薛万彻带着数十名骑兵,逃往了终南山.

  冯立杀了敬君弘后,对自己的部下说:"我这也算对太子有所回报了." 随后,冯立扔了手中的武器,逃走了.

  玄武门前一片混乱的时候,高祖带着大臣,正在海池里划船.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去负责高祖的安全.高祖看到尉迟敬德手提长矛,身着盔甲,走到自己的面前,大为震惊.

  高祖问他:"出了什么事?你怎么这身打扮?来这里干什么?"

  尉迟敬德答道:"回禀陛下,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被逼无奈,带兵杀了他们.秦王害怕陛下受惊,让我来保护皇上."

  高祖一听,赶忙问身边的裴寂等人:"竟然出现这样的事.众位爱卿认为朕现在该怎么办?"

  萧瑀和陈叔达答道:"陛下,当初您打算起兵反隋的时候,太子和齐王并没有参与.而且,他们二人对大唐的功劳也不大.后来,二人看到秦王众人中很有威望,又战功卓着,便起了谋害之心,密谋反叛.现如今,事情败露,二人终被秦王诛杀,也算死有余辜.秦王对国家的功劳最大,又是民心所向.如果陛下立秦王为太子,让他来处理朝廷内外的事物,国家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祸事了."

  高祖说:"爱卿说得好!朕一直都是这么想啊!"

  当时,玄武门前的交战还在持续.尉迟敬德请求高祖下令,所有军队一律听从秦王的指挥.高祖答应了他的请求.高祖让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到东上阁门外,颁布自己的亲笔敕令.大家听到敕令后,便稳定下来了.高祖又命令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宫,开导安抚那里的将士.后来,这些人放弃了自己的职位,都离开了.

  高祖把李世民叫到自己面前,好生安抚他.高祖说:"这段时间,我听信了很多谗言,犯了曾母误听曾参杀人后,丢弃织具逃走的错误.你受苦了!"李世民听到高祖这么说,跪在地上,趴在高祖的怀里,失声痛哭.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因此事遭受牵连.最终,他们被宗室除名,全部诛杀,无一幸免.

  当时,东宫和齐王府中还留有一百多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亲信.李世民麾下的诸位将军认为应该把他们都杀掉,家产充公.尉迟敬德不同意这么做,极力劝阻:"事情的主谋已经被诛杀,这就足够了.如果我们连他们的手下都不放过,势必会导致反抗,引发新的纷争.这样不利于时局的稳定!"于是,众人停止了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党羽的追杀.

  当天,高祖颁布了赦免天下罪犯的诏书.诏书宣称,这次叛逆的罪责由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全部承担.二人的党羽,一律不予追究.由秦王接管国家的一切政务.

  初五,冯立和谢叔方返回了京城.李世民自薛万彻逃亡后,多次派人找他.最后,薛万彻也返回了长安.李世民感叹道:"他们都是对自己主上非常忠心的人,都是有情有义的人啊!"随即赦免了他们.

  初七,李世民被册立为太子.高祖颁布诏书说:"从现在开始,朝廷内外以及军队的一切大小事物,都由太子决断,然后再报告给朕."

  至此,这场大唐初期的权力之争,以秦王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资治通鉴菁华》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