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8
例的基础上,又在各州郡设置中正一职主管此事,虽没有达到完美,但所选人才百分之六七十也都是比较高标准的.现在,我朝选拔人才只要求文采好,而不考察他们的实际情况;考察他们是否孝廉也只根据他们所写的文章,而不看他们在治理国家方面有无方法;即使设立了中正官职也只是通过他们的姓氏辩识,而忽略了应选者的才能、品行,所以我认为选取有识之士的条件太狭窄,优胜劣汰的思路也不严密.既然遴选官员之事主要由舅舅来负责,我希望舅舅就改掉那些有失偏颇的制度,最好不要以待选时间长短来作为任用的标准.否则的话,天下的有识之士谁还会把名节和品行作为自己修为的第一要务呢?".崔亮回信说:"你说的确实有深刻的道理,但古今不同,我认为如果时机合适,就应该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前不久我才采取了那样的办法.你引用古人的例子来责怪我,这与古时候子产铸造青铜刑书来挽救时弊,而叔向却嘲笑他的举措不合先王立下的规矩有什么区别?"
洛阳令代京人薛琡也上书说:"官吏手中握着百姓的命运,如果选拔官吏只按他们的年龄,而不考虑他们能力的大小,那么吏部只需一名官员按顺序用人就可以了.那些待选的人就像排队飞行的大雁一样按顺序被选来选去,或者拿着名册,把那些应选的人员像串起来的鱼一样排好然后由按顺序叫名字就可以了,怎能叫做遴选人才呢?"薛琡的上书,没有得到答复.后来为了这件事,薛琡还亲自请求拜见皇上并再次上奏:"请陛下下令补任郡县长官的职务,并由王公大臣来推荐合适的人选."因此北魏孝明帝下令让大臣们议定这件事,可事情还是不了了之.后来,吏部尚书又被甄琛等人接替,考虑到论资排辈这种办法对他们很有利,崔亮之前实行的遴选办法就被沿用了下来.也正是从崔亮开始,北魏的选拔任用官员制度乱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