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7
百姓都知道我已经诚心诚意地接纳了他们,万乘之君怎能言而无信呢!"于是为了显示诚意,苻坚让慕容垂担任冠军将军,封为宾徒侯,其子慕容楷也被任命为积弩将军.
前燕魏尹范阳王慕容德和车骑从事中郎高泰因为与慕容垂关系很好,都被牵连免去了官职.尚书右丞申绍向太傅慕容评进谏说:"吴王出走,街谈巷议,愤愤不平.为了消除民怨,应该破格提升吴王同僚属下中那些贤能的人."慕容评说:"那你可有合适的人选?"申绍说:"高泰可以代表他们."于是为了掩人耳目,慕容评任命高泰为尚书郎.
梁琛被前秦扣留了一个多月,才返回,他日夜兼程,回到邺城时,吴王慕容垂已经投奔了前秦.梁琛对慕容评进言说:"秦国人正在加紧训练军队,并在陕城以东储备了许多粮食,按我的推测,我国与秦缔结的友好,不会维持多长时间了.如今吴王又归附了他们,秦国一定是在为吞并燕国做积极的准备,我们不可不防."慕容评说:"秦国怎么会不惜破坏我们之间的友好来接纳叛臣呢?"梁琛说:"如今天下的形势是:秦、燕二国分占中原,各自也一直有独霸天下的志向.桓温入侵时,他们前来救援,并不是因为爱护燕国,而是有自己的打算.如果燕国出现危机,他们一定会趁虚而入,这才是他们本来的志向啊!"慕容评说:"秦国主为人怎样?"梁琛说:"英明果断."慕容评又问:"王猛呢?"梁琛说:"如盛传的一样贤达."慕容评对这种称颂敌国的说法不以为然.前燕国主慕容听了梁琛的报告,也不以为然.反而是典书令皇甫真对此深感忧虑,上奏说:"虽然苻坚不断地与我国互通来使,实际上暗藏吞并我国的野心.他不是看重道德大义的人,会把两国的友好盟约抛到一边也不是不可能.以前他出兵洛川时,使者相继抵达,他早已掌握了我国地形和军事实力.如今吴王慕容垂归附了他,能够为他出谋划策,我们不能重蹈春秋时楚国的伍员带领吴国的军队攻入楚国那样的覆辙,所以要未雨绸缪,在洛阳、太原、壶关选派将领,增加兵力."国主慕容受到启发,召来太傅慕容评商议,慕容评却说:"秦国是小国,力量薄弱,如有征战,还需要我国的援助.何况苻坚总的来说,对邻国也是以礼相待,保持友好,他一定不会听从叛臣的挑拨,断绝两国的友好往来.如果我们轻举妄动,杞人忧天,反而会激发他们的侵犯之心."前燕最终还是对此事置之不理.
前秦派黄门郎石越受命访问前燕,查探虚实.太傅慕容评以为是来向他示好,于是摆酒设宴,极尽奢华,想以此炫耀前燕的富裕程度.高泰以及太傅参军河间人刘靖看出端倪,向慕容评进言说:"石越嘴里说着溢美之词,其实心里在为长远做打算.他不是来结盟的,而是来了解我国情况的.应该向他炫耀我们的军事力量,让他们不敢轻易来犯.如今他看到我国如此奢侈,更觉得我们好欺负了."慕容评仍然一意孤行.高泰见于事无补,就假称身体不适,回去了.
这时的燕国,一片混乱,太后可足浑氏干政,太傅慕容评又贪得无厌,有权的人都收受贿赂,金钱财物全都流入了达官显贵的手中.有才能的官员不到提拔,朝廷上下一片一片怨愤之声.
尚书左丞申绍觉得事态严重,不能任其发展,便上书,分析现状,陈述主张:
郡县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所以郡县地方官吏的选拔任命,是实现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如今的地方官员,大多是所任非人,有些是出自军队的武臣,有些是出自富贵人家的贵戚.这些人没有管理地方的经验,但曾经在朝廷任职.现如今官员的选拔罢免完全没有标准可循,贪婪懒惰的大官不受刑罚管制,清廉勤勉的小官也得不到奖赏的激励.地方长官任免混乱,使得百姓生活困苦,坏人盗贼肆虐.如今国家政策颓废,法度混乱,起不到互相监督震慑的作用.再加上我国官吏冗多,官员们相互勾结,公私不分,令人烦不胜烦.大燕一国在册的人口数量,和晋朝、秦国之和差不多,武器精良,战马肥壮,天下本无人可比,然而近来却屡屡战败.还不是因为地方官吏征苛捐杂税,无休止地渔肉百姓,人们都生活困窘,没有人愿意为国家拼命死战.朝廷这边后宫嫔妃有四千多人,不算童仆、侍者、奴隶、差役的费用,一天也要花费万金.官吏百姓上行下效,人们互相攀比,奢侈之风日行.秦国冒用君主的封号,晋朝据守弹丸之地,都还能将国家治理得有条不紊,胸怀统一天下大志.我们国力强盛,但是自上而下却只知道奢侈浪费,使国家越来越失去秩序.我们越混乱,秦晋两国就越高兴.我认为为今之计,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长官,撤销多余的官职,给士兵的家属适当的抚恤,让将士们都无后顾之忧,安心征战.还要抑止浮华靡费,节省开支,有功者奖,有罪者罚.长此以往,桓温、王猛这些人就不会再成为我们的威胁,我们攻取晋朝、秦国,就不只是为了保全国家,安定百姓了!再有,鲜卑人拓跋什翼犍年老昏庸,虽然很少贡奉,但也没有作乱的实力,而我们却劳师动众,长途跋涉去征讨,这样做只会消耗我们的实力.不如,把军队调至并州,把守西河.这样,南向壶关得以坚固,北向晋阳得到加强,如果西边敌人来犯,我们能抵御防守,如果只是路过,我们断其后路,攻其不备.这样一举多得,比保卫孤城,戍守无用之地不是强很多.
奏表呈给主上,自此之后便没有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