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7
独活。"
长孙皇后常年患有气喘病。有一年,太宗带皇后到九成宫巡游。柴绍等人有急事禀报,深夜求见。太宗连忙穿上盔甲,从宫阁里走出来,问询情况。皇后虽然身体不适,但仍然紧随太宗身后。侍臣们纷纷劝皇后休息,皇后说:"皇上现在心神不宁,我又怎么能安心休息呢?"长孙皇后因此病得更重了。
太子看到皇后久病不愈,对她说:"用了那么多药,您的病情也不见好转。我打算请求父皇,大赦天下,让俗人出家,为母后祈福。"
长孙皇后反驳道:"人的生死是早已注定的,不会随人的心意而改变。我从来都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假如积德行善能增添福祉的话,我已经有了。如果不象你说的那样,那么祈福只会给国家带来不好的影响。大赦是国家一项重要的决定,不能随便发布。何况你父皇认为道教、佛教祸国殃民,从来不喜欢在这上面花费精力。怎么能让皇上为了我去做一些他从来都不喜欢做的事呢?如果你执意要这么做的话,不如现在就让我死去!"
看到母亲反对自己的做法,太子没有把此事告诉太宗。后来,私下里,太子和房玄龄交谈,提到了自己和皇后的这番对话。房玄龄把此事回禀了太宗。太宗听后,悲痛不已,决定要大赦天下,祈求皇后能康复。但最终,太宗在皇后执意劝阻下,此事就此作罢。
后来,皇后病危时,房玄龄已经被太宗罢官。诀别时,皇后对高祖说:"陛下,房玄龄跟着您多年,一直尽心尽力。而且,他心思缜密,做事谨慎,从未泄露过朝廷的机密。如果他没有大的过错,您还是让他回到朝堂上,继续侍奉您吧!陛下对我恩宠有加,还赐给我的亲属爵位,让他们得以享受朝廷的俸禄。但是,如果他们自身没有什么才能,恳请陛下不要让他们担任重要的职务,那样会使他们惹上灾祸。陛下只要让他们作为外戚,定时来觐见皇上就好。臣妾生前没有做什么对人有益的事,死后更不要做害人的事。陛下不可以浪费钱财,为我修建陵墓。只要以山为墓,随葬一些瓦木,臣妾就知足了。希望陛下能一如既往地亲君子,远小人。陛下要尽可能的接受臣子们的进言,远离谗言。陛下还要减轻徭役,减少出游和狩猎。这样,即便我死了,也没有任何遗憾了。不用让儿女们再来看我了,见面只会增加伤感,心神不宁。"长孙皇后从衣带中取出一直藏着的毒药,交给太宗。她说:"您生病的时候,我就决定会誓死追随陛下。我绝不做第二个吕后。"
公元636,六月二十一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中去世,谥号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生前,搜集了大量自古以来有关女子得失的故事,整理编写成共三十卷的《女则》。长孙皇后还写过一篇文章。在文中,她针对汉代明德马皇后纵容外戚势力膨胀,进行了批驳。后宫尚仪局的司籍在皇后去世后,把《女则》一书呈现给了太宗。李世民看到此书,悲痛欲绝。他把书交给身边的大臣传看,说:"皇后所著的这本书,完全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典籍。朕知道生死由命,也知道不该沉浸在哀伤中。只是朕失去了皇后这样的贤内助,再也无法在后宫中听到那样的规劝,心中始终不能释怀啊!"太宗随后下诏,房玄龄官复原职,重回朝堂。
十一月,太宗命段志玄将军和宇文士及带兵护送长孙皇后的灵柩,出萧章门,前往昭陵安葬。
太宗在为皇后题写的碑文中说道:"皇后生前非常节俭。去世前,要求不让厚葬。皇后认为,盗墓贼的目的就是要盗取墓中的宝物。如果没有宝物的话,盗墓贼自然也得不到什么了。朕非常同意皇后的观点。整个天下都是君王的,不一定非要把东西放入自己的陵墓中,才算是拥有。此次借九山作为皇后的陵墓,由一百多名工匠花费几十天完成。墓中不随葬金银珠宝。随皇后下葬的人俑、车马和器具,一律用陶土和木材制成,只是形似。对于这样的陪葬品,盗墓贼也不会再动心思,所有人都省心了。后世子孙当以此为榜样。"
太宗时常思念长孙皇后。于是,太宗在后花园中搭建了一个观望台,时常向昭陵方向眺望。太宗曾让魏徵陪同自己登上观望台,让他向远处观望。魏徵向远处看了许久,然后对太宗说:"臣年老眼花,看不到。"太宗指着昭陵,让他看。魏徵说:"我以为陛下让臣登高台是为了眺望献陵。如果是让臣看昭陵,臣早就看到了。"太宗听闻此言后,悲伤地留下了眼泪。随后,太宗让人拆掉了这座观望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