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主要描写了在王昌龄隐居之地的所见所感,从侧面反映出了王昌龄的为人以及情趣,而由于主人不在,所以当中也流露出了一种惋惜与期待的意味,显得极为含蓄。尾联则叙述了自己的归志,那就是要像王昌龄一样隐逸,但其实这个时候王昌龄早已不再隐居、登上仕途,所以这里其实是一种讽劝,希望王昌龄能坚持初衷再次归隐,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全诗主旨表达含蓄,但形象明朗,极易引发出人们的联想,在构思与表现方面极有特点,借景抒情,比较重视写情与传神,但却不拟人化,因此,本诗的风格与王、孟一派较为接近。
题破山寺(一)后禅院
清晨(二)入古寺,初日(三)照高林。
竹径(四)通幽(五)处,禅房(六)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七)人心(八)。
万籁(九)此俱(十)寂,但馀(十一)钟磬(十二)音。
【注释】
(一)破山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山北面。
(二)清晨:指早晨的雾。
(三)初日:早上刚刚升起的太阳。
(四)竹径:一作“曲径”。《全唐诗》与《四库全书》常建诗卷收录的是“竹径通幽处”。就意境上来看,使用“竹径”比“曲径”要更完美,从律诗的对仗方面,“竹径”对“禅房”也比用“曲径”要更加工整。欧阳修也说过其最爱“竹径”一联。所以,应该使用的是“竹径”。
(五)幽:幽静的意思。
(六)禅房:僧人居住或念经礼佛用的房舍。
(七)空:使……空净、空明。
(八)人心:指人们尘世凡俗之心。破山寺中有空心亭。
(九)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籁,凡是能发出声音的孔穴都被称为“籁”,这里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切声音。
(十)俱:都。
(十一)但馀:只听见。
(十二)磬:古代用玉或者是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状的打击乐器。念qìng。
【译文】
早晨踏着晨雾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直的树木。
竹林中的小路通往一个幽静的地方,礼佛诵经的禅房就在花丛树林的深处。
映照着太阳光芒的青山让鸟儿也开始喜悦地鸣叫,看着水潭中的倒影心中一片空灵。
万物在这里都安静了下来,只听到那悠悠敲响的钟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同时也是常建的代表作品。诗人清晨登山,进入寺庙时正值旭日初升,之后诗人穿过竹林小路来到幽深的后院,突然发现礼佛的禅房就在树木深处,这样的美妙景色让诗人为之陶醉并流连忘返,也因此他看到映照着光芒的青山以及自在飞翔鸣叫的鸟儿,之后诗人来到了清澈的水潭边,看着水中天地与自己空明的倒影,一瞬间心中的杂念都消失殆尽,佛门即空门。面对如此景色,诗人仿佛领悟了佛家真谛,耳边只能听到寺庙钟声的余音袅袅。全诗语言平实,格律灵活,且风格独特,在构思与造意方面另有一番作为,这也使得本诗更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