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三十三章 常建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228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三十三章 常建

  

  常建(708年—765年),字号不详,一说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才子传》),一说为邢台人(有古碑为证),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一起中进士,天宝中年任盱眙尉。但仕途并不得意,所以更愿意来往于山水名胜之间,一直过着一种漫游生活。后隐居在鄂渚的西山。他的诗歌主要以田园山水为题材,风格与王孟一派比较相似,语言简练自然,且意境高远,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独特造诣。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一)孤云(二)。

  松际(三)露微月,清光(四)犹为君(五)。

  茅亭宿花影(六),药院(七)滋(八)苔纹(九)。

  余(十)亦谢时(十一)去,西山鸾鹤(十二)群(十三)。

  【注释】

  (一)唯:只有。

  (二)孤云:原意为单片飘浮着的云彩。在古代,白云通常都被当做隐者居处的一种标志,有时也用来比喻贫寒之人,《文选?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唐代李善曾注:“孤云,喻贫士也。”

  (三)松际:松间,松树的枝丫间。

  (四)清光:清亮的光辉。通常指月光以及灯光之类的光线。南朝齐谢朓《侍宴华光殿曲水》:“欢饫终日,清光欲暮。”唐代崔备《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剪烛清光发,添香煖气来。”明代刘基《雪中》(其二):“移床漫向明窗下,图得清光好照书。”

  (五)君:这里指王昌龄。

  (六)宿花影:比喻夜深人静之时花影如眠、睡意正浓。

  (七)药院:指种植草药的园子。

  (八)滋:滋生,暗暗生长的意思。

  (九)苔纹:青苔。

  (十)余:也就是诗人。

  (十一)谢时:指避世隐居、不问世事。唐代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

  (十二)鸾鹤:也就是鸾与鹤。据说这是仙人的坐骑。唐代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烟霞蓊蔚于城隅,鸾鹤盘旋于林表。”清代高鹗《题友人山水障子》:“林下马牛闲自放,岭头鸾鹤了无奇。”

  (十三)群:与……为伍,与……为一群。

  【译文】

  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能看到孤独的云彩在那里飘浮。

  松树之间明月微微露出一角,就好像只为你洒下那清冷的光辉。

  茅草盖的小亭旁边花影似乎睡意正浓,药草园子的边上则暗暗滋生着青苔。

  我也要避世隐居起来,与西山上的鸾鹤们为伍。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在盛唐时期就已被传为名篇的山水隐逸诗,为常建的代表作品之一。首联中的一个关键字就是“云”,著名的齐梁隐士,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自此之后,白云便成为了隐者居处的标志,同时也是清高的象征,由此也表现出了王昌龄的清高与孤寂。颔联和颈联

主要描写了在王昌龄隐居之地的所见所感,从侧面反映出了王昌龄的为人以及情趣,而由于主人不在,所以当中也流露出了一种惋惜与期待的意味,显得极为含蓄。尾联则叙述了自己的归志,那就是要像王昌龄一样隐逸,但其实这个时候王昌龄早已不再隐居、登上仕途,所以这里其实是一种讽劝,希望王昌龄能坚持初衷再次归隐,这也是本诗的主旨。

  全诗主旨表达含蓄,但形象明朗,极易引发出人们的联想,在构思与表现方面极有特点,借景抒情,比较重视写情与传神,但却不拟人化,因此,本诗的风格与王、孟一派较为接近。

  题破山寺(一)后禅院

  清晨(二)入古寺,初日(三)照高林。

  竹径(四)通幽(五)处,禅房(六)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七)人心(八)。

  万籁(九)此俱(十)寂,但馀(十一)钟磬(十二)音。

  【注释】

  (一)破山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山北面。

  (二)清晨:指早晨的雾。

  (三)初日:早上刚刚升起的太阳。

  (四)竹径:一作“曲径”。《全唐诗》与《四库全书》常建诗卷收录的是“竹径通幽处”。就意境上来看,使用“竹径”比“曲径”要更完美,从律诗的对仗方面,“竹径”对“禅房”也比用“曲径”要更加工整。欧阳修也说过其最爱“竹径”一联。所以,应该使用的是“竹径”。

  (五)幽:幽静的意思。

  (六)禅房:僧人居住或念经礼佛用的房舍。

  (七)空:使……空净、空明。

  (八)人心:指人们尘世凡俗之心。破山寺中有空心亭。

  (九)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籁,凡是能发出声音的孔穴都被称为“籁”,这里指自然界存在的一切声音。

  (十)俱:都。

  (十一)但馀:只听见。

  (十二)磬:古代用玉或者是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状的打击乐器。念qìng。

  【译文】

  早晨踏着晨雾进入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直的树木。

  竹林中的小路通往一个幽静的地方,礼佛诵经的禅房就在花丛树林的深处。

  映照着太阳光芒的青山让鸟儿也开始喜悦地鸣叫,看着水潭中的倒影心中一片空灵。

  万物在这里都安静了下来,只听到那悠悠敲响的钟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同时也是常建的代表作品。诗人清晨登山,进入寺庙时正值旭日初升,之后诗人穿过竹林小路来到幽深的后院,突然发现礼佛的禅房就在树木深处,这样的美妙景色让诗人为之陶醉并流连忘返,也因此他看到映照着光芒的青山以及自在飞翔鸣叫的鸟儿,之后诗人来到了清澈的水潭边,看着水中天地与自己空明的倒影,一瞬间心中的杂念都消失殆尽,佛门即空门。面对如此景色,诗人仿佛领悟了佛家真谛,耳边只能听到寺庙钟声的余音袅袅。全诗语言平实,格律灵活,且风格独特,在构思与造意方面另有一番作为,这也使得本诗更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