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消失殆尽,而现在就犹如一觉醒来,剩下的只有空虚,同时也是诗人对那段荒诞日子的惊悟与反省。第四句则是诗人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哀叹,抒发自己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过华清宫(一)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二),山顶千门次第开(三)。
一骑(四)红尘(五)妃子(六)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一)华清宫: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南部的骊山上,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避寒游乐之地。
(二)绣成堆:指远看花卉林木以及建筑犹如成堆的锦绣。
(三)次第开:指骊山上的宫门逐层打开。次第,按照顺序,一个接着一个。
(四)一骑:一人一马,指为杨贵妃送荔枝的骑兵。
(五)红尘:带着红色的尘土。
(六)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译文】
从长安城回望各种花卉树木以及建筑就好像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的宫门开始逐个打开。
一人骑马急速赶来激起滚滚红尘,看到此景的贵妃嫣然一笑,恐怕没有人知道这是荔枝被送来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杜牧在去长安,途经骊山华清宫时,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以此来警戒世君。第一句是诗人从长安回望华清宫时看到的景色;第二句的“山顶千门”揭示了玄宗与贵妃的生活是如何奢侈,并埋下了一个“次第开”的伏笔;第三句则解答了“次第开”的原因;第四句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快马加鞭送来的不是紧急公文,而是满足贵妃口欲的荔枝,也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新丰(一)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二)回。
霓裳(三)一曲千峰上(四),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一)新丰:唐朝的县名,今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方向,在华清宫附近。
(二)探使:唐玄宗曾派璆琳试探安禄山是否有谋反之意,但璆琳收受安禄山重金,谎报玄宗说安禄山没有谋反的想法,使得唐玄宗自以为高枕无忧,更加恣意享乐。探使就是指璆琳。
(三)霓裳:指《霓裳羽衣舞》。
(四)千峰上:指在骊山上。
【译文】
从新丰到长安的路上黄尘滚滚,原来是玄宗的特使从渔阳经由新丰快马赶回长安。
一曲霓裳舞飘到了骊山之上,一直到中原被战火肆虐,舞蹈才平静下来。
【背景与赏析】
本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前两句描写的是空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后两句诗的前提。正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才会有了后面的“霓裳千峰上”与“舞破中原”。至于后两句诗看似极度夸张,但这样写反而能体现出因沉迷声色而导致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使得主题更加鲜明,再加上用字的准确,后两句诗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一)酒旗(二)风。
南朝(三)四百八十寺(四),多少楼台(五)烟雨中。
【注释】
(一)山郭:背靠着山的城墙。郭,城郭。
(二)酒旗:酒帘,酒家、饭馆外挂着招揽生意的锦旗,同时也是本店的标志。唐代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三)南朝:东晋之后在建康(今南京市)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合称。
(四)四百八十寺:南朝的历任统治者以及当时的世家贵族均信奉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甚,所以在当时的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南史?循吏?郭祖深传》:“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四百八十,是约数,不是确数。
(五)楼台:指寺院、寺庙的建筑物。
【译文】
在江南放眼千里之外,到处是莺歌燕舞以及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靠近水的村庄和靠近山的城郭都能看见迎风飘动的彩旗。
南朝统治者曾经建造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阁被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绝诗。通过诗人的描述,江南顿时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首句读者就被诗人带入了一个花红柳绿的世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这些充满江南印象的东西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由小见大,以局部看整体,犹如江南就在你的眼前。最后两句,诗人引入了新的景物——寺院,这也是江南风景的重要部分,顿时产生了一种沧桑之感,而诗人也借此讽刺统治者的劳民伤财,使得全诗更富有内涵。
山行(一)
远上寒山(二)石径(三)斜(四),白云生处(五)有人家。
停车坐(六)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一)山行:在山中行走。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
(二)寒山:深秋时已带有凉意的山。唐代韩翃《送齐山人归长白山》:“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三)径:山路,小路。
(四)斜:念xiá。
(五)白云生处:白云缭绕升腾的地方。生处,一作“深处”。
(六)坐:因为,由于。
【译文】
山间的石头小路蜿蜒崎岖地延伸向山崖,在白云缭绕升腾的地方能依稀看见人家。
停车只是因为喜爱枫林的晚景,深秋的霜叶居然红过了二月的鲜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深山秋景的小诗,在诗人精湛的“描绘”技艺下,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这些零散的事物经过诗人的巧妙串联,构成了一幅和谐且统一的画面,整首诗主从有序,相辅相成,有处于中心的重点,也有用来装饰的陪衬。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此为全诗的重点与中心,因此诗人重彩写就,但又戛然即止,这更让全诗显得余味悠长、情韵缭绕。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一)
日暖泥融雪半消(二),行人芳草马声骄(三)。
九华山(四)路云遮寺,清弋(五)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六)高的的(七),我心悬旆(八)正摇摇(九)。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十)逢春一寂寥(十一)!
【注释】
(一)《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于开成四年(839年)的春天,当时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将要归京任职,而之前一同来到此地的朋友裴坦则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任职,杜牧便为他送行,并作此诗赠别。
(二)消:消融。
(三)骄:这里用来形容马匹的嘶鸣声高亢响亮。
(四)九华山:山名,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被人们称为“佛国仙城”。是当时裴坦远行赴舒州的必经之地。《太平寰宇记》:“池州青阳县九华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名九子山,李白以有九峰如莲花削成,改为九华山。”
(五)清弋:一作“青弋”。 《元和郡县志》:“宣州宣城县清弋水,州西九十九里。”《方舆纪要》:“宁国府宣城县青弋江,府西六十里,源出泾县及池州府之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川皆汇入焉。”
(六)鸿:原意指高空中的鸿雁,这里是形容大好,旺盛的样子。
(七)高的的:明快的意思。的的,鲜明的样子。《淮南子》:“的的者获。”
(八)悬旆:悬挂旌旗,将旌旗挂于高处,这里用来比喻心神不安。旆,原意为古代旌旗末端形状如燕尾的飘带,这里泛指旌旗,念pèi。
(九)摇摇:形容忐忑不安,不踏实。《史记?苏秦传》:“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十)故国:这里指故乡、家乡。唐代杜甫《上白帝城诗》:“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十一)寂寥:无人陪伴,独自一人,寂静。
【译文】
阳光温暖,积雪已经融化了一大半,满地泥泞,路边芳草萋萋,马匹兴奋地嘶鸣,好像在催促远行之人快点出发。
在经过九华山的路上,云雾缭绕,当中能看见若隐若现的庙宇,清弋江畔是一个村庄,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条轻拂桥面。
你踌躇满志,将如鸿雁那般展翅高飞,我则感觉怅然若失,空虚忐忑而没有着落。
我们是一同来到这里的,现在却不能一起回去,在这春日里,我独自一人回到京城,那将是多么的寂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非常成功的诗,首联两句话勾勒出了一幅“春郊送友图”,在写景的同时,还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说清了,此外,还渲染出了当时的氛围。颔联又是美景的描写,山中云雾缭绕的寺庙以及江边的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诗人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同时诗中的“九华山路”也暗示了裴坦的行程。这两句写景诗,山中水边,远近交替,动静交融,使用的手法非常巧妙,借景抒发惜别之情,可谓匠心独具。颈联则描述了送行者与被送行者的心境,对比非常鲜明,一个春风得意,另一个则是官场失意。尾联则抒发了自己的惜别与朋友走后的寂寞之情。全诗运用反衬手法,笔触简洁,语言精练,色调明快,极富韵味,是一篇写景惜别的佳作,将写景的妙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安郡(一)后池绝句
菱(二)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三)无人看微雨(四),鸳鸯相对浴红衣(五)。
【注释】
(一)齐安郡:原名为黄州,在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齐安郡,位于今湖南省的新洲县。
(二)菱: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三)尽日:整天,终日。唐代郑璧《奉和陆鲁望白菊》:“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清代魏源《武林纪游》:“尽日不逢人,终年无启关。”
(四)微雨:小雨。
(五)红衣:指鸳鸯的红色羽毛。
【译文】
菱叶露出水面,浮萍铺满了池塘,这让整个池子呈现一片绿色,黄莺在蔷薇花丛中飞来穿去、宛转啼鸣。
终日无人陪伴只好一个人看那天空飘落的小雨,池塘中的鸳鸯则成双成对地在游玩戏水。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丝雨的笼罩下,能隐约看到刚露出水面的菱叶以及池中漂浮着的浮萍,此外还有在花丛中穿越啼叫的黄莺以及水中成双成对的鸳鸯。整首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色彩多而协调,绿色的植物,嫩黄的莺羽,娇艳的蔷薇,无一不美,但是这些还不够醒目,于是诗人在最后一句以“浴红衣”的鸳鸯给整个画面整首诗增添了一抹亮色。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摛表五色,贵在时见。”此外,本诗还通过对比的手法,以动显静,以声响来反衬出幽静,有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作用。
题乌江亭(一)
胜败兵家事不期(二),包羞忍耻(三)是男儿。
江东(四)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一)乌江亭:位于今安徽省和县东北面的乌江浦,据说是项羽自刎之地。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兵败之后来到乌江江畔,乌江亭长已经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然后再图发展,但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就自刎于江边。
(二)不期:不可预测,无法预测。
(三)包羞忍耻:能忍受屈辱的胸襟与气度,指大丈夫能屈能伸。宋代邵博《闻见后录》:“臣顾惜禄位,为妻子计,包羞忍耻,尚居方镇。”
(四)江东:指江南苏州那片区域。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不可预料的,能够忍受失败与屈辱的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项羽回到了江东,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再次打拼。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首句先指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以下内容做好了铺垫工作。第二句则讽刺项羽,认为他不能“包羞忍耻”,不是“真男儿”。第三句是对乌江亭长的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概括,进一步反映项羽的刚愎自用,同时也引出了第四句。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点句子,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积极意义,而“卷土重来”这个成语也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