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唐诗三百首

第四章 杜牧

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本章字数:931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2


第四章 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当时的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中进士,担任授宏文馆校书郎一职。之后接连担任江西观察使幕、淮南节度使幕、淮南观察使幕、史馆修撰、司勋员外郎、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拜中书舍人。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擅长七言绝句以及文赋,同时注重军事,有许多军事论文,还曾注释过《孙子》。人称“小杜”,以此与杜甫区别开,并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清明

  清明(一)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二)欲断魂(三)。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四)杏花村(五)。

  【注释】

  (一)清明:阳历四月五日左右,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二)行人:指出门在外的旅人。

  (三)欲断魂:指因为心里愁苦而忧郁,使得整个人犹如失魂落魄一般。

  (四)遥指:指向远处的地方。

  (五)杏花村:掩藏在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文】

  清明之时天上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出门在外的人们因内心的苦闷而显得失魂落魄。

  询问最近的酒家在哪里,牧童指着远处那隐藏在杏花深处的村庄。

  【背景与赏析】

  这首诗是以一种顺序的方式写出,先是时间与环境,然后是人物及其心理描写,接着根据这种心境提出一个问题,最后一句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层层递进,一篇完整的诗作就此形成。整篇诗未用典故与生僻字,通俗易懂,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总体显得自然而不造作。

  赤壁(一)

  折戟(二)沉沙铁未销,自将(三)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四)周郎(五)便(六),铜雀(七)春深锁二乔(八)。

  【注释】

  (一)《赤壁》: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方向的赤壁山,位于长江南岸,据说是三国时期发生赤壁大战、吴蜀联军火烧魏军之地。

  (二)折戟:被折断的戟。戟,念jǐ。

  (三)将:拿起,拿过来。

  (四)不与:和“若不与”意思相同。

  (五)周郎:周瑜。

  (六)便:方便。

  (七)铜雀:台名,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面)建造铜雀台,因楼顶铸有大铜雀来装饰而得此名。《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

  (八)二乔:大乔小乔两姐妹,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裴注曾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译文】

  被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未来得及消融,将其捡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出是东吴破曹时遗留下来的武器。

  如果当年东风不来帮助周瑜,恐怕大小二乔将被深锁铜雀台,春恨无限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以小见大,诗人通过一件遗物引出自己的怀古之情,由一支折断的画戟联想到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如果前两句是怀古的理由,那么后两句就是诗人发表的议论。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周瑜的胜利,而是从反面假设如果周瑜失败后的后果,而诗人最后也没有直接说失败之后国家会怎样,只是又一次地以小见大,以大小乔的被锁来反映局势的变化。如果曹操胜利了,大小乔必然会被占为己有,反之,则不会。这里也是诗人在艺术处理上的成功之处。

  泊秦淮(一)

  烟笼(二)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三)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四)。

  【注释】

  (一)秦淮:指秦淮河。发源于今江苏省溧水县的东北面,流经南京等地,最后并入长江。据说此河为当年秦始皇南巡到会稽时为了疏通淮水而凿开的,故得此名。

  (二)笼:笼罩。

  (三)商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专门卖唱的歌女。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夫金陵,陈之国都也。《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四)《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用此曲来填歌词者,有数个版本,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作品最有名。由于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就将他喜爱的《玉树后庭花》当做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译文】

  烟雾与月色笼罩着寒水与白沙,夜晚将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

  卖唱的歌女不了解亡国的遗恨,仍然在秦淮河对岸的酒楼中唱着亡国之曲《后庭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感怀的诗。第一句写景,极力渲染出了水边夜色的清新素雅;第二句则点明了地点;第三、第四句发表感想议论,要知道,歌女选择唱什么样的歌,是由那些来听曲的达官贵人决定,所以表面上诗人是指“商女不知亡国恨”,其实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达官贵人,诗人借《后庭花》抨击权贵们沉溺于声色的荒淫,可谓含蓄深刻、笔触犀利。

  秋夕(一)

  银烛(二)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三)扑流萤(四)。

  天阶(五)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一)秋夕:秋天的夜晚。

  (二)银烛:制作精美的白色蜡烛。

  (三)轻罗小扇:轻巧精致的丝质团扇。

  (四)流萤:萤火虫。南朝齐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五)天阶:天上。一说为皇宫里的石阶。

  【译文】

  银色的烛光在秋夜中映衬着清冷的画屏,手拿轻巧的团扇扑打着萤火虫。

  天上的夜色如水一般清凉,坐下之后仰望天空,看着天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对。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失宠宫女孤独生活与凄凉心情的小诗。第一句为环境描写,“银烛秋光冷画屏”,渲染出了一种幽冷且暗淡的氛围,为下文宫女的凄凉命运做出铺垫。第二句则描写了一个宫女正用扇子扑打萤火虫。当中的“轻罗小扇”有着象征意义,古诗里经常会用秋扇或者是团扇来比喻弃妇或失宠的女子,因为扇子在夏天有用,到了秋天就没什么用了,如王建《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据说这种说法源于汉代,汉成帝的一位妃子因失宠而写出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外,第二句里还提到萤火虫,要知道,萤火虫通常都出没在草丛或冢间这些荒凉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宫女居住的庭院有多么荒芜。第三句和第四句则表达了宫女向往真挚爱情的心情,因为天气已经冰凉如水,可宫女还是不愿进屋,因为她已被空中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吸引,这当中的传说触动了她的心灵,让她随之联想到自己目前的不幸,可以说,仰望星空的她是满怀心事、一腔愁怨的。这也反映出封建时期妇女命运的悲惨。

  赠别(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一)樽(二)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一)唯觉:只觉得,只感觉。

  (二)樽:原意为酒杯,这里代指酒宴。

  【译文】

  聚在一起时情深似海,面对离别时却都默默无语仿佛陌生人一般,酒宴上想笑却没有办法笑出来。

  燃烧的蜡烛就像有了心一样,也在依依惜别,看它一直在为我们流泪直到天明。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伤离之作。第一句很独特,是以议论的方式来开头的。快要离别的两人是有着真挚感情的,这就是“多情”,可是在面临离别的时候,两人却都默默无语,就好像陌生人一般,这就是“无情”,但要清楚的是表面上的“无情”当中隐藏着“多情”的本质,这样的矛盾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刻骨铭心的感情。第二句则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两人都想安慰对方,于是强颜欢笑,只可惜还是相对无言,从中也能看出两人心境的凄凉。第三、第四句是诗人借蜡烛表现自己的离愁,其中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将蜡烛与离人融为一体,而蜡烛滴落的烛泪也让诗人联想到了面对离别时的伤心落泪,而蜡烛的芯则让诗人联想到离人的惜别之心。全诗运用了议论、拟人与比喻的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诗人自己的联想结合在一起,算是惜别诗中的独特之作。

  寄扬州韩绰判官(一)

  青山隐隐水迢迢(二),秋尽江南草未凋(三)。

  二十四桥(四)明月夜,玉人(五)何处教(六)吹箫?

  【注释】

  (一)判官:观察使或节度使的下属、僚属。

  (二)迢迢:一作“遥遥”,表示物体的远景。

  (三)草未凋:一作“草木凋”。

  (四)二十四桥:唐朝扬州城内共有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在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以及名称都作了记载。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名为一座桥的专名,叫二十四桥,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说皆非。”(五)玉人:美人,扬州的歌伎。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里的“玉人”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有调侃之意。

  (六)教:使。

  【译文】

  远处的青山隐隐约约,蜿蜒的江流千里迢迢,深秋已过,江南的草木并没有全部凋谢。

  在扬州的二十四桥,夜晚的月色显得格外妖娆,朋友,你每夜都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

  【背景与赏析】

  这算是一首朋友之间的调笑诗。先写的是江南的秋景,点明了诗人怀念故人的背景,后面则是引用了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调侃友人韩绰。问他秋尽之时,每夜在什么地方教歌伎们吹箫奏乐。就这样,韩绰那风流倜傥的才貌跃然纸上,而两人深厚的友情也表现了出来。全诗意境极为优美,千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衰。

  遣怀(一)

  落魄(二)江湖载酒行,楚腰(三)纤细掌中轻(四)。

  十年(五)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六)薄倖(七)名。

  【注释】

  (一)遣怀:遣兴,排解胸中的压抑,抒发情怀。清代毛秀惠《乙卯秋外赴金陵省试不售诗以慰之》:“重阳风雨滞幽斋,失意人难作遣怀。”

  (二)落魄:失意而潦倒,到处漂泊。魄,一作“拓”。《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

  (三)楚腰:泛指女子的细腰。《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腰,楚子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

  (四)掌中轻:原意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现在泛指体态轻盈的舞蹈。《飞燕外传》:“体轻,能为掌上舞。”

  (五)十年:一作“三年”。

  (六)青楼:原指精美华丽的楼房,这里指妓院。

  (七)薄倖:指薄情、负心。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薄倖,犹云薄情也。……然普通使用之义,则为所欢之昵称,犹之冤家,恨之深正见其爱之深也。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知已为妓女对于游婿之名称矣。”

  【译文】

  在江湖中漂泊常常以酒为伴,平日里与我交往的也都是腰细体轻的歌妓。

  十年过去,昔日在扬州的生活犹如一场梦,梦醒之后才发现自己只得到薄情负心的名声。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诗人日常生活行为以及思想个性的诗,表面上看这首诗是诗人在追忆和感慨自己昔日在扬州的幕僚生活,内在其实是诗人在发泄自己对现实以及自己目前处境的不满。前两句描写的是自己曾经在扬州由于潦倒失意,于是便自暴自弃地过着一种放浪形骸的荒唐生活,表现出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理,第三句则说十年后再回忆起当初在扬州的生活时宛如一场梦一样,原先的繁华声色已经

消失殆尽,而现在就犹如一觉醒来,剩下的只有空虚,同时也是诗人对那段荒诞日子的惊悟与反省。第四句则是诗人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哀叹,抒发自己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过华清宫(一)绝句(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二),山顶千门次第开(三)。

  一骑(四)红尘(五)妃子(六)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注释】

  (一)华清宫:位于今陕西省临潼县南部的骊山上,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避寒游乐之地。

  (二)绣成堆:指远看花卉林木以及建筑犹如成堆的锦绣。

  (三)次第开:指骊山上的宫门逐层打开。次第,按照顺序,一个接着一个。

  (四)一骑:一人一马,指为杨贵妃送荔枝的骑兵。

  (五)红尘:带着红色的尘土。

  (六)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译文】

  从长安城回望各种花卉树木以及建筑就好像一堆堆的锦绣,骊山顶上的宫门开始逐个打开。

  一人骑马急速赶来激起滚滚红尘,看到此景的贵妃嫣然一笑,恐怕没有人知道这是荔枝被送来了。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杜牧在去长安,途经骊山华清宫时,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道,以此来警戒世君。第一句是诗人从长安回望华清宫时看到的景色;第二句的“山顶千门”揭示了玄宗与贵妃的生活是如何奢侈,并埋下了一个“次第开”的伏笔;第三句则解答了“次第开”的原因;第四句为全诗的点睛之笔,快马加鞭送来的不是紧急公文,而是满足贵妃口欲的荔枝,也揭示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过华清宫绝句(其二)

  新丰(一)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二)回。

  霓裳(三)一曲千峰上(四),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释】

  (一)新丰:唐朝的县名,今位于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方向,在华清宫附近。

  (二)探使:唐玄宗曾派璆琳试探安禄山是否有谋反之意,但璆琳收受安禄山重金,谎报玄宗说安禄山没有谋反的想法,使得唐玄宗自以为高枕无忧,更加恣意享乐。探使就是指璆琳。

  (三)霓裳:指《霓裳羽衣舞》。

  (四)千峰上:指在骊山上。

  【译文】

  从新丰到长安的路上黄尘滚滚,原来是玄宗的特使从渔阳经由新丰快马赶回长安。

  一曲霓裳舞飘到了骊山之上,一直到中原被战火肆虐,舞蹈才平静下来。

  【背景与赏析】

  本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前两句描写的是空间的转换,同时也是后两句诗的前提。正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才会有了后面的“霓裳千峰上”与“舞破中原”。至于后两句诗看似极度夸张,但这样写反而能体现出因沉迷声色而导致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使得主题更加鲜明,再加上用字的准确,后两句诗不愧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一)酒旗(二)风。

  南朝(三)四百八十寺(四),多少楼台(五)烟雨中。

  【注释】

  (一)山郭:背靠着山的城墙。郭,城郭。

  (二)酒旗:酒帘,酒家、饭馆外挂着招揽生意的锦旗,同时也是本店的标志。唐代刘长卿《春望寄王涔阳》:“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三)南朝:东晋之后在建康(今南京市)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的合称。

  (四)四百八十寺:南朝的历任统治者以及当时的世家贵族均信奉佛教,其中以梁武帝最甚,所以在当时的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南史?循吏?郭祖深传》:“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四百八十,是约数,不是确数。

  (五)楼台:指寺院、寺庙的建筑物。

  【译文】

  在江南放眼千里之外,到处是莺歌燕舞以及相互映衬的绿树红花,靠近水的村庄和靠近山的城郭都能看见迎风飘动的彩旗。

  南朝统治者曾经建造的四百八十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阁被笼罩在蒙蒙细雨之中。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绝诗。通过诗人的描述,江南顿时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首句读者就被诗人带入了一个花红柳绿的世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这些充满江南印象的东西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由小见大,以局部看整体,犹如江南就在你的眼前。最后两句,诗人引入了新的景物——寺院,这也是江南风景的重要部分,顿时产生了一种沧桑之感,而诗人也借此讽刺统治者的劳民伤财,使得全诗更富有内涵。

  山行(一)

  远上寒山(二)石径(三)斜(四),白云生处(五)有人家。

  停车坐(六)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一)山行:在山中行走。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

  (二)寒山:深秋时已带有凉意的山。唐代韩翃《送齐山人归长白山》:“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三)径:山路,小路。

  (四)斜:念xiá。

  (五)白云生处:白云缭绕升腾的地方。生处,一作“深处”。

  (六)坐:因为,由于。

  【译文】

  山间的石头小路蜿蜒崎岖地延伸向山崖,在白云缭绕升腾的地方能依稀看见人家。

  停车只是因为喜爱枫林的晚景,深秋的霜叶居然红过了二月的鲜花。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深山秋景的小诗,在诗人精湛的“描绘”技艺下,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这些零散的事物经过诗人的巧妙串联,构成了一幅和谐且统一的画面,整首诗主从有序,相辅相成,有处于中心的重点,也有用来装饰的陪衬。尤其是诗的最后一句,此为全诗的重点与中心,因此诗人重彩写就,但又戛然即止,这更让全诗显得余味悠长、情韵缭绕。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一)

  日暖泥融雪半消(二),行人芳草马声骄(三)。

  九华山(四)路云遮寺,清弋(五)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六)高的的(七),我心悬旆(八)正摇摇(九)。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十)逢春一寂寥(十一)!

  【注释】

  (一)《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作于开成四年(839年)的春天,当时在宣州做官的杜牧将要归京任职,而之前一同来到此地的朋友裴坦则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任职,杜牧便为他送行,并作此诗赠别。

  (二)消:消融。

  (三)骄:这里用来形容马匹的嘶鸣声高亢响亮。

  (四)九华山:山名,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被人们称为“佛国仙城”。是当时裴坦远行赴舒州的必经之地。《太平寰宇记》:“池州青阳县九华山,在县南二十里,旧名九子山,李白以有九峰如莲花削成,改为九华山。”

  (五)清弋:一作“青弋”。 《元和郡县志》:“宣州宣城县清弋水,州西九十九里。”《方舆纪要》:“宁国府宣城县青弋江,府西六十里,源出泾县及池州府之石埭县,又太平县及府西南境诸川皆汇入焉。”

  (六)鸿:原意指高空中的鸿雁,这里是形容大好,旺盛的样子。

  (七)高的的:明快的意思。的的,鲜明的样子。《淮南子》:“的的者获。”

  (八)悬旆:悬挂旌旗,将旌旗挂于高处,这里用来比喻心神不安。旆,原意为古代旌旗末端形状如燕尾的飘带,这里泛指旌旗,念pèi。

  (九)摇摇:形容忐忑不安,不踏实。《史记?苏秦传》:“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十)故国:这里指故乡、家乡。唐代杜甫《上白帝城诗》:“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十一)寂寥:无人陪伴,独自一人,寂静。

  【译文】

  阳光温暖,积雪已经融化了一大半,满地泥泞,路边芳草萋萋,马匹兴奋地嘶鸣,好像在催促远行之人快点出发。

  在经过九华山的路上,云雾缭绕,当中能看见若隐若现的庙宇,清弋江畔是一个村庄,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条轻拂桥面。

  你踌躇满志,将如鸿雁那般展翅高飞,我则感觉怅然若失,空虚忐忑而没有着落。

  我们是一同来到这里的,现在却不能一起回去,在这春日里,我独自一人回到京城,那将是多么的寂寞!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非常成功的诗,首联两句话勾勒出了一幅“春郊送友图”,在写景的同时,还将送别的时间和环境说清了,此外,还渲染出了当时的氛围。颔联又是美景的描写,山中云雾缭绕的寺庙以及江边的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诗人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同时诗中的“九华山路”也暗示了裴坦的行程。这两句写景诗,山中水边,远近交替,动静交融,使用的手法非常巧妙,借景抒发惜别之情,可谓匠心独具。颈联则描述了送行者与被送行者的心境,对比非常鲜明,一个春风得意,另一个则是官场失意。尾联则抒发了自己的惜别与朋友走后的寂寞之情。全诗运用反衬手法,笔触简洁,语言精练,色调明快,极富韵味,是一篇写景惜别的佳作,将写景的妙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安郡(一)后池绝句

  菱(二)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三)无人看微雨(四),鸳鸯相对浴红衣(五)。

  【注释】

  (一)齐安郡:原名为黄州,在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齐安郡,位于今湖南省的新洲县。

  (二)菱: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三)尽日:整天,终日。唐代郑璧《奉和陆鲁望白菊》:“终朝疑笑梁王雪,尽日慵飞蜀帝魂。”清代魏源《武林纪游》:“尽日不逢人,终年无启关。”

  (四)微雨:小雨。

  (五)红衣:指鸳鸯的红色羽毛。

  【译文】

  菱叶露出水面,浮萍铺满了池塘,这让整个池子呈现一片绿色,黄莺在蔷薇花丛中飞来穿去、宛转啼鸣。

  终日无人陪伴只好一个人看那天空飘落的小雨,池塘中的鸳鸯则成双成对地在游玩戏水。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丝雨的笼罩下,能隐约看到刚露出水面的菱叶以及池中漂浮着的浮萍,此外还有在花丛中穿越啼叫的黄莺以及水中成双成对的鸳鸯。整首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色彩多而协调,绿色的植物,嫩黄的莺羽,娇艳的蔷薇,无一不美,但是这些还不够醒目,于是诗人在最后一句以“浴红衣”的鸳鸯给整个画面整首诗增添了一抹亮色。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摛表五色,贵在时见。”此外,本诗还通过对比的手法,以动显静,以声响来反衬出幽静,有着“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作用。

  题乌江亭(一)

  胜败兵家事不期(二),包羞忍耻(三)是男儿。

  江东(四)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

  (一)乌江亭:位于今安徽省和县东北面的乌江浦,据说是项羽自刎之地。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兵败之后来到乌江江畔,乌江亭长已经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然后再图发展,但项羽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所以就自刎于江边。

  (二)不期:不可预测,无法预测。

  (三)包羞忍耻:能忍受屈辱的胸襟与气度,指大丈夫能屈能伸。宋代邵博《闻见后录》:“臣顾惜禄位,为妻子计,包羞忍耻,尚居方镇。”

  (四)江东:指江南苏州那片区域。

  【译文】

  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不可预料的,能够忍受失败与屈辱的才是真正的男儿。

  江东的子弟中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项羽回到了江东,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再次打拼。

  【背景与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首句先指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为以下内容做好了铺垫工作。第二句则讽刺项羽,认为他不能“包羞忍耻”,不是“真男儿”。第三句是对乌江亭长的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概括,进一步反映项羽的刚愎自用,同时也引出了第四句。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点句子,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积极意义,而“卷土重来”这个成语也来源于此。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唐诗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