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07月17日 05:21
主题:通过纯洁的爱情,建立美好的家庭,进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是卢梭在他的另一部著名小说《爱弥儿》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它代表了卢梭的全部思想,贯穿了他所有的著作,特别在《新爱洛伊丝》中,通过书中人物的塑造和社会风尚的描绘,早已反复加以表述①。他得出的结论是:要使人成为善良的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只有从爱美德开始,树立良好的德行,人类社会才能成为一个合乎自然秩序的社会。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在《新爱洛伊丝》中塑造了几个他心目中的典型。他说:
--------
①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发表于一七六一年,《爱弥儿》发表于一七六二年。他在他的《忏侮录》卷九中说,《爱弥儿》中的有些话,早在《新爱洛伊丝》中就说过了。
我把爱情和友谊(我心中的两个偶像)想象成为最动人的形象。我刻意用我历来崇拜的女性所具有的种种美来装饰它们。我设想两个女朋友而不设想两个男朋友,因为两个女人之间友爱的事例比较稀少,所以就愈加可爱。我赋予她们两个相似而不相同的性格,两个虽不十全十美、但却合乎我的全好的面容,一看就知道是心地仁慈和富于同情心的人。我让她们两人一个是棕发,另一个是金发;一个活泼,另一个文静;一个头脑机灵,另一个性格软弱,但软弱得楚楚动人,似乎更显示其贤惠。我让二人之一有一个情人,而另一个女人又是这个情人的温柔多情的朋友,甚至还有些超出朋友的程度,但我又不让她们之间发生争凤吃醋和吵闹嫉妒之事。因为任何令人不快的情感,我都难以想象,同时,我也不愿以任何败坏天性的东西来玷污这幅美妙的图画。我爱上了我这两个妩媚的模特儿,我尽量想象我就是那个情人和朋友,不过,我把他写成年轻的和可爱的,另外再加上我觉得我自己具有的美德和缺点①。
--------
①卢梭《忏侮录》,巴黎“袖珍丛书”一九七二年版下册卷九第一五八页。
这就是卢梭给《新爱洛伊丝》中三个主要人物勾画的大轮廓。金发女人是书中的主人公朱莉,棕发女人是她的表妹克莱尔,情人是圣普乐。而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不同的是: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最后进入了女修道院,而他的“新爱洛伊丝”最后和一个俄国贵族结了婚。她婚前被圣普乐的爱情所征服,但婚后便虔诚地尊重婚姻的神圣,用美德战胜了爱情,成为忠贞贤良的妻子和母亲。朱莉和圣普乐的爱情悲剧在于:他们不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婚姻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朱莉,这个在卢梭心目中可协调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人物,只能尽大自然赋予她的天职,治理好自己的家,即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所说的“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自然的社会。”
然而,卢梭写《新爱洛伊丝》的目的,正如他在《忏悔录》中所说的,不仅仅着眼于“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而且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标,要达到“社会的协调与社会的和平。”人们都知道,在一七五七到一七五八年间,卢梭和狄德罗等百科全书派的哲学家的分歧,已经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决裂地步。对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感到痛苦,他说他“生来就仇恨一切宗派偏见,”因此,他把他笔下的两个信仰对立的人物--笃信宗教的朱莉和不信宗教的沃尔玛--描写得具有巨大的宽容精神,各行自己的美德,各尽自己的天职,从而避免思想和感。情上的冲突,共建美满的家庭。我们可以说,告诉人们如何生活和相爱,是贯穿《新爱洛伊丝》全书的思想脉络。没有这个主题,就没有这部小说的写作。
在法国文学史上,是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第一个把爱情当做人类高尚情操来歌颂,第一个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在这两方面,他对题材的驾驭和感情冲突的描写,对后来的夏多布里昂(《勒内》)、塞南古(《奥贝曼》)、巴尔扎克(《幽谷百合》)和内瓦尔(《茜尔维》)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译者第一次读这本小说,还是五十年代在大学求学的时候。一九八七年去布达佩斯,途经巴黎,吴德忠同志购赠加尼埃一弗拉马尼翁一九六七年袖珍本一册,此后即带在身边,随读随译。在翻译过程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罗伯特·达尔顿先生Prof.Robert Darnton、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卢梭研究小组负责人谠基·拉米诺博士Dr.Tan-guy L’Aminot、法国蒙莫朗锡卢梭博物馆馆长罗伯尔·梯耶黎先生M.Robert Thiery、馆员安·蒙台涅夫人Mme.A.Montagne和好友洛克桑·阿一萨纳女士Mile.Roxane Ah-Sane,均一再给我以热情的帮助,详细解析书中的疑难,译者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平沤
一九九二年二月于北京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更多好看的电子书请访问http://www.hengy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