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4:39
重用他呢?"
孟子回答道:"国君在不得已的时候,甚至会把原本地位低下的人作为贤才提拔到地位高尚的人之上,把原本关系疏远的人作为贤才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国君选拔贤才怎么能这样不慎重呢?假如身边的亲信认为某个人是贤才,大王不要急于相信;朝中的大夫也认为这个人是贤才,大王也不要急于相信;当全国上下的人都说他是贤才时,大王再详细考察他,发现他真的是贤才的话再重用他。如果身边的亲信认为某个人不可重用,大王不要急于相信;朝中的大夫也认为这个人不可重用,大王仍然不要急于相信;当全国上下的人都认为他不可重用时,大王再仔细考察他,发现他确实不可被重用的话,再罢免他。同样,身边的亲信认为某个人该被处死时,大王不要急于相信;朝中的大夫也认为这个人该被处死时,大王仍然不要急于相信;如果全国上下的人都认为他该被处死的话,大王再认真考察他,发现他确实该被处死的话,大王再处死他。这样处死他的话,才是全国的百姓处死的。如果大王能这样做,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官。"
【阐释】
在阐述国君重用官员、罢免官员和处死罪犯时,孟子提出,国君不能只听信左右近臣和朝廷官员的意见,而要以百姓的意见为准则,只有全国上下的百姓都支持,国君才可以大胆行事。
的确如此,左右近臣只是极少数的几个人,而且还不一定能保证意见的公允;与全国的百姓相比,朝廷官员也是少数,不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意见。只有让全国的百姓都发言,才能保证意见的正确和公允。
孟子的这个主张反映了他的民主意识,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但是,从操作层面来看,孟子的这一主张还是很难操作的,因为,从事实上来说,就某一个情况,不大可能听到全民一致的意见,甚至连全民都能保证发表意见都不可能。因此,孟子所说的"国人皆曰"也只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操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多倾听群众的意见"这一精神实质就够了。
孟子提出的"进贤必慎"是他"尊贤使能"的思想在选用人才上的进一步完善。对于选拔和任用人才,孟子强调"慎".所谓"慎",就是说,在选拔和任用一个人之前,要认真而详尽的考察他,这个考察不是听信左右亲信的意见,也不是听信朝廷官员的意见,而是听取百姓的意见。这种"进贤必慎"的谋略体现了两条重要原则:一是主张"兼听",尊重绝大多数人的意见;二是强调审察,尊重事实。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也和他的"民为邦本"的思想相一致。
从实质上看,孟子主张"进贤必慎"就是在主张"任人唯贤",听取百姓的意见,并实践考察他,目标都在于鉴别他是否是贤能的。但是,尽管孟子主张"进贤必慎",他也没有完全否定"任人唯亲",因为说"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从总体上看,尽管有"任人唯亲"的一面,但主导方面仍然是"任人唯贤".
【原文】
齐宣王问曰:"汤放[1 ]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2 ]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3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4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注释】
[1]放:流放。商汤起兵讨伐夏桀,获胜后,将夏桀流放到边地。
[2]贼:害。
[3]残:残忍的人。
[4]一夫:即独夫,指众叛亲离的人。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道:"商汤放逐夏桀,以及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道:"根据历史记载来看,是有这回事的。"
于是,齐宣王又问道:"商汤、周武王原本是夏桀、商纣的臣属,臣属弑杀他们的国君,应该吗?"
孟子又回答道:"杀害仁慈的人叫做杀人贼子,杀害讲正义的人叫做残忍之徒,而像残、贼这些人叫做独夫。我只是听说周武王诛杀了一个名叫纣的独夫,没有听说有谁弑杀了自己的国君。"
【阐释】
在这一章里,孟子又理直气壮地说出了一句千古不朽的至理名言:"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一论述不仅成了历朝历代无数次改朝换代的理论依据,而且也无数次鼓舞了百姓们举行武装起义的勇气。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同样作为国君的齐宣王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认为汤流放桀和周武王伐纣是人臣弑君的行为,但是孟子不仅轻轻松松的驳倒了齐宣王,而且从此以后,但凡听到了孟子这番言论的人,都不敢再有跟齐宣王一样的看法了。
可以看出,孔孟所主张的儒家思想,原本并不纯粹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相反,在那个时代,真正为封建国君效劳的其实是法家,这一点在秦国的发展历史上表现的极为明显:秦国是通过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的改革才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的,而秦嬴政"一扫六合,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又离不开法家的另两位重要人物韩非和李斯的辅佐。甚至,在秦朝建立以后,儒家学派也没能为维护封建制度出一点儿力,反而被"焚书坑儒",大加压制。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开始,儒家思想才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工具。--这些都是后话了。
秦始皇在建立秦朝以后,认为自己就此开创了万世之业,于是想从始皇开始,一直传到二世、三世。那么,孟子的"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的观点自然就引起秦始皇的讨厌了,所以他才要"焚书坑儒",免得儒家思想扫他的兴。可是,秦始皇毕竟是个像商纣一样的暴君,自然也逃不过像商纣那样的命运,于是,他的大秦王朝刚刚勉强传了两代就灭亡了。
不管怎么说,孔孟所主张的早期儒学与封建专制暴政是不相容的。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1 ],则必使工师[2 ]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3 ]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4 ]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5 ]玉于此,虽万镒[6 ],必使玉人[7 ]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注释】
[1]巨室:大型的宫殿。
[2]工师:管理工匠的官员。
[3]斲:砍削。
[4]女:通"汝",你。
[5]璞:含有玉的石头,或者是未经雕琢的玉。
[6]镒:黄金的度量单位。
[7]玉人:雕琢玉石的工匠。
【译文】
孟子拜见齐宣王,对齐宣王说:"想要建造高大的宫殿,就必须要派遣工匠去寻找高大的树木。如果工匠们找来了高大的树木,那么大王就很高兴,觉得这些工匠干得不错,能胜任建造宫殿的工作。再后来,经过工匠们的砍削修剪以后,原本高大的树木又变小了,大王见了以后就很生气,觉得这些工匠到底是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一个人从小就学习了许多如何治理国家的道理,到了壮年以后,就想把这些所学付诸于实际,然而,此时,国君又对他说道:’你还是暂时放下那些大道理吧,先按照我的意思办事吧。‘这会怎么样呢?假设现在有一块美玉,虽然值一万镒黄金,但大王肯定要找玉石工匠雕琢它。换到了治理国家的事情上,却说:’还是暂时放下那些大道理吧,先按照我的意思办事吧。‘这样做,与教导玉石工匠雕琢美玉有什么不同呢?"
【阐释】
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认为,有治国专长的人,才可能治理好国家,即使是国君,如果没有掌握治国之才,照样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道理,正如孟子打的那个比喻那样,要雕刻美玉,非专门的治玉工匠不可,那么,治理国家也是一样,非有治国专长的人不可。
那么,贵为一国之君的国君为什么不能是有治国专长的人呢?虽然孟子没有明言,但也看得出,国君们都是父兄相继,代代相传的,他们之所以成为国君是因为血统好,并不是因为有突出的治国专长。那么,在治理国家这方面,国君们又可以做什么呢?孟子认为,国君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只要做好选拔和重用有治国专长的人,让他们尽情发挥专长就可以了,不要干涉具体的治国方略。
然而,事实是,也许有一些国君可以做到选贤任能,重用有治国专长的人,但几乎没有一位国君能做到彻底放弃对具体的治国方略的干涉,总是不停的强调"姑舍女所学而从我",让有治国专长的人处处受到掣肘。这虽然是荒唐而可笑的,但也确确实实的存在着,原因或许不是这些国君们自以为是,而是他们想要掌握权力的欲望。
【原文】
齐人伐燕[1 ],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2 ]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3 ].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4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5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6 ]食壶浆[7 ],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8 ]而已矣。"
【注释】
[1]齐人伐燕: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15年,燕国国王哙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百姓都不服气,于是,太子平和将军市被起兵讨伐子之,结果战败被杀,燕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齐宣王趁机讨伐燕国,很快就取得了胜利。
[2]五旬而举:据《战国策》记载,齐军讨伐燕国时,燕军不仅不抵抗,而且还大开城门迎接齐军。结果,齐军只用了五十天就攻进了燕都,并杀死了燕王哙和子之。
[3]天殃:因违背天意而遭到的天谴或天灾。
[4]武王是也:指周武王讨伐商纣的事。
[5]文王是也:指周文王因为担心百姓不欢迎而没有起兵伐纣的事。
[6]箪:盛饭的竹筐。
[7]浆:米酒。
[8]运:转动。
【译文】
齐国讨伐燕国,获得了胜利。
齐宣王问孟子道:"有人劝我不要讨伐燕国,有人却劝我讨伐燕国。我自己觉得,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去讨伐另一个同样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只用了五十天就取得了胜利,如果只是依靠人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我不讨伐它,一定会遭到上天的责备。因此,我讨伐了它,我这样做对吗?"
孟子回答道:"如果大王讨伐燕国能让燕国的百姓高兴,那大王就应该讨伐它,古人里面的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如果大王讨伐燕国不能让燕国的百姓高兴,那大王就不应该讨伐它,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以齐国这样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去攻打一个同样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燕国的百姓却端着饭、提着酒迎接大王的军队,他们这样做,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他们只不过是希望大王能让他们脱离水深火热的生活罢了。如果大王不仅不能让他们脱离苦海,反而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水深火热,那么他们就不会欢迎大王了,只会转而寻求别的出路。"
【阐释】
齐国出兵讨伐燕国,获得了胜利以后,齐宣王才召见孟子,问他该不该讨伐燕国。由此可以看出,齐宣王其实根本就没有接受孟子的思想,他怕孟子会反对他出兵伐燕,否则他会在出兵之前就询问孟子。这也许是孟子的悲哀,但孟子似乎并没有在意。
面对齐宣王的问题,孟子的态度非常谨慎,谨慎到了模棱两可的程度,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儒家是反对战争的。,因此,孟子并没有明说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齐宣王出兵伐燕,只是说怎么样可以出兵,怎么样就不能出兵。不过,仔细琢磨的话,可以看出孟子其实是赞成齐宣王出兵伐燕的,因为根据燕国当时的情况来看,是满足孟子赞成出兵伐燕的条件的。
那么,还有什么证据可以明确的证明孟子这位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大儒在这场战争中的态度吗?《孟子》一书里的记载就是上述那样看,但在《战国策?燕策》的记载里,孟子当时直截了当地对齐宣王说道:"今伐燕,此文、武之时,不可失也!"可见,孟子确实是赞成齐宣王出兵伐燕的。
那么,一向主张仁义、反对战争的孟子为什么会赞成齐宣王讨伐燕国呢?这与孟子的一贯主张有矛盾吗?
其实,仔细分析下来,仁义和出兵伐燕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还是紧密相连的--出兵就是为了贯彻和捍卫仁义思想。孟子认为,燕国的百姓已经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齐宣王出兵伐燕,就是拯救他们脱离苦海,就是在向他们布施仁义,就是在向他们施行仁政,就是在"保民",相反,如果齐宣王不出兵伐燕,燕国的百姓仍然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自然是主张"仁政"和"保民"的孟子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孟子赞成齐宣王伐燕,符合他一贯的主张。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战争,相反,只要战争的目的是正义的,只要战争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欢迎,他就支持战争。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孟子看来,实行"仁政"和"保民"的思想是"体",而战争是"用",战争也只是用来推行"仁政"和用来"保民"的一种工具。孟子对于战争的这种权变思想,是以"民本"为基础和原则的。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然而,根据后来发生的情况看,齐宣王又让孟子失望了,因为他原本以为的一场"仁义"之战,一场"保民"之战,被齐宣王弄成了一场侵略战争和害民战争。这是孟子所没有预料到的。
【原文】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书》[1 ]曰:’汤一征[2 ],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3 ]也。归市者[4 ]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5 ]其民,若时雨[6 ]降,民大悦。《书》曰:’溪我后,后来其苏[7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8 ]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9 ]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10 ],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11 ],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释】
[1]书:这里指《尚书?逸》篇。
[2]一征:初次征讨。
[3]云霓:指下雨的征兆。
[4]归市者:做生意的人。
[5]吊:安抚、慰问。
[6]时雨:及时雨。
[7]苏:复苏,这里当复活解释。
[8]拯:拯救。
[9]系累:用绳子捆绑。
[10]重器:贵重的宝器。
[11]旄倪:老人和小孩子。旄通"耄",指八九十岁的老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讨伐燕国,取得了胜利。于是,其他几个诸侯国便商量说要起兵救助燕国。齐宣王便问孟子道:"其他几个诸侯都商议说要出兵攻打我,请问先生,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有人依靠着七十里大小的国土统一了天下,比方商汤就是这样,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一个拥有几千里国土的大国害怕其他国家的。《尚书》上说:‘商汤统一天下的战争是从讨伐葛开始的。’全天下的百姓都相信商汤的军队是为了除暴安良而来的,所以,当商军向东进发时,西夷的百姓就会抱怨;当商军向南进发时,北狄的百姓就会抱怨。他们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来讨伐呢?’百姓盼望商军到来的心情就像大旱时盼望云雨那样迫切。商军到达以后,在市场上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在田里耕作的照常耕作,因为商军是为诛杀那些施行暴政的国君,并抚慰受害的百姓而来的。这就像是及时雨一样令百姓高兴。因此,《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大王商汤来了,我们就能够得生了!'
"现在,燕国国君虐待燕国的百姓,大王的军队前去讨伐他,燕国的百姓以为大王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里拯救出来,所以端饭提酒夹道欢迎大王的军队,但是大王却杀戮他们的父兄,捉拿他们的儿女,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财产,这怎么能让他们高兴呢?其他的诸侯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起来,打败燕国以后,齐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在这样的形势下,大王还不施行仁政,这必然会使其他诸侯出兵攻打大王。请大王赶快发布命令,令齐军放回燕国的俘虏,停止掠夺燕国的财产,再和燕国民众商议,给他们另立一个国君,然后从燕国的领土上撤回齐国的军队。这样做的话,还来得及制止各诸侯国的起兵。"
【阐释】
齐宣王讨伐燕国,并命令齐军占领了燕国,这自然激起了其他各诸侯国国君的嫉妒,于是他们纷纷计划要讨伐齐国。齐宣王无计可施,只好找来孟子询问对策。
结果,孟子还是延续以往跟齐宣王讲道理的风格,并不直接回答齐宣王最关心的问题,而是又谈起他的那个万变不离其宗的话题--百姓的心理动向。初看上去,这些好像解决不了齐宣王当前所面临的危机,但孟子认为,正是民心向背左右着齐宣王的危机,因此解决危机也要从民心向背上入手。
孟子认为,起初,燕国的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从心底盼望有人能救他们脱离苦海,当齐军可以顺利的占领燕国,就是因为燕国的百姓希望齐宣王充当"救世主"的角色。可是,后来的事实表明,齐宣王并不想当"救世主",他更愿意当个侵略者,带给燕国百姓双重的苦难。这时候,燕国百姓的心理也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欢迎和支持齐军了。齐宣王失去了民心,陷入被动。
不过,这显然不是其他诸侯国决计出兵讨伐齐国的原因,对于他们而言,燕国百姓的民心向背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任由齐国就这样吞并燕国,再次壮大实力。因此,只要迫使齐军退出燕国,放弃占领燕国,一切就结束了。
在这个危急关头,多说无益,要紧的是要想个对策出来。孟子给齐宣王提的建议是,齐军迅速撤出燕国领土,就跟没有占领过燕国一样。这时,有人不禁想起了孟子之前赞成齐宣王出兵伐燕的事,于是笑称"进也孟子,退也孟子",其实,这并不能说孟子反复无常,因为无论是进还是退,孟子的依据都是唯一的,就是以民心为准绳,民心希望进就进,民心希望退就退。
由此可见,民心向背也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不论是论述内政问题,还是论述外交问题,民心向背都是一个重要的依据。
【原文】
邹与鲁拱[1 ].
穆公[2 ]问曰:"吾有司[3 ]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4 ]其长上[5 ]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6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7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8 ]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9 ]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注释】
[1]拱:通"哄",争吵、冲突。
[2]穆公:即邹穆公,邹国的国君。
[3]有司:这里代指官员。
[4]疾视:怒视。
[5]长上:长官、官员。
[6]转:这里指弃尸。
[7]几:接近、几乎。
[8]上慢:指官员怠慢职责。
[9]尤:以……为过失,责怪、归罪。
【译文】
邹国和鲁国发生了军事冲突。
邹穆公问孟子道:"在与鲁国的冲突中,我死了三十三个大臣,而百姓们却没有一个人肯为他们效力和牺牲。我想杀这些可恶的百姓吧,又觉得不能杀那么多;不杀他们吧,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官员被杀而不去营救的行为又实在让人觉得可气。请问先生,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在遇到灾荒的年月,大王的百姓困苦不堪,年老的和体弱的都被饿死在山沟里,年轻的和健壮的有好几千人都四处逃难去了,但是,大王的粮仓里却堆满了粮食,国库里也堆满了财宝;大王的那些大臣们也不把百姓的悲惨遭遇报告给您,这既是对大王的欺瞒和不敬,更是对百姓的漠视和残害。曾子曾经说过:’要小心啊,要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到头来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百姓复仇的时候了。在百姓们饥寒交迫的时候,官员们不关心和救济他们,所以现在他们才会看着官员们被杀死而无动于衷。请大王不要归罪于百姓吧,只要大王施行仁政,百姓自然会亲近他们的长官,也会愿意为他们而牺牲。"
【阐释】
这一章实际上说的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孟子认为,百姓看到国家干部战死而不救虽然是理无可恕的,但也情有可原。为什么呢?根源还是出在国家干部身上。作为国家干部,在灾荒年月和兵荒马乱时节,看到百姓饿死或乞讨时,却麻木不仁,见死不救,久而久之,百姓自然是心生怨言,产生报复心理,那么,看着国家干部战死,也就没有什么感觉了,因为官与民之间的感情已经被国家干部伤害透顶了。同样,话说回来。如果在平日里,这些国家干部们能施行仁政,关心百姓,当他们遇到危险了,百姓一定会鼎力相救的。自己手下的官员如此,邹穆公有什么可埋怨百姓的呢?
在这一章里,还提到了"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一句名言,后来逐渐演变成"出尔反尔",这一成语,用来形容言行前后矛盾和反复无常。其实,这句话的原意接近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孟子的回答,既显示出其睿智的机锋,又不失理直气壮和义正词严,既当邹穆公的面揭露和驳斥了不顾百姓疾苦死活的国家干部,又为百姓讨回了公道,时至今日,读来仍能感到回荡在天地间的一股凛然正气。
【原文】
滕文公[1 ]问曰:"滕,小国也,间[2 ]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3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4 ]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1]滕文公:滕国国君。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滕县境内。
[2]间:介于……之间。
[3]池:护城河。
[4]效:效力、效命。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道:"我的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夹在齐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之间。请问先生,我是归顺齐国好呢,还是归顺楚国好?"
孟子回答道:"到底应该归顺谁我也不好说,如果您一定要我出个主意、提点建议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得深深的,城墙修筑的尽量高大而坚固,当敌人来攻打时,动员百姓们一起坚守城池。如果百姓们宁愿献出生命也不弃守逃命的话,做到了这样,那么大王就大有可为了。"
【阐释】
这是孟子第二次路过滕国时,滕文公请教孟子的问题。
滕文公认为,滕国国小力薄,正好又处在南面的楚国和东面的齐国两大强国之间,"两大之间难为小",得罪自然是得罪不起,但侍奉吧,又不知道该侍奉谁,如果一时糊涂,站错了队,后果也是很悲惨的。
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作为"亚圣"的孟子也是感到既头疼又无可奈何,就算孟子是个无所不能的"巧妇",但滕国却穷得连一颗米都不够,这饭怎么个做法?自然是难上加难。好在孟子毕竟学问高深,而且巧言善辩,仍然解决了这个问题。
孟子告诉滕文公,"两大之间能为小",并在具体策略里指出,自立自强是小国图存的基本国策。这反映了人受主观能动性的转化,只要不将这种转化庸俗化和绝对化,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孟子认为,小国要图生存图发展,就不能尽做怨天尤人、摇尾乞怜这种没有任何作用的举动;只有自立自强,坚持不丧失国格人格,修明内政,振奋民族精神,并决心誓死抵御侵略和侮辱,才是明智之举。
因此,可以看出,自强自立是解决"两大之间难为小"的根本出路。作为国家是这样,作为个人也是这样,只有坚持自主自强,才能争取到生存的机会--这一点,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表现的尤其明显。
【原文】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1 ],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2 ],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3 ],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注释】
[1]薛:即薛国,诸侯国名,是滕国的邻国。
[2]邠: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
[3]创业垂统:开创国家基业,并流传给后代统续。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道:"齐国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邻居薛国,还在与我国接壤的薛地筑城防守,我很担心齐军趁势攻打滕国。面对这种形势,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道:"从前,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前来侵犯他。在不得已间,周太王率众离开邠地,到了岐山脚下居住。并不是周太王主动选择了岐山,而是迫不得已才选择的。如果国君们都能坚持施行仁政,那么他的后代里肯定会出现一个能富国强民的王者。有德行的国君开创了基业,留下了优良的传统,为的是让子孙们继承下去,但能否如愿以偿,那就要看天命了。大王现在能做什么呢?只有努力自强和施行仁政。"
【阐释】
在春秋和战国这样的乱世,弱小的国家随时都有被大国吞并的可能。正当滕文公担忧于"两大之间难为小"的问题时,他的邻国--弱小的薛国就被齐国占领了。铁的事实,血的教训,容不得不信。
那么,作为一国之君,面对这种随时都有可能亡国的危险,该做什么选择呢?是要抛弃自己的百姓,准备随时逃命呢?还是要顶住压力,尽好一个国君的职责,努力施行仁政,施恩于民,保民为民呢?孟子给滕文公指出的是第二条路,因为他认为"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这是有道理的,并不是哪个国家生来就是弱小的,更不是哪个国家生来就是强大的,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是变强还是变弱,就要看国君选择哪条路了。
所谓"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比方周王朝本身就是这样的。起初,由于受到匈奴人的威胁,带着百姓迁移到岐山脚下居住,后来,周文王、周武王果然成就了王者霸业。
【原文】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1 ],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2 ]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3 ]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4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君请择于斯二者[5 ]."
【注释】
[1]皮币:兽皮和钱财。
[2]属:召集。
[3]邑:指兴建城邑
[4]归市:赶集。
[5]择于斯二者:在离开和坚守之间作出选择。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道:"我的滕国是个实力弱小的国家,即使我竭尽全力去侍奉那些大国,都免不了被他们欺辱。请问先生,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道:"起初,周太王居住在邠地,狄人时常侵犯他的地界,周太王就不断献给狄人兽皮和钱财,希望能换来和平,但还是免不了被欺辱。于是,周太王献给狄人猎犬和马匹,还是免不了被欺辱。最后,周太王拿出珍珠和美玉侍奉狄人,同样还是免不了被欺辱。周太王没有办法了,只好召集属地内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商议说:’狄人想要的东西是我们的家园和土地,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君子不会为了得到那些本来是用来养育人民的东西而使人民受伤害。因此,我也不会为死守这片领地而使你们受苦。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你们不要担心没有仁慈的国君来领导你们。‘
"说完这些话,周太王就离开了邠地,翻过梁山,又在岐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小城池,在那里住了下来。邠地的百姓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异口同声道:’周太王是一个仁慈的国君,我们不能失去他。‘于是纷纷如赶集一样地去投奔周太王。也有人说:’领土和家园是应该世代守卫的,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宁可死去也不能放弃逃命。‘请大王从放弃领地和家园,与固守领地和家园这两种情况里做出选择吧。"
【阐释】
在这一章里,孟子再次详细例举了周太王的例子,向滕文公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味的卑躬屈膝苟且求生不是办法;只要施行仁政,百姓就愿意跟着你,有百姓就有国家。
孟子说,当初外敌侵犯周太王的领地,周太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后来终于发现,敌人想要的是他的土地,于是,周太王为了不让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只好"事之以土地".孟子举这个例子,当然不是奉劝滕文公尽力满足入侵者的所有要求,而是想告诉滕文公,想要苟且求生是不可能的,退让只有死路一条。
孟子还说,当初,周太王独自一人搬到岐山脚下居住,"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当周太王原先的百姓听说周太王又找到了落脚地之后,纷纷像赶集似的投奔于他。周太王再次拥有了自己的国家和百姓。百姓们再次投奔周太王的理由是周太王施行仁政,是个不可失去的仁人。通过这个例子,孟子想告诉滕文公:一定要施行仁政,因为仁政可以赢得民心,有民心就有国家。
通过一个故事,孟子给滕文公讲了两个道理,又提供了两条方案,滕文公再做出选择就容易多了。
【原文】
鲁平公将出,嬖人[1 ]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2 ]已驾[3 ]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4 ]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5 ]与?"
曰:"否。谓棺椁衣衾[6 ]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7 ]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8 ]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注释】
[1]嬖人:得到国君宠幸的原本身份低贱的人。
[2]乘舆:国君的车驾。
[3]驾:这里指拉车的马匹。
[4]乐正子:名克,孟子的学生,后来被鲁国重用,曾主持鲁国政事。
[5]五鼎:代指大夫的祭祀活动,前文的"三鼎"代指士人的祭祀活动。
[6]衣衾:这里指死人所穿的衣服。
[7]沮:通"阻",阻止。
[8]尼:止。
【译文】
鲁平公就要出王宫了,他的宠臣藏仓问道:"以前大王出王宫时,一定会告诉相关官员要到哪里去。现在,拉车的马都已经套好了,相关官员还是没听到大王告诉他们要到哪里去。因此,我壮着胆子请问大王,大王要到哪里去?"
于是,鲁平公正色说道:"我要去拜访孟子。"
藏仓听了,又问道:"大王这又是何苦呢?大王这样轻视自己的国君身份,把一个平民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难道大王真的觉得孟子是个有贤德的人吗?我看未必。在礼法道义方面,本该由有贤德的人给百姓们做出榜样,可是,孟子给他的母亲办的葬礼要超过先前给他父亲办的葬礼。像孟子这种厚母薄父的人,大王还是不必见了吧?"
鲁平公听了藏仓的话,说道:"也好。"
孟子的学生乐正子进王宫见鲁平公,问道:"大王为什么没有按照约定去见孟子呢?"
鲁平公回答道:"有人跟我说,孟子给他的母亲办的葬礼要超过先前给他父亲办的葬礼,这不合礼法。所以我就决定不见孟子了。"
于是,乐正子说道:"大王说的礼法不合,是因为孟子以前是士人身份,后来做了大夫;以前祭奠用三个鼎,后来用五个鼎这些缘故吗?"
鲁平公道:"不是,我说的是后来的棺材衣衾比以前的华丽的多。"
乐正子听了,说道:"这不是礼法不合,是因为和过去比较,孟子的贫富情况有了新的变化罢了。"
乐正子回去见到孟子以后,说道:"我前几天把先生的品行和学问介绍给了鲁国国君。他本来是要亲自来拜访先生的,却被他的宠臣藏仓拦住了。"
孟子听了,说道:"人的行动可能会受别人的指使;他停止那样做可能是有人阻拦他。其实这些并不是人力所能指使和阻拦得了的。我不能和鲁国国君见面,完全是天意的安排,藏仓哪有能力使我见不到鲁国国君呢?"
【阐释】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没有得到鲁平公的接见和重用,是由于小人藏仓的进谗和阻挠,而藏仓之所以要阻挠鲁平公接见孟子,是因为他嫉妒孟子的才能和高尚品德。但看上去似乎不是这样,至少这样的成分不是很大。
藏仓认为,孟子的某个言行有不妥当之处,因此算不上是品德高尚的贤者,这固然有些言重,但依照后来孟子的反应来看,藏仓挑的孟子的这个毛病还是不错的,因此并不算是谗言。再者,由藏仓坚持要求鲁平公告诉有关官员自己要去干什么,可以看出,藏仓是一个忠于职守,并能秉公办事的人,这样的人是不是小人值得商榷。
因此,孟子之所以没有见到鲁平公并得到重用,并不能怪罪于藏仓,而且孟子也说,鲁平公见他与否,不是人力所能阻止的。
那么,鲁平公为什么不接见孟子和重用孟子呢?这其实应该怪鲁平公本人。一方面,他在没有见到孟子的时候,就因为近臣的一个建议,不假思索地就放弃了自己原先的主意,由此可以看出,鲁平公是个缺乏主见的人。另一方面,鲁平公没有详细考察近臣的建议是不是正确的,就信以为真,并一本正经地当成是自己不见孟子的理由,由此可见,鲁平公是个偏听偏信的人。
也许,对于孟子而言,一个既没有主见,又偏听偏信的国君不见也罢。所以,他的反应才如此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