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明儒学案与典籍。因他平时向严振先求医,二人言谈投机,遂成为好友。振先倾慕其文才广博,便将儿子严复送到他家里读书。
平日黄少岩督学严厉,其讲学广博并不局限于经书之中。他有抽大烟(鸦片)的癖好,严复常侍坐烟榻之侧,于烟雾缭绕之中,饱聆老师谈说宋、元、明学案及典籍(这可能给严复以不良影响,后来他也抽大烟)。在他的指导下,严复的学术视野大大拓展,并陶冶了情操。尤其是东林党人不畏权奸、刚直不阿的气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与气度,令严复肃然起敬、终身铭记。从他那里严复学到了较多的中国儒家传统知识,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黄先生去世之后仍由其子孟修来家就馆,教授严复学问。应该说,从4至12岁期间,严复所接受的是较为系统的传统启蒙教育,这种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一生。严复后来的很多行为特征都表明了这些幼年难以抹去的痕迹。他那种骨子里的忧患意识,毕生信奉的中庸之道,对旧式礼法的谨守,莫不因此而来。
在晚清的福州,儿女时兴早娶早嫁。严复13岁时,就秉承父母之命与同邑布衣王道亮之次女王氏结亲。1866年春天,两人完婚。这年6月,家中发生了巨变。父亲因抢救霍乱病人,受到传染,不治而亡。振先生前有一劣根,素好赌博。由于赌术欠佳,逢赌必输,结果弄得囊无余钱。当他死时,家里当尽卖光,还有余债,光是经办丧葬就难为了孤儿寡母。人走茶凉,亲族中谁也不肯借钱,幸而振先生前一些病家闻迅纷纷送了些钱来才解决了他们的急难。小严复在那时就意识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由于家道中落,严复一家生活都难以为继,当然更无力为他续聘塾师。于是,他们被迫举家搬回老家阳岐乡。在上岐一处狭窄的河边,尚有祖遗房屋一座供他们居住。此后,严复母亲和妻子王氏替人家绣花缝纫,得些工钱来维持生计,艰难度日。此时两个妹妹年仅十一二岁,王氏也尚只有十四五岁。幼年失怙的辛酸苦痛,让严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民国初年,严复曾为周养庵(肇祥)的《篝灯纺织图》题了一首诗,诗的前半段是对他幼年失怙的酸楚回顾。“我生十四龄,阿父即见背。家贫有质券,赙钱不充债,陟冈则无兄,同谷歌有妹。慈母于此时,十指作耕耒。上掩先人骸,下养儿女大。富贵生死间,饱阅亲知态。门户支已难,往往遭无赖。五更寡妇哭,闻者堕心肺。……”(《严复集·堂诗集》卷下)这样凄凉的诗句,的确是发自肺腑,令人闻之而无不伤感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