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天演论

译《天演论》自序

书名:天演论 作者:托马斯·赫胥黎 本章字数:292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9:19


译《天演论》自序

英国的逻辑学家约翰·穆勒曾说过一句话:“要认真考查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并能了解其中至理原则,不十分熟悉几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是无法实现的。” 这 段话我原本还有些怀疑,而现在我对这段话的含义已深刻理解、坚信不疑,并感叹这段话难以变更的正确性。其个中蕴含深刻大义的精辟言辞,不仅仅限于各种分散的语言文字。古代的一些学者们曾用尽毕生精力去研讨一门科学,当他们有所斩获时,就将其深藏于心,这就是所谓“理”;将其研究发布出来,著成书册,这就是所谓“词”。 这 些 努 力 都 说 明 他 有 获 取 说 理的理由,也有他能著书传世的依托。这些成就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吗!

一些后人阅读古籍,因不曾仔细探讨过古代的学术成因,故对古人历经苦研所获得的“理”,不能有所贴切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更何况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遭遇简牍、书册在沿袭、传承中所产生的讹误,其理解便难定谬正;加之一代代语音、字义的变化,使一些字的词义难以明辨;又由于地方风俗习惯的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和定义便不能相通划一。如果这样,虽然我们在解词释语、疏字通义的训古学上竭尽全力,但古书中古人昭示给予后人的至理真谛,也许仍会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因此我们说要真正读懂古书是十分困难的。虽然实情如此,但古人寄寓在这些典籍中并借以传世的至理,总是不变地存在于其中的。如果这些古人的理论的确是精深有据的,其叙事又是确切可靠的,那么即使年代久远,又有国度和风俗的差别,也难以将共同的理解加以阻隔。为此,有些古人带有真理性的论述,不是在这个地方流传,就是在那个地方出现,事前虽未相互间沟通谋论,学者们研察的结果却总能趋向一致。一些考察语言和文字规律的学者把他们本国治学所获的成就,又返回到我们古代学者的一些论述中去求证,竟发现这些论理的思绪一片清晰、精纯,犹如初梦方醒,与古人或异国学者骤然间亲近无比的趣味,比起那些刚涉入研究领域的人来说,真不知要超过何止千万倍!这真是那些致力于研究异国语言文字的学者们最引为快乐的事!

“六艺”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就如同日月行于天、江河行于地一样的天经地义。孔子对待“六艺”, 以 《 易 》 和 《 春秋》最为看重。司马迁曾说:“《 易 》的规则是由隐微而达显明;而《春秋》在推论史实时总能见到最隐微的事理。” 这 可 为天下最精彩的言论。最初我以为所谓由隐微而达显明,只是如同观看《象》、《 系 辞 》一般是决定吉祥和凶恶的预兆罢了;而所谓推论史实以见最隐微的事理,也不过是评判历史人物品质的好坏或功过罢了,到了知晓欧洲人所推崇的逻辑学时,方发现他们研究自然科学大都运用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所谓归纳,即通过考察事物的各局部而了解其全部,通过各个隐微处而领会其相通处;所谓演绎,即根据公认的道理来判断各事的是非,设置一两个基本的前提来推断未知的情况。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推开书本站起来道:“真有这样的事吗?这本是我国古代的《易》和《春秋》里所用的推理方法,司马迁所说的由隐微达显明,就是指的演绎;他所说的由推论基本的史实而见到最隐微的事,便是指的归纳。他的话昭示了同样一个真谛,”演绎和归纳是推求事理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至于一些后代人不知道将此法推展开并加以运用,则因他们不曾涉及这门学科的研究,也就未能过问该学科的学理而已。

在最近这200年来,欧洲各国学术之风的兴盛,远远超过前古时期。他们研讨所得出的种种科学结论和基本原则及定律,处处见其极致,难以动摇。不过我国古人们的严谨治学所得收获,不少往往

赶在他们的前面,这决非牵强附会、枉自自我颂扬的结论。我将试举一些较明显的事例来与我国的学人们加以质询。

西洋科学最符合实际,且一经掌握,便能在实际中应对各种复杂情况,这些学说,无非是逻辑、数学、化学和物理这四门基础门类。而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易》正是把逻辑和数学作为“经”, 而 把 化学和物理作为“纬”, 从而将这“经”、“ 纬 ” 交 合 并 取 名为《易》。在宇宙之内,原子和外力相互作用,不具备一定的“质”就无从呈现出“力”的作用;不具备一定的力,也无从呈现质的所在。故力与质属天地、刚柔一样相互对应和依存的关系。牛顿关于物质运动的三大定律中的一条是指“静止的物质不会自己移动,运动的物质不会自己停止,物质运动的方向是一定的,而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均匀的。” 这 种 见 解可以说呈现出空前的真理性。自从他的三大定律出台后,近代的天文学诞生了,自然和社会的人情事理也易于理清了。而我国的《易》却说:“刚性的物力在静止时总是稳定不变,在运动时也持续不停。” 2000年以后,斯宾塞这些学者,依据自然界演化的规则来论述事物变化的道理,以撰写专著来建立理论,将自然界的“天、地、人”三者融为一体来阐述自己的见解,这可以说为最近极优的佳作。他确定的进化的定义是:“由收敛而聚成物质,由排斥而输出物力,开始单纯简单,最终则混杂糅合。” 而 《 易 》 却 说:“柔性物质在静止时就是一种敛缩,在运动时就是一种排斥。” 关于总体上力的不增加、不耗减的能量守衡定律,我们自有努力向上、自强不息的古训在先,而关于运动之中定会出现反复的说法,也有“兴盛后而衰微”的要义言在其前。至于《易》所说的事物不可预见,天地也可近乎绝灭的观点,尤其与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并能量相衡的定律相近,相互间有所联系和启发。这些难道能说它们全都是偶然的相合吗?

事实虽有如此,但若由此简单引发,硬说欧洲人发明的任何东西都是我们中国人先前已有过的,甚至有人说他们的主要学说完全来自东方,却又不符合实际了,这无疑是以此来自我掩饰的一种托辞。我们古代的学者大师们原开了一个好头,而后代反而无人去继续完成他们的功业;古人已为我们拟定了治学的大纲,后辈们却无法沿续他们治学的精湛,这样下去便无异于不学无术、尚未开化的土著之民了!虽然祖父辈的圣贤光环犹在,但仍无以救赎儿孙辈的昏庸无为!

大抵古书难懂,中国尤最。二千多年来,士大夫们追名逐利,只知抱残守缺,缺乏创新精神和独辟蹊径之胆略,以至今人反要到西学中去领略我古人有用的学理。这般话只能对明知者讲述,实难与无知者言谈啊!

好在时代之风日渐通达,士人们已知狭隘浅陋的可耻,故研讨西方科学治道的有识之士日渐增多。然而也有一两名自谓精通西学的“大家”, 总 在 具 象 、 数量、器物等无关紧要的“科学”上徘徊,他们所谓理想、事业,不会超越个人的功利范围。这些人往往仅凭己见,便高谈阔论,从不切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殊不知要认真研究国情时事,参照各国经验以知己知彼,断然不是这般简单容易的事。

赫胥黎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本是用以纠正斯宾塞所谓任凭自然法则控制人类发展的消极论点,书中所阐述的内容,有与我国古代学者观点相符的论断,而且对奋发自强,以求保卫种族生存繁衍之事,反复多次,再三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夏日漫长,如度小年,本人姑且将此书翻译完毕。如有人认为该译文多似空洞之言,于现实政治又毫无裨益,那只是鄙人的不才和顾及不周所致。

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重阳时节

严复序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天演论》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