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38
诗独绝千古,而“读书不求甚解”,何不读此疏以解之?梁昭明太子《与湘东王书》云:“夫六典、三礼,所施有地,所用有宜。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竟同《大诰》。”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故为此语以晓之。
【译文】
近日有一位大家教人作诗,说是必须要仔细研读各种经书及其注解,然后动笔,这样写出的诗才能得以流传。我听说后,笑着说:姑且不要说建安、大历、开府、参军他们的经学功底如何,只要问他们“关关雎鸠”、“采采卷耳”,是读尽了什么经书、什么注解才写出如此不朽的作品?陶渊明的诗名绝千古,但却“读书时不求深刻理解”,为什么不读注释而求得理解呢?南朝梁的昭明太子在《与湘东王书》中说:“古代流传的六典和三礼,它们的施行有特定的场所,所使用的物品要求适宜。没有听说过吟诗抒情,反而要参照《内则》篇中的文字;提笔写诗抒发自己的感想,还要摹仿《酒诰》。‘迟迟春日’这句诗,反而要从《归藏》中引用;‘湛湛江水’竟然和《大诰》中的文字相同。”这几句话,真是唤醒糊涂人啊。想必当时也有迂腐的儒生,用经学谈论诗歌,所以昭明太子用这样的话来提醒他们。
一四三、人各有性情
【原文】
人问:“杜陵不喜陶诗,欧公不喜杜诗,何耶?”余曰:“人各有性情。陶诗甘,杜诗苦,欧诗多因,杜诗多创,此其所以不合也。元微之云:‘鸟不走,马不飞,不相能,胡相讥?’”
【译文】
有人问道:“杜甫不喜欢陶渊明的诗,欧阳修不喜欢杜甫的诗,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陶渊明的诗甜美自然,杜甫的诗深苦凝重,欧阳修的诗大多因袭前人,杜甫的诗大多为自我独创,这就是他们相互之间不喜欢的原因。元微之说:‘鸟不会跑,马不会飞,彼此之间本领不同,又为何要相互讥讽呢?”
一四四、诗的品味
【原文】
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可悟作诗文之旨。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作者难,知者尤难。
【译文】
凡是菱角、芦笋、鱼、虾等,从水中采到后,过了半个时辰,颜色和味道都会发生变化,虽然菱角、芦笋、鱼、虾的形状、实质依然没变,但它们的鲜活灵性已经失去了。有谚语说:“死去的蛟龙,不如活着的老鼠。”这可以理解为写作诗文的要旨。世上没有不吃不喝的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能够品出其中的味道。可见作诗的人为难,能够领悟诗的就更难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