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前言

书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作者:莎士比亚 本章字数:410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43


前言

  

  关于威廉·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被许多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杰出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卓越的剧作家之一。他被誉为英国的民族诗人和“艾芬河的吟游诗人”(或直接称为“吟游诗人”)。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并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585年到1592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后改名为国王剧团)的合伙人之一。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似乎退休,回到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的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

  1590年至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高峰期。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包括《哈姆雷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是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质量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莎士比亚的著作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有持久的影响。实际上,他扩展了戏剧人物刻画、情节叙述、语言表达和文学体裁多个方面。例如,直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传奇剧还没有被视作悲剧值得创作的主题。独白以前主要用于人物或场景的切换信息,但是莎士比亚用来探究人物的思想。他的作品对后来的诗歌影响重大。浪漫主义诗人试图振兴莎士比亚的诗剧,不过收效甚微。评论家乔治·斯泰纳认为从柯尔律治到丁尼生所有英国的诗剧为“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的微小变化”。

  莎士比亚还影响了托马斯·哈代、威廉·福克纳和查尔斯·狄更斯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中有25部引用莎士比亚的作品。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独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莎士比亚:他的著作《白鲸记》里的亚哈船长是一个经典的悲剧英雄,含有李尔王的影子。学者们鉴定出2万首音乐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相关。其中包括朱塞佩·威尔第的两部歌剧——《奥泰罗》和《法斯塔夫》,这两部作品和原著相比毫不逊色。莎士比亚对很多画家也有影响,包括浪漫主义和前拉斐尔派。威廉·布莱克的好友,瑞士浪漫主义艺术家约翰·亨利希·菲斯利,甚至将《麦克白》翻译成德语。

  在莎士比亚时期,英语语法和拼写没有标准化,他对语言的运用影响了现代英语。塞缪尔·约翰逊在《约翰逊字典》中引用莎士比亚之处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多,该字典是这个领域第一本专著。短语如“with bated breath”(意为“屏息地”,出自《威尼斯商人》)和“a foregone conclusion”(意为“预料中的结局”,出自《奥赛罗》)如今已经应用到日常英语中。

  1598年,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将他从一群英国作家选出来,认为他在喜剧和悲剧两方面均是“最佳的”。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希腊神话剧的作者们将他与杰弗里·乔叟、约翰·高尔和埃德蒙·斯宾塞相提并论。

  从1660年英国君主复辟到17世纪末期,古典主义风靡一时。因而,当时的评论家大部分认为莎士比亚的成就不如约翰·弗莱彻和本·琼森。例如托马斯·赖默批评莎士比亚将悲剧和喜剧混合在一起。然而,诗人和评论家德莱顿却对莎士比亚评价很高,在谈论本·琼森的时候说,“我赞赏他,但是我喜欢莎士比亚。”几十年来,赖默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到了18世纪,评论家开始以莎士比亚自己的风格来评论他,赞颂他的天份。一系列莎士比亚著作的学术评注版本,包括1765年塞缪尔·约翰逊版本和1790年埃德蒙·马隆版本,使他的声誉进一步提升。到了1800年,他已经被冠以“民族诗人”的称号。18世纪和19世纪,他的声望也在全球范围传播。拥护他的作家包括伏尔泰、歌德、司汤达和维克多·雨果。

  在浪漫主义时期,莎士比亚被诗人及文评家柯尔律治称颂,评论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德文版,富有德国浪漫主义精神。19世纪,对莎士比亚才华赞赏的评论往往近似于奉承。苏格兰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1840年在论及英国国王日益式微之后,写道:“这里我要说,有一个英国的国王,是任何议会不能把他赶下台的,他就是莎士比亚国王!难道他不是在我们所有人之上,以君王般的尊严,像一面最高贵、最文雅,并且最坚定的旗帜一样熠熠发光?他是那么

无坚不摧,并且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拥有无人可及的价值。”维多利亚时代大规模地上演了他的戏剧。剧作家和评论家萧伯纳嘲笑莎士比亚崇拜为“bardolatry”——“bardolatry”一词由“bard”(吟游诗人)和“idolatry”(盲目崇拜)合成,莎士比亚通常被称为吟游诗人,该词意味着对莎士比亚的过分崇拜。萧伯纳认为易卜生新兴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出现使莎士比亚风格过时了。

  20世纪初期的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并没有摒弃莎士比亚,而是将他的作品列入先锋派。德国表现派和莫斯科未来主义者将他的剧本搬上舞台。马克思主义剧作家和导演贝尔托·布莱希特在莎士比亚影响下设计了一座史诗剧场(Epic theater)。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反对萧伯纳的观点,认为莎士比亚的原始性使他显得更为现代。艾略特和G·威尔逊爵士以及新批评主义的一些学者,倡导了一项更深入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运动。20世纪50年代,新评论浪潮取代了现代主义,为莎士比亚后现代主义研究铺平道路。到了80年代,莎士比亚研究是结构主义、女权主义、非洲美洲研究和酷儿研究等研究对象。

  关于莎士比亚的一些猜测

  莎士比亚逝世大约150年后,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原作者的质疑声逐渐开始浮现出来。提出的有可能的作者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夫·马洛和爱德华·德·维尔。虽然所有这些候选人被学术圈普遍否认,然而大众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尤其是牛津说,一直延续到21世纪。

  一些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家庭成员信仰罗马天主教会,那时罗马天主教是违法的,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阿登无疑来自一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家庭。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约翰·莎士比亚签署了一份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声明,该声明于1757年在亨利街的旧房子的屋顶椽架上被发现。这份文件现在已经遗失了,然而学者对其真实性意见不一。1591年,当局报告约翰因·莎士比亚“恐惧面对自己的罪恶”而不参加英国国教会的宗教活动,这也是当时罗马天主教徒常用的借口。1606年,莎士比亚的女儿苏珊娜的名字被列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未能参加复活节宗教活动的名单中。学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同时发现支持和反对天主教义的证据,但是事实不可能证明两者都正确。

  关于莎士比亚性取向的详细资料目前所知甚少。18岁的时候,他娶了26岁已经怀孕的安妮·哈瑟维。1583年5月26日,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苏珊娜在婚后6个月出生。然而,几个世纪以来,读者指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爱上一个年轻男子的证据。另一些读同一段诗歌的人则认为这是深厚友谊的一种表达而不是性爱。同时,十四行诗中作品127到作品152,共计26首称为“Dark Lady”的诗是写给一位已婚女子,被作为异性恋者的证据。

  关于十四行诗

  1593年到1594年,由于剧院因为瘟疫而关闭,莎士比亚出版了两首性爱主题的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失贞记》,他将它们献给南安普敦伯爵亨利·赖奥思利。在《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中,无辜的阿多尼斯拒绝了维纳斯的性要求,而《鲁克丽丝失贞记》中,贞洁的妻子鲁克丽丝被好色的塔昆强暴。受奥维德的《变形记》影响,诗表现了起源于欲望的罪行和道德的困惑。这两首诗都很受欢迎,在莎士比亚在世时重印多次。第三首叙事诗为《爱人的怨诉》,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悔恨被一个求婚者诱奸,收录在1609年出版的《十四行诗》第一版中。大部分学者现在接受《爱人的怨诉》为莎士比亚创作的观点。评论家认为这首诗优秀的品质被沉重的结果所损伤。《凤凰和斑鸠》哀悼传说的不死鸟和爱人忠诚的斑鸠之死。1599年,两首早期的十四行诗作品138和作品144收录在《热情的朝圣者》中,该书印有莎士比亚的名字,但是没有得到他的许可。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些十四行诗。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少数分析家认为出版的合集是根据莎士比亚有意设置的顺序。看起来他计划了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作品127到作品152);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皮肤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作品1到作品126)。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尽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献词究竟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还是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个谜,索普的名字缩写出现在题献页的末尾。尽管有大量学术研究,谁是“W.H.先生”先生也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莎士比亚是否授权出版该书也不清楚。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