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43
无坚不摧,并且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拥有无人可及的价值。”维多利亚时代大规模地上演了他的戏剧。剧作家和评论家萧伯纳嘲笑莎士比亚崇拜为“bardolatry”——“bardolatry”一词由“bard”(吟游诗人)和“idolatry”(盲目崇拜)合成,莎士比亚通常被称为吟游诗人,该词意味着对莎士比亚的过分崇拜。萧伯纳认为易卜生新兴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出现使莎士比亚风格过时了。
20世纪初期的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并没有摒弃莎士比亚,而是将他的作品列入先锋派。德国表现派和莫斯科未来主义者将他的剧本搬上舞台。马克思主义剧作家和导演贝尔托·布莱希特在莎士比亚影响下设计了一座史诗剧场(Epic theater)。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反对萧伯纳的观点,认为莎士比亚的原始性使他显得更为现代。艾略特和G·威尔逊爵士以及新批评主义的一些学者,倡导了一项更深入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运动。20世纪50年代,新评论浪潮取代了现代主义,为莎士比亚后现代主义研究铺平道路。到了80年代,莎士比亚研究是结构主义、女权主义、非洲美洲研究和酷儿研究等研究对象。
关于莎士比亚的一些猜测
莎士比亚逝世大约150年后,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原作者的质疑声逐渐开始浮现出来。提出的有可能的作者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夫·马洛和爱德华·德·维尔。虽然所有这些候选人被学术圈普遍否认,然而大众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尤其是牛津说,一直延续到21世纪。
一些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家庭成员信仰罗马天主教会,那时罗马天主教是违法的,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阿登无疑来自一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家庭。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约翰·莎士比亚签署了一份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声明,该声明于1757年在亨利街的旧房子的屋顶椽架上被发现。这份文件现在已经遗失了,然而学者对其真实性意见不一。1591年,当局报告约翰因·莎士比亚“恐惧面对自己的罪恶”而不参加英国国教会的宗教活动,这也是当时罗马天主教徒常用的借口。1606年,莎士比亚的女儿苏珊娜的名字被列在雅芳河畔斯特拉特福未能参加复活节宗教活动的名单中。学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同时发现支持和反对天主教义的证据,但是事实不可能证明两者都正确。
关于莎士比亚性取向的详细资料目前所知甚少。18岁的时候,他娶了26岁已经怀孕的安妮·哈瑟维。1583年5月26日,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苏珊娜在婚后6个月出生。然而,几个世纪以来,读者指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爱上一个年轻男子的证据。另一些读同一段诗歌的人则认为这是深厚友谊的一种表达而不是性爱。同时,十四行诗中作品127到作品152,共计26首称为“Dark Lady”的诗是写给一位已婚女子,被作为异性恋者的证据。
关于十四行诗
1593年到1594年,由于剧院因为瘟疫而关闭,莎士比亚出版了两首性爱主题的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失贞记》,他将它们献给南安普敦伯爵亨利·赖奥思利。在《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中,无辜的阿多尼斯拒绝了维纳斯的性要求,而《鲁克丽丝失贞记》中,贞洁的妻子鲁克丽丝被好色的塔昆强暴。受奥维德的《变形记》影响,诗表现了起源于欲望的罪行和道德的困惑。这两首诗都很受欢迎,在莎士比亚在世时重印多次。第三首叙事诗为《爱人的怨诉》,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悔恨被一个求婚者诱奸,收录在1609年出版的《十四行诗》第一版中。大部分学者现在接受《爱人的怨诉》为莎士比亚创作的观点。评论家认为这首诗优秀的品质被沉重的结果所损伤。《凤凰和斑鸠》哀悼传说的不死鸟和爱人忠诚的斑鸠之死。1599年,两首早期的十四行诗作品138和作品144收录在《热情的朝圣者》中,该书印有莎士比亚的名字,但是没有得到他的许可。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些十四行诗。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少数分析家认为出版的合集是根据莎士比亚有意设置的顺序。看起来他计划了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作品127到作品152);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皮肤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作品1到作品126)。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尽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献词究竟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还是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个谜,索普的名字缩写出现在题献页的末尾。尽管有大量学术研究,谁是“W.H.先生”先生也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莎士比亚是否授权出版该书也不清楚。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