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唐诗三百首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114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2
大禹治水是因水势而疏导,要防止水患,只能依靠人力。不能靠诡涎邪怪来治水。
⑧不经济:无益于国计民生。也有不顶用之意。缺。缺少。讹(é俄):乖错。缺讹:指五个石犀的变动情况。据传说,五头石犀后来失去三个,所以说缺;剩下的两个又挪动了位置,所以说讹。这两句说,五头石犀镇水根本不起作用,那些失踪的石犀也只能象长河的流水一样,永远消逝。
⑨但见:只见。元气:指阴阳二气。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者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元气所为。调和:阴阳二气配合得很好,自然界就不会出现异常情况。恣:肆意。凋:衰败。瘵(zhà在):病。凋瘵:这里作灾难讲。这两句说,只要自然界阴阳二气调和,就可以免除洪水的祸患。杜甫虽说的是自然界,实际上也希望朝廷有改革政治的人物。
⑩天纲:天地的纲纪。这里指国家的法纪。茫:遽,速。这两句说,假若有一个强有力的壮士掌握天地的纲纪,洪水就不会成灾,石犀也就会急速奔亡。这里杜甫寄托着希望政治清明的愿望。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七八月间,成都、灌口一带发生水灾,统治集团大搞迷信活动,《石犀行》就是对此而进行抨击的。在诗中,诗人以灌口水灾为例,批驳了千百年石犀可以镇水的传说,强调在同水患作斗争中,要依靠“众力”和“人谋”,用正当的方法来治水,自然可以免除洪水的灾害。这种反对迷信,注重人力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