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3:22
上面的海波图案和各种纹绣都拆散而挪了位置。
天吴:神话中虎身人面的水神,八手、八足,八尾。这两句说,旧有刺绣品上天吴、紫凤等图案,都被拆开颠倒地补在短衣上。
老夫:杜甫自称。情怀恶:心情不好。呕泄:吐泻。
那(nuó挪):“奈何”二字的合音。凛栗:冻得发抖。这两句说,看着妻儿受着饥寒的折磨,奈何没有财帛来解除他们的痛苦。
黛:古代妇女画眉时所用的青黑色颜料。衾(qīn琴):被子。裯(chóu仇):床帐。
栉(zhì至):梳、篦的总称,这里作动词用。头自栉:自己梳头。
无不为:一一照着做。晓妆:清早梳洗;妆饰。
移时:费了好多时间。施:傅抹。朱铅:胭脂和铅粉。狼藉;杂乱。
童稚:指幼小的儿女。
嗔喝:发怒呵斥。
翻思:回想。聒(guā括):吵闹。这两句说,回想自己陷身叛军中,思归而不可得,现在回到家里受儿女们的吵闹,也甘心情愿。
慰意:欢慰安心。生理:生计。
至尊:封建社会中臣下对皇帝的敬称,这里指唐肃宗。蒙尘:封建社会中皇帝流亡在外,遭受风尘之苦,叫蒙尘。当时唐肃宗还流亡在凤翔。休练卒:停止练兵。这里指早日平定叛乱。
妖氛:指安史叛军的气焰。豁:开朗。这两句说,抬起头来观察天空,天上的气象有了很大的改变,凝聚着的邪气也豁然开朗,叛乱大概就要结束了。这两句意在说明时局已经好转。
回纥:我国唐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晚唐时向西迁移到今新疆维尔吾自治区。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朝廷向回纥借兵平乱,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和将军帝德带兵四千到凤翔。
善驰突:长于骑马奔驰,冲锋陷阵。
少为贵:杜甫认为借回纥兵平乱不是上策,即使借也以少为好。勇决:猛勇坚决。
鹰腾:形容回纥军象鹰一样腾健。过箭疾:比箭还快。疾:速。
圣心:指唐肃宗的心意。虚伫:虚心期待。时议:社会舆论。气欲夺:慑于皇帝的威严而丧气。据历史记载,回纥军到凤翔后,唐肃宗设宴犒赏,还叫广平王李俶和叶护结为兄弟。大臣中虽有对借兵平乱非上策的意见,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为之丧气而不敢言。
伊洛:伊水、洛水。这里指洛阳一带。指掌收:比喻极易收复。西京:指当时的长安。不足拔:不足以攻拔,极易收复。
“官军”两句说,官军应乘大好形势深入破敌,养精蓄锐和回纥军一道进发。
青徐:唐代的两个州名,青州在今山东省,徐州在今江苏省。略:攻取。恒:恒山,在今山西省。碣:碣石山,在今河北省。这里泛指河北一带。
昊(hào浩)天:天。这里指秋天。肃杀:秋天霜露下降,草木凋零,所以称秋气为肃杀之气。这里是比喻朝廷有征伐叛乱之权,也带有一种肃杀的气氛。
祸转:厄运要落到叛军头上。势成:平定叛乱的大好形势已经形成。
皇纲:指唐王朝的法纪、政权等。
“忆昨”两句说,回想玄宗仓皇入蜀,到马嵬时士兵哗变,但当时采取的措施和古代国君不同。这在美化唐玄宗。
奸臣:指杨国忠。葅醢(jū hǎi疽海):肉酱。据历史记载,马嵬兵变时,士兵杀死了杨国忠,分解其肢体,悬首驿门。同恶:指杨氏家族。兵变时韩国夫人、秦国夫人、杨暄等都被杀死。荡析:清除干净。
夏:大约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前十六世纪的我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殷:大约存在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到前十一世纪的我国古代奴隶制国家。褒:周幽王的宠姬褒姒。妲:殷纣王的宠姬妲己。夏桀的宠姬妹喜,诗中虽没有点出,但杜甫认为夏、商、周三代都因女祸亡国,而唐玄宗在危亡中诛灭杨氏家族,没有重蹈夏殷的覆辙,唐也不会衰亡。这里不仅宣扬女祸亡国,而且对唐玄宗加以吹捧,是错误的。
宣:周宣王。据历史记载,周厉王暴虐好利,被国人流放。周宣王继位后复兴周朝。光:东汉光武帝刘秀。西汉王朝灭亡后,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果实而建立东汉王朝。封建社会的历史学家称周宣王和汉光武为中兴国君。这里用周宣王、汉光武比喻肃宗。明哲:英明仁智。
桓桓:威武的样子。陈将军:马嵬兵变中杀死杨氏兄妹的龙武将军陈玄礼。钺(yuè越):大斧之类的兵器。
微尔:没有你。人尽非:人们受安史叛军的践踏,已不是现在的情况。活:存。
大同殿:在长安南内庆兴宫勤政楼北,为唐玄宗接受大臣朝见的地方。白兽闼:皇宫中的白兽门。
都人:长安城中的老百姓。翠华:皇帝的仪仗中饰有翠羽的旌旗。这里代指唐玄宗和唐肃宗。佳气:封建社会中迷信的说法,望气家望气后就能知国家的运数。这里是指唐王朝还是一片兴旺之气。金阙:皇宫,代指朝廷。这两句说,长安城中的老幼都盼望着皇帝早日返回,因为兴旺之气笼罩着皇宫,皇朝中兴有望。
园陵:指唐初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的陵墓。数:礼数。这两句说,唐先帝的神灵常在,肃宗定能收复长安,归扫陵园。
煌煌:辉煌盛大。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宏达:宏大通达。这两句说,由唐太宗开创的辉煌大业,当今皇上一定能扫平叛乱,使国势更加煊赫宏大。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由长安潜归凤翔,投奔肃宗,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赖宰相张镐解救免罪。八月肃宗下诏放杜甫回鄜州探望家小,这首诗就是回鄜州后所作。
杜甫对国事是异常关心的,特别是对安史之乱,曾给予揭露和批判,对安史叛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灾难感到沉痛而愤激。这次回鄜州探望家小,又目睹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国家的残破,感慨万端。
诗中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反对安史叛乱,忠于唐王朝的思想。安史叛乱是唐玄宗的腐朽政治所造成的,战争给杜甫和人民都带来痛苦,诗人希望早日平定叛乱,而且深信由唐太宗所开创的王朝复兴有日。“胡命岂能久”,“势成擒胡月”,都表现了必胜的信念。
诗中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萧条和人民的苦难,也较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家庭饥寒交迫的生活。这是对安史叛乱的谴责,也是对朝廷腐败无能的控诉。安史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人民在血泊中呻吟,“乾坤含疮痍”,“人烟眇萧瑟”,就是当时现实的生动写照。白骨遍野,山河破碎,正是朝政昏乱的结果,诗人虽然为唐玄宗开脱,甚至美化,但还是批判了杨氏家族,认为他们的死是罪有应得。
唐肃宗不惜低眉屈膝借兵于回纥,朝野上下对此是有异议的。但慑于肃宗的淫威而不敢劝阻。杜甫在诗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规劝肃宗。事实上,回纥首领贪婪凶残,骄横跋扈,自以为帮助平乱有功,大肆掠夺,甚至殴打唐朝大臣,但肃宗曲意逢迎。在“时议气欲夺”的情况下,杜甫还是大胆地提醒朝廷,“此辈少为贵”,表现了诗人的卓识远见。
这一篇五言古体长诗,结构谨严,描绘生动,诗人采用赋和比等表现手法把叙事、议论、抒情、写景融为一体,较成功地反映了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