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9
一端,毁誉双方的“情绪”果然“热烈”。于是,人们
自然要问:
毒草乎,香花乎,《恶之花》?
鬼耶,神耶,人耶,波德莱尔?
在一个分裂为阶级、阶级中又分裂为阶层的、彼此间进行着长期的或暂时的、公开的或隐蔽的、激烈的或平和的斗争的社会中,一位引起了人们如此极端、如此敌对的憎绪的诗人必定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激发了人们刻骨镂心的爱和恨,这正是他的诗的力量、深度和美的表现。
多少年来,《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神秘、危险、甚至邪恶的气氛中,诱惑着各个时代、各个国度、各个年龄的读者。马克斯一波尔·福歇曾经这样描述过他最初阅读《恶之花》的情景: “《恶之花》彼我的父母藏在柜顶..那口普通的柜子,在我看来,就是一株知善恶树①。40年过去了,我觉得还能感到当时的心跳,害怕楼梯上的脚步声,因不能完全读懂而痛苦,还有那看到愚蠢的曰画时肚子里的骚乱..波德莱尔比其他人更使我体验到反抗和美妙的苦恼。他使多少人走出了童年时代啊!”②
童年,既是指生理上的童年,更是指精神上的童年。那些敢于正视社会和人生的读者,通过《恶之花》,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体验到一个备受摧残的人生,听见了一阵阵从地狱中传来的呼声,他们的心中或许会生出一股怜悯的暖流,或许会腾起一团反抗的怒火,或许会敲响一阵自警的暮鼓晨钟..总之,他们会获得一副更冷静、更勇敢、更深这的目光,从而不再为虚伪的纱幕所蒙蔽,不再为盲目的乐观所陶醉,也不再为世问的丑恶所
⑥ Louis Aragon:Des plaisirs plus aigus que la glace et le fer in Les Lettres francaises,1957,
① 1857年 8月 30日雨果致波德莱尔书。
③转引自 ErnestRaynauc1:charles Baudelaire,Garnier ,
④ 1871年 5月 15日,韩波致保尔·德莫尼书。
⑤转引自 Pierre Brunel,Histoire de laLitterature Francaises,Bordds,1972。
⑥转引自 M.Galliot:Les Fleuts du ma1,P.5.Didier.1961。 ①《圣经》故事中伊甸园内的一棵树。据《创世纪》载,人吃了该树果子“眼睛就明亮”,同上帝一样“能知道善恶”;上帝把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时,曾说园中所有果子都可以吃,唯此树的果子禁止吃,故又称禁果。后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吃禁果被逐出园。 ②《就波德莱尔答问》,载《欧罗巴》杂志, 1967年 4—5月号。马克斯—波尔·福歇( Max-poI Fouchet, 1913—1981),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批评家。
吓倒。
《恶之花》是伊甸园中的一枚禁果,只有勇敢而正直的人才能够摘食,
并且消化。他们无须等待蛇的诱惑。曲高和寡。《恶之花》从书店到马克斯一波尔·福歇的父母的柜顶,再到广大读者的书架上,这中间经过了多么漫长的岁月啊!波德莱尔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这本书(《恶之花》一笔者注)只是为少数人而写的..” ③因此,《恶之花》的深刻和新颖没有被当代人理解,是一代一代的精英,甚至是其中最高层的那一部分迫使公众接受了波德莱尔。然而,《恶之花》的真正的朋友是时间。资本主义的法国经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空虚的精神世界所形成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焦虑、不安和惶惑,使得更多的人理解了当年波德莱尔发出的呻吟、抗议和警告,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波德莱尔说过的话几乎可以和人们关于拿破仑说过的话一样多,这说明,伊甸园中的这枚禁果正在向越来越多的人显示出鲜丽的颜色、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和传送出神秘的暗示。
③ 1857年 7月 20日,波德莱尔致阿希勒·福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