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恶之花

引言

书名:恶之花 作者:夏尔·波德莱尔 本章字数:3189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9


引言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一卷奇诗,一部心史,一本血泪之。恶之为花,其色艳而冷,其香浓而远,其态悄而诡,其格高而幽。它绽

  开在地狱的边缘。

  年 6月 25日,《恶之花》经过多年的蓄积、磨砺,终于出现在巴黎的书店里。它仿佛一声霹雳,刹那问震动了法国诗坛,引起了沸沸扬扬的议论;它又像是一只无情的铁手,狠狠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令其发出“新的震颤”①。

  它不是诺瓦利斯的“蓝色花” ②,民虽然神奇诡异却并不虚幻缥缈,因为

  它就扎根在具体的时空里。它有着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却令怯懦者畏葸不前,

  因为它揭开了人心最隐秘的角落。它又蕴藏着地火一样的潜在的威力,使秩

  序的维护者胆寒,因为它是一颗不安的灵魂的抗议。

  果然,《恶之花》遭到了“普遍的猛烈抨击,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民“好奇”,正是作者的追求;“抨击”,也不能使他退缩;然而,跟在“抨击”之后的却是法律的追究,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第二帝国的法庭自然不配做诗国的裁判官,可就在文学界,这本不厚的小书也引起了唇枪舌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毁誉参半,相持不下。而且,毁中有誉,誉中有毁,迷离惝恍,莫衷一是,竟使得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久久不能排定。

  儒勒·瓦莱斯问道,“他(波德莱尔——笔者注)的‘不朽’能维持十

  年吗?勉强!”①青年时代的艾米尔·法盖心中常想:“《恶之花》不是传世之作..” ②1884年,莫里斯·巴莱斯认为,有朝一日,《恶之花》“将被人遗忘”

  ③。1917年,纪尤姆·阿波利奈尔断言,“他(波德莱尔——笔者注)的影响现在终止了,这不是一件坏事。”③

  然而,1978年 11月 1日,法国《快报》周刊(第 1426期)公布了一份《法国在读书》的调查报告,报告表明:46%的读者喜欢阅读波德莱尔的作品,而所谓“波德莱尔的作品”,只能是《恶之花》和他的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而后者可以说是前者的形式上的对应物,在精神上“仍然是《恶之花》”⑤。此类调查报告几乎年年都有,而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也几乎总是名列前茅。

  单靠统计数字,自然不足以说明一部作品的兴衰,一部作品的兴衰也不能完全说明它在文学上的价值。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恶之花》至今仍拥有如此数量的读者,这至少可以告诉人们:《恶之花》历经130年的风雨而不调,依然盛开在法兰西乃至世界诗国的原野上,它的作者

  ① 1857年 8月 30日,雨果致波德莱尔书。

  ②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册(《德国的浪漫派》)中,对诺瓦利斯的“蓝色花”有详尽的分析,可以参考。

  ① Jules Vales:Charles Baudelairc,《 Europe》,Avril—

  ②转引自 Alphon seSché,《 Les Fleurs du mal》de Bauclelaire,P.174.SFELT,1946。 ③④转引自 Henri Peyre:Remarques sur le peu d'influence de Baudelaire,in R.H.L.F.1967.

  ⑤ 1866年 2月 19日波德莱尔致儒勒·特鲁巴书。

  经受 120年的评说而未朽,依然像高山一样耸立在法兰西乃至世界诗国的土

  地上。此中的奥秘,正如路易·阿拉贡所说:“没有一个诗人能比波德莱尔引

  起人们更多的热烈情绪。”⑥热烈者,极端之谓也。关于诗,维克多·雨果说它“灼热闪烁,犹如众星”①,阿尔弗莱德·德·维

  尼看到的分明是“善之花”民埃德蒙·谢雷却只闻到了令读者掩鼻的“臭气”

  ③。

  关于诗人,阿尔杜尔·韩波呼为“真正的上帝” ④,T.S.艾略特奉为“现

  代所有国家中诗人的最高楷模”⑤,费迪南·布吕纳吉埃却称之为“旅馆中的

  撒旦”⑥。

  针锋相对,各趋

一端,毁誉双方的“情绪”果然“热烈”。于是,人们

  自然要问:

  毒草乎,香花乎,《恶之花》?

  鬼耶,神耶,人耶,波德莱尔?

  在一个分裂为阶级、阶级中又分裂为阶层的、彼此间进行着长期的或暂时的、公开的或隐蔽的、激烈的或平和的斗争的社会中,一位引起了人们如此极端、如此敌对的憎绪的诗人必定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激发了人们刻骨镂心的爱和恨,这正是他的诗的力量、深度和美的表现。

  多少年来,《恶之花》被包裹在一片神秘、危险、甚至邪恶的气氛中,诱惑着各个时代、各个国度、各个年龄的读者。马克斯一波尔·福歇曾经这样描述过他最初阅读《恶之花》的情景: “《恶之花》彼我的父母藏在柜顶..那口普通的柜子,在我看来,就是一株知善恶树①。40年过去了,我觉得还能感到当时的心跳,害怕楼梯上的脚步声,因不能完全读懂而痛苦,还有那看到愚蠢的曰画时肚子里的骚乱..波德莱尔比其他人更使我体验到反抗和美妙的苦恼。他使多少人走出了童年时代啊!”②

  童年,既是指生理上的童年,更是指精神上的童年。那些敢于正视社会和人生的读者,通过《恶之花》,看到了一个满目疮痍的社会,体验到一个备受摧残的人生,听见了一阵阵从地狱中传来的呼声,他们的心中或许会生出一股怜悯的暖流,或许会腾起一团反抗的怒火,或许会敲响一阵自警的暮鼓晨钟..总之,他们会获得一副更冷静、更勇敢、更深这的目光,从而不再为虚伪的纱幕所蒙蔽,不再为盲目的乐观所陶醉,也不再为世问的丑恶所

  ⑥ Louis Aragon:Des plaisirs plus aigus que la glace et le fer in Les Lettres francaises,1957,

  ① 1857年 8月 30日雨果致波德莱尔书。

  ③转引自 ErnestRaynauc1:charles Baudelaire,Garnier ,

  ④ 1871年 5月 15日,韩波致保尔·德莫尼书。

  ⑤转引自 Pierre Brunel,Histoire de laLitterature Francaises,Bordds,1972。

  ⑥转引自 M.Galliot:Les Fleuts du ma1,P.5.Didier.1961。 ①《圣经》故事中伊甸园内的一棵树。据《创世纪》载,人吃了该树果子“眼睛就明亮”,同上帝一样“能知道善恶”;上帝把亚当和夏娃安置在伊甸园时,曾说园中所有果子都可以吃,唯此树的果子禁止吃,故又称禁果。后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吃禁果被逐出园。 ②《就波德莱尔答问》,载《欧罗巴》杂志, 1967年 4—5月号。马克斯—波尔·福歇( Max-poI Fouchet, 1913—1981),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批评家。

  吓倒。

  《恶之花》是伊甸园中的一枚禁果,只有勇敢而正直的人才能够摘食,

  并且消化。他们无须等待蛇的诱惑。曲高和寡。《恶之花》从书店到马克斯一波尔·福歇的父母的柜顶,再到广大读者的书架上,这中间经过了多么漫长的岁月啊!波德莱尔曾经不止一次地表示:“这本书(《恶之花》一笔者注)只是为少数人而写的..” ③因此,《恶之花》的深刻和新颖没有被当代人理解,是一代一代的精英,甚至是其中最高层的那一部分迫使公众接受了波德莱尔。然而,《恶之花》的真正的朋友是时间。资本主义的法国经过了 1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较高的物质文明和空虚的精神世界所形成的矛盾,给人们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焦虑、不安和惶惑,使得更多的人理解了当年波德莱尔发出的呻吟、抗议和警告,时至今日,人们关于波德莱尔说过的话几乎可以和人们关于拿破仑说过的话一样多,这说明,伊甸园中的这枚禁果正在向越来越多的人显示出鲜丽的颜色、散发出浓郁的芬芳和传送出神秘的暗示。

  ③ 1857年 7月 20日,波德莱尔致阿希勒·福尔书。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恶之花》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