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妙趣奇文 > 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02 李之仪(一首)

书名: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作者:吴调侯 本章字数:694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5


02 李之仪(一首)

  

  李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今山东县名)人。神宗时进士。哲宗时曾任枢密院编修官。徽宗朝因文章得罪,被贬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他的词以小令见长,毛晋《姑溪词跋》说他"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可以看出他的词风。有《姑溪居士文集》。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简说】

  相思不得相见,此恨长于此水,只能祝愿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而设想却很别致,可以说深得民歌风味,正是以情语见长。舒亶(一首)

  舒亶(dǎn胆)(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明州慈溪(今浙江县名)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神宗时做过知知制诰,御史中丞。徽宗时任龙图阁待制。有集,不传。

  虞美人寄公度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②。背飞双燕贴云寒③。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浮生只合尊前老④。雪满长安道⑤。故人⑥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海。

  【注释】

  ①公度:不是黄公度。此公度生平不详。

  ②芙蓉:指荷花。两句是形容日落以后,水天相连,波上寒雾四起的苍茫景象。

  ③寒:言其高远。这句指双燕相背向云边飞去。

  ④浮生强合尊前老:句式与韦庄"游人只合江南老。"(《菩萨蛮》)相同。尊,即酒器。这句是指借酒以消磨光阴。

  ⑤这句是说目前大雪把来长安的道路都堵住了。

  ⑥故人:指黄公度。这两句用陆凯寄范晔诗意。《荆州记》说。"陆凯与范哗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哗。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简说】

  上片写当年所见的江南景色是花落燕飞、春色无际。下片写眼前雪满长安,想见江南春景而不可得,只能期待从故人寄来的梅枝上见到江南春色。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嘉祐二年(1057)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累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后因事忏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又复太中大夫,再谪许州,致仕。卒谥文定。子由善文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和《栾城应诏集》。

  水调歌头一首

  徐州中秋①

  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②,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③,同泛清河古汴④,船上载《凉州》⑤。鼓吹助清赏⑥,鸿雁起汀洲⑦。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⑧,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⑨,相对永登楼。

  【注释】

  ①徐州中秋: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苏辙与兄苏轼"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小序)

  ②东武:县名,汉置,隋始改为诸城,即今山东诸城。

  ③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

  ④清河古汴:徐州护城河上接古汴河,下连古泗水,属于清河的一部分。

  ⑤凉州:指凉州古曲。

  ⑥清赏:赏明月。

  ⑦汀洲:水边平地。

  ⑧素娥:姮娥的别称,代指月亮。

  ⑨王粲:东汉文学家。因战乱依刘表,不为所用,登当阳(湖北)城楼,作《登楼赋》抒发离乡日久,功业难成的感慨。

  【简说】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十年(1077)中秋节,其时苏辙同哥哥苏轼分别七年之后,相聚在彭城,"相从彭门百余日,过中秋而去"。(苏轼《水调歌头·序》)在中秋泛舟赏月时,作者写下了这首词,其兄苏轼也和作一首。苏轼兄弟两人,手足情深,自幼相伴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早岁又同登进士科,后因宦海飘泊,天各一方。二人经常互寄诗词,以诉相思。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就是怀念苏辙之作,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对苏辙的衷心祝愿。

  苏辙的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开门见山,叙写离愁,"离别亦何久,七度过中秋"亟写分别之久,其中透露出思念之深。"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是回忆去年中秋,其兄苏轼在密州东武过中秋,曾写《水调歌头》词,表达无尽的离愁。"岂意彭城山下",五句,是写今日欢聚赏月的愉悦。"岂意"中隐含着无限的惊喜。尽管兄弟团圆赏月,泛舟引吭,实为一大快事,但从《凉州》古曲中也流露出忧愁和悲凉。词的下半片则极力渲染一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哀怨气氛。"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是写人惜月而月无情,不为暂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是写人惜人而人不能留的苦楚。这三句令人联想起柳永《雨霖铃》词"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所描绘的凄凉景象。两者都以情景交融取胜,实为异曲同工。全词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作结,用王粲登当阳城,怀乡慨世,作《登楼赋》的典故,表述了自己愿与其兄苏轼一起隐退归乡,共叙天伦的希望。

  这首词的基调比较低沉,但感情深挚真切,发自肺腑。况周颐《蕙风词话》云:"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且易脱稿。"黄裳一首

  黄裳(1044~1130),字勉仲,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福州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有《演山先生集》,其中存词五十三首。

  减字木兰花

  竞渡①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③。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④。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⑤。

  【注释】

  ①竞渡: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赛龙舟习俗。

  ②渚:水中小洲。

  ③春雷:形容喧阗的鼓声。破:冲破。以上两句写参赛的龙舟从远处破浪而来。④"欢声"两句:写观众的欢呼呐喊,更显出最前面的船力争上游的英雄气概。

  ⑤锦标:锦旗,用以奖给优胜者。

  【简说】

  这首词写端午节龙舟竞渡场面,风格明朗、简捷、晓畅。上片泛写赛龙舟之景,似见其色、似观其形、似闻其声。尤以"飞"、"破"二字显其气势。下片专力写赛龙舟时人们的情绪,观赛者"欢声震地",参赛者大振"战气"。击鼓声,呐喊声、欢呼声中,夺标者的锦旗高高挂起在船头。著一"惊"字渲染出竞渡时紧张、高昂的情绪;著一"衔"字,写出得胜者的喜悦与得意。

  这首词,写的是俗题、俗事,却写得淡隽、直率、不涉俗。《词论》有云:"文家遣辞,雅言则违俗,俗言则伤雅。用之廊庙者,不谐于里巷;习于民众者,不重于士夫。求其通上下之用、兼雅俗之宜,无施而不可者,厥惟填词。"观此《减字木兰花》可见其一斑。既有《风》《雅》之范,又兼歌谣之风。只合出自曾任福州知府体察民风,又兼诗词文赋之艺的黄裳之手。黄庭坚(六首)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登第后任叶县尉。神宗元丰元年他写信给苏轼表示敬仰之情,苏轼复了信,两人从此缔交。在北宋新旧党争中,他两次被贬,最后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黄庭坚的诗与苏轼齐名,是江西诗派的主要人物。词与秦现齐名,而词风却完全不同。他少年时多作艳词,晚年时词风接近苏轼词。著有《山谷词》。

  念奴娇

  八月十七日,同诸甥待月。有客孙彦立者,善吹笛,有名酒酌之①。

  断虹霁雨②,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③。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④。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⑤。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⑥。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⑦。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⑧。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⑨。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⑩。

  【注释】

  ①汲古阁本《山谷词》题作"八月十八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金荷:形状如荷叶的金酒杯。

  ②断虹:虹彩消失。霁雨:雨止。

  ③这句是说雨后青山象是染过新绿的长眉。

  ④桂影扶疏:指月亮中的桂树影子显得枝叶很茂密。这两句是指月亮中的桂树影子如此清晰,谁能说今夜月光不明亮?

  ⑤姮娥:即嫦娥。这三句问嫦娥是在那一处驾驶起这轮明月缓缓升起。

  ⑥寒光:指月光。醽(líng灵)醁(lü律):美酒名。

  ⑦年少:指小序中的"诸甥"。追:追随。森木:繁茂的树木。这三句写凉风微拂的秋夜,诸甥跟着自己,在张园里树木森蔚的小路上漫步绕行。

  ⑧尊前相属(zhǔ主):举杯祝酒。这两句是写家在万里之外的座客都将酒倒在荷叶状的金酒

杯中,为良时难得而举杯祝酒。

  ⑨老子:作者自称。这三句是说自己平生浪迹大江南北,最惬意的是临风听笛。暗示对宦途风波、贬处僻壤并不介怀。

  ⑩孙郎:指孙彦立。坐来:登时。霜竹:寒笛。因笛子是用竹子做的。声喷霜竹:乐声从笛子中进发出来。这乐声也即上句所说的"临风笛。"

  【简说】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指出:"山谷云……或以为可继东坡赤壁之歌云。"可见本词亦是以豪迈见长。其内容是借秋夜饮酒赏月和听孙郎吹笛,抒写出作者从黔州(令四川彭水县)再贬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县)时的旷达胸襟。

  水调歌头游览

  瑶草一何碧①,春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③。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④。谪仙⑤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⑥。我为灵芝仙草⑦,不为朱唇丹脸⑧,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⑨。

  【注释】

  ①瑶草:仙草。一何:何其,多么。

  ②武陵溪:指桃源仙境。见陶渊明《桃花源记》。武陵:在今湖南常德市一带。

  ③浩气:浩然之气。虹霓:主虹称"虹",副虹称"霓"。这句是说从彩虹中展现出浩然正气。

  ④金徽:指琴徽,系琴弦的绳。《汉书·扬雄传下》:"今夫弦者,高张急徽。"

  ⑤谪仙:指李白。

  ⑥白螺杯:用白螺壳制成的酒杯。张籍《流杯渠》诗:"渌酒白螺杯,随流去复回。"

  ⑦灵芝:亦称"木灵芝"或"灵草"。古人认为服食灵芝可以长生。这句作者自比灵芝,是用来说明自己的操守。

  ⑧朱唇丹脸:指热中名利的俗子。

  ⑨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这两句用李白诗意,表明作者仰慕李白蔑视权贵的品格,并要陶然于酒觞之中。

  【简说】

  作者在某些诗词中善于表露自己的思想境界,如"黄流不解涴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汴岸置酒赠黄十七》)反映出他的品格和襟抱。本词所写的桃源仙境,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他仰慕李白,自比芝草,表明决不肯为富贵功名而丢弃本来面目。

  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②。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③。

  【注释】

  ①这两句是说,春归的道路是无迹可循的。

  ②问取:问。这两句是说,只有黄鹂可能知通春天的踪迹。

  ③因风:随风。

  【简说】

  本词内容是送春而无伤春气息,与王观《卜算子》(别意)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有相似之处。两词同是写留春不住而黄词更多含蓄,最后以黄鹂百啭暗示春光已逝,良时难再。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①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②。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③。玉台弄粉花应妒④,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⑤,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⑥。

  【注释】

  ①宜州:今广西宜山县。

  ②梅破:梅花含苞待放。

  ③开遍向南枝;因向着太阳,较温暖,故南枝先开。

  ④玉台:梳妆台。

  ⑤个里:个中,此中。

  ⑥去国:离开朝廷,言遭贬。

  【简说】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作者因写过《承天院塔记》而遭人诬陷,被贬往宜州(今广西宜山)。此词即作于次年冬作者到达贬所后,时作者已是六十岁的老人了。

  此为咏物词。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城数千里,说是"天涯"并非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令作者既诧异,又喜出望外。因为梅花的绽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从而使作者精神为之一振,接下来,作者仔细观赏梅花,联想到寿阳公主额头落梅的典故,一时忘却了自己的遭际,完全被娇美的梅花给迷住了。但对景生情,想起往日赏梅,若遇上这样的良辰美景,当会一醉方休。但如今却是今非昔比了,十年的贬谪生涯,岁月流逝,心力衰竭,再也没有那少年时的心志了。

  全词通过梅花,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政治迫害的不满。该词语言朴素生动,描写细腻逼真,含情于景,借景抒情,是一首托物言情的佳作。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万里黔中一漏天②,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③,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④。莫笑老翁犹气岸⑤,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⑥?戏马台南追两谢⑦,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

  ①高左藏:作者的友人,生平不详。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②黔中:郡名,唐置,后改黔州,宋升为绍庆府。治所在今四川彭水。

  ③霁:雨过天晴。

  ④鬼门关:即石门关,在四川奉节县东,西山相夹如门,故名。蜀江:指四川省境内流经彭水县的乌江。

  ⑤气岸:气概高傲。

  ⑥华颠:白头。

  ⑦戏马台:台名,项羽所筑,在今江苏铜山县南。两谢:指谢瞻和谢灵运。

  【简说】

  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时所作。绍圣二年(1096)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了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上片,描写视困苦若等闲,醉酒重阳的情景。首二句写黔中秋日之气候,阴雨连绵,多日不断,有如天漏;困居室中,犹如乘船,不能外出。后半部分写重阳佳节,雨歇天晴,作者苦中作乐,醉饮狂欢。下片,抒发作者自己穷且弥坚,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词人先以李白自比,写出一种"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的不伏老的气概。接着,又引戏马台骑马驰射之典,表明自己的才华堪追两谢,风流亦及古人,英雄气概,卓绝一世。这首词通篇划抒怀言志,却写得生动形象,洒脱豪放。全词结构亦很有特点,一抑三扬(催醉、簪菊、驰射),层层推进,彼此呼应,一气呵成。用典自然贴切,造句新警生动,至今读来犹凛然有生气。

  诉衷情

  在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①,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作此章②。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③。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注释】

  ①渔父家风:指继承赓续张志和《渔歌子》(又称《渔父》词)的风格进行创作。

  ②金华道人:即唐代词人张志和,东阳金华人。原名龟龄,擢明经,肃宗特见赏重,后坐事被贬,不复出仕,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且以自号。其事迹详见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所写五首《渔父》词颇见重于世。

  ③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源自唐代船子和尚德诚禅师的《拨棹歌》,其中第三十九首云:"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全词即增益其《拨棹歌》而成。

  【简说】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机锋的词。禅宗自唐代以降,日趋文人化,受到士大夫阶层的欢迎。这是由于中国士大夫多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出处穷通、行藏用舍的处世原则,追求心有灵犀的内悟、清净淡泊的情趣和自我精神超脱,恰恰与禅宗相投合,二者合流,使士大夫的禅悦之风日炽。士大夫与释子诗僧酬唱交接,和佛门缁流谈禅说法成为一时风尚,宋代尤甚。黄庭坚的这首《诉衷情》即其一。

  这首词是黄庭坚晚年移置戎州贬所时所作。据词前小序可知,这是他陶写寄托、遣怀抒志之作,全词系增益唐代秀州华亭船子和尚德诚禅师《拨棹歌》的四句偈子而成。黄庭坚以禅僧偈语拈来入词,稍加改易,隐括诗意,即成别调。全词创造出一派空灵淡远、虚融清静的意境,令人彻悟言外:在万顷澄澈的碧波之下,水纹粼粼,月明星稀,只有一叶扁舟,上面有一位蓑衣渔翁正在临渊设饵。沽钓金鳞。钓丝一动万随,引动阵阵涟漪。全词动中出静,静中寓动,有人却衬托出无人之境。而游鱼沉沦水底,疑情不断,拒不食钓,迟迟不肯入彀。而渔翁志在得鱼又不在鱼,值此两相执迷之际,忽见朗月洒照清江,一片青山在目,万籁俱寂,令人心随境杳,超然物外。一时间,如叶剪花明,云净月出,鱼脱钓丝而倏逝,渔翁陶然忘机也船载明月而远飏,两相度脱,各自随缘而化,使人联想起柳宗元《渔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的诗意。词中的渔翁正是作者的自况,反映了他不营物务、超然世外的精神境界。在写法上,情因景造,乐情自遣的情致隐然可见,深契禅理,墨希而韵长。清刘熙载《艺概》中称:"唐诗以情韵气格胜,宋苏、黄以意胜。"此词即可一见。时彦(一首)

  时彦(?~1107),字邦彦,开封(今河南开封市)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一。累官至吏部尚书。曾任开封尹。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的 妙趣奇文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