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容论第六
士容【正文】
一曰:
士不偏不党① 。柔而坚②,虚而实③。其状朗然不儇④,若失其一⑤。傲小物而志属于大⑥,似无勇而未可恐⑦,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⑧。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⑨ ,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⑩。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 ,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 。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 ,富贵弗就而贫贱弗朅 。德行尊理而羞用巧卫 ,宽裕不訾而中心甚厉 ,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 。此国士之容也 。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 ,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 。"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夫骥骜之气 ,鸿鹄之志 ,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 ,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
客有见田骈者 ,被服中法 ,进退中度 ,趋翔闲雅 ,辞令逊敏 。田骈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弟子谓田骈曰:"客士欤?"田骈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敛 ,士所术施也 ;士所弇敛,客所术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 ,则室偏无光 。骨节蚤成 ,空窍哭历 ,身必不长 。众无谋方 ,乞谨视见 ,多故不良 。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恶予 ,国虽大不为王,祸灾日至。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 ,桔乎其若陵上之木 ;淳淳乎慎谨畏化 ,而不肯自足 ;乾乾乎取舍不侻 ,而心甚素朴 。
唐尚敌年为史 ,其故人谓唐尚愿之 ,以谓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为史也,羞而不为也。"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围邯郸 ,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 ,以与伯阳 ,其故人乃信其羞为史也。居有间,其故人为其兄请 ,唐尚曰:"卫君死,吾将汝兄以代之 。"其故人反兴再拜而信之 。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不能自遗 ,以此为君,虽有天下何益?故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 。自用则戆陋之人从而贺之 。有国若此,不若无有。古之与贤从此生矣 。非恶其子孙也,非徼而矜其名也 ,反其实也 。【解说】
士容,指士人仪容举止的法度、标准。文章列举了士人的种种美德和表现,赞美了士人见识高远,"傲小物而志属于大"的品格,指出君主应该了解和信任贤士,甚至应该让贤。可见,作者赞美士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贯彻举贤任能的政治主张。【注释】
①偏:偏私。党:结党。
②柔:柔顺。坚:刚强。
③虚:空虚,指表面看来一无所知,一无所能。实:充实。
④朗然:心地光明的样子。朗,明亮。儇(xuān):乖巧。
⑤若失其一:好像忘记了他自身。这是形容精神专注沉寂。一,身。
⑥傲:藐视。小物:琐事。属(zhǔ):聚集,集中。
⑦恐猲(hè):恐吓。
⑧执固:意志坚定,不可动摇。横(hènɡ):放纵,无所顾忌。敢:果敢。
⑨涉:经历。 处(chǔ):守。越:失坠。
⑩侈大:骄恣,自大。侈,开张。
海外:指中国以外。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海外尚有九州。
节物:事(依高诱说),这里指士人的作为。赖:利,这里是以……为利的意思。
遗俗:超脱世俗,屏弃世俗之见。与:以。
就:趋,追求。朅(qiè):离开,舍弃。
卫:通"讆"(依俞樾说)。诈伪。
宽裕:指心胸开阔。訾(zǐ):诋毁。 中心:心中,内心。厉:飞扬,这里是高远的意思。
物:指外物之利。妄:胡乱,随便。折:折节,屈节。
国士:一国中杰出的士人。容:指仪容节操的法式标准。
假:借,凭借。
麋(mí):麋鹿,鹿的一种。
桎:束缚双足的刑具,这里用如动词,用器械束缚。
骜(ào):良马名。
鸿鹄(hú):黄鹄,即天鹅。
诚:真诚。
应(yìnɡ):感应。
田骈:战国道家人物。
被(pī)服:穿戴,服饰。中(zhònɡ):合。
进退:指进退的礼节。
趋翔:同"趋跄(qiānɡ)",步履有节奏。闲雅:娴静文雅。
逊敏:恭顺敏捷。
弇(yǎn)敛:掩蔽收藏,这里指弃置不为。
术施:申说施行。术,通"述"。客人注重外表仪容举止,士人注重内心修养,二者取舍不同,说明"士容"是就品德而言,并不是指外貌如何。
烛:照。
偏:半。这两句是拘守小礼而忽视大节的意思。
蚤:通"早"。
空:通"孔"。哭历:空疏,不细密(参用章炳麟说,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引)。
长:高大。以上三句以骨节早成则组织疏松,身材必不高大为喻,说明不重节操只修饰外表的人貌似成熟实际必不成材。
众:指一般人,对高节厉行、耳目遗俗的士人而言。方:道。
乞谨视见:意思是只求外表的仪容举止谨慎遵礼。视见,指外表。
故:巧诈。
得:指获取财物。 予:指以财物予人。
纯:美好。钟山:昆仑山的别名。
桔(jié):挺直。
淳淳:朴实敦厚的样子。化:教令。
自足:自满。
乾乾(qián qián):自强不息的样子。侻(tuō):简易,轻忽。
素朴:纯朴无华。
唐尚:战国时人。敌年:年龄相当,这里指年龄相当的人。史:负责起草、抄写文书的小官。
谓:认为。之:指代"为史"。
魏围邯郸:据《史记·赵世家》,赵成侯二十一年(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围邯郸,第二年攻占邯郸,成侯二十四年魏复以邯郸归赵。本书这里所说可能就是这件事。
惠王:指魏惠王。
伯阳:邑名,先属赵,赵惠文王时归魏,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
请:指请求官职。
以:介词,宾语是"汝兄"。
反兴:站起来转身退避。
人情:指常人追求私利的欲望。自遗:指丢弃自己的私欲。
自用:固执自信,一味照自己想法而行。
戆(zhuànɡ):刚直而愚。陋:鄙陋无知。从而:因而。
与贤:给予贤者,让贤。
徼(yāo):求。矜:夸耀。
反:本,根据。
务大【正文】
二曰:
尝试观于上志① ,三王之佐②,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其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此所以欲荣而逾辱也③,欲安而逾危也。
孔子曰:"燕爵争善处于一屋之下④,母子相哺也⑤,区区焉相乐也⑥,自以为安矣。灶突决⑦,上栋焚,燕爵颜色不变,是何也?不知祸之将及之也,不亦愚乎!为人臣而免于燕爵之智者寡矣。夫为人臣者,进其爵禄富贵⑧,父子兄弟相与比周于一国⑨ ,区区焉相乐也,而以危其社稷,其为灶突近矣⑩,而终不知也,其与燕爵之智不异。"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尽乱,无有安身。此之谓也。故细之安必待大,大之安必待小。细大贱贵交相为赞,然后皆得其所乐。
薄疑说卫嗣君以王术,嗣君应之曰:"所有者千乘也,愿以受教。"薄疑对曰:"乌获举干钧,又况一斤?"杜赫以安天下说周昭文君,昭文君谓杜赫曰:"愿学所以安周。"杜赫对曰:"臣之所言者不可,则不能安周矣;臣之所言者可,则周自安矣。"此所谓以弗安而安者也。
郑君问于被瞻曰:"闻先生之义,不死君,不亡君,信有之乎?"被瞻对曰:"有之。夫言不听,道不行,则固不事君也。若言听道行,又何死亡哉?"故被瞻之不死亡也,贤乎其死亡者也。
昔者舜欲服海外而不成,既足以成帝矣。禹欲帝而不成,既足以王海内矣。汤武欲继禹而不成,既足以王通达矣。五伯欲继汤武而不成,既足以为诸侯长矣。孔墨欲行大道于世而不成,既足以成显荣矣。夫大义之不成,既有成已,故务事大。【解说】
务大,即致力于大事。文章指出,大小贵贱都是相辅相成的,个人的荣辱取决于国家的安危,所以,人臣应该首先致力于为国家建功立业,而不应像燕雀那样只顾追求个人的安乐,否则就会"欲荣而逾辱","欲安而逾危"。务大的另一意义,在于只有追求远大目标,才能做到即使大义不成,也会有所成就,也就是欲得乎中必取乎上的意思。
本篇主题和部分段落《有始览·谕大》篇同。【注释】
①上志:古代的文献记载。
②三王:夏、商、周三代的开国君主,禹、汤、文、武。
③逾:更加。
④爵:通"雀"。
⑤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
⑥区区:怡然自得的样子。
⑦突:烟囱。决:缺,裂。
⑧进:增益。
⑨比周:结党营私。
⑩为:于。
赞:助。
薄疑:战国时人,曾居赵、卫等国。卫嗣君:战国卫国君,秦惠文王至秦昭王时期在位,其时卫国小如县,所以贬称"君"。
乌获举千钧,又况一斤:比喻如果能行王术,那么治千乘之国就像能举千钧的乌获举一斤的重物那样容易。
杜赫:战国时谋士,曾游说于东周、齐、楚等国。昭文君:战国时东周国君。
郑君:指郑穆公,春秋郑国君。被瞻:郑人,曾事文公、穆公。
死君:为君主而死。
亡君:为君主出亡。
通达:指人力和舟车等交通工具能够到达的交通较为方便的地方。
已:矣。
上农【正文】
三曰: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① ,贵其志也②。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③,重则少私义④,少私义则公法立⑤,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⑥,其产复则重徙⑦,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⑧,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⑨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⑩,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此大任地之道也。
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为害于时也。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然后制四时之禁:山不敢伐材下木,泽人不敢灰僇,缳网罝罦不敢出于门,罛罟不敢入于渊,泽非舟虞不敢缘名:为害其时也。若民不力田,墨乃家畜。国家难治,三疑乃极。是谓背本反则,失毁其国。
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时事不共,是谓大凶。夺之以土功,是谓稽,不绝忧唯,必丧其秕。夺之以水事,是谓籥,丧以继乐,四邻来虐。夺之以兵事,是谓厉,祸因胥岁,不举铚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野有寝耒,或谈或歌,旦则有昏,丧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解说】
上农的意思是尊尚农业,也就是重农。本篇旨在阐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农业政策。作者认为,重农不只是为了获得土地生产之利,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民淳朴易用,安居死处。因此,重农实为消除动乱、富国强兵的根本,是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作者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了关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政令,中心思想是要强本抑末,不违农时,以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本篇与下面的《任地》、《辩土》、《审时》,都是关于农业的论文。据《汉书·艺文志》,战国时农家学派的著作有《神农》、《野老》等,但后来都已失传。《上农)等篇可能采自古代农书并经过作者的加工改造,是现存最早的关于古代农业生产的文字材料。这几篇文章,对于研究吕不韦的重农思想,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史和农学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注释】
①农:用如动词,从事农业。地利:土地生产之利。
②贵:用如使动。
③重:稳重,持重。
④义:通"议"。
⑤立:建立,确立。
⑥ 产:家产,指土地、农具等。复:繁多。
⑦重:以……为重,觉得难办。
⑧本:根本,指农业。末:末业,指工商。不令:不受令,不听从命令。
⑨战:指进攻。
⑩约:简易。商人家产主要是金钱货物,较农民的土地农具易于搬迁。
轻:看轻,不在乎。
巧法令:在法令上耍机巧。
后稷曰:下面所引后稷之言当是古农书上的话,出自古农家的假托。
本教:根本的教化。
籍田:古代供帝王举行亲耕仪式的田地,其出产用于宗庙祭祀。
功业:职事,这里指在举行籍田之礼时需要完成的劳动。《孟春纪》载籍田之礼,"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
时:农时。务:急务。
见(xiàn):出现。国:这里指都邑。
地产:土地的生产。
蚕:用如动词,养蚕。
桑:用如动词,采桑。
枲(xǐ):麻的雄株。功:事。
力:致力,尽力。妇教:对妇女的教化。
贸:交换。功:功效,指劳动所得。长(zhǎnɡ)生:延续生命,生存。
敬:慎。爱:爱惜。
上:田:上等田地。夫:成年男子,这里指一夫所耕之田。《司马法》:"亩百为夫"。食(sì):供养。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一个人种田,供十个人消费。上文说"上田夫食九人",加上农夫自己,共为十人。
六畜皆在其中:指把饲养的六畜也包括在内统一计算。古代耕牧结合,每个农夫配给的耕地数量相同,但上等田地配给的牧地少,下等田地配给的牧地多,以期每个农夫总的生产量(包括粮食、牲畜)相当。上句规定每个农夫生产的粮食要供十人消费,但下等田地的粮食产量不可能这样多,所以这里加以申说,指出"十人食之"是总的规定,下田的农夫把牲畜折合起来计算,也应达到这个标准(参夏纬瑛说)。
任地:使用土地。
作:兴。师徒:军队。
冠(ɡuàn)弁(biàn):用如动词,举行冠礼。弁,皮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以示进入成年。享祀:祭祀。享,进献。
酒醴:刚如动词,置酒。醴,甜酒。
上闻:赐爵的一种,得此爵则名字可通于官府(依孙诒让说)。
籍:通"藉(jiè)"。借。庸:雇工。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傭"。"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是为了使富裕农民也不脱离劳动。
然后制野禁:此句疑为错简,当在下文"以安农也"句下,与"野禁有五"句相连(依范耕研说)。野禁,关于乡野的禁令。野,郊野,田间,对都邑而言。
农:指从事农耕的男子。出御:从外地娶妻。御,娶妻。
女:未婚女子。古代男女同姓不婚,以上三句是规定男女嫁娶要在本地异姓中择偶,但如本地皆为同姓,则可不受此规定限制。
辟易:整治。辟,耕垦。易,治。
操麻:操作麻事,即从事绩麻等劳动。
出粪:清除污秽,指打扫房舍等。粪,秽物。对农民来说,整治土地是农作中最先要做好的工作,这个工作没完成,不能去做绩麻等工作。
齿年:年龄。长(zhǎnɡ):上年纪。
园:栽种果树的地方。囿:饲养禽兽的地方。园囿的劳动较轻,所以禁止青壮年去做。
渠:大,这里用如使动,使……大,扩大。这句是禁止农民在力所不及的情况下扩大耕地,因为这样一宋会在农忙时顾此失彼。
四时之禁:在各个季节所应遵守的禁令。以下所说,都是在规定季节外禁止去做的,因为这些事如不在一定季节去做,就会影响草木禽兽的滋长繁殖,而且会耽搁农时。
灰:用如动词,烧草木成灰。僇:通"戮"。这里指割草。
缳(xuán):罗网。罝(jū):捕兽网。罦(fú):捕鸟网。
罛(ɡū)、罟(ɡǔ):都是捕鱼的网。
舟虞:官名,负责管理舟船。缘名:未洋。译文姑参照李宝洤、夏纬瑛说。
墨:通"没"。没收。乃:略同"其"。 畜:通"蓄"。积蓄,财产。
三:指农、工、商三类人。疑:通"拟"。仿效。
七尺:指成年。古代尺小,七尺为成人身高。
属:用如使动,使归属。三官:指农、工、商三种职业。官,这里指职业、职事。
攻:治,进行、从事某种工作。
时:农时。事:农事。共:同,一致。
稽:迟延,指延误农时。
唯:通"惟"。思虑。
必丧其秕(bǐ):意思是,一定连秕谷也收获不到。秕,空的不饱满的子粒。
水事:治水之事。
籥(yuè):通"瀹"。浸渍。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意思是"夺之以水事"就像把农民浸泡在水里一样(参用王毓瑚说,见《先秦农家言四篇别释》)。
丧以继乐:即以丧继乐,意思是,治水本是好事("乐"),但由于时间不对,结果使农民丧失收成("丧")。
虐:残害。
厉:虐害。
胥岁:全年,这里是整年连续不断的意思。胥,皆,尽。
不举銍艾(zhì yì):用不着开镰收割,意思是地里毫无收成。铚,收割用的短镰。艾,收割。
饥:饥荒。
寝耒(lěi):闲置不用的农具。耒,泛指农具。
有:又。
末:末节。
本真:根本,这里指重农。
任地【正文】
四曰:
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① ?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②?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③?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④?子能使雚夷毋淫乎⑤?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⑥?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⑦ ?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⑧?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⑨ ?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⑩?
为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 :力者欲柔 ,柔者欲力;息者欲劳 ,劳者欲息;棘者欲肥 ,肥者欲棘;急者欲缓 ,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 ,下田弃甽 。五耕五耨 ,必审以尽 。其深殖之度 ,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 ,又无螟蜮 。今兹美禾 ,来兹美麦。
是以六尺之耜 ,所以成亩也 ;其博八寸 ,所以成甽也 ;耨柄尺 ,此其度也 ;其博六寸,所以间稼也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人肥必以泽 ,使苗坚而地隙 ;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
草大月 。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 。——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 ,杀三叶而获大麦 。日至 ,苦菜死而资生 ,而树麻与菽 。此告民地宝尽死 。凡草生藏 ,日中出 ,狶首生而麦无叶 ,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 。五时见生而树生 ,见死而获死。
天下时 ,地生财,不与民谋 。有年瘗土 ,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 。知贫富利器 ,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是以老弱
之力可尽起 ,其用日半 ,其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时末至而逆之 ,时既往而慕之 ,当时而薄之 ,使其民而郄之 。民既郄,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 。不知高下,民乃逾处 。稑稜禾不为稑 ,种重禾不为重 ,是以粟少而失功 。【解说】
本篇以下都是总结具体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反映了当时对耕作技术的重视,显示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这一传统的悠久历史。
本文重点讲如何使用土地。首先提出十个问题,这些都是农作的期望和目的,也是对当时农家的要求。而后,文章论述了具体耕作方法。概括起来,一是要精耕细作,二是要掌握农时。其中很多观点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注释】
①以窐为突:把低洼的土地改造为较高的土地。窐,同"洼"。突:高出。
②藏:收藏,这里有清除的意思。恶:不好,这里指劣土。揖:让,这里用如使动。之:指代前面所说的劣土。阴:湿润,这里指湿润的土。
③靖:安,指土壤状况适宜。 甽(quǎn):同"畎"。田垄间的小水沟。浴:指排水。以上三句讲整地。
④保湿:指种子保持湿润。安地:与土地相适应,指种子埋在土中深浅适宜。这一句讲播种。
⑤翟:通"萑(huán)"。生于旱地的一种较小的苇子。夷:通"荑(tí)"。茅草。"萑荑"这里泛指田间杂草。淫:蔓延滋长。这句讲除草。
⑥泠(línɡ)风:和风。这句讲通风。农作物只有通风才能成熟。
⑦藁(ɡǎo):谷物的茎秆。 数(cù):密。"数节"说明作物不徒长,因而茎秆强壮。
⑧坚均:坚实均匀。
⑨圜:同"圆"。"粟圆"指籽粒饱满。薄糠:指籽粒外皮薄,外皮薄则出米(粉)率高。
⑩多沃:油性大。沃,肥厚润泽。食之强:吃着有咬劲。强,有力。以上四句讲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是对作物茎、穗、粟、米的要求。
大方:大道,大原则。
力:土性刚强。柔:土性柔和。
息:指休闲。劳:指频作,连年种植。
棘:贫瘠。
急:指土质坚实。缓:指土质疏松。
上田:地势高的田地。弃亩:不把庄稼种在"亩"上。亩,高的田垄,即垄沟("甽")之间种庄稼的田面。上田易旱,所以不能像一般土地那样做高畦种植,而是要把庄稼种在垄沟里,这样可以防旱。
下田:地势低洼的田地。弃甽:不把庄稼种在垄沟里,而是种在田垄上,这样可以避湿。
耨(nòu):锄地。
审::仔细。以:而。尽:彻底。
殖:种植。度:标准。
阴土:湿土。
大草不生:经过多次翻耕锄耪,杂草都腐烂了,就不会再生出来。
螟:食苗心的害虫。蜮(yù):食苗叶的害虫。
兹:年。美:使庄稼长得好。禾:谷子。
耜(sì):古代一种人力翻土的工具,柄叫耒,装在柄端用以插入土中的平板叫耜,这里"耜"即指整个工具。
所以成亩:亩的宽度为六尺,耒耜的长度也为六尺,正可做亩宽的标准。
其博:耜面的宽度。
所以成甽:甽的宽、深各为一尺,把耜面做成八寸,正适合使用。
耨:这里是名词,一种用来耘田锄草的短柄锄。
此其度:指耨柄的长度可做作物行距的标准。
间(jiàn)稼:间苗。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土地熟耕可以提高肥力,否则会使地力减退。
肥:疑当作"耕"(依王念孙说)。泽:润泽,指土地湿润。
苗坚:指禾苗的根扎得牢。隙:有空隙,即疏松。
肥:旱时锄地可以保墒,同时锄去杂草又可减少对土壤养分的消耗,相对来说,就是提高了土地的肥力。
草大月:义未详。高诱注:"大月,孟冬月也。",似通"",《说文》:",黑黄色也。"指草木由黑绿变为枯黄。
菖:菖蒲,一种生于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昔:通"夕",下旬。
杀:枯死。三叶:指荠(jì)、葶苈(tínɡ lì)、菥蓂(xīmì)三种植物,都是夏历四月末枯死,这时正是大麦成熟的时候。
日至:夏至、冬至都称为日至,据文意,这里当指夏至。
苦菜:指苣荬菜(依夏纬瑛说),味苦,嫩叶可食。资:当作"(cí)",蒺藜。
树:种植。麻:大麻,古人除用其纤维外,还以麻子供食用。菽:豆,这里当指小豆类作物。《齐民要术·种小豆第七》:"小豆……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
地宝:指种地的宝贵时令(依夏纬瑛说)。死:疑为"矣"字之误。夏至以后一般不能再种植当年收获的作物。
凡草生藏:此句疑为错简,当移至"五时见生而树生"之前(依夏纬瑛说)。生藏,生死。
日中:据文意,当指秋分。
狶首:一种野生植物。麦:疑当为"禾"字(依王毓瑚说)。
究:尽,指全年农事活动都已结束。
五时:指春、夏、季夏、秋、冬,这是阴阳家把五行与四季相配而产生的观念。见生而树生:前一个"生"字指百草言,后一个"生"字指农作物言。下句"见死而获死"的两个"死"字同此。
下:降。时:四吋。
不与民谋:意思是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
年:收成。瘗(yì)土:祭祀土神。"有年瘗:土"是为报谢土神。下句"无年瘗土"是为禳除灾祸。
治:做,从事。 下:不高明,指违背农时的做法。
贫富利器:等于说为贫为富之道。利器,比喻最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为富必须谨守农时,致贫则是由于丧失农时。
渴:通"竭"。尽。
起:用如使动,使拿出,调动。
用:指花费的气力。
逆:迎,这里是提前行动的意思。
往:逝去。慕:思念。
当时:正值其时。薄:轻视,不在意。
郄:今"却"字。却,退,这里有延迟的意思。
苦(kǔ):粗劣。
逾处(chǔ):苟且偷安。逾,通"偷"。苟且,懈怠。
稑(lù):晚种早熟的谷物品种。
重:通"穜(tónɡ)"。早种晚熟的谷物品种。
失功:没有成效。
辩土【正文】
五曰:
凡耕之道,必始于垆① ,为其寡泽而后枯②。必厚其靹③,为其唯厚而及④。者之⑤,坚者耕之,泽其鞆而后之⑥。上田则被其处⑦,下田则尽其污⑧。无与三盗任地⑨ 。夫四序参发⑩,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
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蚤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撅,高培则拔,寒则雕,热则脩,一时而五六死,故不能为来。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众盗乃窃。望之似有余,就之则虚。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除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事之伤也。
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于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余。熟有耰也,必务其培。其耰也稹,稹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茎生于地者,五分之以地。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央必中央,帅为泠风。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树肥无使扶疏,树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秕,而专居则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则禾多死。厚土则孽不达,薄土则蕃轓而不发。
垆埴冥色,刚土柔种,免耕杀匿,使农事得。【解说】
辯土,指耕作要分别土地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措施,也就是因地制宜的意思。文中讲到耕田要分别土地的刚柔干湿,种田要分别土地的肥瘠,这些都是讨论辩土的。但本文内容并不限于此,而是对由耕田到整地、下种、覆上、间苗、除草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技术都作了论述,可以说是继续回答《任地》篇开头提出的十个问题的。【注释】
①垆(lú):性质刚硬的黑土。
②寡泽:水分少。后:通"厚"(依夏纬瑛说)。
③厚:通"后",下句同(依孙诒让说),这里用如动词。靹:当作"(nà)"。,松软,这里指柔润的土地。
④唯:通"虽"。
⑤:当即"饱"字。饱者,指水分饱和的土地。:他书末见,音义均不详,夏纬瑛疑为迟缓之义。
⑥泽:当作"释"(依孙诒让说)。释,舍弃。
⑦被:覆盖,这里指耕后用工具把土块弄碎、弄平,这样可以保墒。处:指耕过的地方。
⑧尽其污:排净积水。污,积水。
⑨三盗:即下文所说的地窃、苗窃、草窃。
⑩四序参发:未详。夏纬瑛解"四序"为"四时","参"为"参验",认为此句是说"四时与耕稼有所参验而发",译文姑依夏说。
为青鱼肱:由于亩小甽大,亩就像一条条被困住的青鱼一样。胠,通"阹(qū)"。围困。
猎:通"鬣(liè)"。兽颈上的毛,因为是直立的,所以称为"直鬣"。这句是指由于亩面窄,种在上面的庄稼只有窄窄的一条,看上去像兽颈上的鬃毛一样。
地窃之:因为整地不合理,而使农作物种植面积大为缩小,就像土地把苗偷走了一样,所以说"地窃之"。
苗相窃:庄稼没有行列,说明种得太密,太密就会互相妨害,如争夺养分、遮挡阳光和空气等,结果都不能长好,这就像禾苗互相偷盗一样。
虚:指苗根虚活不实。这两句说的是田里发生草荒时的情况。
节:用如动词,合时节。
实;是。
危:陡,指亩的侧壁太直。夺:脱失。
陂(bì):斜险。埒(liè):倾颓。
(jué):倒伏。
培:培土。拔:指庄稼遇到大风连根拔出。
雕:通"凋"。凋零。
脩:干缩,枯萎。
五六死:指上文说的""、"拔"、"雕"、"脩"等致死之道。
来:好收成(依高诱说)。
虚稼:根部不牢的庄稼。
众盗乃窃:虚稼先死,就等于减少了土地利用面积,又会给杂草滋生提供机会,所以说"众盗乃窃"。
虚:不结籽实。
易:治。
除:治。
以:而。
阳:阳光。
尘:指松细的土。殖:生长。
数(cù):密。
施工:覆土盖种。
有:通"为"。耰(yōu):用土覆盖种子,与"施土"同义。
培:指覆盖的土。
稹(zhěn):细密。
茎:指整个植株。
五分之以地:把亩面分成五等分。《任地》篇说:"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则亩宽当为六尺。但这六尺包括一尺的甽在内,亩面的实际宽度只有五尺,在这五尺宽的亩面上种植作物,要把亩面分成一尺宽的五条。具体做法则其说不一。夏纬瑛认为应是每亩种两行,行阔、行距各为一尺,亩面的两边各留一尺。陈奇猷则认为应是种五行,每行作物的岔根所占宽度为亩面的五分之一。总之,这句话是讲行距的,所以下面有"茎生有行"的话。
衡行:指各行谷物间横向的排列。衡,通"横"。得:恰当。
术:大路,这里意思是像道路那样笔直。
夬必中央:大意是,一定要使田地的中心地块也都疏通。因为中心地块不易通风,所以特意加以强调。夬(ɡuài),决,打开,疏导。
帅:通"率"。都。
其弱也欲孤:禾苗幼小时应让它们单独生长。禾苗幼小无倒伏之患,孤生可多得养分和阳光。
相与居:靠拢在一起生长。禾苗相与居就不易倒伏。
扶:依助。以上三句是讲间苗、定苗的要求。
三以为族:即"以三为族",禾苗每三四株成为一簇。族,聚集。
耨:此处兼指锄草和间苗而言。
兄:比喻先生的壮苗。弟:比喻晚出的弱苗。
肥:肥沃的土壤。扶疏:茂盛。这句是说在肥土中种庄稼应该种得密些,不要由于稀植使庄稼长得过旺。
(xiāo):瘠薄的土地。专:通"抟(tuán)"。聚集。
上:指苗。下:指土地。不安:不适。这句指整地和播种、管理都失当,因而庄稼和土地的状况都不适宜。
孽:通"蘗"。萌芽。达:这里指钻出地面。
蕃轓(fān)而不发:种子闭锢不得发芽。蕃,通"藩"。闭藏。轓,车两旁反出如耳用以遮蔽尘土泥水的部分,这里是遮蔽的意思。
埴(zhí):粘土。冥:暗。
柔种:使之软熟以后再种。"柔"的措施包括翻耕、施肥等。
免:通"勉"。匿:通"慝(tè)"。害,指田中的杂草害虫等。
审时【正文】
六曰:
凡农之道,厚之为宝① 。斩木不时,不折必穗②;稼就而不获③,必遇天菑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⑤,耨之容耨⑥,据之容手⑦。此之谓耕道。
是以得时之禾⑧,长秱长穗⑨ ,大本而茎杀⑩,疏機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如此者不风。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穗鉅而芳夺,秮米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
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饴。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叶膏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黚而不香。
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疏机,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时者,本大而茎叶格对,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纤茎而不滋,厚糠多秕,辟米,不得待定熟,夘天而死。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后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
得时之麦,秱长而颈黑,二七以为行,而服薄糕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时者,暑雨未至,胕动岣蛆而多疾,其次羊以节。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得时者忍饥。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气不入,身无苛殃。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解说】
本篇专论耕作要适应天时,对当时几种主要农作物得时与失时的情况做了非常具体的描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本篇也可看作《任地》篇的继续。【注释】
①厚:重视。之:当为"时"字之讹(依陈奇猷说)。
②穗:未详,疑为"桡"字之误。桡,弯曲。这句是说斩木不时,材不堪用。《周礼·地官·山虞》:"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郑玄注:"冬斩阳,夏斩阴,坚濡调。""坚濡调"即木质刚柔适度。斩木不时则会使木质过刚或者过柔。高诱注本句"折"字说:"折犹坚也。"也说明本句是就木质刚柔而言的。
③就:成熟。
④天菑:指风雨等。庄稼成熟后,一有风雨,籽实就会脱落。菑,同"灾"。
⑤稼:动词,种。之:指代上文的"稼(庄稼)"。
⑥ 耨之容耨:第一个耨字为动词,第二个为名词。
⑦据:抓,握,当是指收获时的动作。以上三句讲不同生长时期苗与苗之间的距离。
⑧禾:谷子。
⑨秱(tónɡ):禾穗的总梗。
⑩杀:指有节制不徒长。作物的茎秆不徒长,就会长得坚实粗壮。
穖(jī):组成总穗的小穗,现在北方一些地区叫做"码"。谷穗大,谷码也大,一个个谷码看得很清楚,所以说"疏机"。
风:用如动词,受风灾,指籽实被风吹落。
带:围绕。衡:未详。夏纬瑛认为应该就是上文的"秱",译文姑从夏说。
鉅:大。芳:通"房"。草木结果实的子房(依俞樾说)。夺:脱失。
秮:未详。于鬯以为当为"饴"字之误(见王毓瑚《先秦农家言四篇别释》引),译文姑依于说。
末:小。
阅:通"锐"。指穗端尖细。青零:青色,指后时不熟。
满:充实,饱满。
徼:通"檄(xí)"。本指树木光秃无枝,这里当指根部不分蘗。
抟(tuán):圆。
噮(yuán):过分甘美。
饴:通"餲(ài)。食物经久而变味。
华:繁茂纷披。
遂:条达顺畅。
膏:肥润。
麻:未详。夏纬瑛解为像麻一样细长,译文姑依夏说。
小米:米粒小。(qián):黄黑色。
葆:草木丛生。"茎葆"是由于分蘗多。
益:通"嗌(yì)"。噎。
格对:与"格斗"义近,这里指互相迫近(依夏纬瑛说)。
纤:细。滋:繁衍,增益,这里指分蘖。
:当为衍文。辟:半,指谷粒小而壳内不实。
定熟:等于说成熟。
卬:"仰"的本字。稻谷不熟而死,穗子轻而上扬,所以说"卬天"。
疏节:茎节稀疏。阳:鲜明。
枲(xǐ):这里指麻秆的外皮,即麻的纤维。
荣:花。
日夜分:春分、秋分都称日夜分,这里指秋分。复生:指结籽很多。复,重累。
蝗:用如动词,受蝗虫之害。
茎:指上部的分枝。足:指植株下部近地的总干。
二七以为族:两排豆荚簇生在一起,每排七个。
竞:盛。蕃:多。
息:增益。这里指吃起来有越嚼越多的感觉(依王毓瑚说)。
蔓:蔓延。
浮:虚而不壮。
实:用如动词,结果实。
颈:疑为"颖"字之误(依夏纬瑛说)。颖,穗。黑:指深绿色。
二七以为行;长得好的麦穗,海面常有七八个小穗,从侧面看,就像七八个麦粒排成两行的样子。
服:穿,包裹。(zhuó):本指禾茎的外皮,此指麦粒的外壳。
致:至,极。
蚼蛆(gǒu jū ):未详,据文意,当为害虫之名。
胕动:当作"疛(fù)动",指生病(依夏纬瑛说)。疛,病。
其次羊以节:疑为"其粢羸以节"之讹(依夏纬瑛说)。粢(zī),谷类籽粒,这里指麦粒。羸(léi):瘦。节:约,限制,这里有小的意思。
苍狼:与上文"青零"同义,青色。
薄色:颜色暗淡无光。
兴:盛。
约:衰。
茎:指带着穗子的秸秆。相若:相当。
粟:用如动词。取粟,脱粒。
忍饥:禁饿。
臭:气味。
气:力(依高诱说)。章:显著。
睿(ruì):有远见。
四卫:四肢。四肢保卫身体,有如四方诸侯保卫王畿,所以称为"四卫"。
(xiōnɡ):恶。
苛:当作"疴"。疴(kē),病。
黄帝:指后代托名黄帝所著的书。
四时:指人体的"四时之气",古代认为人的精气随四时变化而不同。
正五谷:使所食的五谷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