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54
拒不作答;梁惠王想攻赵国,孟子便故意称引当年太王避夷狄而离开邠的故事。这些人哪肯有意阿谀世俗,苟且求合就算了的呢?只是他们以仁义来干求世主,就好像工匠手中拿着方榫,却想放入圆孔当中,其扞格不入是可以想见的。所以有人说:"伊尹背着烧饭的鼎,来游说商汤,因此而辅佐商汤统治天下;百里奚当年在车下喂牛,以邀得秦缪公的赏识,因此助秦称霸天下。他们都是先以诈术干求君臣的投合,然后再慢慢引导国君走上正道。现在驺衍的言论虽然不合常轨,恐怕也有伊尹负鼎、百里奚喂牛的心意吧?
自驺衍与齐国的稷下先生,像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等一般人,各自著书,讨论治乱的问题,来干求国君的赏识,怎能说得完呢?
淳于髡,是齐国人。学问广博,又善于记忆,所学又不专主一家。他口中所陈说的,似是仰慕晏婴的为人,然而事实上,却常常极力察颜观色,曲意迎合别人。有人把他引见于梁惠王之前,惠王摒除左右侍从。单独接见他,而他却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深以为怪,便责备引他来见的人说:"你在我面前极力颂赞淳于先生,说是连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但是他见了我,我一点收获也没有。难道是我不配与他言谈吗?这是什么道理啊?"这人把话转告淳于髡,他回答说:"当然的。我第一次见大王,大王全心全意都想驰马田猎;第二次见大王时,他又一心在声乐歌伎上,所以我沉默不言。"梁王听了这话,大为惊骇说:"啊呀!淳于先生,简直是圣人了!前次淳于先生来时,适巧有人献来良马,我还来不及察看,就先接见先生。第二次来时,又碰巧有人献来歌伎,我还来不及试听,就又接见先生。当时我虽然摒除左右侍从,但私心所恋,的确全在良马与歌伎啊!"之后,惠王再见淳于髡,一连谈上三天三夜,毫无倦意。惠王想封他卿相之位,淳于髡却辞谢而去。于是惠王便送他一辆四马驾的轻便宝车,五匹缯帛上配以璧玉,及黄金一百镒。淳于髡终身不曾出来做官。
慎到,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人。他们都研究黄帝、老子所讲道德的学术,而阐发宣扬黄老学说的旨意。因此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有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等人也都有论著。
驺奭是齐国第三个驺子,他很采取了些驺衍的学说来著书。因此齐王很赏识他,从淳于髡以下等人,都任命为列大夫,在通衢要道上替他们建筑高门大屋的住宅,以示尊宠。让天下诸侯宾客看到,而说齐国之能礼贤下士,招揽天下人才。驺衍的学说,迂阔不切实际,又善于诡辩,驺奭的学说则文采具备,却难以实践。跟淳于髡处久了,常常会从他身上得些善言。所以齐国人称颂道:"谈天事,要看驺衍,雕镂文辞要看驺奭,智慧无穷、言语不尽、好像盛膏器中的油滴那般永难流尽的就是淳于髡了。"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时才到齐国讲学。田骈等人已都在齐襄王时去世,这时候荀卿算是最年长的大师。齐国这时仍设有列大夫的名额,荀卿前后曾三度担任列大夫领袖。后来齐国有人谗毁荀卿,荀卿于是转往楚国,楚国的春申君用他做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遭罢废,就以兰陵为家。李斯曾经拜在他门下做学生,不久便做了秦国宰相。荀卿痛恨乱世政治《荀子》书页
的污浊,亡国暴君一个接着一个,都不行正道,反而专门学习祈祷鬼神,信奉吉凶之事。而鄙陋的儒者,拘于小节,像庄周等人又言行滑稽,败坏风俗。于是荀卿阐发儒墨道三家的学说,与政治上兴亡盛衰之事,写成数万字后便逝世了。死后葬在兰陵。
赵国也有位公孙龙,创出坚石白马的说法,以异为同,以同为异的辩论。又有剧孟、剧辛的言论。此外,魏国有位李悝,提倡地尽其利,扩大生产的政策。楚国有尸子、长卢;齐国的东阿有位吁子。从孟子到吁子这些人,都有著作流传于世,所以不再论列,只叙述他们的传记。至于墨翟,是宋国的大夫,善于守城御敌,提倡节约用度。有人说他与孔子同时,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