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列传第七十
胡自逢译
在古代颛顼帝(黄帝孙,昌意子,建国于高阳,在位七十八年)曾命南方首长名重的专管天事,北方首长名黎的专管地事。在唐尧虞舜的时代,重黎的后嗣仍旧掌管这一方面的职事,直到夏商二代,重黎氏掌管天地诸事,做得很好。到了周代,受封程国伯,表字休甫的,便是重黎的后裔。当周宣王时,南正黎的后代脱离了世掌天地的官守,别为司马氏。从此司马氏便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襄王的时候,司马氏离开周朝到了晋国,晋中军官随会逃到了秦国,不久司马一族又转入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往晋,这一族人,便分散了,有的在卫国,有的居赵国,也有些留在秦国的。在卫国的一支,名司马喜的,做过中山相。在赵国这一支,因善剑术而显名,蒯聩便是这一支的后嗣。在秦国的名司马错,和张仪争论,秦惠王就命错为将带兵伐蜀,攻下蜀地后,就命错作郡守。司马错的孙儿司马靳,随事秦武安君白起。这时少梁已改名阳夏。靳和武安君大败赵兵,坑杀赵长平军数十万,回到秦国,靳和白起都被赐死在杜邮(在咸阳西十里),靳葬在华池这个地方。靳的孙儿名昌,昌做过秦国的主铁官。当秦始皇的时候,蒯聩的玄孙名邛的,曾为武信君的部将,巡察朝歌一带。这时天下大乱,诸侯擅自封王,项羽封司马邛为殷王。汉王刘邦领兵伐楚,邛降了汉王,邛原有的封地,改置为河南郡。司马昌生无泽,无泽做过汉长安市长。无泽生喜,喜做过五大夫,死后,都葬在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从唐都受天文星官的学问,从淄川人杨河受《易》学,又从黄生研究黄老的学术。太史公曾在武帝建元、元封年间做过官,他对于当时学者固执师说,墨守一家,使学术不能通流的风气,感到万分困惑,于是专论六家的要指(同旨)说:《周易·系辞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意谓诸子的学说,尽管有百虑,其实是一致的;他们所循的途径虽殊异,而其归趋仍是相同的。换句话说,诸子学同以救世立教为目的。我们可以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都是想致天下于太平盛世。但因立场不同,以至于各自观点,使用的方法,就大有差别,于是有的家能把握着重点,找到正确的方向,有的就不能了。我曾分析阴阳家的方术,太多而琐细,忌讳的事物太多,使一般人受到拘束,许多事都不敢大胆的去做,但他们主张顺着四时的秩序去作业,却不可违反的。儒家的学说太广博,很难找出它的纲要,所以在研究的时候,用力虽多而功效很少,因此他们所说的一切,不能完全听从。但是,他们制定君臣父子彼此相处的礼节,和夫妻们或长辈和晚辈间礼数的分别,是决定不能更改的。墨家过于俭啬,难以遵守,司马迁,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因此他们的说法,也不能完全实行,但是他们务实节用的宗旨,是不可以废弃的。法家严酷不讲情感,但是他们把君臣上下的分位等级,分得很清楚,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名家容易使人拘执于名而失却真实性,但是确定名实的配合,不能不注意。道家致我们精神集中,一动一合不露形迹,认为物性自足,不必忮求。他们的学术,是本着阴阳家顺守四时的秩序,采纳儒家墨家的长处,撮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代的需要,配合人事的变化,待人做事等一切措施,没有不适宜的。容易把握着重点,用力少而收功多。儒家就不同了。他们认为君主,应该是普天下的表率,君主提倡什么,臣下应该附和;君主在前面走,臣下应该紧紧地跟在后面。像这样,那么,君主太苦,而臣下倒反而清闲了。再说大道的要点是:除去雄健和羡欲,不玩弄聪明。不可舍此而自任其术,一个人的精神太过用会疲困的,身体太劳累会生病的,如果你的精神和身体常常过劳而没有适度的休息,你却希望长寿和天地同春,这是办不到的。
阴阳家对于阴阳(天地分阴阳两气,人事也可用阴阳来说明)、四时、位(八卦方位震东、离南、兑西、坎北、乾西北、坤西南、巽东南、艮东北),十二度(即十二星次,星所住的■舍和十二宫相当),二十四节(又名二十四气,春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有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有一套教令,规定人们哪些事可以做,哪些是要禁忌的,如果人们顺守这些教命,就会昌达得福,违反这些规定,不是死就会亡,未必一定是这样的。所以我说容易使人拘束而不敢大胆地去做事。可是阴阳家所说的春天万物发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法则,如果我们不遵守,那么一切事务,便没有头绪了。所以我说:四时的顺序,是不可以错乱的。
儒家把六艺当做宗法,《六经》除经文本身外,连以后的传记说解等著作不下千万种,像这样多的典籍,使得后世学者,加上历代祖孙父子世守一经,仍不能够通晓其大义,穷尽一个人毕生的岁月,也不能详尽《六经》中的典制。所以我说:儒家学说太博而难以找到要领,用力虽勤而收功却少,可是分列君臣父子间的礼数,序次夫妇长幼尊卑的分别,任何哪一家,都不能更改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的道术,引述尧舜的德行说是:堂止三尺高,土做的阶不过三级,用茅草盖的屋顶,未曾修剪整齐,用原木做的屋桷未加斲削,吃的是土做的簋里面所盛的饭,饮的是土做的瓦器里面所盛的羹汤,饭用粗米作的,汤用豆叶做的。夏天穿葛制的单衣,冬天着鹿皮裘衣。他们葬死者用桐木做棺,厚不过三寸,号丧不过于哀恸。他们的丧礼,就是这样的简单,来作为一般人的表率,使天下的人奉以为法则。像这样的作风,尊卑就难以分别了。我们想到时代改变,事业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过于俭约,后人难以遵从。总之:务实节用,确是人们兴家富足的最佳途径了,这是墨家的长处,任何一家都不能废弃的。
法家不分是亲属、是疏远,也不管谁有地位,谁是平民,概依法律来决断他的罪行,这样,像亲爱我们的亲属,尊重我们的长上这种重恩谊的伦理,就一无所有了。这是在适当的时机,处理某些事件,可以行得通,但决不可长久施行的。所以说:他们是刻薄寡恩、不讲情感。至于主张君长至上,部属次之,划清职责权限,谁也不许超越,任何一家都无法改变的。
名家过于明察,纠缠不清,使人们反省寻思,不得其究竟,一切以名称为决断,而违背了人情。所以我说,令人拘于名约而失掉一事的真实性,如果根据他的名称,要求他应该有某种实际,举三个或五个多数的事物来相互参验考证,可以得出较正确的结论,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道家主张"无为",又说"无所不为",他的理论,可以实行,但他们讲的话,一般人不容易了解。他们的学术,以虚无为根本,以因循为手段,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势,所以能推究万物的情状。应付事物,不一定抢先,也不一定居后,而是因物为制,所以能够主制万物。立法或不立法,因时务而决定,一种制度的决定,也必须和事物相配合。所以说,圣人不贵机巧,牢守着因时、通变这个原则。虚无是道的本来,因循,是君主应把握的纲领,让群臣都有表现,使人尽其才。实际和他的名声相切合的叫做"端",实际和名声不相应的叫做"窾"。"窾"是空的意思,说空话而无事实根据的,不要听信,那么奸邪小人就少了。谁贤、谁不才,自然易分,是黑的、是白的,就充分地表现在你的眼前了。这样忠奸、贤愚,听随君主去任用,什么事办不好呢?这种作风,才真正是懂得大道,浑合混同,了无痕迹,普天下都仰戴他的光辉,也不知道如何去歌颂他、去感谢他。这是无为而治的好处。一个人的生存是赖有精神,精神是寄托在形体上的。精神过用会衰竭,身体太劳苦会病倒,精神和形体都受到戕贼,两者脱了节,人只有死路一条。人死不能复生,离去的也不能回来,所以圣人特别重视它。从这一点看来,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寄托所在。人若不先保爱他的精神,却要说,我会治理天下国家,你能做到吗?
太史公掌管天官的职务,和民政无关,比较轻闲些。他的儿子名迁,迁生在龙门,在黄河以北,龙门山以南这块地方,过着耕种牧畜的生活。十岁的时候,诵读古文经书。二十岁,从北方南下游历淮河、长江一带,曾经登上会稽山,去探寻民间传说已久的禹穴,勘察大舜所葬的地方九疑山。顺道渡过沅水、湘水,再北返渡过汶水、泗水,到过齐、鲁两国的大都市,同当地的学士大夫讨论学术,观察孔子在阙里等处留下来的风教,在邹县峄山举行过古代乡射大典。在鄱县、薛县(属鲁国)、彭城等地,也遭遇到一些困难,再经过梁国、楚国回到了家乡。这时迁作郎中,奉到汉朝使命,往西方征讨巴蜀以南等处,往南经略邛、笮、昆明等据点,有功班师回朝。
在这一年内,武帝建立汉朝的射禅大典,可是太史公因事留居洛阳,不能参与这一盛典,含恨将死。他的儿子迁恰在此时结束西征的使命,回来在河洛地方拜见了父亲。太史公紧握迁手哭着说"我们先代,本是周朝的太史,远在古代唐尧、虞舜时做过南北正,功名显赫,主管天官事物。后代中途衰微,祖业将会断送在我的手中,你若能重做太史,就可以上承祖业家学了。现在皇上承接千年以来的大统,封祭太山,我未能从行,这是命运啊!是命运啊!我死后,你一定作太史(这是专家,别人不能作),如作太史,切勿忘却我想要完成的著作啊。讲到孝道,自然从侍奉双亲开始,其次便是忠于君上,最后是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流芳万代,使得父母也能分享一份光荣,这是孝经中最重视最要紧的几点。我常想到,天下的人称颂赞扬周公,是因为周公能够撰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德业,宣扬周召二公的风教,表达太王王季的思虑,再上推到公刘,这样追述周代历史,来推尊他们的始祖后稷。这就是孔子所以称周公为’达孝‘(通贯古今的大孝子)的道理。可是到了幽王、厉王以后,平治天下的王道没有了,礼乐教化也式微了。孔子不得已要振作颓废,修复旧业,于是整理《诗》、《书》,创作《春秋》,学术界到了现在,仍奉此书为宝典。从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麟兽,春秋绝笔,算到现在,已四百多年,列国相互兼并,以攻战为能事,没有人过问历史方面的事。可是汉朝开国,海内已经统一了,这四百多年中间,可想到有很多明主贤君忠臣死义的人士,我做太史,没有把他们记载下来,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我非常恐惧,内心时刻不安,你该仔细地考虑考虑吧!"迁低下头流着眼泪回答说"儿子虽不才,情愿将先人所积存下来的重要史料,全都加以编撰,不敢缺略。"
老太史公(谈)死后三年,迁即作了太史令,研读史记以及国家藏在石室金匮的书籍。又五年为武帝太祖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节令是冬至,汉朝改创历法,实行太初历,遍告群神,在明堂里宣布,从此遵用夏正(以农历一月为正月)。
太史公(迁)说:"我先父他说过:’从周公逝世后,经五百年天生孔子。孔子逝世后算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这是一个大有为的时代,有人能够继承盛世,整理《易传》,上接《春秋》,推考《诗》、《书》、《礼》、《乐》的精义,然后有所述作。‘有意这样做吗?有意这样做吗?小子自当继述先父的志业,挑起五百年来重建史记这一划时代的重任,怎敢轻率地谦让呢?"
上大夫壶遂问我说:"以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太史公回答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过:’周室东迁以后,王纲不振,政事远不如西周盛世,那时,孔子在鲁国做司寇官,遭到诸侯的嫉妒,大夫的阻碍。孔子知道自己的好言没有人采纳,自己的道术学说无法实行,这该怎么处理,于是决定根据鲁国史记,从鲁隐公元年直到鲁哀公十四年,把这二百四十二年中间的人和事,分出谁是谁非,为天下万世定出一个标准。有时贬斥诸侯,有时诛讨大夫,无非要达成王纲的目标。‘孔子说:’如果只讲空话是无用的,不如举出《春秋》上的人和事来证明是非得失,这样就切实得多了。‘《春秋》这部著作,往上说是讲明夏禹、商汤、周文武三代圣王的治道,往下说又能辨别人事的纪纲,也就是建立伦理法则。它可分别嫌疑,明断是非,不让人犹豫不决,奖励好人好事,惩罚恶人恶事,尊贤、退不才,已亡的国家,保存它的国名,已绝的世代,找出能继承的后嗣,有偏差的地方,予以补救,已废置的事体,重新振顿,这些都是王道王政最重要的纲领啊。拿《春秋》和群经作一比较观,《易经》著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原理,所以长于变化的道理。《礼经》指出人伦的大经大法,是以行为见长。《书经》记叙尧舜三代的政事,故以政治理论著称。《诗经》记载山川溪谷禽兽草木雌雄,故以土风民谣见长。《乐经》(已亡)鼓舞人们向上自立,故以和顺为主题。《春秋》辨正是非,故长于处理人事。归纳来说,《礼》可以节制人的行为,《乐》用来引发人心的和平气息。《书》是讲政治的,《诗》是表达情意的,《易》是讲大化流行的,《春秋》是以义为标准的。五经各有它们的长处,但是我们整理乱世,使它重回到太平盛世,那就只有仰赖《春秋》了。《春秋》不过几万字,但它的大义便有数千条,二百四十二年间的许多事务,要条分缕析,要归纳鸟瞰,都可以从《春秋》经里知道它的梗概。《春秋》当中,被弑杀的君主有三十六人,遭灭亡的有五十二国,至于到处奔走流浪,不能保有自己的社稷宗庙的,可多得很。我们仔细分析他们所以然的原因,都是丢掉了最要紧的根本(礼、义)啊。所以《易传》说:’在源头上有了过失,其差错的巨大,就会一泻千里,其后患每至无法收拾。‘因此《易传》上也说’臣下杀君、儿子杀父,绝不止是一朝一晚的事件,它的逐渐积累,次第发展,一定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绝不是突然会发生的。‘所以说一国的领袖,不能不读《春秋》。如果不读,就是谗邪小人站在你的面前,你也看不清楚,乱臣贼子紧跟在你的后面,你也不会发觉(不辨忠奸)。
做臣子如果不读《春秋》,就会对常见的事,固执前例而不知作适当的处置,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更没有紧急应变的能力了。做君主的,做父亲的若不明了《春秋》大义的话,容易蒙受最臭而不可以洗刷的恶名。做臣子的如果不熟知《春秋》的大义,定容易陷落在篡位杀上的法网里不能自拔,加以死罪,也无法辩明。实际上做臣子的每认为是应当做的而盲目地去做了,他们不晓得大义所在,史官给他加上一句空话,他却无法推卸掉。人们不明礼义的要旨,做出了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亲不像父亲,子女不像子女的事。假如君不像君(无威仪),臣下就敢于冒犯他;臣不像臣,易遭杀身大祸;父亲不像父亲,就是糊涂昏聩;子女不像子女,就是忤逆不孝。上面这四种行为,算是天下最大的过失,拿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的头上,他只有低下头来承认,决无理由推托的。因此可以肯定,《春秋》确是礼义的大宗啊。当一件事尚未形成以前,礼可以事先禁止它,一件事已经完成了,法律便可以制裁你了,法律可以制裁的事件,容易见到,可是礼制所禁止和防范的事件,一般人是不容易察觉到的。"
壶遂又问:"当孔子时代,在上没有圣明的君主,他自己又无权无位,他只好作《春秋》,靠着空空的史文来断定礼义,把《春秋》当做了帝王的法典,这是不得已吗?现在先生在上遇有明君,自己又在供职,国家有许多事务已经兴作,朝野上下各得其所,可以说有条不紊。现在先生要想撰述,不知道究竟是准备发明些什么?"太史公回答说"是的,但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先人曾告诉我说:’伏羲最温和厚重,划出《易经》的卦爻。尧舜的盛德,记载于《尚书》,后代制礼作乐来表彰他。汤王武王隆盛的功业,诗人咏歌不绝。《春秋》褒奖好人,贬斥恶类,推考三代的盛德,褒扬周代,不仅专事讽刺讥切而已。‘汉朝开国以来,有圣明的天子,得到祥瑞应兆,建立封禅大典,改元颁朔日,更换服饰的颜色,承受天命,宇内洋溢着清和的气氛。大汉的德威,广被在寰宇。海外不同风俗的国家,经过多次的传译,到中国边关来申请朝贡内服的,多得无法计算。臣下百官尽力诵扬天子的大德,总觉得所表达的不过万分之一。何况有贤能的人才,若是闲散在野,这是作领袖的耻辱;主上确是圣明,而他的德业,不能广播使大众都知道,这是主管某一部分的职官,未曾尽到责任。更何况我专掌史籍,放弃圣明的大德,没有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士大夫的功业,未曾传述给后世,忘却先父的遗言,这是一件极大的罪过了。我只是述说故事,整理世代的传授而已,这不是创作呀,足下拿来比作《春秋》,就大错了。"
于是开始讨论比次这些资料。又过了七年,太史公因替李陵辨冤而遭到大祸,被关进监牢里,因之自己叹息说"我自己造孽啊,是我自己造孽啊!身体遭到毁伤(受宫刑),还有何用呢?"可是又冷静地想了又想,说:"像《诗》、《书》这一类的作品,文字不多而含意微妙,还不是想要表达一个人的志意罢了。以前西方首席诸侯文王,被纣王囚在羑里时,曾推演出《周易》的卦爻;孔子在陈蔡二国,遭到了厄困,就作《春秋》;屈原放逐到江南,著了《离骚》左丘失明后,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脚受了重刑,自作《兵法》;吕不韦流放到蜀地,作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有《说难》、《孤愤》等名篇的问世;《诗经》三百篇,大概是先圣先贤抒发自己的悲愤而创作出来的。像上面所举的这些不朽名作家,他们都是内心积愤已久,没有发泄的地方,所以才叙述往事,以开示未来的人吧。"于是决心叙次唐尧以来,到汉武帝获得白麟那一年止,上下两千多年,仿《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作了《史记》,从黄帝开始。
缅怀古代黄帝,仰取天地的法象,建立伦理纲纪,此后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人,遵守先代统序,都为后世立下法度。唐尧让出帝位,舜也谦逊不敢自居。赞美帝功,流传到万世以后。因作《五帝本纪》第一。
禹的大功,平治洪水,使九州的人同享太平,在唐虞两代,光宠一时,他的德业流布到子孙。到了夏桀因其放纵骄横,被放逐于鸣条。因作《夏本纪》第二。
契是商代的始祖,后有开国的成汤;太甲在桐改过向善,是伊尹盛德的感召;武丁因有傅说为相,史称中兴的高宗;纣王受荒于酒色,国祚断绝。作《殷本纪》第三。
农官名弃为周的始祖,后世立德以西伯文王为至盛。武王于牧野(在纣都朝歌附近)一役,代殷而有天下,到了幽王、厉王又昏庸糊涂,酆镐古都,付之烽火,东周逐日衰微,到了赧王,宗祀也斩断了。作《周本纪》第四。
秦的先人名伯翳的曾辅佐大禹,到秦穆公为五伯之一,悼念秦国在崤山死义的将士,固然不错,可是用三良殉葬,诗人作《黄鸟》一章来歌伤此事,未免遗憾,后来秦昭王、襄王才奠定了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始皇即位后,吞灭了六国,销毁兵刃铸成钟鐻。他希望停息干戈兵革,自号为始皇帝,穷兵黩武,逞其强力,二世即位不久,子婴就作了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王无道,豪杰纷纷起义,项梁聚众倡首,项羽继起为统帅,杀卿子冠军,救赵国的危急,诸侯拥立了他。可是他杀了已降的子婴,又背弃义帝怀王,天下就不心服了。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暴虐,汉王有功有德,以蜀汉为根据,转而平定三秦,诛灭项籍,奠定了帝业。天下已太平,于是才改制度、易风俗,为长久的大计。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崩,外戚诸吕当权,但不得民心,吕后加重吕禄、吕产权力,诸侯都为此事担心。吕后大戮宗室,杀了隐王、幽王,大臣更加恐惧,遂有吕氏之乱。作《吕后本纪》第九。
汉室开国不久,惠帝早崩,不知谁当继位,大臣决定迎立藩王。文帝承位,天下心服,他首先废除肉刑,拓展交通,博施仁恩,世称太宗,毫无愧色。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拥兵骄横,吴王率先作乱,朝廷发兵征讨,七国乱事一平,天下又安静富庶了。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汉室传国已过五代,最隆盛的时期,是武帝建元年间,对外攘斥夷狄,对内修正法度,举行封禅大典,改正月,颁朔日,更换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以上是十二本纪。
三代的历史久远,年纪多不可考,只有根据传世的谱录和古代文献,大略地推算罢了,用作《三代世表》第一。
周幽王、厉王以后,王室逐渐卑微,诸侯各自为政,《春秋》也不能全记。历代谱书所论次,五伯代有盛衰,要知道周代诸侯先后所经历的大事,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春秋以后,诸侯国内的陪臣(大夫家臣)也专政了,较强的侯国更僭号称王。到了始皇,并吞中本原土,尽收六国封地,专号始皇帝。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王暴虐,楚人发动事变,项羽又残暴横行,汉王仗义而起,经过八年的战伐,天下有三次极大的嬗代,事务多,变故也众。因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汉室开国直到武帝太初这一百年间,诸侯有新立的,有废黜的,有分封子弟的,有削小封地的,当时的谱纪不太清楚,主管的官无法接续下去,从这儿或许可以看出这些诸侯所以强大削弱的原因罢了。作《汉兴以来诸侯年表》第五。
高祖创业时,有许多开国元勋辅佐他,他们好比一个人的左右臂和两只大腿。汉朝和他们剖分符节,封赐爵位。他们子孙也受到荫袭,传世一久,分不出昭穆(宗法支庶的分别),也有的身遭杀戮或废为庶民而国祚绝灭。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二帝年间,重封功臣的后嗣,宗室子弟也多赐与爵位和郡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在北方曾征讨强大的匈奴,在南方诛灭过劲悍的越人,连年用兵征服蛮夷,以军功封侯的便多了。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既已强大,像吴楚七国等,子弟自然众多,却没有爵邑,于是汉朝推恩爱屋及乌,分封七国的子弟,使他们感戴京师的隆恩。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一国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表率,读到汉室开国以来的将相名臣年表。有才能的人记取他们的政绩,普通人也会传述他们的掌故。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以上是十表。
从三代时的礼制往后考求,每一朝代对于典章制度,有时减少,有的增加,总之以"合乎人情、有王道精神"为大原则,因此礼是根据人情物理而加以节目文饰,配合着古今时势的变易而制定的。作《礼书》第一。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它能够转移和改善风俗,从有《雅》(贵族乐章)《颂》(庙堂乐章)乐开始,一般人总喜好郑国卫国(传说的《桑间》、《濮上》,靡靡入耳的亡国音乐)的音乐,这两国的音乐,传世很久了。人情最容易受音乐的感召,就是极远的外国人,也易怀柔向化,仰慕中国。历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盛和衰微。作《乐书》第二。
没有兵力不能强大,没有德化更不能昌隆,黄帝、汤王、武王带着王师义兵,吊民伐罪,统一了天下,诛灭了桀王、纣王,用兵能不慎重吗?《司马兵法》就一直受人们尊重。太公望、孙武子、吴起、王子成甫,又相继加以发扬。期使切合近代,穷究人事的变化。作《律书》第三。
潜伏内在的造化原理叫做阴,有形象而显现出来的叫做阳。律虽处阴而可以牵制着有形象的阳;历处阳而又和潜在的阴有关连,律历彼此紧密关连相互发生作用,丝毫不容许忽视。五家(据《正义》为黄帝、颛顼、夏、商、周)的历法各不相同,只有太初颁制的历法较为正确。作《历书》第四。
讲述星象的书籍,内容杂有吉凶祸福,不常见,推求上面的文字,再考证它的应验,没有殊异。然后综合历代史迹,验对日星所行的轨道躔度加以论述。作《天官书》第五。
承受天命而作帝王的,对于封禅的符应很少注意到,不敢举行这一大典。如果行此典礼,那么群神没有不被奉祀的。于是探求群神和名山大川的祀典,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州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禹更能分杀水势,防止洪水泛滥,小的沟渠
水道也加以疏导,使水患减少。作《河渠书》第七。
货币的发行,为了使农夫商人各通有无,促成交易。可是商业发达,民众争习巧伎,财富集中少数人,发生兼并,以大吃小,豪取巧夺的事增多,一般人多放弃本业(农)争营商贾了。作《平准书》以观察世俗的演变为第八。
以上是八书。
太王想传位给季历,太伯(太王长子,弟叫季历)先逃到南方蛮夷地方(为后来吴国的始祖)。后来文王武王崛起于西岐,继承古公的王业。太伯的后人吴王阖闾杀了王僚自立,国势大振,楚国宾服了。夫差又战胜强齐,骄狂不信忠良,杀了子胥,盛尸革囊而投于江中。专听奸侯伯嚭的话和越王亲近,终为越王所灭,可是太伯让国的高风,是值得后人尊仰的。因作《吴世家》第一。
申伯为吕氏的祖先,其族后来削弱,所以太公初时微贱,后来投归西伯,文王武王尊他为国师。他的功勋为群公的冠军,太公长于权谋韬略,到了年高发黄,封在齐国的营丘。传到了桓公,能坚守柯地的盟约,声威大振,作诸侯的盟主,为五伯中的第一位伟人。其后田恒阚止争宠,田氏篡齐,姜姓就此灭亡,追溯到尚父的谋略,确是可贵。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成王年幼即位,对于国是或依从,或违背,全赖周公决定大计,他多用文教德化,使天下的人一片和乐,他辅助成王,诸侯莫不尊仰王室。他的儿子伯禽封在鲁国,到了桓公,杀兄(隐公)自立,这是什么作风?三桓(孟孙、叔孙、季孙,均桓公后嗣)争权相攻,鲁国从此更衰微了。想到周公旦作《金滕》篇,要求代替武王去死,这是何等的义气。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灭纣之后,天下还没有平定就崩逝了。成王年岁幼小,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淮夷乘机反叛,于是召公大义勤王,安抚了周室内部,使东方一带保持宁静。有功赐封燕国,后来燕王哙让位于奸相名子之的,酿成大乱。读《甘棠》一诗,想到后人对召公的怀念不已,作《燕世家》第四。
管叔、蔡叔监抚纣王的儿子武庚,无非要安抚殷代的遗民。及周公代理天子职权,管蔡不服,伙同武庚作乱,周公大义灭亲,杀了管叔鲜,放逐蔡叔度,乱事才平息了。文王妃子太任生了十个儿子,有的在朝从政,有的分封在各国,周室赖有这批干部来保卫王室。后来蔡叔度的儿子名叫仲的,知道悔过受封赐爵,作《管蔡世家》第五。
圣王的后嗣不应该绝灭,舜、禹的盛德光大,后代莫不悦服怀念。他们的后裔沾了祖先的光荣,历代享有祀典,周朝封舜的后人在陈国,封禹的子孙在杞国,虽为楚所灭,但天不绝陈后,田氏又篡夺了齐国,舜是何等圣明啊!作《陈杞世家》第六。
周朝收拾殷代遗民的时候,康叔才封在卫国为君,后经商人变乱,周朝又有《酒诰》、《梓材》两篇文告,一面警惕殷民,一面开示康叔一些为政的道理。到了卫侯朔,卫国又不宁静,后来灵公夫人南子讨厌世子蒯聩,蒯聩出奔在外,他的儿子名辄留在卫国,此后辄抗拒他的父亲回国,父子间没有了名分。到周室卑弱,战国七雄逞强,小弱的卫君名角的,反而最后灭亡。读到《康诰》,令人想慕康叔,作《卫世家》第七。
可惜箕子啊!可惜箕子啊!正直的话无人采纳,后来作了别人的奴仆。纣子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国。后来宋襄公和楚兵作战,因为重义气的缘故,宋军大败,自己倒受了伤,一点也不悔恨,《春秋》特别称美他。景公有谦逊的美德,天星向后退却(德行感动天星),剔成君暴虐无道,宋国才遭到灭亡,钦仰微子念念不忘宗国访问太师,叹恨殷室的衰亡。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崩逝后,成王封弟叔虞于唐,是晋国的始祖。到了穆侯给太子取名仇,史家认为太不恰当,后来果为曲沃武公所灭。到了献公,宠爱骊姬,酿成五代的祸乱,公子重耳在国外历经丧乱,反而成就伯业。后来六卿专权(六卿为智伯、范、中行、韩、赵、魏),晋国被三家(韩、赵、魏)瓜分。嘉美文公勤王,天子亲赐珪玉鬯酒,作《晋世家》第九。
楚国的祖先,经重黎创业,吴回继起,到了殷朝末年粥熊出世以后,便有谱牒可考了。周朝起用熊绎,接着有熊渠。到了楚庄王,战胜陈国后,又恢复他的国号。引兵伐郑,大败郑军,又赦免郑伯。伐宋一役,因为宋人华元说出宋人饥饿的实情,庄王立刻撤退,确是难能可贵。到了怀王客死在秦国,是因为他不听屈原的忠告,反信子兰的谗言,是自取其咎,楚遂为秦所灭。嘉美庄王的义风,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的儿子无馀封在越国,远处南海,不常和中国交往,越国人剪去头发,身上涂着花纹,常和鼋鼍等水族接近,世代住在封禺山下,奉祀大禹(他们的祖先)。到了句践为吴军所败,困守会稽,这时候才重用文种、范蠡,准备中兴复国。嘉美句践本出蛮夷,但他能动修德义,灭了强大的吴国,又尊服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
郑桓公采用周太史伯的建议,迁往东土。庄公时,侵取成周的稻谷,王朝的人不服,纷纷议论,权臣祭仲,常和各国约盟,郑国还是不能强盛。郑子产有仁者风度,世代有贤人的美名。后来三晋(韩、赵、魏)带兵来侵略,郑就为韩国所灭。嘉美厉公能拥立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造父善于御马,可是要有良马像骥、■耳等,才能够表现出造父的技能。赵夙在晋献公时,很有表现,他的儿子名衰,能承继家风。他辅佐晋文公,尊奉王室,是晋国的人才。其后赵襄子被围困于晋阳城,反而灭了智伯(智伯先领重兵围攻襄子)。到了赵武灵王,自号主父,因为公子章、公子成争国,公子成带兵包围主父宫,粮食断绝,主父采取小鸟充饥,因而饿死。赵幽缪王名迁即位,行为乖僻,不信任良将李牧,以致败亡。嘉美赵鞅能讨平周乱,作《赵世家》第十三。
魏国祖先名毕万的封于魏地,卜官事先就知道了。到了魏绛,晋侯的弟弟扬干,搅乱了行阵,魏绛杀了扬干的御者以彰军法,晋有军纪,戎翟前来乞和。魏文侯尊崇学术,奉子夏为师长。惠王夸大自满,遭到齐秦的攻伐。信陵在当时颇有声望,魏王反疑信陵,诸侯因此不肯帮助魏国。魏王假被秦兵虏去,降为仆役,魏国亡了,嘉美魏武子佐文公建立伯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的祖先名厥的积德仗义,保护赵氏孤儿名武的,使他继承赵衰,不废贤臣的后嗣,晋国的人都尊敬他。到了韩昭侯,起用法家申不害,能显名于诸侯,到了王安,不专任韩非,为秦人所攻而国亡。嘉美韩厥能辅佐晋国,改正周室的赋政,作《韩世家》第十五。
陈宣公时,陈国有内乱,完子逃到了齐国,传了五代,赒急济贫,齐人都歌颂他们的德惠。到了成子,掌握齐国大权,到了田和,请命于天子,自立为齐侯。到了王建,不战而降秦,秦国迁徙王建于共县,国亡。嘉美威王、宣王能挽救乱世独尊周室,作《田
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衰微以后,诸侯越发放纵。仲尼痛惜礼和乐有的不行于当时,有的早已散亡,因此他要提倡经学,重建王道政治,挽救乱世,使它重返太平,于是著书立说,为天下后世制定伦理法则,要把《六经》当中的大义和条理永远传留给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因为夏桀、殷纣的昏庸无道,汤王、武王才起来革命;周室王纲不振,孔子不得已而作《春秋》,建立一王的大法;秦朝的暴虐专横,陈涉于是揭竿而起,诸侯接着响应,像强风的扬起,密云的团聚,终于扫灭了暴秦。但首先发动的是陈涉呀!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汉王登成皋台,薄姬才得宠,后来尊为皇太后;窦姬被迫勉强到了代邸,后来也作了太后,窦长君、窦少君因之作了贵戚;栗姬恃宠骄横,景帝因立王夫人为皇后;陈皇后太骄嗔,武帝把她废掉,别立卫子夫(卫夫人的表字)为皇后。这些女人各有她们的作风,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用巧计,在陈擒回韩信,因为越地、楚国的民俗轻狂,喜欢抢劫,高祖因之封他的少弟名交的作楚王,来坐镇这一带,建都彭城。加强淮水、泗水一带的防线,因系宗室,正好作汉朝的屏障。到了楚王戊,因谋反事败而自杀,元王交的儿子名礼的继作楚王,嘉美游(楚元王交的字)辅佐高祖有功,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高祖刚起事时,刘贾常带兵相从或作外援,韩信被废后,割信原封地一半封贾为荆王,后黥布反叛,攻击贾,贾败逃走,丧失了封地。营陵侯刘泽因用先生以言语说动吕太后,得封为琅邪王。后来齐王令祝午挟持琅邪王到了齐国,不让他回去,不久以计脱身西奔入关,因拥立文帝有功,改封泽为燕王。当时天下未定,刘贾、刘泽因是宗室,作了汉室的屏藩。作《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天下已经太平,刘家亲属较少,高祖的庶子(不是正室所生)名肥最强壮,高祖六年,封肥为齐悼惠王,镇守东方一带。后来哀王(悼惠王的儿子)擅自兴兵,想诛灭吕氏族人,势有可为,奈因哀王外家驷钧为人残暴,京师大臣不肯拥立哀王,因不得帝位。到了厉王和他姊姊私通,主父偃奉命到王府勘问,厉王畏罪自杀,嘉美刘肥,能为高祖开国的臂助,作《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兵围汉王于荥阳,楚汉对峙,经时三年,萧何这时坐镇关中安抚太行山以西的地方。不断从后方输送兵员和粮饷,使百姓爱戴汉王,不肯为项羽出力。作《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和韩信联兵平定魏地,击破赵军,攻下齐城,大大地削弱了楚人的势力。继承萧何作相国,一切都没有变更,百姓过着安康的生活。嘉美曹参不夸功也不逞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在营幕里面运用策略,无形中制胜了敌人。子房计划过某一事件,谁也不知道是他出的主意,也不曾因勇敢而立过军功。再困难的事,他会从容易处着手;再重大的事,他也会从细微的地方去完成。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他使用六个奇妙的计划,使得诸侯归服汉室,戡定诸吕的祸乱,是陈平主谋的,终于使宗庙得安,社稷稳定。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合纵,想削弱京师权力,绛侯周勃一反常态,深通权变,矫命夺去诸吕兵权,因而诛灭了他们。吴楚二国谋反,周亚夫驻重兵于昌邑,意在控制齐、赵,故意放弃梁国的危急不肯往救,实则借梁军以牵制吴楚。才三个月而乱事已平,作《绛侯世家》第二十七。
七国造反,屏障京师的,只靠梁国人,孝王以为自己是皇上的弟弟,恃宠夸功,几乎遭到大祸。嘉美他能抗拒吴楚二国的兵变,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景帝有十三个王子,五个母亲所生,同母者为同宗,所以叫五宗,五宗都封了王,亲属间相处得非常和睦。诸侯们大的、小的,都是王室的屏藩,每个人各得其所,僭分越轨的事,自然减少了。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三子封王时,大臣上疏,天子策告,文章华丽,值得观赏。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以上是三十世家。
后世唯利是争,只有他倾向正义,把君位让给弟弟,自己却饿死在首阳山,天下没有一个人不尊仰他的。作《伯夷列传》第一。
晏子很俭朴,管夷吾就奢侈了,齐桓公因有管仲而称伯天下,景公也赖有晏子而齐国得享太平。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听其自然,主张清静不烦扰,自然走上正轨,韩非懂得老子的学问,仔细估计一件事情,循着它的势路和条理去做(道家的因应)。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以来的帝王,都重视《司马兵法》,穰苴能够发扬光大。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如果不懂得信守、廉洁、仁慈、勇敢这四种德目,就不能够传习兵法,讨论剑术,当然更难符合军事学、武术的原理了,懂得这些,在家知道修身,出外更可以应付突发的事变,君子们认为这就是武德了。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楚平王的太子名建,遭到谗言,这事波及到伍奢,平王囚禁奢,他的长子伍尚前往救父,次子伍员逃往吴国,借兵报仇。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献,三千弟子前往受业,后来多为师傅,他们尊重仁德,又以义鼓励自己。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从卫国投往秦国,用他的法术,使秦孝公强大称伯,后代还奉行他的法术。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诸侯都因为连衡(横同,东西为衡)的事而头痛,因为秦如虎似狼,贪心不足,当时只有苏秦能够保存诸侯的国家,他提倡合从(同"纵",南北为从)来压制贪强的秦国。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已经订立从约携起手来,张仪懂得合从的内容,他瓦解了诸侯团结的阵线。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国所以能击破东方强大的诸侯,全出于樗里、甘茂的策划。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度越河山,围攻魏都大梁,使山东诸侯束手而臣服秦王的,是魏冉的功绩。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在南方攻下楚国都城鄢郢,北方击杀赵国长平军四十几万,包围了首都邯郸,这是武安君白起作统帅时立下的大功击破楚国,灭了赵国,是王翦的计划。作《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研习)儒家、墨家的遗著,通晓礼义的统绪和纲要,制止梁惠王谈"利"的动机,说明历史上兴盛、衰亡的原委。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喜欢接待宾客、贤士,贤士们都来到了薛(孟尝君封邑)替齐国抵御楚、魏二国。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听信韩人冯亭的说词,争取一时的小便宜,往楚请救兵解除邯郸的围困,使赵王仍旧列名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自己有富贵的身份,而对贫贱的人很有礼貌;自己有才有能,而甘受无才无德的人的屈辱。只有信陵可以做到。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冒着死罪的危险,让君主逃出虎口(强秦),使那些游说的人士,群集楚国的,是黄歇的义风所感召。作《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受魏齐(魏相)的折辱,却在强秦大显身手,后来把相位让给贤士,这是范蔡二子的行谊。作《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联合五国的军队,替小小的燕国报复了强大齐国的深仇,洗雪了燕先君的耻辱。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在横蛮无理的秦王面前得意,却能委屈自己尊敬廉颇,二人和衷体国(徇其君,舍身从君),同时受到列国的尊重。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湣王丧失首都临淄逃到了莒城,专赖田单以即墨作基地击退燕将骑劫,才保住齐国的社稷。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够用诡辩的说辞,解除了邯郸的紧急围困,把禄位看作粪土,随自己的意志去做什么。作《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借文辞来讽切谏诤,用同类的事物作譬喻以表扬正义,《离骚》就具有此种条件。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秦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在赵国作人质(抵押品),贫困没有内援,吕不韦为他结欢于华阳夫人,子楚得立为秦太子,又使得列国的贤才纷纷地投向秦国(人才集中咸阳)。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曹沫用匕首(短剑)威胁齐桓公,鲁国得以收回失地。齐人也不肯背信,豫让为智伯报仇,义不反顾。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纵观天下局势,确定重大的计划,力劝秦王吞灭六国,统一海内,秦国建立大一统的帝国,是由李斯主谋定策的。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替秦国广拓疆土,把北方的匈奴赶走,筑长城万余里,渡黄河,据阳山,以巩固国防。建置榆中(即榆林塞)。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镇守赵国,据保常山,开拓河内,削弱楚国的势力,建立汉王的威信。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彭越曾作游兵(如今游击队)侵袭梁地,断绝楚军后援和粮秣,项羽深感头痛。作《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黥布据淮南一带,背叛楚国,投向汉王,布到九江,劝说楚大司马周殷降汉,终能击破项羽军于垓下。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逼近京索,情势危急,韩信在这时候攻下魏、赵,平定燕、齐,使汉王三分天下占有二分,因之灭了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楚汉两军在巩洛一带对峙的时候,韩信镇守颍川,卢绾截断项籍的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叛离项王时,齐王田横带兵数万人攻击项羽于城阳,汉王乘机败楚进入彭城。作《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攻取城镇,战于原野,获得军功回来,樊哙、郦商出力最多,不但随侍左右,听汉王的驱遣,又常在万分危急的时候(生死关头)拼死命救出汉王,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初定天下,还谈不上文治,张苍作主计官,统一度量,整理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和列国订结盟言、交换使节、慰勉、安抚诸侯,使他们亲附汉王,作汉室的屏藩辅佐。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对于近代秦、楚间大小事情,知道最详细的人,莫过于周■了。因他常随从高祖,平定诸侯。作《傅靳蒯成列传》等三十八。
将豪门大族迁入关中,和匈奴订立和约,明订朝廷礼节,条列宗庙仪文。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化刚强为柔和,终为汉臣,栾公不惧死罪要纵身跳进油鼎(烹刑)。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正言直谏,冒犯天子脸色,使主上行动合于道义,从不考虑己身的安危,为汉家建立长远的大计。作《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遵守法度,不失大体,引述古代贤人,使主上益发明白事理。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为人厚重、慈爱、孝顺,不善辞令,可是他说到即刻做到,一生恭敬谨慎,确是忠厚长者的风范。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很有操守,为人爽快直道,有义气可以称得上廉洁,他的行为更可以鼓励人们向上,担任重要职位时,决不接受无理的要求。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讲医术,扁鹊是医家大宗,他的技艺精明,后代遵循他的余绪来治病处方,不能变更,仓公的医术和扁鹊相差不多。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刘仲是高祖的兄长,因为刘仲还不错,封仲的儿子名濞的为吴王。汉初定天下,濞强壮有气力,令他镇抚江淮一带。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二国起兵作乱,诸窦同宗中只有窦婴能干好交游,士人多来投奔他,带领重兵坚守荥阳,以抗拒山东诸侯。作《魏其武安列传》第四十七。
智谋可以应付当时的事变,宽容使得他广结人缘。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作战勇敢,待士兵仁爱,号令简单易行,军队对他衷心服从。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从三代开始,匈奴常来侵犯,是中国的一大祸患。要深知匈奴或强或弱的形势,随时戒备,相机讨伐。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卫将军领兵直出雁门云中以西等边塞,收河南地置朔方郡;骠骑将军进攻祁连山,大破敌军,开通西国,使北胡残破不敢南下。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和刘氏宗室,彼此自夸豪华,只有公孙弘节约衣食,以领导百官改善风习。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平定中原以后,南越王赵佗能安抚百越等地,坚固南方屏障,向汉朝称臣进贡。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王濞造反时,兵败,东瓯人斩杀濞,坚守封山、禺山为根据,称臣于汉朝。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的旧部逃散在辽东,朝鲜王名满收容这些逃亡的人,屯聚海东,他安抚了真番,坚守边塞,作为汉朝的外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奉命经略西南,通使夜郎(西南夷以夜郎为最大),巴蜀以外邛笮等君长,皆请内服,愿作汉朝的官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曾作《子虚赋》、《大人赋》,这两篇赋,文辞华丽,事多浮夸,但赋的宗旨,还是在讽喻谏诤,主张无为而治。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淮南王黥布造反,高祖封少子长为淮南王,镇守江、淮以南一带,安抚素好劫掠的楚国民众。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奉行法令,遵循文理的官吏,不夸有功,也不自称才能,百姓未曾赞美他,却也没有过失。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衣冠端庄整齐,他在朝廷上,群臣没人敢讲虚伪的话,汲长孺是一位矜持方正的君子;喜欢推荐人,大家称他为直道长者,郑庄是一位有气节的先生。作《汲黯列传》第六十。
从先圣孔子逝世以后,京师里很少重视高等教育,只有武帝建元、元狩年间,儒学昌盛,文风大振。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民俗不务本业(农桑),巧诈的人多,作奸犯科的人,钻窥法令的缝隙,要借道德礼俗去感化他们,是毫无效果的,只有严刑重罚,才能制服他们。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朝已和大夏互派使节,西方极远的变族,他们伸长颈子望着中原,想要瞻仰中国的衣冠文物。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别人有危难肯去救援,别人困穷,肯去赒济,有仁人的风度;不失信、不背弃诺言,世人都钦佩他们的义行。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的人,使得君主心平气和地看他们的行动,听从他们所讲的话,而得到宠幸。不仅他们人漂亮,论才能也各有他们的长处。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和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和别人争权夺利,对上不肯谄媚,对下也不骄傲,从容大方地应付一切人,这是道家"因应"的做法,别人也不必存心去伤害他们。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等国,国度不同,国内的占卜家因为民间风尚不同,卜筮的方法也各相异,要统一地看看他们(日者)的宗旨何在。作《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三代用龟不同,四夷的卜法也不同,但用它来判断吉凶却是一致的,大略举出它的要点。作《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一个普通平民,他们不触犯国家的政令,也不妨害百姓,或是买进,或是卖出,要看时机来决定,这样地增加他的财富,聪明的人也认为有可取的地方。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想我大汉承继五帝的遗风,上接三代的传统志业,周朝末年,秦代除去古文(专用秦篆,又称小篆),烧毁《诗》、《书》等古代典籍。因之明堂(古代帝王宣布政令,接见诸侯的地方)、石室、金匮(藏图书的地方和器物)、玉版(上面刻有文字),等处所藏的图书,都散失损坏了。汉朝开国后,萧何整理法令条文;韩信重述兵法;张苍拟就律历方面的章法和程序;叔孙通制定礼节和仪式,于是,学术风气渐开,《诗》、《书》等古籍也不断地慢慢出现了。从曹参推荐盖公专讲黄帝老子的学问后,贾谊、晁错也发扬申不害、商鞅等法家的学问,公孙弘因为懂得儒家的学术而显名朝廷。这一百年中间,天下已发现的遗文古事,都集中在太史公的府第。太史公仍旧父子相继总领这一要职,因之叹息说"回想先人曾掌管这一事务,在唐、虞时很有名气,到了周代又主管这一职务,可以说司马氏世代主持天官,直到我自己,敬慎的记着!敬慎的记着!"尽量搜集天下散失的文献,帝王大业的建立,要推考所以然,详察它的结果,在极盛的时候要观察它日渐衰落的原因,再从历史人物的实际行动来对勘考验。约略推考三代,纪录秦汉,最早从黄帝开始,直到现在(汉武帝时),作十二本纪,科别条举,纲目都具备了。同一时代而世次相异,年代先后不易明了,作了十表。有关礼乐制度的减少或增加,律度历法的新创或更改、兵机权谋、山川形势、鬼神奥秘,天和人的感应、协调,如有窒碍,需加变通,于是作八书。二十八个星宿,环绕着北斗又譬如车轮,三十只辐,环集在同一毂上,方能不断地运转。如腿、臂一般地辅佐大臣,恰好和星辰、辐毂相配称(称读去声),他们忠实守信,坚守臣道,以奉事主上,作三十世家。他们扶持正义,有超人的风范,紧握着风云的际会(时机)建立功业,流芳百世,作七十列传。计本纪十二、表十、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总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叫做《太史公书》(后世才称为《史记》,本无此名)。序次大略,借以收拾散佚,弥补阙漏,成为专家的著述。协合《六经》传记,整齐百家杂说,正本藏在名山(藏书的府库),副本就放在京师,留待后圣君子,第七十。
太史公说:"我撰述自黄帝以来,直到武帝太初,只百三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