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九十九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690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陈飞龙译

  刘敬,是齐国人。汉王五年(公元前二○二年),派往戍守陇西,路过洛阳,恰遇汉高祖也在洛阳。娄敬解脱了车前牵引的横木,穿上他的羊皮衣,拜见齐国人虞将军说:"臣下想晋见皇上陈述有利于国家的事。"虞将军想让他换上华美的服装,娄敬说:"臣下如果是身上正穿着布帛,就穿着布帛晋见,如果是身上正穿着粗布衣,就穿粗布衣晋见,我终究是不愿意再换件他样的衣服。"于是乎虞将军入内禀告皇上,皇上就召见他,赏赐一同进食。

  隔一会,皇上问娄敬有何事晋见。娄敬说道:"陛下想要建都洛阳,难道是想和周朝较量兴隆的盛况吗?"皇上说:"不错。"娄敬说:"陛下获取天下和周朝不同。周朝的祖先从后稷开始,就被唐尧分封于邰,积聚了善德十几代。公刘时为避免桀祸就迁居到豳地。太王古公亶父因为狄人侵扰,离开了豳地,执着赶马的棰策,定居到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之下,全国人民纷纷追随前往。等到周文王当了西伯,暗中行善,诸侯皆来裁决。于是虞芮之人争讼不能决,就替他们了断,开始成为受命于天的人,此时又有贤人吕望、伯夷远自海滨前来归附辅助。到了周武王伐纣,天下诸侯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声讨暴纣者达八百多人,他们都说:暴纣是该讨伐了,于是乎一举便消灭了殷商。成王刚刚即位的时候,周公这批人前来辅助摄政,于是营建洛邑,成为成周的王城,拿它来作为天下的中心,大凡天下诸侯四方部族前来纳贡述职,道途行程相去不远,而让有德行的君王因为它而容易称王天下,那些没有德行的君王易败亡。大凡迁居此城的原因,为了想要让周朝君王务必用德行来招致人民,不想让他们依仗着地形的险阻,使后代君王骄傲奢侈地去暴虐人民啊!在周朝盛时,天下一片和乐,四夷望风归趋,仰慕高谊,追怀德行,他们都前来依附,侍奉周天子。此时天下安宁,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夷大国的人民无不降服,前来进贡述职。等到周朝衰微,都城分而为二,天下人民不来朝拜,因为周天子无法制服臣民啊!这并不是周天子的德行差,而是因为形势衰弱啊!现在陛下从丰沛起事,统兵三千,用它迳往作战而能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又能和项羽大战于荥阳。就为成皋孤城之争,大战七十,小战四十,让天下无辜的百姓牺牲,到处是死尸,无数亲人尸骨丢弃原野,无人埋葬,数都数不清,哭泣之声不绝于耳。那些受到创伤的人还未复原,你就想和西周成康盛世较量兴隆,我臣下私自以为不宜这样做啊!何况秦地有山河阻隔,又有四个关塞(东面函谷关,南面武关,西面大散关,北面萧关)以为险固,突然之间有了告急的事,百万雄师可以应付一切啊!凭借秦国旧日之地,再利用那肥美的土地,这真是所谓的’天府‘了。陛下能够进入关中并且建都于此,即使华山以东纷乱,秦国的故地您仍然可以保全而拥有它啊!和人争斗,不掐住他的喉咙,再猛击他的背后,未必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啊!现在您陛下能够进入关中并且建都于此,据有秦国旧有的疆土,这也是掐住天下人喉咙,再猛击他的背后啊!"

  汉高祖就问群臣的意见,由于群臣都是华山以东的人士,因此都争辩着说:周朝廷都洛阳,世祚传了数百年,秦朝建都咸阳,传位不过二代就亡了,所以还不如建都在洛阳。皇上犹疑无法决定。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分析入关的种种便利,即日皇上的车驾就移往关中,决定建都咸阳。

  于是乎皇上宣称:"本来说明在秦地咸阳建都的人—娄敬,’娄‘姓就同于我’刘‘姓啊!"便赐他姓刘,任命他当郎中的官,号称奉春君。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韩王信造反,汉高祖亲自带兵去攻打他。到了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县)听说韩王信私通匈奴,想合力进攻汉军,皇上大怒,便派遣使者到匈奴去探个虚实。匈奴尽把壮士和肥大的牛马都藏匿起来,只看见一些年老瘦弱的人和瘦弱的牲畜罢了。使者驾车探察了十次,都不知底细,都说可以攻击匈奴。皇上不十分相信,就派遣刘敬再度前往出使匈奴,但他回来却报告说:"两国互相攻击的时候,应该矜夸炫耀,尽量表现自己的长处让人看。这次我臣下到匈奴去,却只看见一些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必是故意显露他们的短处,却埋伏着奇兵来争利。我私下认为匈奴万万不可以去攻打它。"此时,汉兵已经越过句注山(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门山),二十多万兵都已出发了。皇上发怒,骂刘敬说:"你这齐虏!仗着口舌得了官职,现在竟敢胡言乱语来阻扰我出兵。"就用刑具把刘敬囚禁在广武(滇县名,今山西省代县)。皇上就自己率兵前往,到了平城(汉县名,今山西省大同县东),匈奴果然出奇兵攻打汉高祖,高祖被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县东),过了七天,然后才得解脱。汉高祖回到广武城,便赦免了刘敬的罪,对他说道:"我不听你的话,因而被围困于平城。我已经把从前派出去十几趟的使者中说可以去攻击匈奴的人全给斩了。"就封刘敬二千户的官秩,叫他做关内侯,号为建信侯。

  汉高祖解除了平城围困归来,韩王信逃亡到胡地。此时,冒顿为匈奴单于,兵力强大,手下有三十万大军,屡次寇扰北方边境。皇上为此忧愁,就问刘敬有何办法。刘敬说:"天下刚刚平定,士兵因战争而筋疲力竭,无法再用武力去征服他。至于冒顿本人呢,弑父自立,纳父妾为妻,仗恃武力助威的人,也无法用仁义道德去说服他啊!惟独我有一计策可让他的子孙永远做我们的臣子,只恐怕您陛下不会去做!"皇上说:"果真可以那样,又有什么不能做!只是怎么个做法?"刘敬答道:"陛下果真能把嫡长公主嫁给他,再以丰厚的岁奉贿赠他,他知道汉朝把嫡长公主嫁给他,又送他许多东西,即使是蛮夷之邦,也必定要羡慕讨个汉家宗室女做他们单于的阏氏。因此所生的孩子必定是太子,如此一来,他们的世世代代都是单于了。道理安在呢?他们贪图汉朝厚重的布帛钱币。陛下如果能利用每年我们汉朝所剩余的而他们所缺乏的赠送他们,并顺便派遣能言善道的人前往,用礼节事情加以讽劝说解。冒顿在世的时候,本是我们汉家的女婿;他死了之后,我们汉家外孙便做了单于。你难道听说有过小外孙胆敢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事吗?这可说是不必用兵出战反而可以逐渐让他称臣啊!倘若陛下无法派遣嫡长公主嫁往,而想让宗室女或后宫里的宫女冒充是公主嫁了过去,他事后也能知道,到时就不肯尊敬她、亲近她,那也就毫无益处可言了。"汉高祖就说:"好极了。"说想遣嫡长公主嫁过去。吕后知道这件事,日夜哭泣,说着:"我一生只生了太子和这一个女孩,你这么忍心把她弃置嫁到匈奴!"皇上毕竟无法将嫡长公主嫁过去,就把别家人的孩子要来,佯称是自己的嫡长公主,要嫁往匈奴,当单于的妻子,并派遣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婚约。

  刘敬从匈奴出使回来,因此向皇上报告:"位居朔方郡的河南的白羊、楼烦的二支匈奴部族,距离长安最近的地方仅仅七百里,如果是轻捷的骑兵只要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可以到达秦中(即关中)。秦中刚刚经过战争洗礼,人民少,但是土地却非常肥美,可以多加充实充实。回忆诸侯各国最初发难起义的时候,如果不是齐国姓田的,楚国姓昭、姓屈、姓景的起难,实在无法成功。现在陛下虽然定都关中,可是人口实在太少。北边又太靠近匈奴,函谷关以东又有六国诸侯的宗族,他们的势力相当强大,因此一旦哪天发生事变,陛下也就无法高枕无忧啦!臣下希望陛下能把齐国姓田的,楚国姓昭、姓屈、姓景的,燕赵韩魏各国诸侯的后代,以及天下豪杰社会贤达,一齐迁徙到关中去住。天下太平无事的时候,可以防备胡人的南侵;万一诸侯各国发生变乱,也足够率领他们前往东征。这是加强根本削弱末属的手段啊!"皇上说:"好极了!"于是就派刘敬去执行他所建议的事,迁徙各地人口十余万前来关中定居。

  叔孙通,是秦国薛郡人。秦时因为擅长文学被征召,当个待诏博士。几年后,陈胜在华山以东揭竿而起,使臣禀告上来,秦二世便召各博士儒生,问说:"那批远戍徭役的楚人,袭击蕲县攻入陈地,这件事,各位的看法如何?"博士儒生三十多人均向前说道:"为人臣子,不可以私下拥有群众;一旦他拥有群众就想要造反,这种人该处死罪不可宽赦。希望陛下赶紧派兵去歼灭陈胜这批人!"秦二世听了发怒,气得脸色都变了。叔孙通向前禀告:"他们各位所说的话全错了。现在天下统一了,废去郡县,销毁了兵器,表示天下太平,不必再用兵的意思。何况在上有英明的君王领导着人民,在下又有法令作为治理国家的凭借,使得人人不得不奉公守法,于是四方无不来归附,哪里有胆敢造反的人!陈胜这批人只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屑小盗贼罢了,何足挂齿?现在只要郡守派出管捕盗贼的尉官前去捕捉就是了,何必为这件事情挂忧!"秦二世高兴地说:"对极了!"

秦二世又遍问每一位儒生的意见,有些人说是造反,又有些人说是盗贼,莫衷一是。于是秦二世命令御史把每位说是造反的儒生交下官府治罪,因这违背了他们所应该说的话。其他说是盗贼的全都免除了他们的职务。乃赐给叔孙通布帛二十匹,衣服一袭,正式任命为博士官。叔孙通不久离开宫殿,返回宿舍,各位儒生问道:"你究竟用什么话去曲意奉承皇上的?"叔孙通答着:"你们不知道啊!我几乎差点无法逃脱虎口!"叔孙通于是乎开始逃亡,回到家乡薛郡,但那时薛郡早已投降楚国了。等到项梁到了薛郡,叔孙通就跟随着他。不久项梁在定陶军败阵亡,叔孙通又跟随着楚怀王。其后楚怀王被尊为义帝并迁徙到长沙,叔孙通被留下来侍奉项羽。汉高祖二年(公元前二○五年),率领五国诸侯(燕、赵、汉、魏、齐)之兵向东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降了汉高祖。不久汉高祖大败西逃,叔孙通就因此追随了汉高祖。

  叔孙通喜欢穿着儒服,汉高祖非常憎厌;叔孙通于是改变他的服装,改穿短衣,合乎楚人习俗的裁制,汉高祖看了非常高兴。

  当叔孙通投降汉高祖的时候,有儒生及其弟子一百多人跟着他投效汉室,但事后叔孙通一直不替他们推荐,反而专替那些从前干过盗贼的好汉推荐。因此弟子们私下骂着说:"我们侍奉先生好几年,又侥幸地跟他投效了汉室,但现在他却不曾替我们推荐,专门推荐那些狡猾之徒,真不知他安的什么心?"叔孙通听到这事后,便告诉他们说:"汉王现在正遭遇到如同弓矢石块齐飞的局面以争天下,各位儒生难道也能帮忙力斗?所以我预先推荐那些能砍斩敌将、夺取旗帜的好汉。各位儒生姑且候待一时,我决不会把你们忘掉!"汉高祖也任命叔孙通做博士官,号称"稷嗣君"。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天下已经合并统一了,各国诸侯在定陶(汉县名,故城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地方,共同尊称汉王为皇帝,叔孙通就拟订种种仪式和称号。汉高祖便将秦朝那苛细的仪式和法令,完全除去,改为简单易行的。这时,那般群臣喝了酒,便争论功劳,酒喝醉了,有的就乱吼乱叫,拔剑击砍庭柱,弄得汉高祖非常烦苦。叔孙通了解汉高祖对这般人越来越感到厌恶,便对汉高祖说:"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自己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汉高祖说:"将来实行起来,会不会有不好办的地方?"叔孙通就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不尽相同。’礼‘嘛,是要依循时势的变迁、人情的不同而来订定他们的礼节文饰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可让人分辨它们的异同,使得不相重复。臣下的意见,大致想采些古礼和秦朝的礼仪混杂参考来完成朝仪的制订。"皇上道:"可以去试试看,不过要让它容易被了解,度量我能够做得到的你才拟订。"

  于是叔孙通派人到鲁地去征求得儒生三十多人。鲁地却有二位儒生不肯跟他走,说道:"你所侍奉的人主已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原,又要来制定礼乐。要知道礼乐的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罢,不要污损了我们的人格!"叔孙通笑着说:"你真是一位鄙陋不达世务的书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变迁。"便和所征得的三十人一同向西而来,加上皇上左右的学者,以及他自己的学生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长绳,扎结茅草,表示方位,叫他们在那里排练仪程。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便来对汉高祖说:"皇上可以前来试看一下。"皇上既来观礼,就叫他们排演行礼的仪式,事后就说:"这些我能做得到。"就命令群臣去学习,这时恰好是汉朝岁首的十月天。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长乐宫正好改修完成,各国诸侯群臣都来朝贺十月岁首的大礼。其仪式:首先天初亮的时候,谒者主持行礼的事,导引各官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陈列了许多车子马匹,又有步卒保卫着宫殿,再陈设许多兵器帷帐旌旗等等。传声叫进宫的人,都要让他疾行向前致敬。宫殿前台阶下的郎中们都在殿阶上双方相对站立着;站在阶上的共有几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及军吏,都顺次排列在西边,面向着东方;文官丞相以下,都顺次排列在东边,面向着西方。大行官排设了九种引赞宾客的礼仪,靠着"引赞生"传呼唱谒。于是皇帝坐着天子的专车从寝宫出来,百官们就拿着旗帜在传呼清道,导引各国诸侯王以下到年俸六百石的官吏,挨次地前来奉承恭贺。而自各国诸侯王以下,没有一个不戒惧肃敬的。到了行礼完毕,又在宫中摆设大酒宴。那些陪侍皇上坐在殿上的人,全都伏在那里低着头,依照尊卑的次序,挨次起身向皇上献酒祝寿。酒过九巡,谒者传言"酒宴到此结束",御史主掌执法,看见其中有不依这仪式做的,就请他出去。因此设宴饮酒终日,竟然没有胆敢喧哗失礼的事情发生。于是汉高祖说道:"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就任命叔孙通做太常官,另外赏赐他金子五百斤。

  叔孙通因而进言说道:"各位学生和儒生,跟臣下已经很久了,同我一起制订朝仪,希望陛下也能给他们官做。"汉高祖就统统封他们为"郎"。叔孙通走了出来,把皇上赏赐给他的五百斤金子,都转而赏赐给各位儒生。每位儒生于是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个圣人啊!能够懂得何者是当代最要紧的事务!"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汉高祖升迁叔孙通做太子太傅的官职。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汉高祖想要用赵王如意去换掉太子,叔孙通就进谏皇上说:"从前晋献公因为骊姬的原故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齐,致使晋国大乱了数十年,而被天下人取笑。至于秦朝就是因为不早日明定扶苏当太子,反让赵高得以狡诈的扶立胡亥为帝,可说是自己毁灭自己的后嗣,这是陛下所亲眼看见的事实。现在太子仁慈孝悌,天下人都知道;吕后和陛下一生茹苦含辛、粗菜淡饭地饱尝艰苦,难道他会违背你们吗?陛下必定想要废去嫡长子而改立少子,臣下情愿先被诛杀,以颈上的血染污地面!"汉高祖说:"先生算了吧!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就随着震动不安,怎么可以拿天下来开玩笑!"汉高祖说:"我听你的意见就是了。"等到皇上摆设酒宴,看见留侯张良所招来的贵宾(即商山四皓)都追随着太子进来晋见,皇上于是就不再有改立太子的念头了。

  汉高祖驾崩,孝惠帝即位,于是告诉叔孙先生说:"先帝的陵园寝庙的礼节,群臣们竟无法娴熟其事。"就迁他再任太常的官,订定宗庙的仪式制度,以及其后又大略地订定了汉朝各种仪式制度,这可是都是叔孙先生在当太常官任内所讨论而明令公布的啊!

  孝惠帝住在东边的长乐宫中,有时到西边的未央宫,中间来往,屡次传呼清道,实在烦人,于是筑造复道,正好建在武库的南边。叔孙先生知道了,上奏着说:"陛下为何私自在高寝旁边修筑复道,难道是想趁明月当空的时候,着衣冠到高庙附近去走走?可要知道高庙,是汉高祖的宗庙,怎么可以让后代的子孙跑到宗庙的路上乱撞?"孝惠帝一听大为吃惊,说道:"赶紧地把它毁了。"叔孙通说:"为人君王的万万不能有错误的举止。如今既然做错了,老百姓也全都知道了,现在把它毁了,那就是表示着有过错误的举止,希望陛下在渭水北岸再筑一个原来的宗庙,并趁着月夜着衣冠到那儿去走走,多多广筑宗庙,这可说是大孝的本源啊!"皇上于是下诏官吏们在渭水之北再筑一个原有的宗庙。所以重新再筑宗庙,是因为复道的缘故啊!

  孝惠帝曾在春天离宫出游,叔孙通进言说:"古时候在春天有尝新果的礼仪,现在正是樱桃成熟的时候,可以用来敬献祖宗,希望陛下出去后多带些樱桃回来敬献宗庙。"皇上于是答应了,从此各类果品敬献宗庙的事由此兴起了。

  太史公评论说:"俗云:’价值千金的皮裘,并非仅由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所能制成的;歌台舞榭上的椽子,也非仅由一棵大树的枝桠所能筑成的;三代的盛世,亦非仅由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所能成就的。‘这话说得对极了!汉高祖崛起于微不足道的民间,而能平定海内,统一天下,他的计谋和用兵的方式,可算是竭尽智力了。然而刘敬解脱车前牵引的横木,进谏汉高祖建都关中的事,可说是开创万代子孙的福祉,难道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专有吗?叔孙通是位难得一见的量度事务的专家,他所制定的礼仪、做人处世时进退的道理,都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终于成为汉朝儒学的宗师。古书上说:’过度的要求事事理直,就好像事事都理屈一般,因为大道本来就是舒缓从容的啊!‘大概就是指这个意思吧?"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