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7
秦二世又遍问每一位儒生的意见,有些人说是造反,又有些人说是盗贼,莫衷一是。于是秦二世命令御史把每位说是造反的儒生交下官府治罪,因这违背了他们所应该说的话。其他说是盗贼的全都免除了他们的职务。乃赐给叔孙通布帛二十匹,衣服一袭,正式任命为博士官。叔孙通不久离开宫殿,返回宿舍,各位儒生问道:"你究竟用什么话去曲意奉承皇上的?"叔孙通答着:"你们不知道啊!我几乎差点无法逃脱虎口!"叔孙通于是乎开始逃亡,回到家乡薛郡,但那时薛郡早已投降楚国了。等到项梁到了薛郡,叔孙通就跟随着他。不久项梁在定陶军败阵亡,叔孙通又跟随着楚怀王。其后楚怀王被尊为义帝并迁徙到长沙,叔孙通被留下来侍奉项羽。汉高祖二年(公元前二○五年),率领五国诸侯(燕、赵、汉、魏、齐)之兵向东攻入彭城,叔孙通投降了汉高祖。不久汉高祖大败西逃,叔孙通就因此追随了汉高祖。
叔孙通喜欢穿着儒服,汉高祖非常憎厌;叔孙通于是改变他的服装,改穿短衣,合乎楚人习俗的裁制,汉高祖看了非常高兴。
当叔孙通投降汉高祖的时候,有儒生及其弟子一百多人跟着他投效汉室,但事后叔孙通一直不替他们推荐,反而专替那些从前干过盗贼的好汉推荐。因此弟子们私下骂着说:"我们侍奉先生好几年,又侥幸地跟他投效了汉室,但现在他却不曾替我们推荐,专门推荐那些狡猾之徒,真不知他安的什么心?"叔孙通听到这事后,便告诉他们说:"汉王现在正遭遇到如同弓矢石块齐飞的局面以争天下,各位儒生难道也能帮忙力斗?所以我预先推荐那些能砍斩敌将、夺取旗帜的好汉。各位儒生姑且候待一时,我决不会把你们忘掉!"汉高祖也任命叔孙通做博士官,号称"稷嗣君"。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二○二年)天下已经合并统一了,各国诸侯在定陶(汉县名,故城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地方,共同尊称汉王为皇帝,叔孙通就拟订种种仪式和称号。汉高祖便将秦朝那苛细的仪式和法令,完全除去,改为简单易行的。这时,那般群臣喝了酒,便争论功劳,酒喝醉了,有的就乱吼乱叫,拔剑击砍庭柱,弄得汉高祖非常烦苦。叔孙通了解汉高祖对这般人越来越感到厌恶,便对汉高祖说:"通常一般念书的儒生很难和他们共谋进取的事,却可以和他们保守成业。臣下愿意去征召鲁地的那些儒生,加上我自己的学生,共同来制定朝规和礼仪。"汉高祖说:"将来实行起来,会不会有不好办的地方?"叔孙通就说:"从前五帝的乐章,各有不同;夏商周三代的礼仪,不尽相同。’礼‘嘛,是要依循时势的变迁、人情的不同而来订定他们的礼节文饰的啊!所以夏商周三朝的礼仪,都是依循前朝的礼仪加以减损增益而可让人分辨它们的异同,使得不相重复。臣下的意见,大致想采些古礼和秦朝的礼仪混杂参考来完成朝仪的制订。"皇上道:"可以去试试看,不过要让它容易被了解,度量我能够做得到的你才拟订。"
于是叔孙通派人到鲁地去征求得儒生三十多人。鲁地却有二位儒生不肯跟他走,说道:"你所侍奉的人主已达十位了,这都是你当面曲意奉承人家,才能够得到的亲贵。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死的还没埋葬,伤的还没有复原,又要来制定礼乐。要知道礼乐的所以发生,必须累积百年的德行后,才可以兴盛起来啊!我们不忍心做你所要做的事,你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乎古道,所以我们不跟你去。你自己去罢,不要污损了我们的人格!"叔孙通笑着说:"你真是一位鄙陋不达世务的书生啊!不懂得时势的变迁。"便和所征得的三十人一同向西而来,加上皇上左右的学者,以及他自己的学生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长绳,扎结茅草,表示方位,叫他们在那里排练仪程。练习了一个多月,叔孙通便来对汉高祖说:"皇上可以前来试看一下。"皇上既来观礼,就叫他们排演行礼的仪式,事后就说:"这些我能做得到。"就命令群臣去学习,这时恰好是汉朝岁首的十月天。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二○○年),长乐宫正好改修完成,各国诸侯群臣都来朝贺十月岁首的大礼。其仪式:首先天初亮的时候,谒者主持行礼的事,导引各官员依次进入殿门,廷中陈列了许多车子马匹,又有步卒保卫着宫殿,再陈设许多兵器帷帐旌旗等等。传声叫进宫的人,都要让他疾行向前致敬。宫殿前台阶下的郎中们都在殿阶上双方相对站立着;站在阶上的共有几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及军吏,都顺次排列在西边,面向着东方;文官丞相以下,都顺次排列在东边,面向着西方。大行官排设了九种引赞宾客的礼仪,靠着"引赞生"传呼唱谒。于是皇帝坐着天子的专车从寝宫出来,百官们就拿着旗帜在传呼清道,导引各国诸侯王以下到年俸六百石的官吏,挨次地前来奉承恭贺。而自各国诸侯王以下,没有一个不戒惧肃敬的。到了行礼完毕,又在宫中摆设大酒宴。那些陪侍皇上坐在殿上的人,全都伏在那里低着头,依照尊卑的次序,挨次起身向皇上献酒祝寿。酒过九巡,谒者传言"酒宴到此结束",御史主掌执法,看见其中有不依这仪式做的,就请他出去。因此设宴饮酒终日,竟然没有胆敢喧哗失礼的事情发生。于是汉高祖说道:"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尊贵啊!"就任命叔孙通做太常官,另外赏赐他金子五百斤。
叔孙通因而进言说道:"各位学生和儒生,跟臣下已经很久了,同我一起制订朝仪,希望陛下也能给他们官做。"汉高祖就统统封他们为"郎"。叔孙通走了出来,把皇上赏赐给他的五百斤金子,都转而赏赐给各位儒生。每位儒生于是都高兴地说:"叔孙先生真是个圣人啊!能够懂得何者是当代最要紧的事务!"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汉高祖升迁叔孙通做太子太傅的官职。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汉高祖想要用赵王如意去换掉太子,叔孙通就进谏皇上说:"从前晋献公因为骊姬的原故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齐,致使晋国大乱了数十年,而被天下人取笑。至于秦朝就是因为不早日明定扶苏当太子,反让赵高得以狡诈的扶立胡亥为帝,可说是自己毁灭自己的后嗣,这是陛下所亲眼看见的事实。现在太子仁慈孝悌,天下人都知道;吕后和陛下一生茹苦含辛、粗菜淡饭地饱尝艰苦,难道他会违背你们吗?陛下必定想要废去嫡长子而改立少子,臣下情愿先被诛杀,以颈上的血染污地面!"汉高祖说:"先生算了吧!我只是开个玩笑罢了!"叔孙通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旦动摇,天下就随着震动不安,怎么可以拿天下来开玩笑!"汉高祖说:"我听你的意见就是了。"等到皇上摆设酒宴,看见留侯张良所招来的贵宾(即商山四皓)都追随着太子进来晋见,皇上于是就不再有改立太子的念头了。
汉高祖驾崩,孝惠帝即位,于是告诉叔孙先生说:"先帝的陵园寝庙的礼节,群臣们竟无法娴熟其事。"就迁他再任太常的官,订定宗庙的仪式制度,以及其后又大略地订定了汉朝各种仪式制度,这可是都是叔孙先生在当太常官任内所讨论而明令公布的啊!
孝惠帝住在东边的长乐宫中,有时到西边的未央宫,中间来往,屡次传呼清道,实在烦人,于是筑造复道,正好建在武库的南边。叔孙先生知道了,上奏着说:"陛下为何私自在高寝旁边修筑复道,难道是想趁明月当空的时候,着衣冠到高庙附近去走走?可要知道高庙,是汉高祖的宗庙,怎么可以让后代的子孙跑到宗庙的路上乱撞?"孝惠帝一听大为吃惊,说道:"赶紧地把它毁了。"叔孙通说:"为人君王的万万不能有错误的举止。如今既然做错了,老百姓也全都知道了,现在把它毁了,那就是表示着有过错误的举止,希望陛下在渭水北岸再筑一个原来的宗庙,并趁着月夜着衣冠到那儿去走走,多多广筑宗庙,这可说是大孝的本源啊!"皇上于是下诏官吏们在渭水之北再筑一个原有的宗庙。所以重新再筑宗庙,是因为复道的缘故啊!
孝惠帝曾在春天离宫出游,叔孙通进言说:"古时候在春天有尝新果的礼仪,现在正是樱桃成熟的时候,可以用来敬献祖宗,希望陛下出去后多带些樱桃回来敬献宗庙。"皇上于是答应了,从此各类果品敬献宗庙的事由此兴起了。
太史公评论说:"俗云:’价值千金的皮裘,并非仅由一只狐狸腋下的皮所能制成的;歌台舞榭上的椽子,也非仅由一棵大树的枝桠所能筑成的;三代的盛世,亦非仅由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所能成就的。‘这话说得对极了!汉高祖崛起于微不足道的民间,而能平定海内,统一天下,他的计谋和用兵的方式,可算是竭尽智力了。然而刘敬解脱车前牵引的横木,进谏汉高祖建都关中的事,可说是开创万代子孙的福祉,难道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专有吗?叔孙通是位难得一见的量度事务的专家,他所制定的礼仪、做人处世时进退的道理,都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变,终于成为汉朝儒学的宗师。古书上说:’过度的要求事事理直,就好像事事都理屈一般,因为大道本来就是舒缓从容的啊!‘大概就是指这个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