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白话史记(下)

史记卷八十四

书名:白话史记(下) 作者:司马迁 本章字数:709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6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沈秋雄译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族同姓。楚怀王时,在朝担任左徒的官职。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特强,知道的事物很多,对于国家治乱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他在朝中就和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的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楚王很倚重他。

  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心想争取楚王的宠信,嫉妒屈原的才华。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订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没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平制订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条法令制订完成,颁布出来,屈平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屈原。

  屈原对于楚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别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以致邪恶伤害公道,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小人所容,感到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成了《离骚》。所谓"离骚",犹言"离忧",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因为上天创造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育儿女,是人类的根本。人们遇到窘困的处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当人们劳苦困顿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当人们病痛惨恻的时候,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持心端直,行为方正,竭尽他的忠心和智慧,来奉侍他的国君。而由于谗邪小人的挑拨离间,楚王因此和他疏远,屈原的处境可以说极为艰苦了。诚信谋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毁谤,怎能没有怨愤之气呢?屈原所以作《离骚》,原来是为发抒内心的怨愤而产生的。《国风》中的诗虽然描写男女的恋情,却不至于荒嬉无度;《小雅》里的诗反映了百姓诽谤抱怨朝政的情绪,却也不至于公然叛乱;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兼有屈原,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国风》和《小雅》的优点了。屈原在《离骚》里面,叙述远古帝喾的事迹,称扬近世齐桓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事功,用来讥刺当时的政局。他阐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所以治乱的因果关系,叙述得非常详尽。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行为廉正。他所运用的词汇虽然烦琐细碎,但是旨意却极博大;他所举的虽然都是些眼前习见的事例,但是所寄托的意义却极深远;由于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由于他的行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不为小人所容。他远离污浊的世界,从那浊秽的社会中自我超拔,不肯与众人同流合污。他一毫不受社会恶习的感染,虽处污泥,却如莲花一般,仍能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洁。我们推断他这种伟大的心志,甚至说它可以跟日月争辉,也不算推崇过分。

  屈原被废退以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订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事感到忧虑,于是派遣张仪假意离开秦国,携带丰盛的见面礼物来到楚国,表示愿意委质为臣。他说"秦国非常讨厌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这很叫秦国为难。假使楚国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把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地奉送给楚国。"楚怀王素本贪心,竟相信了张仪的话。于是和齐国绝交,并派遣使者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张仪这时狡赖说"我和大王约定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楚国的使者大为生气,便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听了怒不可遏,动员军队攻打秦国。秦国也发兵迎战,在丹、浙二水附近大破楚军,杀了楚兵八万人,俘虏了楚军的将领屈匄,就这样攻占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方。楚怀王于是动员全国的军队,深入攻击秦国,在陕西蓝田爆发大战。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发兵偷袭楚国,军队一直推进到邓地。楚兵恐惧,急忙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因为痛恨楚怀王的背弃盟约,不肯派军援救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狼狈。

  第二年,秦兵表示愿意割让汉中一带地方,和楚国议和,楚怀王说:"不愿得汉中地,愿得到张仪方才甘心。"张仪听说了这话,就对秦王说:"以臣一人之身,能抵充汉中一带地方,臣请求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以丰盛的礼物买通了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利用靳尚的关系,而在楚王宠姬郑袖的面前搬弄诡巧的言辞,怀王竟然听从郑袖的话,又把张仪释放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居重要的职位,刚被派遣到齐国去,回来以后就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感到后悔,派人追赶张仪,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联兵攻击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大将唐昧。

  那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要和怀王见见面。怀王想去,屈原谏阻说:"秦是一个像虎狼一般贪暴的国家,秦王说的话不能相信,不如不去吧!"可是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他说"为什么要弃绝秦王的好意?"于是怀王最后还是出发了。等他一进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断绝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胁迫他割地。怀王大怒,不肯答应,逃到赵国去,赵国不肯接纳,又折返秦国,终于死在秦国,然后归葬楚国。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令尹。由于子兰早先曾劝怀王入秦,而使怀王终于不悟,楚国人为此对子兰都很怪罪。

  屈原对于子兰的贻误国事,感到痛恨。他虽然被放逐,但是对于楚国还是极为怀念,心里惦记着怀王,老是希望着能再回到朝中来。总冀盼怀王能够觉悟,风俗能够改善。他那忠君爱国的热忱,希望挽救楚国的颓势,在一篇作品之中再三致意。但是这些愿望到底还是未能实现,所以不能再回到朝中,由此可以看出怀王最后还是没有了解屈原的忠诚。一国之君,不论智或愚,贤或不肖,都希望能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例却不断发生,仁圣的人君和政治上轨道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以来不曾一见,这是因为国君所谓的忠臣其实并不忠贞,他所谓的贤士其实并不贤能。楚怀王不明了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对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以致军事挫败,领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自己也流落在外,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能辨别人物的忠奸所招致的祸害。《易经》上说:"把井疏浚得很干净,却没有人去饮用井里的水,这是最让人难过的事。如果国君圣明,能起用贤人,使他发挥治世的长才,那么君臣上下以及百姓,将同受福祉。"国君不能明辨是非,哪里配得到幸福呢!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为发怒,终于叫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说屈原的短处,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荒野草泽上且行且歌,脸色憔悴,容貌枯瘠。有一位渔夫看见了他这个样子,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了此地来呢?"屈原说:"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只有我保持干净;众人都昏醉了,只有我依然清醒。所以我被放逐了。"渔父说:"一个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圆通地随着世俗风气转移,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你为何不把水底的污泥搅动起来,使清浊不分呢?众人都昏醉了,你何妨也吃点酒糟和薄酒,使醒醉莫辨。

  为何要守身如玉,与世俗相忤,而自己招致被放逐的命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弹去;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们怎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垢的事物呢?我宁愿跃入江流之中,葬身于鱼腹。

  又怎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层层的污染呢!"于是作了一篇《怀沙》赋,它的全文如下:阳气勃郁的孟夏,草木茂盛地生长。悲哀老是充塞胸臆,我在这时来到了南方。南方山高泽深,使人眼花,四野阒其无人,是如此冷清。我的心多么郁闷盘结,我遭遇了令人悲痛的困境。我勉强压抑悲怀,深深地自我反省。

  想要把方正的木头削成圆的,只是法度不能废弃啊!改易初心,背离常道,这是君子所看轻的。我从前主张的政策,像明显的绳墨痕迹,到现在仍然未变。

  内心敦厚,品质方正,这是君子所赞美的。巧匠不挥动斧头,曲直就没有标准。

  黑色的花纹,处在幽暗的地方,竟然看不见;离娄视力最强,当他眯着眼睛,竟有人以为他看不清事物,这些人简直是瞎子啊!把白的变成黑的,把在上的倒转成为在下。凤凰被关在笼子里,鸡和鸭却在那儿盘旋飞舞。玉和石糅杂不分,同样地用一支概去量它。那些小人见识鄙陋,而且惯会嫉妒,竟不知道我的好处啊!

  你们所背的是那么重,所载的是那么多,所以陷滞在那里不能过去。我怀持着美玉宝石,竟处于困境,不知向谁献示。城里的狗成群地叫着,对着那些它们以为怪异的事物。诽谤才俊,怀疑英杰,这真是小人的丑态啊!我的外表

  既不耀眼,内质又木讷倔强,所以不为众人所赏识。可用的材料堆集在一旁,没有人知道我的所有。我积累仁义,把谨厚当做富足。重华现在是遇不到了,有谁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合乎道义?从古以来,圣贤生不同时,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汤和禹是那么久远,真是遥遥地不可追攀。我压下怨恨激动的内心情绪,努力振作自强。我遭逢忧患,却不改易初心,只希望我的志向可以供给后人效

法。

  我想向北方进发,奈何日光黯淡就要西落。要排遣悲愁,发抒忧伤,看来只有死亡一途。

  (尾声):浩浩的沅水和湘水,滚滚滔滔地分流着。漫长的道路被杂草遮蔽了,多么遥远而幽深啊!我怀着恒久的悲痛,长长地发出叹息。世人不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的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我抱持着贞正高洁的品质,竟然是这样的孤独寂寞。伯乐已经死了,谁将能辨别千里马呢?人生遇合受着命运的安排,各有定数。放开心志吧!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我的内心积满了重重的哀痛,长长地叹着气。世间污浊龌龊,没有人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的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知道死是无法避免的,我又何必珍惜自己的生命。明白地告诉世间的君子,我将留给后世一个典范。

  于是抱着石头,投到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去世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喜好文辞而以"赋"的创作为世人所称赞。他们都效法屈原,但是都只得到屈原蕴藉委婉的一面,毕竟不敢像屈原一样的直言进谏。后来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过了几十年,终于被秦国所消灭。

  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一百多年,汉朝有一个贾生,他作长沙王的太傅时,经过湘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投入水中祭吊屈原。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当他十八岁时,就能诵诗作文,因此他的名声传遍了郡中。吴廷尉作河南守的时候,听说贾生才学优秀,就找他来列置门下,非常喜欢他。孝文皇帝初即位,听说河南守吴先生政绩卓著,居全国第一位,而且又和李斯同乡,曾经拜他为老师,于是征召吴先生为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举贾生,说他年纪轻,对于诸子百家的书相当精通,文帝就征召贾生,立他为博士。

  贾谊,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当时贾生只有二十几岁,在博士之中年纪最小,每逢皇上交下问题向大家咨询,那些老先生无法回答,只有贾生能全部回答,他说出了人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因此,那些博士们都认为他很有才能,觉得自己远不如他。孝文皇帝对他很赏识,越级升擢,在一年之内,就把他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汉朝从兴起到孝文皇帝时,已经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这正是应该更改历法、变易服色、奠立制度、订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这时孝文皇帝刚即位,一再表示谦让,认为变法改制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后来许多律令的更改,及"诸侯全须赴任封国"等法令的订定,这都是采纳了贾生的意见。于是天子便和大臣们商议,想把贾生拔擢为公卿。这时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都嫉妒他,就毁谤贾生,说"洛阳人年纪轻轻的,读了一点书,就想专权,在各种事情上制造纠纷。"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派他去作长沙王的太傅。

  贾生向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他听说长沙是个低湿的地方,便认为自己享寿不长,又因为这是贬职,内心很不愉快,因此,当他在渡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这篇赋的全文如下:我恭奉天子的诏命,来到长沙任职。我听说屈原投汨罗江自杀身死,我今天来到湘水边上,对着湘水敬吊先生。您遭遇的逆境无有穷时,因而以身相殉。

  唉!生在一个溷浊的时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盘空飞翔。无才的小人获尊官显禄,拍马的臣子个个志得意满。有德的圣贤都倒了楣,方正的君子也屈居下位。世人竟然认为伯夷贪婪,盗跖廉洁。又说莫邪宝剑钝缓,普通的铅刀锋利。

  唉!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您竟无端地碰到了这样一个是非不明的乱世。人们抛弃了周鼎,宝爱大瓠。座车驾着疲乏的牛儿和蹩脚的驴子,骐骥却垂着两耳在拉盐车。那华贵的帽子,人们拿来垫鞋,如此的上下颠倒,能维持长久吗?唉!

  真是苦了先生,让您遭遇这种灾祸。

  (尾声):算了吧!全国之中没有人了解您,您空自满怀郁闷,有谁可以倾诉呢?凤鸟高飞远逝,本当自引而去。看那九渊中的神龙,伏藏在深水中很珍惜自己。既已远离亮光而隐蛰,难道还去跟蚂蚁和蛭蚓为伍?圣人品德中最可贵的,是能够远离浊世而隐居自藏。假若骐骥可以任人摆布的话,那跟牛羊有何区别?在那样纷乱的时代,不知洁身引退,以致遭遇怨咎,您自己也有过错。

  其实可以游历九州,择君而仕,何必对故都眷恋不舍。凤凰翱翔于高空之中,必须圣主在位,它才出现,一旦看到小人的阴险征兆,就该加速鼓翼而远去。那狭隘污浊的小水沟,怎能容纳得下吞舟的大鱼呢?巨大的鱣鱏横游在浅小的江湖之中,本来就会受到蝼蚁的侵害啊!

  贾生当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只鸮鸟飞进贾生的住处,停在座位的旁边,楚人称鸮为服。贾生自从谪居长沙以后,由于长沙地形低湿,所以认为自己寿命不长,为此心中伤感,就写了一篇赋,希望借以宽慰自己,全文如下:单阏岁(案:即汉文帝七年)四月庚子日的傍晚时分,有只服鸟飞进我的住处,它停在座位的旁边,看起来是如此的从容悠闲。怪鸟飞到我家,我内心暗暗感到疑怪。于是打开策数之书占卜一番,书上的策辞指出了吉凶的定数。

  它说野鸟飞进屋里,主人将要走了。我就请问服鸟:我将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诉我;即使有凶事,你也要把灾咎对我说明。我的年寿到底长短如何,请你告诉我期限。于是服鸟叹了一口气,抬起了头张开了翅膀,但是它的嘴巴不能说话,就只好以心中之事作答了。

  万物变化循环,永无止息。有时运转而迁逝,有时推移而还回。形和气转化相续,有如蝉之蜕化。此中道理深远无穷,不是言语所能陈说。福因祸生,祸藏于福,忧和喜同聚于一门之中,吉和凶会在一处。那吴国是那么强大,夫差却因此而失败。越国败处会稽,句践却由此而称霸。李斯游秦,荣居相位,终于身受五刑而死。傅说是个刑徒,后来却作了武丁的相。祸和福彼此相因,就如同绳索相纠合。天命是没法说的,谁能预知它的终极呢?水受激则流速,箭受激则行远。万物彼此激荡,又互相影响。云由下向上升起,雨由上向下降落,是那么地错杂纷乱。造化之神钧陶万物,范围广阔而没有边际。"天"是不可思议的,"道"也无法预先测知。人寿长短皆由命定,谁又知道它的期限呢?

  而且天地是个冶炉,造化之神是冶工。阴阳是煤炭,万物是青铜。事物的聚散生灭,哪有一定的规则!一切千变万化,从来没有尽头。偶然生而为人,何足珍贵爱惜;忽然化为异物,又何必悲哀伤痛!小智之人总是自私,看轻别人,珍惜自我。通达之人所见远大,对万物一视同仁,无所不可。贪财的人以身殉财,节烈之士以身殉名,好权势以自矜夸的人死于权势,一般凡民则但求生命之长存。被利所诱、为贫所迫的人,终日东奔西跑,趋利避害;圣人不为物欲所屈,万物变化虽多,却能等量齐观。一般拘谨之士为俗累所牵绊,往往如同囚徒;至人却能遗弃外物,独与大道同在。众人大惑而不解,好恶积满了胸臆;真人却淡泊无为,独与大道并存。舍弃智慧和形体,超然物外而不知有己;在那空阔而恍惚的境界里,与道共同翱翔。顺着水流前进,遇到小洲就停下来。把身体付托给命运,不把它当做己有。活着就好像寄托在世间,死了就像长久地休息。内心宁静沉寂,就好比无波的深渊;随遇而安,无所拘执,就似水上一只不曾栓系的船。不因为活着就过于珍惜自己的生命,只保养空虚之性似浮舟一般。上德之人无所牵累,知道天命而不生忧愁。死生祸福,原属小事,又何足以疑惑挂怀!

  经过了一年多以后,贾生初召回京师谒见皇上,那时孝文帝正好坐在宣室受福,因为对于鬼神之事有所感触,所以就向贾生问起鬼神的本质,贾生便详论鬼神的情状,直谈到半夜,文帝甚至移动坐席,靠前来听。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和贾生见面,自以为超过了贾生,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于是拜贾生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幼子,文帝很爱他,梁怀王本身也喜欢读书,所以叫贾生作他的太傅。

  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时,贾生认为这样做将会引起国家的祸患,加以谏阻。后来贾生又屡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有的广连数郡,与古制不合,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文帝不肯听纳。

  过了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不慎,堕马而死,又没有后代。贾生为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最大的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卒年三十三岁。后来孝文皇帝崩殂,孝武皇帝即位,提拔贾生的两个孙子为郡守,其中贾嘉最好学,能继承他的家业,和我有过书信往还。到孝昭皇帝时,贾嘉官到九卿。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文,对于作者屈原的心志,感到悲痛。当我到长沙时,特地去看了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不禁掉了眼泪,更加想念他的为人。等到读了贾生吊屈原的赋,又怪屈原以他那样的才能,如果游事诸侯的话,哪一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呢?而竟然自己造成这样的结果。当读《服鸟赋》时,看到文中把生和死等量齐观,对于去和就看得很淡,又不禁爽然若失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白话史记(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