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2:36
法。
我想向北方进发,奈何日光黯淡就要西落。要排遣悲愁,发抒忧伤,看来只有死亡一途。
(尾声):浩浩的沅水和湘水,滚滚滔滔地分流着。漫长的道路被杂草遮蔽了,多么遥远而幽深啊!我怀着恒久的悲痛,长长地发出叹息。世人不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的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我抱持着贞正高洁的品质,竟然是这样的孤独寂寞。伯乐已经死了,谁将能辨别千里马呢?人生遇合受着命运的安排,各有定数。放开心志吧!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我的内心积满了重重的哀痛,长长地叹着气。世间污浊龌龊,没有人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的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知道死是无法避免的,我又何必珍惜自己的生命。明白地告诉世间的君子,我将留给后世一个典范。
于是抱着石头,投到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去世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喜好文辞而以"赋"的创作为世人所称赞。他们都效法屈原,但是都只得到屈原蕴藉委婉的一面,毕竟不敢像屈原一样的直言进谏。后来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过了几十年,终于被秦国所消灭。
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一百多年,汉朝有一个贾生,他作长沙王的太傅时,经过湘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投入水中祭吊屈原。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当他十八岁时,就能诵诗作文,因此他的名声传遍了郡中。吴廷尉作河南守的时候,听说贾生才学优秀,就找他来列置门下,非常喜欢他。孝文皇帝初即位,听说河南守吴先生政绩卓著,居全国第一位,而且又和李斯同乡,曾经拜他为老师,于是征召吴先生为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举贾生,说他年纪轻,对于诸子百家的书相当精通,文帝就征召贾生,立他为博士。
贾谊,选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
当时贾生只有二十几岁,在博士之中年纪最小,每逢皇上交下问题向大家咨询,那些老先生无法回答,只有贾生能全部回答,他说出了人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因此,那些博士们都认为他很有才能,觉得自己远不如他。孝文皇帝对他很赏识,越级升擢,在一年之内,就把他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汉朝从兴起到孝文皇帝时,已经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这正是应该更改历法、变易服色、奠立制度、订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这时孝文皇帝刚即位,一再表示谦让,认为变法改制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后来许多律令的更改,及"诸侯全须赴任封国"等法令的订定,这都是采纳了贾生的意见。于是天子便和大臣们商议,想把贾生拔擢为公卿。这时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都嫉妒他,就毁谤贾生,说"洛阳人年纪轻轻的,读了一点书,就想专权,在各种事情上制造纠纷。"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派他去作长沙王的太傅。
贾生向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他听说长沙是个低湿的地方,便认为自己享寿不长,又因为这是贬职,内心很不愉快,因此,当他在渡湘水的时候,就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这篇赋的全文如下:我恭奉天子的诏命,来到长沙任职。我听说屈原投汨罗江自杀身死,我今天来到湘水边上,对着湘水敬吊先生。您遭遇的逆境无有穷时,因而以身相殉。
唉!生在一个溷浊的时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盘空飞翔。无才的小人获尊官显禄,拍马的臣子个个志得意满。有德的圣贤都倒了楣,方正的君子也屈居下位。世人竟然认为伯夷贪婪,盗跖廉洁。又说莫邪宝剑钝缓,普通的铅刀锋利。
唉!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您竟无端地碰到了这样一个是非不明的乱世。人们抛弃了周鼎,宝爱大瓠。座车驾着疲乏的牛儿和蹩脚的驴子,骐骥却垂着两耳在拉盐车。那华贵的帽子,人们拿来垫鞋,如此的上下颠倒,能维持长久吗?唉!
真是苦了先生,让您遭遇这种灾祸。
(尾声):算了吧!全国之中没有人了解您,您空自满怀郁闷,有谁可以倾诉呢?凤鸟高飞远逝,本当自引而去。看那九渊中的神龙,伏藏在深水中很珍惜自己。既已远离亮光而隐蛰,难道还去跟蚂蚁和蛭蚓为伍?圣人品德中最可贵的,是能够远离浊世而隐居自藏。假若骐骥可以任人摆布的话,那跟牛羊有何区别?在那样纷乱的时代,不知洁身引退,以致遭遇怨咎,您自己也有过错。
其实可以游历九州,择君而仕,何必对故都眷恋不舍。凤凰翱翔于高空之中,必须圣主在位,它才出现,一旦看到小人的阴险征兆,就该加速鼓翼而远去。那狭隘污浊的小水沟,怎能容纳得下吞舟的大鱼呢?巨大的鱣鱏横游在浅小的江湖之中,本来就会受到蝼蚁的侵害啊!
贾生当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只鸮鸟飞进贾生的住处,停在座位的旁边,楚人称鸮为服。贾生自从谪居长沙以后,由于长沙地形低湿,所以认为自己寿命不长,为此心中伤感,就写了一篇赋,希望借以宽慰自己,全文如下:单阏岁(案:即汉文帝七年)四月庚子日的傍晚时分,有只服鸟飞进我的住处,它停在座位的旁边,看起来是如此的从容悠闲。怪鸟飞到我家,我内心暗暗感到疑怪。于是打开策数之书占卜一番,书上的策辞指出了吉凶的定数。
它说野鸟飞进屋里,主人将要走了。我就请问服鸟:我将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诉我;即使有凶事,你也要把灾咎对我说明。我的年寿到底长短如何,请你告诉我期限。于是服鸟叹了一口气,抬起了头张开了翅膀,但是它的嘴巴不能说话,就只好以心中之事作答了。
万物变化循环,永无止息。有时运转而迁逝,有时推移而还回。形和气转化相续,有如蝉之蜕化。此中道理深远无穷,不是言语所能陈说。福因祸生,祸藏于福,忧和喜同聚于一门之中,吉和凶会在一处。那吴国是那么强大,夫差却因此而失败。越国败处会稽,句践却由此而称霸。李斯游秦,荣居相位,终于身受五刑而死。傅说是个刑徒,后来却作了武丁的相。祸和福彼此相因,就如同绳索相纠合。天命是没法说的,谁能预知它的终极呢?水受激则流速,箭受激则行远。万物彼此激荡,又互相影响。云由下向上升起,雨由上向下降落,是那么地错杂纷乱。造化之神钧陶万物,范围广阔而没有边际。"天"是不可思议的,"道"也无法预先测知。人寿长短皆由命定,谁又知道它的期限呢?
而且天地是个冶炉,造化之神是冶工。阴阳是煤炭,万物是青铜。事物的聚散生灭,哪有一定的规则!一切千变万化,从来没有尽头。偶然生而为人,何足珍贵爱惜;忽然化为异物,又何必悲哀伤痛!小智之人总是自私,看轻别人,珍惜自我。通达之人所见远大,对万物一视同仁,无所不可。贪财的人以身殉财,节烈之士以身殉名,好权势以自矜夸的人死于权势,一般凡民则但求生命之长存。被利所诱、为贫所迫的人,终日东奔西跑,趋利避害;圣人不为物欲所屈,万物变化虽多,却能等量齐观。一般拘谨之士为俗累所牵绊,往往如同囚徒;至人却能遗弃外物,独与大道同在。众人大惑而不解,好恶积满了胸臆;真人却淡泊无为,独与大道并存。舍弃智慧和形体,超然物外而不知有己;在那空阔而恍惚的境界里,与道共同翱翔。顺着水流前进,遇到小洲就停下来。把身体付托给命运,不把它当做己有。活着就好像寄托在世间,死了就像长久地休息。内心宁静沉寂,就好比无波的深渊;随遇而安,无所拘执,就似水上一只不曾栓系的船。不因为活着就过于珍惜自己的生命,只保养空虚之性似浮舟一般。上德之人无所牵累,知道天命而不生忧愁。死生祸福,原属小事,又何足以疑惑挂怀!
经过了一年多以后,贾生初召回京师谒见皇上,那时孝文帝正好坐在宣室受福,因为对于鬼神之事有所感触,所以就向贾生问起鬼神的本质,贾生便详论鬼神的情状,直谈到半夜,文帝甚至移动坐席,靠前来听。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和贾生见面,自以为超过了贾生,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于是拜贾生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幼子,文帝很爱他,梁怀王本身也喜欢读书,所以叫贾生作他的太傅。
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时,贾生认为这样做将会引起国家的祸患,加以谏阻。后来贾生又屡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有的广连数郡,与古制不合,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文帝不肯听纳。
过了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不慎,堕马而死,又没有后代。贾生为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最大的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卒年三十三岁。后来孝文皇帝崩殂,孝武皇帝即位,提拔贾生的两个孙子为郡守,其中贾嘉最好学,能继承他的家业,和我有过书信往还。到孝昭皇帝时,贾嘉官到九卿。
太史公说:"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文,对于作者屈原的心志,感到悲痛。当我到长沙时,特地去看了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不禁掉了眼泪,更加想念他的为人。等到读了贾生吊屈原的赋,又怪屈原以他那样的才能,如果游事诸侯的话,哪一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呢?而竟然自己造成这样的结果。当读《服鸟赋》时,看到文中把生和死等量齐观,对于去和就看得很淡,又不禁爽然若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