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问佛·观心清样

第三节 律学要略

书名:问佛·观心清样 作者:李叔同 本章字数:713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1:18


第三节 律学要略

  

  我出家以来,在江浙一带并不敢随便讲经或讲律,更不敢赴什么传戒的道场,其缘故是 因个人感觉着学力不足。三年来在闽南虽曾讲过些东西,自心总觉非常惭愧的。这次本 寺诸位长者再三地唤我来参加戒期胜会,情不可却,故今天来与诸位谈谈,但因时间匆 促,未能预备,参考书又缺少,兼以个人精神衰弱,拟在此共讲三天。今天先专为求授 比丘戒者讲些律宗历史,他人旁听,虽不能解,亦是种植善根之事。

  为比丘者应先了知戒律传入此土之因缘,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由东汉至曹魏之 初,僧人无归戒之举,唯剃发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时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 ,是为戒律之始。当是时可算是真实传授比丘戒的开始,渐渐达至繁盛时期。

  大部之广律,最初传来的是《十诵律》,翻译斯部律者,系姚秦时的鸠摩罗什法师,庐 山净宗初祖远公法师亦竭力劝请赞扬。六朝时此律最盛于南方。其次翻译的是《四分律 》,时期和《十诵律》相去不远,但迟至隋朝乃有人弘扬提倡,至唐初乃大盛。第三部 是《僧只律》,东晋时翻译的,六朝时北方稍有弘扬者。刘宋时继《僧只律》后,有《 五分律》,翻译斯律之人,即是译六十卷《华严经》者,文精而简,道宣律师甚赞,可 惜罕有人弘扬。至其后有《有部律》,乃唐武则天时义净法师的译着,即是西藏一带最 通行的律。当初义净法师在印度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博学强记,贯通律学精微,非至印 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实空前绝后的中国大律师。义净回国,翻译终毕,他年亦老了, 不久即圆寂,以后无有人弘扬,可惜!可惜!此外诸部律论甚多,不遑枚举。

  关于《有部律》,我个人起初见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后因朋友劝告即改研《南山律》 ,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变化,能适合吾国僧众之根器故。现 在我即专就《四分律》之历史大略说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时期,以前所弘扬的是《十诵律》,《四分律》少人弘扬;至唐 初《四分律》学者乃盛,共有三大派:一《相部律》,依法砺律师为主;二《南山律》 ,以道宣律师为主;三《东塔律》,依怀素律师为主。法砺律师在道宣之前,道宣曾就 学于他。怀素律师在道宣之后,亦曾亲近法砺、道宣二律师。斯律虽有三大派之分,最 盛行于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师着作浩如渊海,其中《行事钞》最负盛名,是 时任何宗派之学者皆须研《行事钞》;自唐至宋,解者六十余家,唯灵芝元照律师最胜 ,元照律师尚有许多其他经律的注释。元照后,律学渐渐趋于消沉,罕有人发心弘扬。

  南宋后禅宗益盛,律学更无人过问,所有唐宋诸家的律学撰述数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 初,惟存《南山随机羯磨》一卷,如是观之,大足令人兴叹不已!明末清初有藕益、见 月诸大师等欲重兴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书不得见。当时藕益大师着述有《毗尼 事义集要》,初讲时人数已不多,以后更少;结果成绩颓然。见月律师弘律颇有成绩, 撰述甚多,有解《随机羯磨》者,毗尼作持,与南山颇有不同之处,因不得见南山着作 故!此外尚有最负盛名的《传戒正范》一部,从明末至今,传戒之书独此一部,传戒尚 存之一线曙光,惟赖此书;虽与南山之作未能尽合,然其功甚大,不可轻视;但近代受 戒仪轨,又依此稍有增减,亦不是见月律师传戒正范之本来面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余年,关于唐宋诸家律学撰述,可谓无存;清光绪末年乃自日本请还唐宋 诸家律书之一部分,近十余年间,在天津已刊者数百卷。此外《续藏经》中所收尚未另 刊者,犹有数百卷。

  今后倘有人发心专力研习弘扬,可以恢复唐代之古风,凡藕益、见月等所欲求见者今悉 俱在;我们生此时候,实比藕益、见月诸大师幸福多多。

  但学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虽然学律近二十年,仅可谓为学律之预备,窥见了少许之门 径;再预备数年,乃可着手研究,以后至少须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绩。奈我现在老 了,恐不能久住世间,很盼望你们有人能发心专学戒律,继我所未竟之志,则至善矣。

  我们应知道:现在所流通之传戒正范,非是完美之书,何况更随便增减,所以必须今后 恢复古法乃可;此皆你们的责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励进行!

  今天续讲三皈、五戒,乃至菩萨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就普通说 ,菩萨戒为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尽然,应依受者发心如何而定。我近来研究《南 山律》,内中有云:“无论受何戒法,皆要先发大乘心。”由此看来,哪有一种戒法专 名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论,如:三皈、五戒、沙弥沙弥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 于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则须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则是作羯磨与学戒法,不 是另外得戒,与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说,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 出家如沙弥、比丘等,实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诸位听着这话 ,或当怀疑,今我以例证之,如:明灵峰藕益大师,他初亦受比丘戒,后但退作三皈人 ,如是言之,只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单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发以后,必先受五戒,后再受沙弥戒,未受沙弥戒前, 止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于在家出家,有在家优婆塞、出家优婆塞之别;例如:明 藕益大师之大弟子成时、性旦二师,皆自称为出家优婆塞。成时大师为编辑《净土十要 》及《灵峰宗论》者,性旦大师为记录《弥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为亦通在家出家?《药师经》中说: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为欲增上功 德故。这样看起来,八戒亦通于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别说之。

  三皈:不属于戒,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须要了解 三皈道理,并非糊里糊涂地盲从瞎说,如这样子皆不得三皈。

  所谓三宝有四种之别,一、理体三宝,二、化相三宝,三、住持三宝,四、一体三宝。 尽讲起来很深奥复杂,现在且专就住持三宝来说。三宝意义是什么?佛,法,僧。所谓 佛即形像,如:释迦佛像、药师佛像、弥陀佛像等;法即佛所说之经,如:《法华经》 、《楞严经》等,皆佛金口所流露出来之法;僧即出家剃发受戒有威仪之人。以上所说 佛、法、僧道理,可谓最浅近,诸位谅皆能明了吧。

  皈依即回转的意义,因前背舍三宝,而今转向三宝,故谓之皈依。但无论出家在家之人 ,若受三皈时,最重要点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第二、当受三皈时, 师父所说应当十分明白,或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如是决不能得三皈;或 隔离太远,听不明白亦不得三皈;或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处,亦不得 三皈。又正授之时,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此最要紧,应十 分注意;以后之“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是名三结,无关紧要; 所以诸位发心受戒,应先了知三皈意义,又当正授时,要在先“皈依佛”等三语注意, 乃可得三皈。

  以上三皈说已。下说五戒。

  五戒:就五戒言,亦要请师先为说明。五戒者:杀、盗、淫、妄、酒。当师父说明五戒 意义时,切要用白话,浅近明了,使人易懂。受戒者听毕,应先自思量如是诸戒能持否 ,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三,或四,皆可随意;宁可不受,万不可受而不持!且 就杀生而论,未受戒者,犯之本应有罪,若已受不杀戒者犯之,则罪更加重一倍,可怕 不可怕呢!你们试想一想,如果不能受持,勉强敷衍,实是自寻烦恼!据我思之:五戒 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饮酒;诸位可先受这两条最为稳当;至于杀与妄语,有 大小之分,大者虽不易犯,小者实为难持;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非于盗戒戒 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后,万不可率尔而受。所以我盼望诸位对于盗戒一条缓缓再说,至要 !至要!但以现在传戒情形看起来,在这许多人众集合场中,实际上是不能如上一一别 受;我想现在受五戒时,不妨合众总受五戒,俟受戒后,再自己斟酌取舍,亦未为不可 ;于自己所不能奉持的数条,可以在引礼师前或俗人前舍去,这样办法,实在十分妥当 ,在授者减麻烦,诸位亦可免除烦恼。另外还有一句要紧的话,倘有人怀疑于此大众混 杂扰乱之时,心中不能专一注想,或恐犹未得戒者,不妨请性愿老法师或其他善知识, 再为重授一次,他们当即慈悲允许。诸位!你们万不可轻视三皈五戒!我有句老实话对 诸位说:菩萨戒不是容易得的,沙弥戒及比丘戒是不能得的,无论出家或在家人所希望 者,唯有三皈五戒,我们倘能得三皈五戒,那就是很好的了。因受持五戒,来生定可为 人;既能持五戒,再说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临终时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岂 不甚好。就我自己而论,对于菩萨戒是有名无实,沙弥戒及比丘戒决定未得;即以五戒 而言,亦不敢说完全,止可谓为出家多分优婆

塞而已。这是实话。所以我盼望诸位要注 意三皈五戒;当受五戒,应知于前说三皈正得戒体,最宜注意;后说五戒戒相为附属之 文,不是在此时得戒。又须请师先为说明五戒之广狭;例如:饮酒一戒,不唯不饮泉州 酒店之酒,凡尽法界虚空界之戒缘境酒,皆不可饮。杀、盗、淫、妄,亦复如是。所以 受戒功德普遍法界,实非人力所能思议。

  宝华山见月律师所编《三皈五戒正范》,所有开示多用骈体文,闻者万不能了解,等于 虚文而已;最好请师译成白话。此外我更附带言之:近有为人授五戒者于不饮酒后加不 吸烟一句,但这不吸烟可不必加入;应另外劝告,不应加入五戒文中。

  以上说五戒毕,以下讲八戒。

  八戒:具云八关斋戒。“关”者禁闭非逸,关闭所有一切非善事。“斋”是清的意思, 绝诸一切杂想事。八关斋戒本有九条,因其中第七条包含两条,故合计为八条。前五与 五戒同,后三条是另加的。后加三者,即:第六,华香璎珞香油涂身,这是印度美丽装 饰之风俗,我国只有花香,并无璎珞等;但所谓香如吾国香粉、香水、香牙粉、香牙膏 及香皂等,皆不可用。

  第七,高胜床上坐,作倡伎乐故往观听。这就是两条合为一条的;现略为分析:“高” 是依佛制度,坐卧之床脚,最高不能超过一尺六寸;“胜”是指金、银、牙、角等之装 饰,此皆不可。但在他处不得已的时候,暂坐可开:佛制是专为自制的须结正罪,如别 人已作成功的不是自制的,罪稍轻。作倡伎乐故往观听,音乐、影戏等皆属此条;所谓 故往观听之“故”字要注意,于无意中偶然听到或看见的不犯。以上高胜床上坐,作倡 伎乐故往观听,共合为一条。受八关斋戒的人,皆不可为。

  第八,非时食。佛制受八关斋戒后,自黎明至正午可食,倘越时而食,即叫作非时食- -即平常所说的“过午不食”.但正午后,不单是饭等不可食,如牛奶、水果等均不可 用。如病重者,于不得已中,可在大家看不到地方开食粥等。

  受八关斋戒,普通于六斋日受;六斋日者,即: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及月底最后二 日;倘能发心日日受,那是最好不过了。受时要在每天晨起时,期限以一日一夜--天 亮时至夜,夜至明早。受八关斋戒后,过午不食一条,应从今天正午后至明日黎明时皆 不可食。又八戒与菩萨戒比较别的戒有区别;因为八戒与菩萨戒,是顿立之戒(但上说 的菩萨戒,是局就梵网璎珞等而说的;若依瑜伽戒本,则属于渐次之戒)。这是什么缘 故呢?未受五戒、沙弥戒、比丘戒,皆可即受菩萨戒或八戒,故曰顿立;若渐次之戒, 必依次第,如先五戒,次沙弥戒,次比丘戒,层层上去的。以上所说八关斋戒,外江居 士受的非常之多;我想闽南一带,将来亦应当提倡提倡!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减至一 日或两日亦无不可;因仅受一日,即有极大功德,何况六日全受呢!

  沙弥戒:沙弥戒诸位已知道了吧?此乃正戒,共十条。其中九条同八戒,另加手不捉钱 宝一条,合而为十。但手不捉钱宝一条,平常人不明白,听了皆怕;不知此不捉钱宝是 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办法,叫作“说净”,经过说净的仪式后,亦可照常自己捉持: 最为繁难者,是正戒十条外于比丘戒亦应学习,犯者结罪。我初出家时不晓得,后来学 律才知道。这样看起来,持沙弥戒亦是不容易的一回事。

  沙弥尼戒:即女众,法戒与沙弥同。

  式叉摩那戒--梵语式叉摩那,此云学法女;外江各丛林,皆谓在家贞女为式叉摩那, 这是错误的。闽南这边,那年开元寺传戒时,对于贞女不称式叉摩那,只用贞女之名, 这是很通;平常人多不解何者为式叉摩那,我现在略为解释一下:

  哪一种人可以受式叉摩那戒呢?要已受沙弥尼戒的人于十八岁时,受式叉摩那法,学习 二年,然后再受比丘尼戒;因为佛制二十岁乃可受戒,于十八岁时,再学二年正当二十 岁。于二年学习时,僧作羯磨,与学戒法;二年学毕乃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学 三法:一学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学六法--染心相触、盗减五钱、断畜命、小妄语 、非时食、饮酒。三学行法--大尼诸戒,及威仪。

  此仅是受学戒法,非另外得戒,故与他戒不同。以下讲比丘戒。

  比丘戒:因时间很短,现在不能详细说明,唯有几句要紧话先略说之:

  我们生此末法时代,沙弥戒与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甚多!今且举出一种来说 ,就是没有能授沙弥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弥戒,须二比丘授,比丘戒至少要五比丘 授;倘若找不到比丘的话,不单比丘戒受不成,沙弥戒亦受不成。我有一句很伤心的话 要对诸位讲:从南宋迄今六七百年来,或可谓僧种断绝了!以平常人眼光看起来,以为 中国僧众很多,大有达至几百万之概;据实而论,这几百万中,要找出一个真比丘,怕 也是不容易的事!如此怎样能受沙弥、比丘戒呢?既没有能授戒的人,如何会得戒呢? 我想诸位听到这话,心中一定十分扫兴;或以为既不得戒,我们白吃辛苦,不如早些回 去好,何必在此辛辛苦苦做这种极无意味的事情呢?但如此怀疑是大不对的:我劝诸位 应好好地、镇静地在此受沙弥戒、比丘戒才是!虽不得戒,亦能种植善根,兼学种种威 仪,岂不是好;又若想将来学律,必先挂名受沙弥、比丘戒,否则以白衣学律,必受他 人讥评:所以你们在这儿发心受沙弥、比丘戒是很好的!

  这次本寺诸位长老唤我来讲律学大意,我感着有种种困难之点,这是什么缘故?比方我 在这儿,不依据佛所说的道理讲,一味地随顺他人顾惜情面敷衍了事,岂不是我害了你 们吗!若依实在的话与你们讲,又恐怕因此引起你们的怀疑,所以我觉着十分困难。因 此不得已,对于诸位分作两种说法:(一)老实不客气地,必须要说明受戒真相,恐怕 诸位出戒堂后,妄自称为沙弥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我有种比方,譬 如:泉州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识相的老百姓亦自称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等听到,定 遭不良结果,说不定有枪毙之危险!未得沙弥、比丘戒者,妄自称为沙弥或比丘,必定 遭恶报,亦就是这个道理。我为着良心的驱使,所以要对诸位说老实话。(二)以现在 人情习惯看起来,我总劝诸位受戒,挂个虚名,受后俾可学律;不然,定招他人诽谤之 虞;这样地说,诸位定必明了吧。

  更进一层说,诸位中若有人真欲绍隆僧种,必须求得沙弥、比丘戒者,亦有一种特别的 方法;即是如藕益大师礼占察忏仪,求得清净轮相,即可得沙弥、比丘戒;除此以外, 无有办法。故藕益大师云:“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因为得 清净轮相之后,即可自誓总受菩萨戒,而沙弥、比丘戒皆包括在内,以后即可称为菩萨 比丘。礼占察忏得清净轮相,虽是极不容易的事,倘诸位中有真发大心者,亦可奋力进 行,这是我最希望你们的。以下说比丘尼戒。

  比丘尼戒:现在不能详说。依据佛制,比丘尼戒要重复受两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后请 大僧正授,但正得戒时,是在大僧正授时;此法南宋以后已不能实行了。最后说菩萨戒 .

  菩萨戒:为着时间关系,亦不能详说。现在略举三事:(一)要有菩萨种性,又能发菩 提心,然后可受菩萨戒。什么是种性呢?就简单来说,就是多生以来所成就的资格。所 以当受戒时,戒师问:“汝是菩萨否?”应答曰:“我是菩萨!”这就是菩萨种性。戒 师又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否?”应答曰:“已发菩提心。”这就是发菩提心。 如这样子才能受菩萨戒。(二)平常人受菩萨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璎珞本业经》,可 以随身分受,或一或多;与前所说的受五戒法相同。(三)犯相重轻,依旧疏新疏有种 种差别,应随个人力量而行;现以例说,如:妄语戒,旧疏说大妄语乃犯波罗夷罪,新 疏说,小妄语即犯波罗夷罪。至于起杀、盗、淫、妄之心,即犯波罗夷,乃是为地上菩 萨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

  所谓菩萨戒虽不易得,但如有真诚之心,亦非难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弥、比丘戒必 须要请他人授;因为菩萨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们颇有得菩萨戒之希望!

  今天律学要略讲完,我想在其中有不妥当处或错误处,还请诸位原谅。最后我尚有几句 话:诸位在此受戒很好。在近代说,如外江最有名望的地方,虽有传戒,实不及此地完 备,这是这里办事很有热心,很有精神,很有秩序,诚使我佩服,使我赞美。就以讲律 来说,此地戒期中讲《沙弥律》、《比丘戒本》、《梵网经》,他方是难有的。几年前 泉州大开元寺于戒期中提倡讲律,大家皆说是破天荒的举动。本寺此次传戒之美备,实 与数年前大开元寺相同;并有露天演讲,使外人亦有种植善根之机缘,诚办事周到之处 .本年天灾频仍,泉州亦不在例外,在人心惨痛、境遇萧条的状况中,本寺居然以极大 规模,很圆满地开戒,这无非是诸位长老及大护法的道德感化所及;我这次到此地,心 实无限欢喜,此是实话,并非捧场;此次能碰着这大机缘与诸位相聚,甚慰衷怀,最后 还要与诸位恭喜。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问佛·观心清样》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