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哲学史
作者:胡适
本章字数:121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6
孔子为"仲尼",称曾参为"曾子",又夹许多"诗云"、"子曰",可见决不是孔子作的。《孝经·钩命诀》说的"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的话,也是汉人假造的诳语,决不可信。
一部《论语》虽不是孔子作的,却极可靠、极有用。这书大概是孔门弟子的弟子们所记孔子及孔门诸子的谈话议论。研究孔子学说的人,须用这书和《易传》、《春秋》两书参考互证,此外便不可全信了。
孔子本有志于政治改良,所以他说: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又说: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后来他见时势不合,没有政治改良的机会。所以专心教育,要想从教育上收效。他深信教育功效最大,所以说"有教无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史记》说他的弟子有三千之多。这话虽不知真假,但是他教学几十年,周游几十国,他的弟子定必不少。
孔子的性情德行,是不用细述的了。我且引他自己说自己的话: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话虽不大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人的口气,却很可想见孔子的为人。他又说他自己道: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是何等精神!《论语》说: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知其不可而为之"七个字写出一个孳孳恳恳、终身不倦的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