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中国哲学史

书名:中国哲学史 作者:胡适 本章字数:311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5


  

我们今日要编中国古代哲学史,有两层难处。第一是材料问题:

  周秦的书,真的同伪的混在一处。就是真的,其中错简错字又是很多。若没有做过清朝人叫做"汉学"的一步工夫。所搜的材料必多错误。第二是形式问题: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纪记载。《庄子》的《天下》篇,《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诸子略》,均是平行的纪述。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哲学史的人,不能构成适当的形式。

  现在治过"汉学"的人虽还不少,但总是没有治过西洋哲学史的。留学西洋的学生,治哲学的,本没有几人。这几人中,能兼治"汉学"的,更少了。适之先生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虽自幼进新式的学校,还能自修"汉学",至今不辍;又在美国留学的时候兼治文学哲学,于西洋哲学史是很有心得的。

  所以编中国古代哲学史的难处,一到先生手里,就比较的容易多了。

  先生到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才满一年。此一年的短时期中,成了这一编《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可算是心灵手敏了。我曾细细读了一遍,看出其中几处的特长:

  第一是证明的方法。我们对于一个哲学家,若是不能考实他生存的时代,便不能知道他思想的来源;若不能辨别他遗著的真伪,便不能揭出他实在的主义;若不能知道他所用辩证的方法,便不能发见他有无矛盾的议论。适之先生这《大纲》中此三部分的研究,差不多占了全书三分之一,不但可以表示个人的苦心,并且为后来的学者开无数法门。

  第二是扼要的手段。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远在老子、孔子之前,是无可疑的。但要从此等一半神话、一半政史的记载中,抽出纯粹的哲学思想,编成系统,不是穷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适之先生认定所讲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发达史,不是中国民族的哲学思想发达史,所以截断众流,从老子、孔子讲起。这是何等手段!

  第三是平等的眼光。古代评判哲学的,不是墨非儒,就是儒非墨。且同是儒家,荀子非孟子,崇拜孟子的人,又非荀子。汉宋儒者,崇拜孔子,排斥诸子;近人替诸子抱不平,又有意嘲弄孔子。这都是闹意气罢了!适之先生此编,对于老子以后的诸子,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是很平等的。

  第四是系统的研究。古人记学术的,都用平行法,我已说过了。适之先生此编,不但孔墨两家有师承可考的,一一显出变迁的痕迹。便是从老子到韩非,古人划分做道家和儒、墨、名、法等家的,一经排比时代,比较论旨,都有递次演进的脉络可以表示。此真是古人所见不到的。

  以上四种特长,是较大的,其他较小的长处,读的人自能领会,我不必赘说了。我只盼望适之先生努力进行,由上古而中古,而近世,编成一部完全的《中国哲学史》,把我们三千年来一半断烂、一半庞杂的哲学界,理出一个头绪来,给我们一种研究本国哲学史的门径,那真是我们的幸福了!

  中华民国七年八月三日 蔡元培再版自序一部哲学的书,在这个时代,居然能于两个月之内再版,这是我自己不曾梦想到的事。这种出乎意外的欢迎,使我心里欢喜感谢,自不消说得。

  这部书的稿本是去年九月寄出付印的,到今年二月出版时,我自己的见解已有几处和这书不同了。近来承各地的朋友同我讨论这部书的内容,有几点我很佩服。我本想把这几处修正了然后再版。

  但是这时候各处需要这书的人很多,我又一时分不出工夫来做修正的事,所以只好暂时先把原版重印。这是我很抱歉的事。(有一两处已在正误表里改正。又关于墨辩的一部分,我很希望读者能参看《北京大学月刊》第三期里我的《〈墨子·小取篇〉新诂》一篇。)我做这部书,对于过去的学者我最感谢的是:王怀祖、王伯申、俞荫甫、孙仲容四个人。对于近人,我最感谢章太炎先生。北京大学的同事里面,钱玄同、朱逖逷先两位先生

对于这书都曾给我许多帮助。这书排印校稿的时候,我正奔丧回家去了,多专得高一涵和张申府两位先生替我校对,我很感谢他们。

  民国八年五月三日 胡 适凡 例一、本书分上中下三卷①.。上卷述古代哲学,自为一册。中卷述中古哲学,下卷述近世哲学,合为一册。这个分区,似乎不平均。但这里面有两层理由。第一,古代哲学书有许多话须详细解释,故校勘、训诂两项占了许多篇幅。中古以下的书籍,不用做这几项工夫,故篇幅少些。第二,古代哲学的规模广大、问题繁杂、学派众多,故须多占篇幅。中古哲学材料较少些。近世哲学材料虽多,问题实很简单、派别也很少,故不须一一细述了。

  二、本书选择材料的方法,在第一篇中另有详细的讨论。此处恕不重述了。

  三、本书全用白话。但引用古书,还用原文;原文若不容易懂得,便用白话作解说。

  四、本书所用的句读符号和他种文字符号、列表如下:

  (1)。

  表一句的收束。

  (2)、表一顿或一读。

  (3);表含有几个小读的长读。

  (): 表冒下文或总结上文。

  (5)?

  表疑问。

  ①.此书中、下卷未出。--编者注(6)!

  表惊叹。

  (7)……表删节。

  (8)--(甲)表忽转一个意思。(例)《诗·伐檀》:"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乙)表夹注的字句。(例)"以上所说四种证据--史事、文字、文体、思想--都可叫做内证"①(丙)表总结上文几小段。(例)--以上三项,都是消极的主张。

  (9)""、‘’ 表引用的话的起结。有时也表特别提出的名词或句语。

  (10)字右边的直线 表一切私名。或称本名。(例)墨翟人名、洛阳地名、汉魏朝代、佛学学派。②(11)字右边的曲线 表书名及篇名。(例)《庄子·天下篇》③(12)或…… 表特别注重的所在。④民国七年七月十五日  胡 适①.此书排版将夹住取消,改为括注。--编者注②.按现代标点规范,字右边的直线取消。--编者注③.按现代标点规范,字右边的曲线改为书名号。--编者注④.此书正文统一加着重号。标题部分,加粗处理。--编者注第一篇 导言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

  例如: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中国哲学史》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