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0:21
能令人满意。这些尝试一直持续了1000多年。中世纪画家能够很成功地在羊皮纸手稿上绘画,但是如果在大面积的木料或石块上作画,颜料就会发黏,这使他们一筹莫展。
在15世纪上半叶,这一困扰画家们多年的难题终于被荷兰南部的扬?范艾克与胡伯特?范艾克解决了。这两位著名的弗兰芒兄弟用特制的油调兑颜料,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木料、帆布、石头或其他任何材质的底版上放心地作画。
不过这一时期,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热情已经成为了过去。富裕的城市自由民已取代教会的主教,成了艺术的保护者。由于艺术通常为谋生服务,于是艺术家们开始为这些世俗的主子们工作,给国王、大公、富裕的银行家们作画。没用多长时间,新的油画技法风靡整个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画派,这些画派的肖像画和风景画反映当地人民独有的艺术趣味。
比如在西班牙,有贝拉斯克斯在描绘宫廷小丑、皇家挂毯厂的纺织女工及所有跟国王和宫廷有关的人物和主题。在荷兰,伦勃朗、弗朗斯?海尔斯及弗美尔却在描画商人家中的仓房、他衣衫不整的妻子和健康肥胖的孩子,以及为他带来巨大财富的船只。在意大利,那是另一番气象,由于教皇陛下依然是艺术的最大支持者,米开朗基罗和柯雷乔仍在全力刻画着圣母玛利亚和圣徒们。在英国,贵族是最有钱有势的阶层;在法国,国王高于一切,所以在这两个国家,艺术家就为国王陛下美丽的女友和官场上的显贵作肖像画。
因教会的衰微及一个社会新阶级的崛起会给绘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在其他所有形式的艺术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作家们有可能通过为大众写作而赢得声誉。这样就产生了作家和插图画家这样的职业。不过,有钱买得起新书的,并非那种整夜闲坐在家或望着天花板发呆的人。他们需要更多的娱乐。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娱乐的要求。从早期希腊城邦迄今,2000多年过去了,职业剧作家终于有机会在这一行业大显身手了。在中世纪,人们只知道戏剧仅仅是某些宗教庆典的捧场角色。13世纪和14世纪的悲剧讲述的是耶稣受难的故事,但是到了16世纪,世俗的戏剧又重新出现。不过,在最开始,职业剧作家和演员们的地位并不高。威廉?莎士比亚曾被视为马戏团里小丑一样的角色,以他的悲剧和喜剧给邻人逗乐解闷。不过当这位大师于1616年去世的时候,他开始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而戏剧演员也不再是警察监视的对象。
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还有洛佩德?维加。这位出色的西班牙人一生中共写出了400部宗教剧本和1 800多部的世俗剧本。作为一个贵族,他的作品得到教皇的特许。100年以后,法国人莫里哀因不可思议的喜剧才华被认为是路易十四的好伙伴。
从那时起,戏剧日益受到群众的喜爱。今天,"剧院" 已经成为任何一座治理有序的城市必不可少的风景之一,而无声电影也渗透到乡村的每个角落。
然而,还有一种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那就是音乐。大部分古老的艺术形式都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掌握。想要我们笨拙的双手听从大脑的指挥,将脑海中的形象准确再现于帆布或大理石上,那需要多年的练习。要学习如何表演或写出一部好的著作,有些人则需要一生的时间。对于群众来说,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欣赏绘画、小说或雕塑的精品。但是,只要不是聋子,几乎任何人都能跟唱某支曲子,或从音乐里享受到一定的乐趣。中世纪的人们可以听到的音乐不多,而且它们全是宗教音乐。那些圣歌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节奏与和声法则,很容易让人感到单调乏味。另外,这些圣歌也不适合在大街和集市上演唱。
文艺复兴改变了这一切。音乐再度成为人们的最好的朋友,陪着他们一起欢乐,一起忧伤。
行吟诗人埃及人、巴比伦人及古代的犹太人都曾是酷爱音乐的民族。他们甚至能将不同的乐器组合成一个正规的乐队。可希腊人对这些野蛮的外国噪音大皱眉头。他们喜欢聆听别人朗诵荷马和品达的恢弘诗歌。朗诵中,他们允许用里拉(古希腊的一种竖琴,所有弦乐器里最不好听的一种)伴奏,不过这也仅仅是在不引起公众反对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可罗马人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在晚餐和聚会中伴以管弦乐,而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大部分乐器,多数都是他们发明的。早期的教会并不喜欢罗马音乐,因为它带有太多刚刚被摧毁的异教世界的邪恶气息。由全体教徒诵唱的几首圣歌,就是三四世纪的所有主教们所能容忍的几所歌曲。由于没有乐器伴奏,教徒们很容易唱跑调,因此教会允许使用风琴伴奏。这是2世纪的发明,由一组排箫和一对风箱构成。
接下来是大迁徙的时代。最后一批罗马音乐家要么被杀,要么沦为走村串巷的流浪艺人。他们在大街上表演,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像现代渡船上的竖琴手一样讨几个铜板为生。
到中世纪晚期,一个更世俗化的文明在城市里复兴了,这对音乐家提出了新的需求。一些如羊角号一类的乐器,本来仅用于作战争和狩猎中发送信号的,此时经过不断改进,可以在舞厅或者宴会中演奏出心旷神怡的乐曲。有一种以马鬃为弦的弓就是老式的吉他,它是所有弦乐器里面最古老的一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和亚述时代。到中世纪晚期,这种六弦乐器发展成我们现代的四弦小提琴,而在18世纪的斯特拉迪瓦利及其他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家手里,变得更加完美。
最后,现代钢琴被发明出来了。它是所有乐器里最为普及的一种,曾跟随热爱音乐的人们来到野外或格陵兰岛的冰天雪地。风琴是所有键盘乐器的始祖。当风琴乐手演奏时,需要另一个人在旁拉动风箱与之配合(如今这项工作已由电力来帮忙完成)。于是,当时的音乐家开始寻找到一种简便而不受环境影响的乐器,帮助他们培训诸多教堂唱诗班的学员。在伟大的11世纪,阿雷佐(诗人彼特拉克的诞生地)的一个名为奎多的本尼迪克派僧侣发明了一个现代音乐的注释体系,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在11世纪的某个时期,当人们对音乐的兴趣日益广泛,第一件键弦合一的乐器应运而生。它发出的叮咚的声音,想必和现代任何一家玩具店都可以买到的儿童钢琴发出的悦耳声音一样。在维也纳,中世纪的流浪音乐家们(他们曾被视为变戏法的人、玩纸牌的人的同类)于1288年首次组织了独立的音乐家行会。也就是在这里,小小的一弦琴被改进成现代斯坦威钢琴的直接前身,当时它被通称为"击弦古钢琴"(因为它配有琴键)。它从奥地利传入意大利,在意大利被改进成"斯皮内特",即钢琴。其得名源自它的发明者——威尼斯人乔万尼?斯皮内特。到了18世纪(大约在18世纪的1709年至1720年间),巴尔托洛梅?克里斯托福里发明出一种"键盘式乐器",使演奏者能同时奏出强音和弱音,在意大利语中,就是"pi-ano"和"forte"。这种乐器几经改进就变成了我们现代的钢琴"pianoforte"或者"piano"。
这样,世界上第一次出现了一种在几年之内就能掌握的便于演奏的乐器。它不像竖琴和提琴一样需要不断调音,而且比中世纪的大号、单簧管、长号和双簧管的音色要好听得多。正同留声机使成百上千万的人们迷上音乐一样,早期的钢琴也把音乐知识传播到更广阔的圈子。音乐成了每个有教养的人的必修课,王公和富商还拥有自己的私人乐队。音乐家也不再是四处流浪的"行吟诗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社会中备受尊敬。后来,戏剧演出也配上了音乐,这样现代歌剧也就诞生了。最初,只有少数非常富有的王公贵族付得起"歌剧团"的费用。可随着人们对这一娱乐的兴趣日渐增加,许多城市纷纷建起自己的歌剧院。先是意大利人的,后是德国人的歌剧给全体民众无尽的乐趣。只有少数极为严格的基督教教派仍对这一新艺术持有怀疑态度,认为歌剧造成的过分欢乐会腐蚀人们的心灵。
到18世纪中叶,欧洲的音乐生活进入了全面繁荣时期。此时,产生了一位最伟大的音乐家。他名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莱比锡市托马斯教堂的一位普通的风琴师。巴赫为各种乐器创作了许多音乐,从喜剧歌曲、流行舞曲到最庄严的圣歌和赞美诗,为我们所有的现代音乐奠定了基础。1750年他去世以后,莫扎特继承他的事业。他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常常让我们联想起由节奏与和声编织的美丽花边。接下来就是路德维西?冯?贝多芬,他是一个充满悲剧性的人物。他给我们带来了现代交响乐,遗憾的是他自己却无缘聆听自己伟大的作品,因为贫困岁月的一场感冒使他失去了听力。
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的贝多芬,对一个新的辉煌时代充满了憧憬,他把一首自己创作的交响乐献给拿破仑,此举却让他抱憾终生。1827年,他去世的时候,昔日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已退出历史舞台,令人热血沸腾的法国大革命早已成过眼云烟。蒸汽机的问世,使整个世界充满着一种与《第三交响乐》所营造的梦境截然不同的声音。
事实上,蒸汽机、铁、煤和大工厂构成的世界新秩序根本用不上任何艺术,油画、雕塑、诗歌及音乐毫无用处。旧日的艺术保护者,中世纪与十七八世纪的主教们、王公们、商人们都已经荡然无存。工业世界的新贵们忙于挣钱,受到的教育又少,根本没有心思去研究蚀刻画、奏鸣曲或象牙雕刻品之类的东西,更不用说去关注创造这些东西而对社会毫无实际用处的人们了。车间里的工人们整日听到的是机器的轰鸣声,也丧失了对他们的农民祖先发明的长笛或提琴乐曲的鉴赏力。艺术成了新工业时代的弃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幸存下来的一些绘画,无非是在博物馆里慢慢地等死。音乐则变成一小撮"艺术鉴赏家"的专利,他们将音乐带离普通人的家庭,带进了音乐厅。
虽然非常缓慢,但是艺术还是逐渐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人们终于开始意识到,伦勃朗、贝多芬和罗丹才是本民族真正的先知与领袖,一个没有艺术和欢乐的世界,就像一个没有儿童的咯咯笑声的托儿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