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0:20
,情绪激昂的人民尝试建立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可当奥地利军队开进了罗马城后,不久,一切就照旧了。梅特涅继续端坐在哈布斯堡王朝的外交大臣官郡——普拉茨宫,秘密警察重新回到他们的工作岗位,维护他们苦心经营的"和平"秩序。直到18年后,才出现第二次更为成功的尝试,彻底将欧洲从维也纳会议的阴影中解放出来。
法国当仁不让,再一次成为欧洲的革命风向标,率先发出起义的信号。著名的奥尔良公爵的儿子,路易?菲利普继任查理十世成了法国国王。奥尔良公爵曾经参加过雅各宾党,曾对其表兄国王的死刑判决,投了决定性的一票。在早期的法国大革命中,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享有"平等的菲利普"的美誉。后来,罗伯斯庇尔打算纯洁革命阵营,肃清所有"叛国分子"(这是他对所有异己的称呼)时,奥尔良公爵被处死,他的儿子也被迫逃亡异国他乡。从那以后,年轻的路易?菲利普四处流浪,曾在瑞士当过中学教师,也曾到辽阔的美国西部进行探险。拿破仑垮台后,菲利普返回巴黎。比起那些波旁表兄,他聪明多了。他生活简朴,腋下常常夹着一把红雨伞,到巴黎的公园散步。像天底下所有慈爱的父亲一样,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孩子。可惜他生不逢时,法国已经不再需要国王了,但路易?菲利普并不知道这一点。直到1848年2月24日清晨,人们涌进杜伊勒里宫,粗鲁地把菲利普陛下赶了出去,宣布法兰西为共和国。这时,他才明白了这一点。
当这一消息传到维也纳,梅特涅并不在意,他漫不经心地评论说,这只不过是"1793年闹剧"的重演。神圣同盟于是再次派联军前往巴黎,终止这场不体面的民主闹剧。可是,两个星期之后,他自己的奥地利首都也爆发了起义。梅特涅躲开愤怒的民众,穿过普拉茨宫的后门偷偷溜走了。奥皇斐迪南被迫向臣民们公布了一部宪法。梅特涅在过去33年里尽心竭力加以压制的革命思想终于重见天日。
这一次,整个欧洲都感觉到了革命的震动。匈牙利毅然宣布独立,并在路易斯?科苏特的领导下对哈布斯堡王朝宣战。这场力量悬殊的战争持续了1年多。最后,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军队越过喀尔巴阡山,扑灭了革命的火焰,匈牙利的君主统治得以保全。随后,哈布斯堡王室成立了一个特别军事法庭,绞死了那些他们在公开战场上无法战胜的匈牙利爱国者。
至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宣布脱离那不勒斯独立,并赶走了波旁国王。在教皇国,首相罗西被谋杀,教皇被迫逃亡。第二年,他在一支法国军队的保护下,才重返自己的国土。从此,法军不得不驻守罗马,以保护教皇的周全。直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这支军队才撤出罗马,去对付普鲁士人,而罗马最终成为了意大利的首都。在北方,米兰和威尼斯在撒丁国王阿尔伯特的大力支持下,起而反抗奥地利统治者。老拉德茨基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奥地利军队来到波罗流域,在库拉多扎和诺瓦拉附近打败了撒丁军队。阿尔伯特被迫传位给儿子维克多?伊曼纽尔,也就是后来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个国王。
在德国,1848年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示威游行。人们呼吁政治统一,建立一个议会制政府。在巴伐利亚,国王由于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浪费在一位自称是西班牙舞蹈家的爱尔兰女人身上(她叫洛拉?蒙特茨,死后葬在纽约的波特公墓),情绪激怒的大学生将国王赶下了台。在普鲁士,尊贵的国王被迫向巷战中的死难者脱帽致哀,并承诺组建一个立宪制政府。1849年3月,来自全国各地的550名代表聚集在法兰克福,召开德国座谈会,德高望重的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被推举为统一的德意志德国的皇帝。
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逆转。昏庸无能的奥地利皇帝斐迪南让位给他的侄子弗朗西斯?约瑟夫。训练有素的奥地利军队依然效忠于他们的战争头子。刽子手们又忙个不停,素以偷偷摸摸的古怪天性闻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再度站稳脚跟,并迅速控制东西欧的霸主地位。他们凭借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大玩国家间的政治游戏,利用其他日耳曼国家的嫉妒心,成功地阻止了普鲁士国王登上帝国皇帝的宝座。他们在长期失败的磨难中,不仅学会了忍耐,还学会了等待时机,他们变得成熟稳重了。与此相反,政治上极不成熟的自由主义者们正在夸夸其谈,四处演说。此时奥地利军队却在悄悄集结力量,准备着致命的一击。最终,他们突然解散了法兰克福议会,重新建立了无用的旧德国联盟,因为它正是处心积虑的维也纳会议试图强加给整个德意志世界的。
参加法兰克福议会的大多数人是充满幻想的爱国者,但是在这些人中,有一位心机深沉的普鲁士乡绅显得与众不同。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整个吵吵嚷嚷的会议,自己少有说话,但把一切熟记在心,此人名为俾斯麦。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崇尚行动,反对空谈。他深知(其实每一个热爱行动的人都知道),空洞的演说没有任何意义。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报效祖国。俾斯麦曾经在那种老式外交学校接受过训练,为人精明,处世圆滑。他不仅能在外交上轻易蒙骗对手,就是在散步、喝酒、骑马等方面也高人一筹。
俾斯麦坚信,德意志成为欧洲强国的唯一之路,就是必须把目前许多小国组成的松散联盟变成统一而强大的日耳曼国家。出于根深蒂固的封建忠君思想,他认为应由忠心耿耿的霍亨索伦家族取代昏聩平庸的哈布斯堡家族来统治新德国。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必须首先清除奥地利对德意志世界的强大影响力。于是,他开始为施行这一痛苦的外科手术精心筹备。
与此同时,意大利己经成功地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摆脱其深受憎恨的奥地利人的统治。意大利的统一事业主要归功于3位杰出人士——加福尔、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三人之中,这位佩戴钢丝边近视眼镜的建筑工程师加福尔是一位小心谨慎的政治导师。马志尼凭借出色的演讲才能,在奥地利警察无所不在的追捕中,圆满地完成了首席煽动家的历史使命;加里波第带着他的红衫骑士们,唤起民众的觉醒。
马志尼与加里波第都是共和制政府的忠实信徒,可加福尔主张君主立宪。当时,由于两个同伴都对加福尔过人的政治才能深信不疑,于是接受了他的决定,宁愿放弃自己的雄心壮志。
就像俾斯麦寄希望于他所效忠的霍亨索伦家族一样,加福尔倾向于意大利的撒丁王室。他以极大的耐心和无比的精明,一步步引诱撒丁国王,直至把撒丁国王推上统治的宝座,担当起领导整个意大利民族的重任。欧洲其他地区的动荡局势为加福尔的胜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为意大利统一贡献最多的,就是意大利值得信任的(通常也是最不值得信任的)老邻居法国。
1852年11月,在这个骚动不安的国家,执政的共和政府在人们的意料中突然垮台了。取而代之的前荷兰国王路易斯?波拿巴之子,伟大的拿破仑的小侄子拿破仑三世重建法兰西帝国,并自封为"得到上帝恩准和人民拥戴的"皇帝。
这位年轻人曾在德国受过教育,因此他的法语中带着一股刺耳的日耳曼喉音(就像拿破仑说法语时总是带着浓重的意大利口音一样),他竭力运用着拿破仑的声望和传统,来稳固自己的地位。由于树敌太多,对能否顺利戴上已经准备就绪的王冠,心中没底。他赢得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好感,想讨她的欢心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这位女王毕竟是一位不够出色且极易被奉承话打动的人。至于欧洲其他君主,他们不仅以一种令人屈辱的高傲姿态来对待满脸谀笑的法国皇帝,还千方百计地鄙视这个一夜暴发的"好兄弟"。
为了消除邻居们的敌意,拿破仑三世不得不积极寻找出路,要么通过爱,要么通过惧怕。他知道,"荣誉"一词对他的臣民仍具有吸引力。既然他无论如何都得为自己的王位赌上一把,他决定下个大赌注,将整个帝国的命运押上去。于是,俄国对土耳其发动的攻击为他找到了借口,挑起了克里米亚战争。法国与英国站在土耳其苏丹一边,共同对抗俄国的沙皇。这是一场代价沉重、得不偿失的战争。无论对俄国、英国、法国,都没有赢得多少荣耀或尊严。
不过克里米亚战争并非一无是处,它还是做了一件好事。它使得撒丁国王有机会自愿站在了胜利者一边。当战争结束后,加福尔就抓住时机向英国和法国索取回报。
加福尔充分利用国际局势,使撒丁王国成为公认的欧洲重要列强之一。1859年6月,这位聪明的意大利人又挑起了一场与奥地利的战争。他以有争议的萨伏伊地区和确实属于意大利的尼斯城作为交换条件,换取了拿破仑三世的支持。法意联军在马戈塔和索尔费里诺击败了奥地利人,原奥地利的几个省份及公国被纳入了统一的意大利版图。佛罗伦萨成为了这个新意大利的首都。到1870年,法国人才从罗马召回自己的军队来对付普鲁士人。驻守罗马的法国军队一离开,意大利人后脚就踏进了古老的罗马城。撒丁王室住进了古老的奎里纳宫——一位古代教皇在君士坦丁大帝浴室的废墟上修建而成的。
乔赛普?马志尼此时,教皇只好渡过台伯河,在梵蒂冈的高墙大院内躲风避雨。自1377年那位古代教皇从阿维尼翁返回之后,这里就是历任教皇的居所。教皇陛下大声抗议意大利人公开抢夺其领地的专横行为,并向那些同情他的忠诚天主教徒们发出求助,他们对他的损失表示同情,附和者寥寥无几。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一旦教皇从世俗的国家事务中解脱出来,他就能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精神问题。对教皇而言,摆脱欧洲政客们琐碎的纷争,教皇反而更有威信,这对教会的事业显然会大有帮助。从此,罗马天主教会成为了一股推进社会与宗教进步的国际力量,并且能够比大多数新教教派更为明智地认识现代经济问题。
维也纳会议将整个意大利半岛变为一个奥地利省份的企图最终没有得逞。
不过德国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看来问题十分棘手。1848年革命的失败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大批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德国人流亡国外。这些年轻人移居美国、巴西及亚非的新殖民地重新开始生活。他们未竟的事业由另一些不同类型的人去完成。
德国议会垮台,自由主义者建立一个统—国家的梦想破灭了。后来在法兰克福,又召开了一个新议会。其中代表普鲁士利益的是我们在前几页里讲到过的冯?奥托?俾斯麦。现在,他已经是普鲁士国王的心腹,这也是他正想要的,至于普鲁士议会或人民的意见,他丝毫没有兴趣。他曾目睹过自由主义者的失败。他深知,若想摆脱奥地利的控制,就必须发动一场战争。于是,他悄悄着手加强普鲁士军事力量。他的独断专行激怒了州议会,他们拒绝向他提供必要的资金。这根本难不倒俾斯麦。他继续自己的理想,用普鲁士皮尔斯家族及国王提供的资金来扩充军队。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伺机挑起民族争端,以此达到在德国人民中间点燃巨大的爱国主义热情。终于,他找到了机会。
在德国北部,有两个公国,石勒苏益格与赫尔斯泰因。它们自中世纪起就一直是个多事之地。两个国家都住着一定数量的丹麦人和一定数量的德国人,两国虽然不在丹麦的版图内,但一直由丹麦国王统治,民族矛盾非常激烈,因此争端永不休止。我不是故意重提这个早被遗忘的问题,最近签署的《凡尔赛和约》似乎通过协议把它解决了。不过在当时,赫尔斯泰因的德国人对丹麦人的残酷统治愤愤不平,与此同时,石勒苏益格的丹麦人则拼命维护他们的丹麦传统。整个欧洲都在谈论这个话题。当德国男声合唱团和体育协会还在倾听"被遗弃的兄弟"的动人演讲,当许多内阁大臣还在试图调查事情的真相时,普鲁士已经先发制人,派军队去"收复国土"。作为日耳曼联盟的传统领袖,奥地利是坚决不允许普鲁士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单独行动的。哈布斯堡也把军队调动起来,和普鲁士军队一道杀入了丹麦的国土。丹麦人虽然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但是奥德联军最终占领了石勒苏益格与赫尔斯泰因这两个公国。
随后,俾斯麦开始着手他的帝国计划的第二个步骤。他以分赃战利品不均为借口,挑起与奥地利的激烈争端。哈布斯堡家族中了俾斯麦的阴谋。俾斯麦及其将军们缔造的新型普鲁士军队成功挺进波西米亚,在不到6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在科尼拉茨和萨多瓦将奥地利军队全部歼灭,通向维也纳的大道就这样打开了。不过俾斯麦不想把事情做得太过分,因为他想在欧洲政治舞台上寻找一位新伙伴。他向战败的哈布斯堡家族提出了非常体面的议和条件,只要他们放弃日耳曼联盟的领导地位。不过对那些站在奥地利一边的德意志小国,俾斯麦一点儿也没有心慈手软。他毫不客气地将它们全部并入了普鲁士版图。这样,德意志北方的大部分国家组成了一个新的组织,即所谓的北日耳曼联盟。获胜的普鲁士自然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的非正式领袖。
面对俾斯麦迅雷不及掩耳的扩张与吞并,欧洲人吃惊得喘不过气来。英国人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法国人则愤愤不平。拿破仑三世对人民的控制正在逐渐地放松。克里米亚战争耗资巨大,且毫无收获。
1863年,拿破仑三世再度冒险。他派出军队,强迫墨西哥人民接受一位名叫马克西米安的奥地利大公做他们的皇帝。可当美国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法国的这次冒险行动又以惨败而告终,华盛顿政府迫使法军撤军,这样墨西哥人有机会清除国内的敌人,并处决了那位不受欢迎的外国皇帝。
我们有必要为拿破仑三世的皇冠再涂上一层荣耀的油彩。几年之内,北日耳曼联盟蒸蒸日上,成为法兰西危险的对手。因此,拿破仑三世认为,发动一场对德战争对他的王朝是大有益处的,于是他开始寻找开战的借口,饱受战争之苦的西班牙,正好为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当时,西班牙王位正好虚位以待。王位本应由一直信奉天主教的霍亨索伦家族来继承,但是由于法国的反对,霍亨索伦家族委婉地拒绝了。不过此时的拿破仑三世已显病容,并且深受他的漂亮妻子欧仁妮?德?蒙蒂纳的枕边风影响。欧仁妮的父亲是一位西班牙绅士,其祖父威廉?基尔克帕特里克是驻盛产葡萄的马拉加的一位美国领事。虽然她天资聪明,但是像当时大多数西班牙妇女一样,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她完全受到一帮精神顾问的操纵,而这些人对普鲁士的新教徒国王深为憎恶。"要勇敢",皇后对自己的丈夫这么说,但是她省略了这句著名的普鲁士格言的后半句"但绝不要鲁莽"。对自己的军队深信不疑的拿破仑三世写信告诉普鲁士国王,要求国王向他保证,"绝不允许霍亨索伦王族登上西班牙王位"。由于霍亨索伦家族刚刚放弃了这一荣耀,拿破仑三世是多此一举。俾斯麦如此照会了法国政府,但是拿破仑三世仍然心怀不满。
1870年,威廉国王正在埃姆斯河游泳时接见了一位法国外交官,试图旧话重提。可国王愉快地回答说,今天天气不错,西班牙问题已经解决了,对这个议题没有什么好谈的了。作为一种程序,这次会晤的成果被整理成报告,通过电报发给负责外交事务的俾斯麦。俾斯麦将电文修改以后发给了普鲁士和法国的新闻界。许多人因此对他进行指责。俾斯麦辩解道,自古以来,修改官方消息一直是文明政府应有的权利。当这则经过"加工"的电报发表之后,柏林的善良人们感到他们留着白胡须可敬的老国王受到了矮小自负的法国人的戏弄,而巴黎的善良百姓同样怒气冲天,认为他们彬彬有礼的首相竟在一名普鲁士皇家奴仆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这样,双方不约而同地诉诸战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拿破仑三世和他的大部分士兵都成了德国的阶下囚。法兰西第二帝国结束了,随之建立的第三共和国准备奋起保卫巴黎。战争持续了5个月之久,最终巴黎沦陷。就在该城陷落的10天前,普鲁士国王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它由德国人最危险的敌人路易十四所建,正式宣布登上德意志皇帝的宝座。一阵轰天齐鸣的枪炮声告诉饥饿难耐的巴黎市民,一个新的德意志帝国诞生了,古老、弱小的条顿国家联盟已经成为了历史。
以这种粗鲁草率的方式,德国问题最终通过战争得到了解决。1871年末,也就是著名的维也纳会议召开56年之后,它所有的成果都化为乌有。梅特涅、亚历山大、塔莱朗本想赐予欧洲人一个持久稳固的和平乐园,可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却导致了无穷的战争和革命。紧随18世纪的"神圣兄弟之情"而来的,是一个激烈的民族主义时代,它一直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