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年01月25日 08:25
人知道。
王威当然明白,说道:“我也是胆大妄为之人,我什么都不怕,因此才敢闯天下,我不会后悔的。”
“很好嘛,我们明天就告别李家母子,离开这儿,你跟我一起走吧。”姜雄道。
正当姜雄、姜义,王威师徒打算第二天要离开李小顽母子,哪知李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长期犯病的李母当晚突发心痛病,吃了镇痛药丸,反而愈痛愈厉害,这种病现在称为心肌梗塞,是异常难治的病。
李小顽一直收在李母身旁,半夜三更李母不甚疼痛,就对李小顽说道:“儿呀,当娘的无能,没有能力让你把书读出来。娘的病恐怕难得好,娘走之后,你就跟着姜师父去闯吧,家里几亩田可以出租,也可以卖掉,你今后能干大事的。”
李小顽哭泣着说:“母亲,别说这些不吉利的话,你不会走的。”
李母道:“儿呀,你要坚强些,我今晚不走不行,因为方才我在迷糊之中,发现有四个人不人,鬼不鬼的阴差,来勾我的命,我说我还要给我儿交代几句再走,所以这时我才转来给你说几句话。”
李母将话说完,头一偏,断气了。李小顽伏床大哭起来。
这时,姜雄,姜义,王威也先后闻哭声来到卧房,他们一边劝解李小顽,一边帮李母洗身,更衣。
李母因为近年多病,早已准备了棺木。
姜雄、姜义,王威师徒共同帮李小顽将李母装殓入棺木,又设灵堂祭奠,整整忙碌至通宵达旦。第三天,在姜雄、姜义,王威师徒的帮助下,李小顽终于将母亲葬于他家后山竹林之中一块空土中。
姜雄问王威道:“小弟,打算何往?”
王威道:“我原本打算给你干买卖勾当,可是我独行独为惯了,不喜欢受人约束,小弟还是打算以卖艺为生,行走江湖,只不过不再打‘镇西南王’的招牌了。”
姜雄道:“也罢,人各有志,不能勉强,那就后会有期吧。”说完,一拱手。
李小顽道:“王师父保重,今后常来这方走走。”
王威、郑二师徒二人辞别姜雄、姜义、李小顽,上路走了。
李小顽问姜雄师父道:“师父,我们何往?”
姜雄道:“不瞒徒儿说,我们是大垭寨的人,这次特别到杜家庄寻访二寨主姜伟。杜家庄杜太公是二寨主的表舅,前次我派二寨主姜伟到顺庆城购买茶叶,他转来路过杜家庄,探访杜太公,遇到一些麻烦,至今未归。”
李小顽道:“原来如此,不过杜家庄离我们这儿不远,杜太公是豪门大户,他家可以说富比陶朱公……”
于是李小顽就向姜雄、姜义介绍杜家庄的概况。
杜家庄是一个大财主庄院,离杜家镇只有二里多路,庄院房屋围成井字形,大天井里套小天井。周围的百姓编了顺口溜:“杜家庄,好门庭;三十六天井,七十二衙门;来人进得去,出来不得行。”此顺口溜是说,杜家庄有大小天井三十六个,内外大门小门七十二道,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进杜家庄院,没人带路,像进入八卦阵,出不来了。此外,庄院外面三十二米宽处筑起厚厚的高墙,将杜家庄四周围着,每个方位均有大门,四角有瞭望碉楼,碉楼上架着土大炮,以防蟊贼行劫。
杜太公祖上有人当大官至阁老,俗话说:“文至阁老,武封侯。”这样就算官当到头了,这样的官的后辈往往是大财主。何况杜太公祖世世代代均有人,不在朝廷做官,就在地方当官,杜太公本人也当了四任知府,后来告老还乡,才修了这样一座大庄院。
杜太公娶了三房妻妾,正妻生子杜长寿,现为嘉陵县知县;二房妾生子杜长荣,是个花花公子;三房妾生了一个漂亮的闺女杜秀梅,个性刁蛮。
大垭寨坐落在御史乡的一座高山上,这座山有六百多米高,山梁足有八里多长,山上土地平旷,有良土一千多亩,可供耕种,山上房屋集中修成一条长长的街道,全是山下的农民搬上来住的。
在街道的北端有一个劫富济贫聚义厅,这里组成了一支义军,为首的就是姜雄,其次是姜伟、孙刚、吴义,他们占山为王,有严密的组织,大寨主姜雄,二寨主姜伟,三寨主孙刚,吴义是军师。
这支义军有三百多人,是街上各家各户抽出来的壮丁。大垭寨共有四百余户人,在山上耕种土地。义军除了保卫山寨外,还经常下山打家劫舍,但他们专门大劫有钱人家,过往豪商和官府不义之财。他们把打劫来的钱财留一些供山寨居民用,其余的散发给山下周围贫苦农民,所以山下周围农民都与他们有联系,官府派了好几次军队上山围剿,这些军队以来到大垭寨山下,就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