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年12月01日 09:01
。少师总给随君出馊主意,那是在国内。真正上战场,还真是一条汉子。至少不投降不叛国,也算是铮铮铁骨。
季梁看见随君悲伤不已,因为少师战死,就说了几句不地道的话:我们现在的状况,都是这个人惹的祸,何必还惋惜他。
季梁小心眼。少师不是说出完主意让你们去,自己留在后方。人家也是驰骋疆场,身先士卒。这是两回事,建议错了归错了,死得还是非常地光荣。
随君没有办法,现在只能靠季梁,就哄着他:你说怎么办吧。
季梁道:赶快和楚国和好,认个错。
随君道:随国靠你了,按照你说的做吧。
少师是奸臣,季梁是忠臣吗?我倒是觉得少师更像个爷们!少师浑身长满谄媚的肉,可是有血性;季梁外表看来很硬,那是肉硬,其实骨头很酥!
季梁是个投降派,国君既然吐口了,马上去楚军大营,面见熊通。
熊通怒道:你们随国撕毁友好条约,不参加地区会议,和我动武。现在打败了,又要求和,我怀疑你们的诚意。
季梁不害怕是假的,但是自制力好,背心裤衩被惊汗湿透,可是表情很从容。熊通说完话,他就解释:以前确实是我们差事儿!原因就是少师这个奸佞之人逼迫国君动武。我国君是不愿意打仗的,无奈少师危言耸听迷惑了国君。如今少师死了,我国君才醒悟,知道错了。他知道错了,就派我来了。请您消消气,原谅我们这一回。您要是原谅了我们,我们会把这份情谊永记心中。我们周边这些国家,随国对他们还是有影响力的。我随国会把他们召集起来,唯您马首是瞻。
熊通不知道怎么办,就叫季梁出去待一会,我要考虑考虑。
季梁出去,斗伯比进来。
熊通问:我喊你来,是想听听你的意见。把随国的意思又大致说了一遍。
斗伯比道:季梁这番话说得我们真没有灭他的理由了。这也是好事。答应随国和谈的请求,交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率领周边国家臣服我们,为我们歌功颂德,并且要把这些好话报告给周王,让周王同意您做楚王。留下随国,我认为对我们是有利的。
熊通说好。
熊通派人对季梁传达他的意思:我们这个地方,是贫穷落后的地方。老百姓愚昧无知。是我们楚国国君几代人的努力,才改变了现状。为了保证这蛮夷之地长治久安,需要周王给楚国国君一个名分。有这个名分,就有了尚方宝剑,更有利于开展工作。如果周王同意我们的请求,我们楚君会感激不尽,永远服从周王的领导。现在你们随国就去办这个事,我们暂时不打你们,等你们的消息。
季梁回去把熊通的意思转告随君。随君很为难,这是大逆不道。遍看天下诸侯,还没有一个要称王的。小王也是王,这绝对是对中央政府的挑衅。
季梁道:事到如今,不办不行。先照熊通说的把情况向周王汇报吧。
随君道:只能这样了。
季梁起草请示,随君审定。中心思想就是代表南方各诸侯国请求周王封熊通为王。说了一些编出来的理由,最后结论是封王。
结局季梁随君都知道,肯定不会答应。桓王跳着脚骂熊通,站在梯子上骂随国国君。熊通得到消息,说不仅桓王没答应你,还骂你。
熊通怒道:我们楚国先君对周朝是立过大功的,可是封赏的时候,拿这个破地方糊弄我们。先君忍下这口气,兢兢业业工作,把个蛮荒之地治理的井井有条。这给周王省了多少心!有功不赏,赏罚不明,谁还跟他混。顺着他尊敬他,他反倒拿把。郑国那样他反倒害怕得不行。射他那一箭,是郑国干的吧?怎么样后来,屁也没敢放一个。再说,我们曾经用过王这个称号,我现在是重新恢复而已。我用不到他承认,我已决定,恢复旧王号,从今天开始,我是楚王!
熊通说完这番话,就自立为王。史称楚武王。
至于随国,虽然没把事情办成,但是已经表现出臣服的态度,这就够了,放他一马。和随国再次约法三章,服从服从绝对服从楚国领导!随国承诺:必须必须必须的!
楚国撤兵。
熊通派人把他称王的消息第一时间通知周边各国。这些参加会议的国君还在沈鹿听信,等着熊通收拾完随国回来开会。
使者到达沈鹿:会议不开了。楚国国君已经称王,随国第一个承认。大家怎么办,回去考虑吧。
这些国君哪敢说个不字,都向熊通祝贺,纷纷发表声明,拥护楚王。
桓王还在首都等着楚王迷途知返,幻想不就就能收到熊通的检查。桓王甚至于已经把收到熊通检查后怎么回复的话都想好了。
这天有人来报,楚国有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