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年11月15日 10:31
征求意见,开板就唱,直接说出结果。庄公表态表的很干脆,反应很快,没有沉思,立马答应。心中怒火,也像反应一样快,烧到了嗓子眼。
当天就走,郑庄公对送行的人说:不长良心的东西,不值得我辅佐。诸位,保重身体,再见。休假的时候到我那,我请大家喝酒。
世子忽领着郑国官员出城迎接,老爸这是回来省亲,休探亲假?庄公满脸怒气,不是探亲假,是常驻沙家浜了。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大家都愤愤不平。
高渠弥道:我们郑国对周朝功劳大大地,太子在我们这里做人质,我们伺候的无微不至。这些旧情不念,说翻脸就翻脸,太不讲究了。我们率领部队打过去,废了这个小子,再立一个新主子,天下诸侯谁敢放屁灭谁,我们就是老大了。干吧。
颖叔考急忙拦住:不行,这个方法不妥。君和臣,就好比母子,主公掘地见母,天下称颂,怎么能够用这个办法对付天子哪?您先忍忍,过一段时间去中央看望一下桓王,我断定,桓王会有悔意的。主公不能一时冲动毁了先公和您的美名呀。
祭足道:两位大人的话都有道理,我折个中。我带部队到中央的辖区,就说今年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把温邑和洛阳的庄稼先收割,给郑国解困。如果桓王不让,谴责我们,我就撤退,说明天子是真烦我们,如果默许了,不加阻拦,说明心里还有主公,还给您面子,这是您在找机会拜见天子不迟。
庄公本不是个消停的人,不甘寂寞,一听祭足的话,马上同意,去吧,给你一哨人马,见机行事,不用请示。
祭足到了温邑,用大喇叭喊话:温邑的父老乡亲各位同僚,我们郑国招灾了,颗粒无收,没有办法,只能来这里借粮食,请给个方便。
瘟邑长官道:拿批文来!
什么批文?要有批文和你废话。大麦小麦都熟了,不用搬粮仓的,地里现成的。同志们,割吧。
工具都带着,接下来,开始收获。有人割,有人装车,满载而归。说算了,还把我温邑长官放在眼里了吗?赶快把警卫营调来,准备制止。警卫营到了现场,刚要发怒,长官忙摆手。只见祭足带着快速反应部队已经把他们包围。这支部队可是王牌军,厉害的很,打不过。算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温邑长官把这件事上报给桓王,泥牛入海无消息,长官一想,去你妈地,我也不管了。祭足收割完庄稼,不知怎么想的,也不走,足足在温邑驻扎三个多月,长官着急,走吧,祖宗,别可我一个人祸祸。
部队开拔,温邑长官松了一口气。探报告诉长官:这支部队奔洛阳去了。乐得长官直蹦,真够意思,看看洛阳怎么处理这件事,那可在天子脚下啦。
祭足在温邑割的是麦子,算好时间,这回来抢收早稻。时候正是秋天,收获的季节,远处金灿灿的落日余晖洒在颗粒保满的稻田地里。半夜下手,天亮收工。像理发一样,把洛阳外围的稻子地变成了小平头。等到天亮,洛阳守军和政府官员发现,已经是人去地空。顺着车子印记撵,远远看见郑国的部队在前面。洛阳守军一商量,回去吧,别生出事端。把情况告诉大王,叫他拿主意去。
桓王震怒。骑在我的脖子上拉屎,这还了得。马上就要发兵征讨。
黑肩道:大王息怒,我分析郑伯不一定知道这件事,可能是手下人干的,小事一桩,不要上火。如果郑伯不是主谋,知道这件事后,一定能够来京谢罪,和你说声对不起的。等一下,等等。
桓王说好吧,我给这小子个机会。同时把预警机制提到紫色级别,超高级,要边境守军严加防范。
郑伯就是主谋,黑肩是不想把事情搞大,给双方一个台阶。知道桓王把事情压下来了,郑伯倒觉得过意不去,问自己:我是不是有点过分了?我也表示一下,去一趟首都,编个瞎话唬唬大王。当初定这个主意时,也是这么考虑的,不加追究就是心里有我,现在看,大王还真对我有点旧情不忘。进京的行程定了,都准备妥当了,刚要走,司机油门都踩上了,刚要起步,一个人飞跑着来到车前,说齐国来人,有要事。庄公郑伯,下车接见这位使臣,使臣转达齐国一把手僖公的邀请函,要会晤郑庄公,地点选在石门。
这一耽搁,衍生出无数的插曲。桓王这位新天子从爷爷手里接过的破苹果,继续腐烂。请看第三章:桓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