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0:22
,这都是脾中风的象。“肾热色黑而齿槁”,就是有肾病的人不仅脸黑,而且连牙齿也会干燥、枯槁,容易碎。这些都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痿论篇”中提到过。
四、人以气为主
人以气为主,气在内为精神,在外为气色,把气与色看作表里性的一组概念。
“人以气为主”,是说“气”对人非常重要,处在主宰、根本的地位;“于内为精神,于外为气色”,是说“气”有内外两种存在形式,内在形式是“精神”,外在形式为“气色”。换句话说,观察“气”,既要观察内在的“精神”,又要观察外在的“气色”。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观察“气”的门径,也指明“精神”与“气色”的实质。
曾国藩向来看重人生气象,因此察人脸面,也非常注意脸面气象——一种“胸怀浩大”的精神。胸襟开阔需涵养淡泊宁静,表现出来便是平和空明。富有、显贵、功绩、声名,这些都是人世间虚浮的荣誉,只有心胸博大才算是真正的享受。
观察一个人的“气”,可以发现他的沉浮静躁,这是做大事的必备素质。
沉得住气,临危不乱,才能担重任,干大事;浮躁不安,毛手毛脚,做事只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底气足,做事精力集中,而且能持久;底气虚,精神容易涣散,遇到困难就不了了之。要注意活泼与文静不是沉浮躁静,文静的人也能动若脱兔,活泼的人也能静若处子。而神浮气躁的人,大大咧咧,遇事糊涂,该小心谨慎的地方也大而化之,不能静下心来仔细思考问题,遇事又慌张,稍有风吹草动,就气浮神惊,这样的人能成什么大事?
魏明帝曹睿临死前,曹爽命手下执曹睿的手强行做了一份诏书。使自己得以主持朝政,当时,何晏、丁谧、邓扬、李胜四人都有才气,但为了能够富贵就趋炎附势。曹爽辅政后。视四人为心腹手足。四人替曹爽出谋划策,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所以被升为尚书、校尉等。四人劝曹爽伐蜀,结果大败而归,又让曹爽专执朝政,修改制度,搞得朝廷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乌烟瘴气。
何晏问前程于精通术数的管辂,管辂劝他说:“如今你位高权大势重,却离德背心,不是求福之道。如能扶贫益寡,以德行政,才能顺应天意,否则恐遭天谴。”管辂的舅舅责备他说得太直白,管辂说:“与死人语,何所谓也!”后来曹爽被司马懿夺权杀死,何晏四人被夷三族。有人问管辂事先如何知道的,他说:“邓行步如鬼躁,何如魂不守舍,血不华色,精气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故知其败也。”
陈寿在《三国志》中记载,说何晏、夏侯玄、邓扬三人想与傅嘏结交,傅嘏却不买账。有人问他为什么,傅嘏说:“夏侯玄志大才疏,有虚名而无实才;何晏喜欢谈古论今,但为人虚伪而无诚意,是以口舌乱国政的人:邓扬有始无终,好虚名虚利,吹捧同类,排斥异己,妒忌心也重,我看这三个人都是乱德败性之人,躲避还来不及,哪能与他们亲近呢?”后来果然如此。
五、观其气而识其心
依靠观察神气来识人,这是除了依靠观察性情德行之外的又一识人方法。神由心立,气由性达。观其神气,即能察其心术,知其德性。道家主张“气是神之本,神因气而显”。神能在气中观察到,气能在神中观察到。合神气为神,合气神为气,二者可以由一变为二,也可以由二归为一。豁达与放荡,节俭与吝啬,谨慎与拘束,简默与深险,倜傥与轻佻,慷慨与浮靡,坦白与犷野,镇静与空疏,忠厚与颟顸,粗明与刻薄,外表都极其相似,二者之间实则南辕北辙。所以看人不如看神,看神不如看气。
豁达的人气博大,放荡的人气涣散;节俭的人气固执,吝啬的人气紧缩;谨慎的人气镇定,拘束的人气呆滞;简默的人气和顺,深险的人气沉淀,倜傥的人气超然,轻佻的人气薄弱;慷慨的人气豪爽,浮靡的人气流窜;坦白的人气真质,犷野的人气鄙陋;镇静的人气凝固,空疏的人气顽嚣;忠厚的人气宽阔,颟顸的人气迟钝;精明的人气清秀,刻薄的人气紧促。用这些方法去识人、用人,与人相交,大概不会错。
进一步说,有太和之气的人,是圣人气象;有忠贞之气的人,是贤人气象;有侠义之气的人,是英雄气象;有浩然之气的人,是豪杰气象;有纯真之气的人,是君子气象;有严格之气的人,是志士气象;有阴阳之气的人,是奸人气象;有浮泛之气的人,是小人气象;有卑下之气的人,是乡愿气象;有庸俗之气的人,是凡夫气象。气象,显示其神,在神上显示的,即是其气。观其神气,便可知其人品。这是百无一失的知人方法。
从一个人遇事时的脸色变化上,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活动。战国时期有一个故事,说明了观“气”识人心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齐桓公上朝与管仲商讨伐卫的事,退朝后回后宫。卫姬一望见国君,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卫君请罪。桓公问她什么缘故,她说:“妾看见君王进来时,步伐高迈、神气豪强,有讨伐他国的心志。看见妾后,脸色改变,一定是要讨伐卫国。”
第二天桓公上朝,谦让地引见管仲。管仲说:“君王取消伐卫的计划了吗?”桓公说:“仲公怎么知道的?”管仲说:“君王上朝时,态度谦让,语气缓慢,看见微臣时面露惭愧,微臣因此知道。”
齐桓公与管仲商讨伐莒,计划尚未发布却已举国皆知。桓公觉得奇怪,就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桓公叹息说:“哎!白天工作的役夫中,有位拿着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于是命令役夫再回来工作,而且不可找人顶替。
不久,东郭垂到来,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就命令傧者请他来晋见,分级站立。管仲说:“是你说我国要伐莒的吗?”他回答:“是的。”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为什么说我国要伐莒呢?”他回答:“君子善于策谋,小人善于臆测,所以小民私自猜测。”管仲说:“我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的?”
他回答:“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喜乐,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清静,是有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将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臣下望见君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将用兵的脸色。君王所说的都与莒有关,君王所指的是莒国的方位。小民猜测,尚未归顺的小诸侯唯有莒国,所以说这种话。”
由此可知,人的脸色能够泄露天机。
六、人得“黄”色主贵
《冰鉴》是一部以论文人容貌为主的书。曾国藩以科举得功名,又与当朝各种文士交往密切,即使在军营之中,也多启用文人带兵。文中所说的“科名中人”,用在今天的环境下,可以理解为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如学士、硕士、博士,而且毕业后在政界文化界工作的人更合于此义。
在中国古代,黄色历来被尊为正色。皇帝是九五之尊,他的衣物器具,以黄色为主,而且一般大臣,不能着黄色衣袍。在五行中,黄色代表土,而在五行方位中,土是居中的,其他如金为西,火为南,水为北,木为东。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是黄河流域,也以黄为主,土地能养生万物,因此,黄色被尊为正色。
“科名中人,黄色为主”。科名中人,为皇家效力,自然以正色为吉色。这种黄色,虽与土色同,但须有光泽。如无光泽,则是气不足之态,也难以为用。
古代科学考试,自隋唐建制以来,到明清时代愈加完善。曾国藩24岁进京赴考,26岁中举,此后十年内连升十级,是清朝一代汉人少有的幸运者(清朝是不大重用汉人的)。曾国藩本出生于湖南湘西的一个农民家庭,完全靠科举奠定他一生功名的基础,因而,他在论科名中人时,特别倡导文人正色。
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称大魁,也就是人们说的“状元”。一个文人,如有“黄云盖顶”,可谓祥云笼罩,不发才怪。黄色由天中、天庭而起,气势森然勃发,上达顶心,旁连鬓角边地,一片光华灿烂。这样的人,在殿试中必能取得很高名次,中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因此说“必掇大魁”。
以上是黄气贯顶之象。如果黄气没有这么灿烂,只由两颧而起,如鸿鹄展翅,直人双鬓,有升腾之兆,但没有上贯头顶连成一片,较之“黄云盖顶”次一等,仍能“进身不远”,也就是仍能搏取功名,但名次差一些。
“印堂黄色,富贵逼人”。人们常说某某人印堂发亮,聪明有为,定有好事临身。曾国藩看人,如印堂有黄色灿烂,鲜润奇目,则这人必定会取得富贵。与前面的“气”旺相关。
“明堂素争,明年及第”。明堂,就是一个人的鼻子,鼻是肺之窍,属疾厄财帛宫,主人有无财富。明堂素净,就是鼻白润光洁,如果真这样,考试中第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明堂素净也有一个得令不得令的问题,以秋季为当令,否则,先忧后吉。
“眼角鲜霞,决利小考”。眼角鱼尾纹处,如有红紫二色艳如霞彩者,自然有吉庆之事。这种人智清神明,有利于县试、州试。
“印堂垂紫”,两眉之问紫气流动。民间有“紫气东来”主吉祥之说,那么眉宇之间紫气流动,自然也是吉兆,如再加上眼神清澄,气朗如云,则“动获小利”,病者可以痊愈,讼者可以胜诉,谋职者可获职位,求功名者可获功名。但这种情况,难获大利。
“红晕中分,定产佳儿”。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而有喜得贵子一说,以生儿为人生一大喜事。《冰鉴》考察人之气色,如两眼下有红色如晕,由鼻分隔而左右互不相连,此为大旺,当产贵子。古人曾说,“火旺生男,木旺生女”,即指此。
“两颧红润,骨肉发迹。”亲人之间有血缘关系,一人有事,亲人能够遥相感知,或在梦中有感应,这已不是奇事。如人之两颧红润如霞,兆示着他的亲人如父子兄弟多有发迹之象。但红色并不易辨,红色深而为赤,则有凶灾;红色又不能带枯色,枯则不吉。
七、面色忌青、白二色
鉴别人才,历来着重在他的才能心智和品德,本质上是考察、寻求他的有用性。人才的健康状况和个人命运虽然不是用人者所求的,许多用人者也没有时间去关心这一点,但它对人才的才智发挥、事功的成败有相关性,最好还是以能关心为宜。身为主管,对属下待以朋友样的关心(但不宜太过),既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岗位的一种责任,有利于上下齐心、内部团结。古人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也就是人才团结、力量倍增的道理。
中国人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感恩戴德的精神至今没变,虽然中西交流已改变了许多,但其精神本质和影响并未变化。比如为朋友两胁插刀,这样的豪行壮举今天多半是没有了,但其固有的性情血气没变,像倾其所有资助朋友,为朋友忍痛割爱(包括两人同处情场,一人慧剑斩情魔,断然退出,其心苦楚,非亲身经历,有谁能解?),惟一的区别不再是血淋淋的义气,但侠骨丹心、热血衷肠是不变的,扶危济贫、舍身取义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由此而讲,用人者在注意人才的能力品质之外,还应该在其他方面多留心。这一点是容易办到的——观察面部气血,也可以称为血气。
前面讲到面部的各种吉祥吉庆颜色,这里着重讨论不吉祥、兆示着身体有病变的非健康色,以青、白两色为主。
青色常见于眼底。不健康的青色,与春天草木新生的青色不同,是血液淤积阻滞、流通不畅形成的,即“鼻青脸肿”、“脸色发青”的青色,是一种紫黑色。遭重击会形成青色,如眼部受打击,长期疲劳工作,得不到休息,体内新陈代谢不畅,血液滞留,也形成青色。肌体发生病变,也会形成青色。这类青色都是提醒注意的警兆。
白色,不是金秋爽朗一样明快的白色,而是没有血气、如枯骨白粉一样的白色,是血气亏损、不足的表现。枯骨白粉给人阴森可怖的感觉,这样的白色当然也不会是好的面色。白色常见于眉端。
青白两色虽以不健康为主征,但青白的变色又并非都表示身体状况不好。心事忧劳,青如凝墨,祸生不测,青如浮烟,大家都能看出,连夜加班,没有休息好的疲惫态。根据是精神状态不佳,还有一个根据就是在面部气色上,两眼微肿,眼袋发青发紫,眼中晶状体布有血丝。如果因为心事忧劳,连续几天不能休息好,面部发青现象就会很严重,如凝结有墨汁一般。青如凝墨,已是比较严重的征象,应即时加以调理休息,否则会压迫身体的混乱状态,这样出错的机率会大增。司机疲劳驾驶易出车祸即是一个例证。
如果“青如浮烟”,气色袅袅不定,而且没有一点光泽,就属死色,难以救助,不日就会有难测之祸。
当初扁鹊三见蔡桓公,刚开始还劝蔡桓公治疗,最后一次见了,却远远地逃脱开。原来他已看出蔡桓公不能救治之死相,因而也不再对顽固不化的蔡桓公说什么了。
如果为“酒色”伤身,精神倦怠,眉端会常现白色,这是肾虚肺衰之兆,所以表现为白色,有“白如卧羊”之态。这种白色,尚无大碍,休养几天,可以复原。
但如果面部“白如枯骨白粉”,而就不可救药。这种色为死色,一旦定形,表明其人肾内功能衰至极处,精力颓废到回光返照的程度,灭顶之灾会接踵而至。
青白二色有许多变化情形,还不能机械地一概而论。由于时间、地理纬度的变化,其吉凶的变化也会产生。
气色发由于人体五腑六脏,暗合于五行之理,又由于天、地、时、经的阴阳变化和合,在观人时,要注意这些变化带来的若干差异,不能妄执一端,死钻牛角。
尉迟恭是唐朝著名武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画师把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供奉在凌烟阁,尉迟恭排在了第七位。
尉迟恭年轻时以打铁为生,后来跟随隋炀帝伐高丽,官至朝散大夫。马邑鹰扬府校尉刘武周起兵反隋,于是他投奔了刘武周,当了一名偏将,后来又归顺了唐王。归唐后,尉迟恭忠心耿耿,南征北战,随李世民大破王世充,消灭窦建德和刘黑闼,破徐圆郎,为唐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玄武门事件中,尉迟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与侯君集等人多次劝说李世民早作决断,消灭建成、元吉。当时,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对双方斗争持观望态度,李世民派人召请他们,遭到谢绝。李世民很生气,解下佩刀给尉迟恭,再去召请。尉迟恭以武力威逼房玄龄等人归附李世民,共行大计。
贞观初年,突厥日益强盛,侵扰中原,尉迟恭奉命击败突厥。他把获得的珍宝财物,全都送给士卒,因此全军士气大振,攻无不克。
人们都说李世民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其实也不尽然。正确的说法是,他只是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而并不是一个意见篓子,或一个好好先生,别人说些什么,他就听些什么,不管对错,一律照办。那样还是李世民吗?比如,大家都聪明地得出尉迟恭一定反叛的结论,要秦王李世民及早杀了他,杜绝后患。但李世民没有听,反而大度地拿出大笔金银作为路费,放他上路,另寻明主。大度如此,还有什么明主能比得上眼前的这位?于是尉迟恭打定主意,跟定了秦王。
果然,他的勇武和忠诚多次使身陷险境的李世民化险为夷,自己也成为凌烟阁的功臣,比起他当年的同伴和兄弟如李密、单雄信和王伯当,这个结果真可以算得上是天上地下了。
现在看来,当年说尉迟恭将会反叛的人也未必真错,但李世民不砍他的头也无疑是英明之举。并不是李世民不相信他会反叛,而是看到了他体格健壮勇武,气色如宏,是可用之才,当然也看出他是一条血性的汉子。这样的人有反心不可怕,也不必杀他的头,对他相待以诚就可以消除他的反意,使他忠心为自己所用。李世民这样做了,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这首先要归功于他的眼力,其次要归功于他的心胸。这一点,怕是李密之流难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