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0:22
所蒙骗,结果并不是很好的。
当年,水门事件中的尼克松总统一边回答记者提问,一边随手抚摸自己的脸颊和下巴。这些微妙的动作在以前不曾有过。
尼克松总统的身体语言已是一份“供词”,表明了他与水门事件大有牵连。
三、观察人的恒态
精神是本质,情态是现象,要知人本质,须从神入手,而情态能佐神之不足,因此考察人物时,有初观情态、深察精神两个层次和步骤。
情态的表现百种千样,却在瞬间即可看到其变化。精神的本质则不易知,故曾国藩在观注江忠源良久、待他走后才说明“名扬天下,壮烈惨节而死”的结论,其中不排除“久注人精神”的原因。情态根据静与动可分为恒态和时态。
恒态是与时态相互对照的一组概念,直解为恒定时的形态,具体地说,就是人的形体相貌、精神气质、言谈举止等各种形貌在恒定状态时的表现,在这儿主要是指言谈举止的表现形态。观察一个人的恒态,对帮助评判他的心性品质有重要作用。恒态有四种表现形式:弱态、狂态、疏懒态、周旋态。
弱态者,性情以柔为主。从缺点上讲,容易优柔寡断,信心不足,少果敢独立之气,不能坚持个人意见,缺乏主心骨,言听计从惯了。但是,他们的优点在于内心细腻、感受敏锐深刻细微,能注意到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这种人精明干练,心思周密,做事周全,叫人放心,在许多细节问题上会处理得非常巧妙,非常有创意,可惜豪气不足,不适合做独挡一面的开创性工作,适合从事文学艺术和慈善事业。
狂态者,大多对现实不满,个性狂放不羁,愤世嫉俗,为人耿介朴厚,有高人之风,但宽容不足,机巧圆润不足,因此为人行事自成一格,既不为他人理解,也不肯屈尊去迁就他人。又由于孤独,因此能沉心于个人兴趣之中,钻研,聪明,发奋,持之以恒,终于有过人的成绩。历史上诸如郑板桥等一类人物,皆属此类。狂傲,多半以充足的信心为基础,常以为天人皆不如己,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将个人才智淋漓尽致地发挥;但失于分寸,忘记自律,不分场合,皆以己意行事,则会坏人坏己之大事,而难得善果。另有用狂傲态来掩饰真心的情况,不可不细察。狂傲的人又是最孤独的,因此是搞艺术的绝佳人选,包括今天的广告创意人才。
清代乾隆以后,嘉庆年间有个怪人龚定庵,以狂闻名。康有为、梁启超倡导中国思想,受他的影响很大。这个人才气高,文章也非常好,而且那个时候他就留意到了国防。蒙古、满洲边疆,他都去了,而且他认为中国问题,都是边疆问题,边疆有漏洞,西北有俄罗斯,东是日本,将来一定出大问题。他也狂,作了一篇文章,讲“才难”,说天下将要大乱,因为缺乏人才。文章骂得很厉害,说“朝无才臣,巷无才偷,泽无才盗”,连有才的偷盗都没有了,因此他感叹那是一个人才的末法时代,过不了多少年,天下就要大乱。果然不出半个世纪,内忧外患接连而来。虽有个曾国藩从中打点,但天下仍是病重不能根治了。
疏懒态者,大多有才可恃,但因为眼光犀利,什么东西一眼就能看穿本质,反而缺乏了行事的兴趣和动力,显得生疏懒惰。如果有某项事功确实打动了他的心,吸引了他,很容易着迷,深陷不出。因此这种人的成就看得见。
周旋态是文人中的佼佼者,不仅智商高,智慧深,而且灵巧机警,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随遇而安的本事很好,待人接物应付自如,游刃有余,不仅在书海中有遨游的天才,也能在交际、官场中挥洒灵便,甚至有如神助。黑白,官商、文武都可找到自己的位置。解决问题能力强,适于独挡一面。如果周旋之中别有一股强悍雄健气,则是难得的大人才。
其实,人身上以上四种特征都多少具备一些,但又以某一种为主要特征。从成才角度看,以上四种,各有所长,弱态之人,不媚俗迎众;狂态之人,不哗众取宠;疏懒态的出于真性情;周旋态的举止圆滑中不失中正刚健,都可以有所作为,而被历史铭记。反之,则是败器之人,不足为论。
四、观察人的时态
时态与恒态相对直解为运动时的形态,时态与人的社会属性,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的活动,无不打上环境和时代的烙印。脱离时代与环境而独立生活的人是不存在的。
古人并没能提出“恒态”、“时态”的动静结合方法,而《冰鉴》却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实际上,恒态与时态相结合的方法,有辩证法的成分,能有效地避免机械主义的错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识人。古人把时态分为三类:深险难近者、卑庸可耻者、妇人之仁者。
深险难近者正在交谈之时,忽然随便地把目光移往别处,这种情况表明,他心存别念,或者是心不在焉,没有给对方足够的重视,如无特殊原因,这种人缺乏诚意,不尊重对方,心怀他念。如果与这类人交流谈心,那是找错对象了。另一种可能是,谈到一个话题时,他迅速地转向了另一个话题。这种情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他是内倾式思维者,多关注个人内心世界,内心感情敏感而丰富,思维转得快,但不依据、照应外界的情况变化;另一个原因是心有别念。前一种原于本性,不足为怪,后一种情况则不足与论情了。
大伙儿正谈得高兴,惟独他一个人在旁边冷嘲热讽,无动于衷,或者是冷眼旁观,不屑一顾。这种人,要么是高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见旁人胡乱瞎侃,心中不舒服,本不想掺杂到当中去,却又忍受不了他们乱讲,因此在情态上有所表现;要么就立马走开,不予理睬。这种情况为情理中事,不足为奇。另一种情况则是没来头的冷嘲热讽,自高于众人,冷漠寡情,居心叵测,不值得深交。有的人天性如此,倒也不必多怪。
卑庸可耻者在他人的言论并不正确的时候,却在一旁连连附和,高声称唱。如果不是存心这么做,必定是个小人,胸无定见,意志软弱,只知巴结奉迎、投机取巧。这种人不可信赖。
妇人之仁的表现各不相同,项王待人仁慈有礼,言语温和,部下有人生了病,他会流着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当手下的人有了功劳应当赐封爵位时,他却把刻好了的印章拿在手里,玩弄得磨去了棱角,却舍不得给人家,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但对欲成事功的人来说,应深引为戒,有项羽的前车之覆,后人深以为鉴。怀妇人之仁者,不足与之交谈大事。
中国古代对人的性格气质等都有所研究,但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多散见于各种著述之中。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是一成不变呢?不是。曾国藩体情察意,明确认识到性情气质不是固定永恒的,都是会有所变化的。更深一步说,作者已经明确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性情、人格情操、言谈举止,跟他的命运好坏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不会决定人的终身命运。验之社会现实生活,可以发现,一个奸邪的小人却能身居高官显位,而一个正人君子却功名难求;贤相良将常常过早身首异处,巨奸大猾往往能够得享永年。“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屡见不鲜,不算什么怪事,因为社会生活太复杂了,没有固定不变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