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0:19
向,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其中《感春六首》最能表现他的雄心:群乌哑哑叫紫宸,惜哉翅短难长往。一朝孤凤鸣云中,震断九州无凡响。……虹梁百围饰玉带,螭柱万石从金钟。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的志向激励着他的进取,他的进取引领他走向更大的成功。
曾国藩还经常告诫弟弟们要树立宏伟的志向,在写给诸弟的信中说:六弟埋怨自己的命运不佳,我也深以为然。但只是小试失利,就发牢骚,我暗笑他志向大而心中忧虑的不大,君子的立志,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的一个完全的人。
曾国藩认为要建立远大的志向首先就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使人有志、有识。要想做到有志、有识关键是一个恒字,曾国藩在给弟弟的家书中提到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无止境,不敢以一得而自足,才不会像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观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曾国藩在给弟弟得家书中曾记载:“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素,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暮暮摹写,久不间断,逐觉日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细思不能主一之咎,由于习之不熟,由于志之不立,而实由于知之不真。若真见得不主一之害废学,便如食乌喙之杀人,则必主一类。不能主一,无择无守,则虽念念在四书、五经上,亦只算游思杂念,心无统摄故也,况本为歧念乎?”
恒字就是坚持,不给自己找借口。曾国藩的弟弟见到自己的哥哥科举及第在北京做了高官,认为无非是曾国藩的读书条件好。弟弟们写信给曾国藩说,我们在家里一边干农活,一边还要料理家务,读书的环境不好,我们想到一个专门的学校,以便有一个非常好的读书环境。曾国藩回信说得很明确:你要立志发愤图强的话,那么家里的私塾可以读书,即使是在旷野、闹市也可以读书,你背着柴火放着猪,都可以读书;如果你没有立志奋发图强的话,自己家里的私塾不可以读书,就是给你神仙之地、清净之地你一样都不会去读书。
经过曾国藩的一番劝诫,弟弟们都心悦诚服地用功读书,最终都学有所成。其中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更是成为了湘军的一代名将。可见,客观因素并不能成为立志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