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0:15
也。此三期,以第一期之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元剧之杰作大抵出于此期中。至第二期,则除宫天挺、郑光祖、乔吉三家外,殆无足观,而其剧存者亦罕。第三期则存者更罕,仅有秦简夫、萧德祥、朱凯、王晔五剧,其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
就诸家之时代,今取其有杂剧存于今者,著之:
第一期关汉卿 杨显之 张国宝(一作国宾) 石子章 王实父 高文秀 郑廷玉 白朴 马致远 李文蔚 李直夫 吴昌龄 武汉臣 王仲文 李寿卿 尚仲贤 石君宝 纪君祥 戴善甫 李好古 孟汉卿 李行道 孙仲章 岳伯川 康进之 孔文卿 张寿卿第二期杨梓 宫天挺 郑光祖 范康 金仁杰 曾瑞 乔吉第三期秦简夫 萧德祥 朱凯 王晔此外如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贾仲名、杨文奎、杨景言、汤式,其名均不见《录鬼簿》。《元曲选》于谷子敬、贾仲名诸剧,皆云元人,《太和正音谱》则直以为明人。案王、刘诸人不见他书,唯贾仲名则元人有同姓名者。《元史·贾居贞传》:"居贞字仲明,真定获鹿人,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于至元十七年,年六十三。"则尚为元初人,似非作曲之贾仲名。且《正音谱》宁献王所作,纪其同时之人,当无大谬。又谷、贾二人之曲,虽气骨颇高,而伤于绮丽,颇于元曲不类;则视为明初人,当无大误也。
更就杂剧家之里居研究之,则如下表。
大都中书省所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所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所属关汉卿李好古(保定) 陈无妄(东平)赵天锡(汴梁)金仁杰(杭州)王实甫彭伯威(同) 王廷秀(益都)范 康(同)庾天锡白 朴(真定) 武汉臣(济南)陆显之(同)沈 和(同)马致远李文蔚(同) 岳伯川(同)钟嗣成(同)鲍天祐(同)王仲文尚仲贤(同) 康进之(棣州)姚守中(洛阳)陈以仁(同)杨显之善戴甫(同) 吴昌龄(西京 即大同)孟汉卿(亳州)范居中(同)李寿卿(太原)纪君祥侯正卿(同) 刘唐卿(同)张鸣善(扬州)施 惠(同)费君祥史九敬先(同) 乔吉甫(同)孙子羽(同)黄天泽(同)费唐臣江泽民(同) 石君宝(平阳)沈 拱(同)张国宝郑廷玉(彰德) 于伯渊(同)周文质(同)石子章赵公辅(同)萧德祥(同)李宽甫赵文殷(同) 狄君厚(同)陆登善(同)梁进之陈宁甫(大名) 孔文卿(同)王 晔(同)孙仲章李进取(同) 郑光祖(同)王仲元(同)赵明道宫天挺(同) 李行甫(同)杨 梓(嘉兴)李子中高文秀(东平)李时中张时起(同)曾 瑞顾仲清(同)张寿卿(同)王伯成(涿州)赵良弼(同)由上表观之,则六十二人中,北人四十九,而南人十三。而北人之中,中书省所属之地,即今直隶、山东西产者,又得四十六人。而其中大都产者,十九人;且此四十六人中,其十分之九,为第一期之杂剧家,则杂剧之渊源地,自不难推测也。又北人之中,大都之外,以平阳为最多。其数当大都之五分之二。按《元史·太宗纪》:"太宗二七年,耶律楚材请立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至世祖至元二年,始徙平阳经籍所于京师。"则元初除大都外,此为文化最盛之地,宜杂剧家之多也。至中叶以后,则剧家悉为杭州人。中如宫天挺、郑光祖、曾瑞、乔吉、秦简夫、钟嗣成等,虽为北籍,亦均久居浙江。盖杂剧之根本地,已移而至南方,岂非以南宋旧都,文化颇盛之故欤。
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数者,唯杂剧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则为省掾令史之属。蒙古色目人中,亦有作小令套数者,而作杂剧者,则唯汉人(其中唯李直夫为女真人)。盖自金末重吏,自掾史出身者,其任用反优于科目。至蒙古灭金,而科目之废,垂八十年,为自有科目来未有之事。故文章之士,非刀笔吏无以进身;则杂剧家之多为掾史,固自不足怪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及臧懋循《元曲选序》均谓蒙古时代,曾以词曲取士,其说固诞妄不足道。余则谓元初之废科目,却为杂剧发达之因。盖自唐宋以来,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且金时科目之学,最为浅陋(观刘祁《归潜志》卷七、八、九数卷可知)。此种人士,一旦失所业,固不能为学术上之事,而高文典册,又非其所素习也。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而又有一二天才出于其间,充其才力,而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然则由杂剧家之时代爵里,以推元剧创造之时代,及其发达之原因,如上所推论,固非想象之说也。
附考:案金以律赋策论取士。逮金亡后,科目虽废,民间犹有为此学者。如王博文《白仁甫天籁集序》谓:"律赋为专门之学,而太素有能声(太素,仁甫字),号后进之翘楚。"案仁甫金亡时不及十岁,则其作律赋,必在科目已废之后。当时人士之热中科目如此。又元代士人不平之气,读宫天挺《范张鸡黍》剧第一、二折,可见一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