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01月28日 23:12
玩笑的,况且我要说的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无非是一件我作为旁观者自觉好玩的事情罢了,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不知道,”顿了顿见楚云裳脚步放慢似有在听,于是接着说道,“刚开始安禄山仗着陛下的崇信,言行举止还都是很傲慢狂妄,后来,宰相命大夫王鉷站到安禄山站在一旁,当时王鉷身兼二十余职,恩宠无比,见了李林甫也只能卑词趋拜,满脸媚笑。李林甫向王鉷问对,十分精审,王鉷对答,百倍地恭敬。安禄山在一旁不觉瞪大了眼睛,态度也恭敬起来。王鉷说话越谨慎,安禄山的态度也就越恭敬。李林甫看见安禄山态度的转变,这才胸有成竹地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安禄山听了李林甫的话,脸色当时就变了,态度立刻大转变,竟变得毕恭毕敬起来。你说,是不是一物降一物?”
楚云裳听着仿佛之前看过的书本记载都一一浮现在眼前。安禄山虽然在朝中狂妄自大,但是却惟独对宰相李林甫心存忌惮,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只要李林甫开口说话,虽值盛寒之时,安禄山也不免冷汗淋漓。李林甫问安禄山任何事情,安禄山丝毫不敢隐瞒,将李林甫奉若神明。
李林甫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并不敢轻易得罪安禄山,见安禄山意屈,也不免暗自得意,之后便恩威并施。慢慢地,二人关系亲密起来,安禄山亲切地称呼李林甫为“十郎”。安禄山人在范阳时,每逢派人向朝廷奏事,便叮咛问候李林甫。奏事之人从长安回来,所问的第一句话不是别的,而是问“十郎何如”。安禄山曾对亲近之人说:“我安禄山出生入死,天不怕地不怕,当今天子我也不怕,只是害怕李相公。”对李林甫的忌惮之心可见一斑。这话也道出了当时的局势:天子忙于享乐,朝政则尽为李林甫把持。鉴于此,后世不少人认为,安禄山后来的谋反,是与继李林甫为相的杨国忠不能像李林甫一样,对他既拉、又打,恩威并用,只知道一味靠强力相逼关系很大。
想到这里楚云裳突然又想到一件事情,忍不住问道:“安大人此次前来可否带了一个叫刘骆谷的人?”
李睿回忆了一下,回道:“刘骆谷刘副将?这你都知道?”
楚云裳心里一阵哀凉,看来自己看的都是真的了。安禄山派其心腹部将刘骆谷常驻京城长安,负责窥探侦察朝廷的一举一动,并及时地将朝廷的各种动态飞马通报。李林甫的奏本与玄宗准备起用蕃将担任边关大帅这一重大举动,当然也很快被通报给了安禄山。安禄山得知这一情况后,喜出望外,一面加紧贿赂张利贞等出巡幽州的朝廷命官,一面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地给玄宗和李林甫进献战俘、各类杂畜、各色珍禽异兽、珍珠宝物。并及时入朝向玄宗表白自己的忠贞不二:向李林甫倾诉自己只愿作宰相的骁将,不敢想给宰相捧书、献墨的心声。因此进一步使玄宗感到称心,李林甫觉得放心。这样,安禄山一路平步青云,直至被赐铁券、封王爵。
安禄山能够快速起家,既与安禄山本人性情狡阴险诈、善于逢场作戏,外表却给人一种憨直、诚朴的印象有关;又与宰相李林甫的自私、狭隘、嫉贤妒能分不开;更与玄宗的好大喜功,偏听偏信直接相关。在当时的局势下,安禄山出现得正逢其时。谁又能料得到呢,唐朝廷一手捧上来的宠儿,竟然会造成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势态。一些人认为“安禄山其实最开始本性不坏,都是受其手下影响变得很坏”,可谓荒唐至极。
越想越觉得历史一幕幕重演,大唐从繁荣到衰败一步步走向低谷,而自己偏偏就降落在这一时刻,要亲眼见证唐朝急速没落的惨痛教训。
李睿伸手在楚云裳眼前晃了晃,问道:“问你话呢,你看起来倒像是知道的比我还多。”
楚云裳回过神来,回道:“方才撞见小李子去御膳房备膳,也是听他那么一说。王爷若没什么事,奴婢先行告退。”
李睿想了想喊住她问道:“今晚的宴会,你会出现吗?”
楚云裳笑了笑,回道:“这个你为何问我呢?”说完便行了个礼离去了。
留李睿怔在原地,思忖了半日,看着楚云裳离去的背影发呆,本来是准备喊她还债的,只可惜安禄山突然进宫,皇上高兴大摆筵席,自己肯定是要出席的,无奈只得推迟时日再找她讨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