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年08月02日 12:03
刺史负责城中一切事宜。”媚儿说道。
“怎么可能?战事还不稳定,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命令让军队回朝呢。”李恪觉得不可思议,又接着说,“我查到的是大军出城作战,上官大人拱手让城,虽然我不相信,但事实是凉州失手了,而且百姓也没有保住。事情是要有人负责的,刺史死了,那就只能是上官大人来承担。”
“我父亲没有投降,我一直随他住在城内,知道发生的一切。他一面率领百姓积极防御,一面又用信鸽送信出去。”
“媚儿,你是说你父亲连诈降也没有过吗?那个时候你还小,怎么可能知道呢?”我说。
“我父亲的举动我能够看在眼里,他只写过一封信就是求救,其他的时间他都在城楼上。坚守了再后来人员伤亡惨重最终没能守住,突厥人冲进城烧杀抢掠,得到消息的大军及时赶了回来,把突厥军给打败,战事这才安定下来。之后,开始追究责任,我父亲就这样被抓了起来,说是放入了敌人,通敌的罪名。我父亲有口难辨,而且他们还拿出一封信说是通敌的证据,说大军被调走也是我父亲和敌国商量好的,再之后全家被抓,满门抄斩。”
“看来中央和地方说法十分不同啊!”李恪感慨道。
“我觉得可以从这个案子本身入手,看看置上官大人于死地的证据,找出突破口。”纳兰分析说。
“我觉得他们是找借口杀人灭口,找替罪羊。”我说。
“贞观四年,大唐彻底打败东突厥,那是不起眼的一战,但却可以影响将军的晋升,也就是如果按照实情报到朝廷里,那就是将军失察要治罪的。朝廷里并没有旨意让他们撤军,如果他们自行撤退,那就是死罪。”李恪说道。
“看来他们是为了推卸责任,就找了个人替他们顶罪,那样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纳兰说。
“那事情可以这样说:大军本以为不会再有任何军事因而私自撤退,为了早点回朝廷得到封赏。然而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刚撤退,敌军就来袭了,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只好嫁祸于别人,就找了上官大人这么个替罪羊,说他通敌,调离大军,才造成的战事。”我说。
“他们伪造证据,上官大人官品不大,却有条件通敌。再加上那一年全国都在庆贺战事的胜利,谁也不会认真核对,反而通敌会让所有人唾弃,也就更容易让他们得逞。”纳兰接着说。
“恪哥,你不是说你知道幕后主使吗?”我问。
“长孙无忌。”
“是他?”我和纳兰异口同声的说。
“没错,是他。我调查到的都是一些尘封档案,真不知道实情原来如此。我查出一些长孙无忌和当时的将军的一些联系,但军队中知情的人不是已经死了就是被调离了朝廷,总之也很难在找到了。所以我怀疑,当初他们撤军很可能是长孙无忌指使的,后来出了事也是他安排那样做的,以至于案子速判速决。”李恪说到。
“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媚儿问。
“事情脉络清楚了,最重要的是找当年的人,找到证据才行。”纳兰说。
“对了,媚儿,你当初在妓院里不也收集一些证据吗?有什么可用的吗?”李恪问。
“偶尔听到过一些,但都是口述,实在是没有什么物证。”媚儿说道,“对了,我想起一件东西,不知道有没有用。”
“是什么?”李恪问。
“一封奏折。”
“什么样的奏折?”
“是我父亲当年写给皇上的。”
“在哪?现在还有吗?什么内容?”
“还在,但是我没有看过,那是一封密折,我父亲当年对我说过,只有见到皇上才能打开,所以我不清楚是什么内容。”
“或许是证据?”我猜。
“那我们就更不能打开,让皇上亲自打。”纳兰说。
“可是你要明白,这是陈年旧案,如果翻案,势必造成对父皇的否定,你没有其他证据,只有这封密折,是什么还不知道,这样我们会很被动。我再让人去查一查吧,希望可以有我们期待的结果。”李恪解释到。
“谢谢你,吴王殿下。”媚儿说道。
“别谢我,我也不是特意帮你,帮了你也算是帮了我。”李恪说。
媚儿自然不明白什么意思,可是我和纳兰明白,我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
“恪哥。”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你记着即使没有媚儿这件事,我也会想办法扳倒长孙无忌的,这件事只是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罢了。你们放心,我会小心的。”他顿了顿接着说,“十月初十是花灯节,一起去吧。”
“花灯节?”我说。
“是呀。怎么了,你不想去吗?”
“不是,是想起雅鱼姐姐了,我们去年一起来过长安,在河边放过灯。也是那天兰儿认识了董越。”我回忆着去年的情形,一年了,时间好快,可是人已不在了。
“好了,若儿,不说了,不想去,我们就不去了。”李恪拉过我的手。
“没事,我想去,和你们,一起。”我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