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年05月23日 10:55
项羽见刘邦如此不在乎自己的父亲,必定视刘邦为小人,会更加轻视刘邦,以项羽的性格反而会善待刘邦的父亲。你说是也不是?”我缓缓的解释道。
“听你这么分析,刘邦倒是个治国安邦之才!”胤祥眼睛放光的说。
“如果不是,萧何、韩信、樊哙为何至死追随呢?”我反问道。
“嗯!”
“刘邦只是太疼吕后,才搞坏了名声。”我斟了杯茶递给胤祥。
“我疼你,但你不会乱来。”他笑着说。
“我只怕你乱来!”胤祥哈哈大笑。
“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黯然的说,心里想到了师父和师兄的结果。戴铎在雍正登基大典当日带着书童悄然离京,从此不问世事,在自己的家乡安享晚年。师兄曾静只身下江南,行侠仗义,广结各路雅士豪杰,成为当世大侠。师兄于雍正七年八月被捕,九月被秘密押解至天牢关押,雍正鉴于往日情分不忍将其杀害,但最终师兄还是没能逃脱被处决的下场。
“四哥绝不是那种人。”胤祥打断我的思绪说。
“我知道的。”我莞尔一笑说。
“三国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诸葛亮还是周瑜?”胤祥押了口茶问道。
“曹操和司马懿。”我缓缓答道。
“愿闻其详!”胤祥笑着说。
“首先,他们二人都深谙韬晦之术,少时都曾故作愚钝,伺机而动。其次,他二人皆文武双全。文者可安天下,于乱世中力挽狂澜,于安定中未雨绸缪;与民安居乐业,与国府库充盈,与军辎重丰厚;武者可平诸侯,一将出而天下定,一挥戈而四海平;一计则云长丧,一谋则并媾和。最难得的便是他们二人从未恃功弑主,至死甘居臣下,屈居第二,绝不僭越雷池一步,这才是辅臣之道。”我解释道。
“诸葛亮、周瑜皆是如此啊!”胤祥反问道。
“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匡扶汉室之气,但他却实为一举轻若重之人。凡事亲历其为,事无巨细,貌似鞠躬尽瘁,实则把持权柄;六出祁山而无果,貌似报效刘备知遇之恩,实则为转嫁蜀中矛盾,彰显个人功绩。其性,谨小慎微;其度,难含宇内;其年,生不逢时。”说完,我端起茶杯润了润吼。
“那周瑜呢?”
“人之成败全凭个人性情;周瑜之所以数败于诸葛亮之手,并非其才学不济,也并非其智谋不及,而是其急于求成的性情。他看得到刘备得诸葛亮之后必如虎添翼,他看得到诸葛亮要立足必取蜀中西川,他看得到关羽占荆州则归还无期,所以他的心乱了,计谋也就乱了。诸葛亮利用的就是他的方寸大乱、慌不择路,使得周瑜屡屡中计,最终气绝身亡。可见,诸周瑜只不过是赤壁战后兔死狗烹的牺牲品,诸葛亮也不过是蜀国的救命稻草,其两国之气数皆是昙花一现尔。”
“举重若轻,举轻若重?”他寻思道,“国有六部司国府方方面面,家有内务府司帝王家事。机要秘事有帝王宰相商议决策,军事部署有帝王将领谋定而动,若真的事无巨细的亲力亲为,就真的分身乏术、顾而忘他了。如此说来,倒是举重若轻的性情适合为王;举轻若重的适合为相。”
“而诸葛亮身边恰恰缺少了举重若轻的搭档,所以他必不能成事。”我拿起一枚核桃说。
“一张一弛,松紧有度,才能成就大事。”他感悟道。
“赏你一个核桃补补脑!”说着,我把核桃肉塞进了他的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