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37
"的难能可贵了.
说起"议论风生",在传统里原来也是褒辞.不过只是美才,而不是美德;若是以德论,这个怕也不足重轻罢.现在人也还是看作美才,只不过看得重些罢了.
"议论风生"并不只是口才好;得有材料,有见识,有机智才成——口才不过机智,那是不够的.这个并不容易办到;我们平人所能做的只是在普通情形之下,多说几句话,不要太冷落场面就是.——许多人喝下酒时生气时爱说话,但那是往往多谬误的.说话也有两路,一是游击式,一是包围式.有一回去看新从欧洲归国的两位先生,他们都说了许多话.甲先生从客人的话里选择题目,每个题目说不上几句话就牵引到别的上去.当时觉得也还有趣,过后却什么也想不出.乙先生也从客人的话里选题目,可是他却粘在一个题目上,只叙说在欧洲的情形.他并不用什么机智,可是说得很切实,让客人觉着有所得而去.他的殷勤,客人在口头在心上,都表示着谢意.
普通说话大概都用游击式;包围式组织最难,多人不能够,也不愿意去尝试.再说游击式可发可收,爱听就多说些,不爱听就少说些;我们这些人许犯贫嘴到底还不至于的.要说像"哑妻"那样,不过是法朗士的牢骚,事实上大致不会有.倒是有像老太太的,一句话重三倒四地说,也不管人家耳朵里长茧不长.这一层最难,你得记住那些话在那些人面前说过,才不至于说重了.有时候最难为情的是,你刚开头儿,人家就客客气气地问,"啊,后来是不是怎样怎样的?"包围式可麻烦得多.最麻烦的是人多的时候,说得半半拉拉的,大家或者交头接耳说他们自己的私话,或者打盹儿,或者东看看西看看,轻轻敲着指头想别的,或者勉强打起精神对付着你.这时候你一个人霸占着全场,说下去太无聊,不说呢,又收不住,真是骑虎之势.大概这种说话,人越多,时候越不宜长;各人的趣味不同,决不能老听你的——换题目另说倒成.说得也不宜太慢,太慢了怎么也显得长.曾经听过两位着名会说话的人说故事,大约因为唤起注意的缘故罢,加了好些个助词,慢慢地叙过去,足有十多分钟,算是完了;大家虽不至疲倦,却已暗中着急.声音也不宜太平,太平了就单调;但又丝毫不能做作.这种说话只宜叙说或申说,不能掺一些教导气或劝导气.长于演说的人往往免不了这两种气味.有个朋友说某先生口才太好,教人有戒心,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包围式说话要靠天才,我们平人只能学学游击式,至多规模较大而已.——我们在普通情形之下,只不要像林之孝家两口子"一锥子扎不出话来",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