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7
.于是,梁松借机诬陷马援.光武帝愤怒之下,撤销了马援新息侯的爵位.
马援在交趾时,发现薏苡仁有抵御瘴气、使身轻体健的功效.所以,经常食用.在班师回朝的时候,他还载了一车薏苡仁回来.马援死后,有人以此诬告马援,说当时车上装的都是上等的珍珠和犀牛角.这让光武帝对马援愈发愤恨.
看到这种情形,马援的妻子儿女惊恐不安.他们只得将马援的棺柩草草葬在了城西,没敢把他运回祖坟安葬.马援生前的朋友和门客中,没有一个人前来吊丧.
马援的妻子和马严用草绳把自己捆绑起来,一起到皇宫前,向光武帝请罪.光武帝让他们看了梁松的奏折.直到这时,马援的家人才弄清楚马援的罪名.他们知道马援是蒙受了天大冤枉.于是,先后六次向光武帝上书,申诉冤情,言辞哀伤凄切.
云阳的前任县令朱勃也上书光武帝,为马援鸣冤.
奏章中说:
我认识的马援将军,在西州时,就敬仰皇上的英明仁义.为陛下经营陇、冀两地,他历经艰难险阻,九死一生.马援此人谋略出众,多如泉涌.他行动迅速灵活,出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年,出兵讨伐先零羌时,他的小腿曾经被飞箭射穿.他奉命征讨交趾时,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妻儿诀别.后来,又带兵南征,迅速攻陷临乡.此次大军出征,已经立有战功.只是功业未成,马援却已经重病身亡.虽然,出征的官兵染上了瘟疫,但马援并没有置身事外,仍然和将士们一样.战争中,有人因持久作战而获胜,也有人急于求成,因速战而失败.长驱直入敌境作战,这未必是正确的做法.但是,不深入作战也未必是错误的.凭心而论,哪个人愿意长时间待在随时可能丧命的地方?二十二年来,马援为朝廷四处征战.北面,出塞到过大漠.南方,渡江到过海边.现在,他染上瘟疫,病死在军营里.又被人诬陷,毁了一世的英名,爵位被夺,封地失传.老百姓不知道他犯了什么过错,天下人不明白他的罪名.他的家人只能关紧自己家的门窗,无法将他送进祖坟安葬.一时间,窜出这么多对马援的怨恨和不满,这让马氏家族惶恐不安,惊慌失措.死去的人,无法为自己辩解.活着的人,也不能为他鸣冤.这让臣感到无比悲痛!英明的君主善于运用赏罚制度.曾经,高祖给陈平四万斤黄金,让他去离间楚军,却从来不过问这些黄金的去处,又怎么会怀疑军中钱粮花销的账目呢?臣恳请陛下,让公卿们来判定马援的功与过,由他们来决定能否恢复他的爵位.以此让百姓心安,不再议论此事.
光武帝看了朱勃的奏章后,对马援的愤恨有所缓解.
很早以前,朱勃十二岁的时候,已经能熟练的背诵《诗经》、《书经》,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他经常会去拜访马援的兄长马况.那时,马援才刚开始念书.看到朱勃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马援觉得自己不如他,心中很失落.马况察觉到了马援的异常,亲自给马援倒了一杯酒,安慰他说:"不要怕他.朱勃这是小器早成,他的才智也就到此为止了.最终,你的学识会高过他,不要泄气."朱勃未满二十岁时,就被推荐做了渭城的代理县令.可是,直到马援做了新息侯的时候,朱勃仍然只是个县令.后来,马援虽然身居高位,时常会看在旧日的情分上关照朱勃.但马援内心又鄙视朱勃,有时还会怠慢、侮辱他.朱勃对马援的态度反而愈发亲近.马援遭人诬陷的时候,只有朱勃善始善终,始终如一,为马援伸冤.
马援死后,光武帝让宗均担任马援大军的监军一职.当时,军中半数以上的将士们都死于瘟疫.蛮军当时的处境也不好,饥困交加.
于是,宗均召集军中的将领,商议说:"我们大军远道而来,如今军中瘟疫肆虐,已经不具备和蛮军战斗的能力了.我打算假传圣旨,招降蛮军,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众将领听后,都跪在地上,没有人敢回应.宗均看到这种情况,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前事关国家安全,我应当能独断专行."
随后,宗均让伏波司马吕种出任沅陵的代理县长,并命令他带着伪造的圣旨,前往敌营,招降蛮军.自己则率领士兵跟在吕种的后面.
宗均此举,使蛮军恐慌不已.十月,蛮军士兵杀死了自己的首领,投降汉军.宗均占领了蛮军的大营,命令蛮夷士兵返回各自归属的郡县,还任命了一些地方的官员.武陵蛮夷叛乱就此平定.随后,宗均率军,班师回朝.
在回京的路上,宗均向光武帝上书,自我弹劾,坦承假传圣旨的罪行.光武帝不但没有责罚他,反而派人前去迎接,并赏赐金银财物,以示嘉奖.另外,光武帝还准许他在经过家乡时,去祖坟祭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