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年06月27日 15:01
四周静静的,好像都在玩味着那句话:也许,能受伤,真的也不是一件坏事。
在兰陵国史之中,《亚特斯王传》之中,有这样的几段记载:
“是年初,王渐不能忍,图曼丹愈急,遂与摄政公主结亲。兰,钦命护国郡主,闻讯而将王积年所赠之物品,合一百六十八件,悉数退回,唯余南海之珠,为所赠因国之故耳。”
“王不能受,殷勤迁使往来,虽数次而无果,兰坚毅不改,敬之而远之,不回其心,不令国之交怠。”
“后王隐闻,兰郡主与大宰相陵,密有交往,虽远,而见之数次。王怒甚,掌击案几如齑粉,呼曰:‘子何待我薄如此,而待陵厚甚!’毛发耸立,面赤如血,左右惧之,颤声进言道:‘王欲夺兰,何不兵戎加之?臣下愿为王先锋!’”
“王默然,色犹忡然,半晌方言道:‘寡人不发兵,兰尤远我如此,发兵未必胜,胜必经年,虽胜之,兰愈远矣!卿欲令我失兰乎?’”
史书的记载,多半简省,令后人似是而非,可是关于这一段的记载,却是几近详尽,可是我读后,则大不以为然。
其一,以亚特斯之威,如果他真的发脾气,连案几都打得粉碎,那个身边的人那里还有胆量站在那里,说出让他出兵阀兰的主意?
且不说这个主意有多愚蠢,南海的谋士再怎么样,也不会为了主子的一己之私,而怂恿他去打兰族的。
而能够当亚特斯之威,在他那么生气的情况下,还能说出话的,也只有军师桑尼,可是以桑尼之智慧,说出这样的话来,更加不可能。
亚特斯与雅兰并无婚姻之约,雅兰退回私人的馈赠,却还保留双方国之间赠仪,“不令国之交怠。”只因为亚特斯王的嫉妒而讨伐兰族,或者曼丹朝廷,都没有充足的理由,在当时复杂的局势下,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出不义之师,而阀无名,只怕下场会很惨。
不过,也许这正是桑尼耍得一个欲擒故纵的伎俩,转移亚特斯的怒火也说不定。可是“惧之,颤声……”,实在看不出像是桑尼本人。
不以为然之其二:是亚特斯最后说的那段话,实在让人看不出,亚特斯所钟情的,是兰族,还是兰酋长——雅兰。
看前面的描述,分明是为了雅兰屡次不理睬他的使者,而与李陵见了好几次而发怒,可是当看到这段话,却感到他似乎对攻打兰族的利与弊,早已烂熟于胸,深思熟虑,实在又不像一个用情至深,为情而如此冲动的性情之人。
可是,人性的复杂,绝对不是用逻辑推理可以揣测的,也许,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罢了。霸道如亚特斯,想怎样说,怎样做,就怎样说和做了,那里会管这是否符合他的身份,更加不会去管,别人怎么看他,后人如何评他。
就在这年的五月,在曼丹东侧,靠近兰族的方向,有一个名为赭逻国的小国,发生了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