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年04月26日 20:46
出来他与孙策的交情,是多么自然和乐。
“哪里的话,公瑾回到策身边,犹如亲兄弟团聚,大哥哪有不亲迎之理?此番你回会稽,我已命人提前造好住所,单等公瑾入住。”孙策笑着说道。
“那就多谢伯符美意,敬谢不敏了。”周瑜说道。
“来,公瑾,这位便是我与你信中所说的,那位纪才文贤弟。”孙策朝周瑜使了个眼神,周瑜便心领神会。眼前这个花样的男子,就是那个经常以男子面目示人的蔡昭姬了。
“初次见面,便有知音之感。才文弟,有礼了。”周瑜难得露齿一笑,拱拳说道。
“久仰了,久闻公瑾兄美名。今日一见,果然是闻名不如见面,幸会。”纪采雯看着神一般俊美的周瑜,也拱手抱拳一揖。
“周大哥,仲谋欢迎周大哥回家,今后多多指教。”孙权走上前去行礼问好。
周瑜搂住他的肩膀说道:“又高了一截,兄弟间无须多礼。什么指教不指教的,这么说起来,便是见外了。”孙权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有什么话,咱们都回头席间再说。才文弟,你的眼神未免也太毒辣了些,当心看化了公瑾。”孙策低声说道。看见纪采雯看周瑜那毫不避讳直勾勾的眼神,他觉得心里有种什么东西堵得他难过。
纪采雯无奈地对周瑜笑笑,把头撇过另一边。周瑜但笑不语,孙权的蓝眼睛闪过一丝好奇的神色。
“各位静静!今日是我会稽郡最喜庆的一天。因为我的好兄弟周公,瑾自丹阳返回,今后与我及大家共事。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
当初在丹阳时,就是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传承父辈未完之志。
今授公瑾建威中郎将,除他带来的人马之外,令调拨精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另给公瑾鼓吹乐仪队。
若说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孙策大声地宣布他的决策。
“对!孙郎说的没错!”一群人兴高采烈地附和着,孙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孙策满意地笑了笑,接着说:“大家与我不见外,称我孙郎。公瑾是我的好兄弟,大家今后也这样称他为周郎吧!”
“周郎!欢迎周郎回来!”人群又是一阵欢呼。纪采雯也难得看到这番景象,恍惚间真的以为自己身处盛世了。
(——肝胆相照的分割线)
附:
建安三年,周瑜经居巢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今天的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