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0年03月17日 20:44
用我说,心中也有定论。
只是昭姬才疏学浅,也不是行军作战的男子,实在无法揣测这三国到底是哪三国,都有哪三人主控。不过,曹公名讳多次出现在歌中,听来并无不敬之意。
依昭姬看来,若当真有三国,曹公也必定是势力最大最强的一方。否则,歌辞中就没有必要重复出现。
至于长坂坡和荆州,昭姬也不曾去过。但歌中既然提及,也许是将来战争中的转折点也说不定。如今正处于歌中所唱的,烽火连天征战不息的乱世。
所谓煮酒,定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谁为主宰,谁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谁有能力一统天下。至于用的手段,到底都是小节,也许并不重要。
是非对错,当然无人可以下定论。因为,兵不厌诈,这是战争。”纪采雯越编越顺,到最后,把《投名状》最出名的一句台词都用上了,用的还很对味。
曹操一生好大喜功,听到她这番说辞,按捺着一心的得意笑着说:“昭姬见识果然与一般女儿不同。若你看来,这煮酒者又该为谁呢。”
纪采雯看自己马屁拍的震天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赶忙说道:“曹公说笑了,辞中早已表露无疑,又何须昭姬多言。”
说罢,只听得曹操难得从喉咙里发出一两声闷笑,故作谦逊地说:“此歌不过是无聊者编造出来的,也无甚依据。当今天下英雄豪杰何其多,曹某又怎敢妄自称大。可惜昭姬倒不是个真男儿,否则曹某又怎能放过一个人才呢。”
纪采雯裣衽微微屈膝,不敢多说什么。曹操不是省油的灯,还是少惹事为妙。言多必失这个道理,她还是明白的。从以前做小助理的时候就明白了。
“昭姬,今后将此辞锁入心里,再也不便说出,更不可再对他人提及。”曹操想了想,突然又正色说道。此辞既然关乎天下大势,知道的人越多,对自己就越为不利。
纪采雯马上回答:“是,曹公放心。昭姬不敢泄露一字一句。今日只与曹公谈论,也因为曹公见识远大。若与其他人说起,也只会让人笑昭姬是个无知女子,信口胡言罢了。”
曹操注视着她,露出一个满意的微笑。他此生最恨迂腐儒生,但偏偏成就大业,又要用到这些人。听到昭姬这样说,自然是投了他的脾胃。
昭姬倒是个一点就透的聪明人物,遗憾的是现在还不能把她留在身边。若当真有主宰天下的那一天,昭姬,不管你是谁的女儿,曹某都一定为你铸造金屋。
纪采雯看到曹操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却从心底里寒了一下。这混世的枭雄,终于被自己蒙过一关。可为什么自己总觉得,与他的牵连还远远不止于此呢?
(——七上八下的分割线)
一事接一事,纪采雯与曹操仍有后续。后续绝对在你意料之外,又在史实之中~